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射电天文学诞生的近一百年来在天文领域取得了诸多载入科学史册的成就,突出代表是现代天文学"四大发现"——类星体、脉冲星、星际分子、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21世纪,暗物质、暗能量、黑洞、宇宙起源、天体起源、生命起源等前沿研究方面仍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天文学已经进入全电磁波观测时代.随着引力波观测窗口的打开,射电天文在引力波探测、引力波天体物理等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国内外对建设大型射电天文望远镜充满期待.为了展示并总结我国110 m口径全向可动射电望远镜(QTT)的最新成果,我们特别组织"大型全可动射电望远  相似文献   

2.
<正>2016年9月25日,落户中国贵州省平塘县,世界上最大的球面射电望眼镜,被誉为"中国天眼"的FAST正式启用,自此,中国的天文学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贵州、平塘将被更多天文爱好者铭记。FAST投入使用后,将能搜寻到更多的奇异天体,其中蕴涵着大量新发现的机会;甚至可以搜索星际通讯信号,开展对地外文明的探索。"真的有外星人吗?""宇宙里还有另一个地球吗?"如今,就让我们借助中国天眼,一起探寻那浩渺  相似文献   

3.
本书是《现代天文学进展》系列丛书第21卷。德国天文学会与欧洲天文学会于2008年9月8—12日,在奥地利维也纳联合举办的“欧洲天文学新挑战”国际科学大会,本书汇集了14篇关于宇宙结构形成与演化研究进展的邀请报告。报告中讨论的热点问题包括:宇宙论、高能天体物理学、粒子天体物理、重力波、银河系与恒星天文学等方面,体现了近代天文学发展路线图。  相似文献   

4.
2009年是"元大都天文台"建台730周年,又值我国最先进的望远镜LAMOST建成,我国天文学界决定以"郭守敬"冠名LAMOST.为纪念和庆祝这两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天文学事件,2009年11月7-8日在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召开了主题为"天文仪器与天文学发展"的国际学术研讨会. 此次会议由中国古天文联合研究中心主办,得到了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北京天文馆的大力支持.会议邀请了30多位国内外天文学史家和天文学家参加,其中6位来自国外. 报告的论文以大都天文台和郭守敬的天文学成就为中心,探讨了天文学发展史的多个方面,尤其是中国天文仪器史,涉及古天文遗址研究、天文台和天文仪器、天文观测、天文历法、天文仪器与当代天文学等专题.  相似文献   

5.
本文简要介绍目前射电天文研究和射电望远镜的国内外现状。由于所观测的宇宙信号非常微弱,射电天文观测极易受到主动业务的干扰。根据国际电信联盟的相关频率保护规定,通过设立无线电宁静区,保护射电天文观测免受人工信号的干扰。  相似文献   

6.
薄树人(1934-1997年)是当代中国天文学史界的代表人物.50年代他毕业于南京大学数学天文系,立志从事天文学史研究.60年代他和著名天文学史家席泽宗合作,以<中、朝、日三国古代的新星记录及其在射电天文学中的意义>蜚声国际天文学、科学史界.在40年的学术生涯中,他在中国古代天文学的系统整理与研究、天象记录、恒星观测、历法、天文学家、天文仪器、天文台、中外天文学交流、天文学史文献学、天文学思想等方面都做了大量重要工作.他是中国天文学史研究重要学术组织者和学科带头人之一,以他毕生的精力为中国天文学史研究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该文是为纪念薄树人先生逝世1周年而作,是一篇简略的学术传记.  相似文献   

7.
正美国《天文学》杂志评选出2013年十大太空故事(发刊时"嫦娥三号"尚未发射),我们不会忘记在这一年出现了两颗明亮的彗星以及百年一遇的流星爆炸——对于空间科学而言,2013年无疑是一个丰收年2013年大部分的天文头条都涉及到了宇宙中最极端的天体和事件,例如黑洞、高能宇宙线以及宇宙的开端。不过,行星科学也不甘示弱。近期,美国《天文学》杂志评选出2013年十大太空故事。  相似文献   

8.
结合中国目前天文学教育的现状和我系开展基础天文学教学的体会,对天文学教学中如何利用多媒体的手段进行了论述,并重点介绍了天文系列多媒体教学软件<探索宇宙>的特点和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9.
20世纪上半叶,膨胀宇宙的发现是天文学中最为激动人心的辉煌成就。20世纪开始,天文学界一直存在着紧张甚至激烈的争论。银河是否就代表了整个宇宙?或者我们的宇宙是由数量巨大甚至无限个孤立宇宙组成的,而其中的每一个都类似于人类自己的银河?在1925年以前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是倾向于孤立的宇宙。这个概念是德国哲学家康德于1755年提出的。现代天文学起源于1917年,  相似文献   

