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采用碱液(NaOH)吸收法对赣南红壤地区马尾松和草地两种植被类型的土壤呼吸速 率的变化及其影响因子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呼吸速率有显著差异(P<0.05),马尾松和草地土壤呼吸的变化与温度的变化趋势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观测期间,土壤呼吸速率5月最高,1月最低,且土壤呼吸总体速率草地大于马尾松林地,但1月...  相似文献   

2.
农牧交错带地区土地利用方式多变,人为的改变土地利用方式会影响土壤释放CO2的速率.分别对新开垦农田、多年耕种农田、退耕还草草地、多年生草地4种利用类型的土壤温度、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壤呼吸速率进行监测和研究,结果表明:4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呼吸速率的日变化图像呈单峰性曲线,其中草地平均呼吸速率最大,为0.85g·m-2·d-1.4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温度与土壤呼吸速率呈正相关关系,其中新开垦农田变化明显,K值最高,达到0.045.从整个生长季来看,4种土地利用类型平均呼吸速率表现为新开农田>草地>还草草地>农田,分别为0.97g·m-2·d-1、0.85g·m-2·d-1、0.77g·m-2·d-1和0.56g·m-2·d-1.0-10cm和10-20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大小关系与土壤呼吸速率基本吻合.试验表明不论对草地进行开垦还是对农田进行退耕还草都会增加土壤CO2的释放.  相似文献   

3.
松嫩平原西部生态脆弱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基于1986年和2000年2期TM影像资料,在空间图形库系统支持下,分析了该区土地利用数量变化、土地利用空间组成变化、空间邻接关系变化和变化主导类型,揭示了1986-2000年间松嫩平原西部生态脆弱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此间林地、草地不断破碎化,耕地、盐碱地从整体上呈现集中化特征。耕地与草地、草地与盐碱地空间相邻度增大,草地开垦过快和土地盐碱化日益严重。土地利用空间变化内在过程基本以旱地-水田,草地-旱地,草地-未利用地相互转化为主导。  相似文献   

4.
以闽江流域临海区长乐市为研究区域,基于1998年与2000年的TM/ETM+和SPOT遥感图像,及1998年土地利用GIS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对长乐市1998-2000年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时空特征进行研究.长乐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主要类型为水田、林地、旱地和未利用地,表现为水田、林地的明显减少,旱地、未利用地及居民地的大量增加,占总面积25.39%的土地单元发生了各种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变化,土地利用程度总体处于发展期,并有深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基于空间信息平台的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径流响应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淮河上游息县水文站以上为研究区域,基于研究区域3期(20世纪80年代、20世纪90年代、2000年以后)土地利用图模拟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对流域产水的影响.利用流域附近8个气象站1980~2005年的资料,内插得到流域内的气象资料,应用P-M法耦合植物生长模型(EPIC)计算流域潜在蒸散发;利用息县以上集水区域1980~2005年63个雨量站资料及尺度为1:200 000土壤类型图,选用SWAT模型模拟流域的径流过程,并分析了产水特性参数时空变化.结果表明:降雨量的大小弱化了流域下垫面条件对产水的影响;在降雨和土壤质地相同的情况下,产水能力旱地大于水田大于草地大于林地;旱地增加后流域产水量也会增加,林地不易于流域的产流.  相似文献   

6.
分别在坝上高原康保县3个综合农业区相互毗邻的耕地、草地、灌木林地和乔木林地4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地块进行土壤采样,测定距地表约20 cm、30 cm耕层土壤水分百分比,结合野外考察、农户走访,对比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地块耕层涵养土壤水的能力.结果表明:耕地和草地土壤含水量普遍高于乔木林地,灌木林地居中;留茬耕地高于春翻耕地;留茬耕地和草地约20 cm深土层土壤含水量普遍低于30 cm深处,乔木林地与之相反,灌木林地无明显规律.建议在生态恢复重建中重点还草还灌植被,注重草灌乔混交模式;耕地采用保护性留茬,晚翻耕或免耕.  相似文献   

7.
针对我国南方红壤(江西鹰潭孙家坝小流域)4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在2019年6—10月开展了室内土壤温湿度控制实验,采用温室气体分析仪(Picarro-G2508)结合静态箱法对土壤温室气体(CO_2、CH_4、N_2O)排放通量进行同步实时监测,以研究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差异及其对温湿度的响应.结果显示,4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的全球增温潜势(global warming potential,GWP)从高到低依次为稻田、橘园、林地、旱地,表明稻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对全球变暖贡献最大.温控实验中,土壤呼吸(CO_2排放)与土壤温度呈显著正指数相关关系(p0.01),且4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呼吸的温度敏感系数Q_(10)值分别为林地2.61、旱地2.51、橘园3.12、稻田3.17.其中,稻田土壤呼吸的温度敏感度最高,表明稻田土壤具有较高的CO_2排放潜力,而CH_4、N_2O排放与土壤温度的相关性不显著.湿度控制实验中,土壤CO_2排放随土壤湿度增加而先升高后降低,并在土壤湿度20%GWC (gravity water content)时达到最大;稻田土壤CH_4排放与土壤湿度正相关(R~2=0.887 5),但其他3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CH_4排放与土壤湿度不相关;4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N_2O排放通量均随土壤湿度的增加呈先增后减趋势,并在土壤湿度为25%GWC时达到峰值.  相似文献   