10.
本文回顾了近年来国际上天文大设备的现状和发展态势,简要叙述了国内目前天文观测设备的现状,并指出一批重要观测设备的建成标志着我国初步形成了天文学研究的实测基础.一个突出的例子是由我国天文学家自主创新的郭守敬望远镜LAMOST.这是一架新型光谱巡天型望远镜,它的建成标志着我国大型天文光学望远镜技术的突破.正在建设的500m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单天线望远镜,它的建成将使我国射电天文研究走到世界前列.本文还介绍了一些已经提出的天文地面和空间大设备计划,并对我国未来天文大设备的发展进行了一点战略思考,提出了一些个人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综述了中国射电天文观测和研究状况,展望射电天文观测和研究的前景.介绍了中国射电天文观测的主要设备,为培养射电天文观测和研究人材提供相关信息.  相似文献   

12.
90年代天体物理学:全波段的利器和新视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论述了90年代在全电磁波段发展的大型天文仪器,从空间天文台的γ射线,X射线,紫外和可见光、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到地面天文台的可见光与红外和射电,最后介绍中国的大型仪器LAMOST。  相似文献   

13.
4月24日,美国发射了一个新型天文“卫星”—“哈勃太空望远镜”,这是航天技术和天文学研究领域的又一重大成就。哈勃望远镜将成为窥测字宙的“火眼金睛”,以前所末有的观察力去揭示宇宙的奥秘。 17世纪初,伽利略发明了光学望远镜,开辟了人类观察宇宙的新纪元。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古老的天文学又焕发了青春。6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利用人造地球卫星、载人飞船、航天站与空间探测器进  相似文献   

14.
宇宙中微子正开启一个电磁波观测宇宙之外的全新窗口.然而,传统的中微子探测手段由于造价过高,导致探测器有效面积不足或观测时间有限等问题,不便于进行高能中微子(一般认为能量大于1015 eV为超高能,能量大于1018 eV为极高能)的观测.射电阵列,采用造价低、全天候观测的射电天线,可以建造大面积的观测阵列,达到极高能中微子天文学和极高能宇宙线探测所需的高灵敏度.在科技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宇宙第一缕曙光探测"的资助下,原型阵列TREND(天山射电探测中微子探测器)在2011–2012年的运行过程中取得了重要的成果,仅依靠单极化接收天线阵列,首次证明了不依赖于传统粒子探测器的自触发射电探测方式可以对高能粒子大气簇射进行有效探测.我们计划建造一个巨型天线阵列GRAND,这将是世界上1017 eV以上最灵敏的高能中微子望远镜,可以对高能中微子进行有效的观测.  相似文献   

15.
现代天文学非常依赖于对宇宙中微弱光信号的观测和解释。1970年贝尔实验室首次发表了电荷耦合器件(CCD)的概念,天文学家看到了CCD对天文观测的重要性,于是主动参与或支持专为天文设计的CCD芯片研制。时至今日,CCD芯片已经广泛用在天文台上,专业的天文CCD芯片已近乎完美。  相似文献   

16.
系统讨论了17~18世纪欧洲天文学经过中国传入朝鲜李朝的情况,首先对这一传播过程的总体情况进行了分析,然后分别对欧洲宇宙学、星图与星表、天文仪器以及数学天文学知识在历朝的流传和影响问题进行了讨论.结果认为,这一时期从中国传到朝鲜的西方天文学知识使李朝天文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是却没能使之真正走上近代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17.
《逸周书》和《左传》记载,东夷民族已有了以鸟名为官名的天文历法官员,《尚书·尧典》记载了当时的天文历法,能确定二分二至.大汶口文化出土的陶文为上述文献记载提供了证据,说明当时已用日出方向确定春分,用测量日影确定二至.对遗址的实际测量,发现了陶文的天文意义.我国天文历法产生的年代,可追溯到5000a前,东夷民族天文学,是当时诸民族中较先进的天文学.  相似文献   

18.
系统讨论了17~18世纪欧洲天文学经过中国传入朝鲜李朝的情况,首先对这一传播过程的总体情况进行了分析,然后分别对欧洲宇宙学、星图与星表、天文仪器以及数学天文学知识在历朝的流传和影响问题进行了讨论.结果认为,这一时期从中国传到朝鲜的西方天文学知识使李朝天文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是却没能使之真正走上近代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19.
<正>在天文学中,瞬变现象似乎总能吸引更多人的注意力。近如身边的太阳活动,远如宇宙边缘的伽马射线暴,长期以来都是研究者的关注焦点。近年来,一类全新的爆发、2007年秋季才公布于世的快速射电暴又成为天文界的新宠。这类发现不过10年的新式爆发以持续时间短、色散高、脉冲明亮且爆发率惊人而著称,不仅背后很可能与致密天体的奇特过程相关,更有潜力来充任探测遥远宇宙的媒介。但现在有关它的起源、产生机制以及多波段对应体的情况,却都还属于众说纷纭的未知数。  相似文献   

20.
《前沿科学》2013,(2):89-89
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射电天文学研究所25日晚间发表声明说,它领衔的国际研究团队通过对宇宙中一颗中子星及其伴星的观测,验证了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