8.
利用SoilBox-FMS便携式土壤呼吸测量仪对白龙江流域陇南段5种不同生态修复模式的土壤呼吸速率的日变化进行了野外定位测量,并就土壤温度及土壤水分对土壤日呼吸速率差异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生态修复模式下的土壤日呼吸速率差异显著,天然草地、灌草地、农林地和林地的土壤呼吸速率日变化均呈单峰曲线,其中天然草地、灌草地的土壤日呼吸速率与土壤水分显著性相关,而农林地、林地的土壤日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显著性相关.裸地的土壤日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和土壤水分不具有相关性,其土壤呼吸速率日变化较平缓.土壤温度和土壤水分可以很好地解释土壤呼吸速率日变化规律.相对于其他生态修复模式,农林地更适合对坡度小于25。的研究区进行生态修复或者前期生态修复.  相似文献   

9.
长江上游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1970,1980,1990和2000年4个时相卫星遥感数据,阐述了长江上游近30年来土地利用/覆被在数量、结构和空间上的变化特征,明确了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类型和变化趋势,并进一步分析了长江上游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林地和草地为主,此特征决定了该区以农牧业生产为主.1970-2000年耕地面积大幅减少,其余土地利用类型都得到一定程度上的增加,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的主要方向是林地转变为草地,草地转变为荒地和水域,耕地转变为林地、草地和城乡建设用地.研究区特殊的地形和气候条件是制约土地利用水平和结构的基本要素,而人类开发活动和宏观政策的制订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0.
根据福州市第二水源地山仔水库周围库区的典型土地利用方式,选取了3个具有代表性的实验样地,调查该区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降雨前后含水率及其氮磷营养盐空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中营养盐空间分布具有明显差异,相对于杉竹林,水田与旱地两种类型土壤营养盐流失风险高,且各土地利用类型均表现出5~10 cm处营养盐含量最高,流失量最大的一致规律,其中硝态氮和速效磷是地表降雨径流土壤氮磷营养物质流失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11.
制度变迁的原因、方式及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新制度经济学产生以来,特别是经济史学家诺斯通过对西欧国家经济发展兴衰的考察,有力地证明了制度对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面对一个转型经济的国家来说,制度作用更是如此。我们中国正处在经济转型过程中,经济学家对制度的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同时中国的转型也需要很长的时间,这也为经济学家研究制度留下了巨大的空间。  相似文献   

12.
本文应用热力学原理,通过对溶解过程中焓变、熵变的分析,对非金属含氧酸盐的溶解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以"龙场悟道"及其之前的"为学"诸变为题,根据阳明《年谱》及相关记述,分析王阳明的为学历程,是"三变"、"四变"还是"五变"的话题。  相似文献   

14.
文明社会以来,自然环境演变的主要形式是气候变化及其影响下的其他变化.气候变化主要有三种形式:波动、突变、混沌.冷暖波动带来古文明的兴衰、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周期性冲击;突变、混沌引起的自然灾害对社会进程产生影响并带来了文明发展中的不确定性.最后对自然环境演变对人类社会影响的过程与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运用非参数检验和多元逻辑斯谛回归等方法对中国上市公司盈余变动下的股利政策及行为进行了实证研究.实证结果表明:盈余变动会影响公司股利政策,当公司每股盈余增加时,公司选择不发放现金股利的概率最大;而当公司每股盈余减少时,许多公司选择不分发现金股利或增加每股现金股利,以向市场传递有关公司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信息.  相似文献   

16.
由于塔里木河流域中下游距离河道在垂直向的差别,以及气候与人为因素的影响,使植被的空间分布具有异构性.典型地物光谱变化的研究为中下游生态环境的遥感监测提供了基础,实验研究表明:绿色全荣植物中,棉花由于其具有明显绿峰、水分吸收谷和近红外的高反射峰而更加容易识别,其他植物主要差别则集中在550,680,1420 nm附近的反射峰、吸收谷和1920~2500 nm之间的反射率;与绿色植被相比,枯枝的光谱在可见光部分的绿峰和红光吸收谷不明显,但在可见光部分波形有所差别,而与流沙土壤光谱相比,各波段反射率变化较大;对比不同荣枯比例的植物光谱发现,同一种植物随着荣枯配比的变化,除可见光绿峰、近红外反射峰和各水分吸收谷变化外,最明显的是在近红外1420~1820 nm之间和短波红外1920~2500 nm之间反射率随着枯枝的比例增加而明显升高;关于土壤光谱,中下游各断面占主要类型的流沙土光谱相差不大,但是盐碱土和含有一定水分的盐碱土则变化较大,而且反射率基本低于流沙土,结壳土则除在近红外和短波红外部分变化更加平缓而有所差别外,其余波段接近流沙土;同样的土壤背景下,近红外和短波红外部分反射率的差别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覆盖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本文探讨了达来诺尔及其附近地区全新世以来的湖面变化与发展趋势、植被演替与气候变迁过程。并根据区域环境演化背景,提出了国土整治的初步意见。  相似文献   

18.
清末民初,剪辫运动风行全国,从表面上看,这场旷日持久的剪辫运动是近代中国风俗改良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由于发辫在有清一代的特殊功用,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跨度里,剪辫运动记录了近代中国社会思潮的进步过程,也反映了国民心理的近代转变。  相似文献   

19.
当代问候语变迁的心理基础透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言是生活的一面镜子 ,是社会的全息影像 ,问候语的变迁折射出社会巨变下人们心理动荡激变的轨迹。从问候语称谓、内容、语调、格调的变化 ,我们可以看到社会变迁及人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的变迁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增强企业竞争能力的方法,其中包括:强化企业信息咨询功能,建立良好的公共关系,加强企业成长的策动力,组织内部灵活的调度,保持企业活力,加强企业销售管理,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