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变化里根上台20多个月来,其对苏态度逐渐有所变化。总的说来,由比较僵硬趋于相对的灵活,进而在美苏谈判和对话方面进行实质性的试探。因此,美苏关系间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里根政府上台伊始遵循的一条对苏原则  相似文献   

2.
11月19日至21日,美国总统里根和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在日内瓦举行了为期3天的会晤。这是八十年代以来两国领导人的首次会晤,举世瞩目。会晤达成了一些双边协议与谅解,但在一些关键问题上仍然存在着严重分歧。总的说来,这次会晤对美苏关系以及整个东西方关系都会产生重要影响。这次首脑会晤结果表明,美苏双方出于各自利益考虑,都需要缓和相互间的紧张关系,恢复正常交往与对话。回顾八十年代前半期,美苏关系经历了一个不平静的“第二次冷战”时期。1979年6月美国前总统卡特和已故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在维也纳会晤签署《联合公报》和《第二阶段限制战略武器条约》墨迹未干,两  相似文献   

3.
美国里根政府执政四年后,同苏联争夺的战略地位明显改善,扭转了同苏联军备竞赛中的不利趋势,使美苏争夺的态势由苏攻美守变为互有攻守的僵持局面。但是它仍然面临许多难题:国内经济情况不佳,要求削减军费的呼声甚高;国外普遍指责里根过于强硬;第三世界国家和西欧的独立自强倾向迅速发展;美国影响世界事务的能力日趋下降。在这种形势下,里根政府第二届任期内的对外政策可能有以下趋向。 (一)对苏联:在继续推行“以实力求和平”的强硬政策前提下,适当采取某些灵活作法,缓和“过于紧  相似文献   

4.
根据各自的需要,美苏关系有了新的发展,但双方猜疑和戒备仍深。现在要看它们在军控谈判和东欧问题上究竟能走多远。新发展的开端美苏外长9丹间在美国怀俄明州举行会晤,苏方递交了戈尔巴乔夫致布什的长函,双方在一些争议已久的军控问题上取得突破,  相似文献   

5.
我与金君晖同志的看法有些不同。我认为,美苏不仅在中导问题上,而且在其他一些问题上达成协议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诚然,里根的地位有所削弱,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就难有作为了,关键是如何看待里根目前的困难。里根地位削弱或许有利于美苏达成协议里根的困难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首先,伊朗门事件是里根30余年从政生涯中受到的最大打击。目前事件尚未结束。如果5月国会举行听证会,揭出他确实了解货款转移或一笔货款被用于共和党竞选,则此事还有可能演变成第二个“水门事件”。那时里根当然难有任何作为。但现在还非如此。民主党现在采取“拖”的战略,对里根小火慢煎,旨在长期陷里根于被  相似文献   

6.
美苏对抗的主要形式发生了变化,高技术成为争夺优势的核心。在双边关系上的对抗是围绕着经济和技术进行的,在地区冲突上的对抗更多地表现为经济和政治的斗争。同时,两家不断在对话,美国硬中带软,苏联软中带硬。对抗中有对话是美苏关系的基本特点。估计双方在关键性问题上很难取得突破。  相似文献   

7.
里根2月5日发表的国情咨文对国际局势表示有条件的乐观,对国内问题坚持有争议的既定方针,总的说来保持了原有的保守色彩。在国际方面,里根声称要建立一个“更安全更可靠的世界”,希望美苏首脑继续对话能导致“更加稳定的(美苏)关系”,并认为日内瓦谈判达成裁减核军备的协议是可能的。但是,他在讲话中更加强调的是实现这个目标的条件。  相似文献   

8.
共同的需要,不同的动机,把美苏首脑带到雷克雅未克。两国首脑亲自出马为首脑会晤举行预备会晤,是异乎寻常的,对戈尔巴乔夫来说,他经不起没有成果的正式会晤的打击,现在这样做风险较小,可进可退;对里根来说,既显示其强硬政策,又树立“和平总统”形象。双方在“星球大战”上互不相让,但是互相摸到了底盘。美苏关系“冷却”一段后,可能再作调整。  相似文献   

9.
法国总统密特朗,在7月上旬的一周之内,先后访问了美国和苏联。他出席了纽约自由女神像落成百周年盛典并同里根总统晤谈,接着又在莫斯科同戈尔巴乔夫进行会谈。舆论认为,法国这次重火外交行动的意义和作用大大超过了双边关系的范围。密特朗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访问美苏的呢?一方面美苏首脑在酝酿新的会晤,里根对苏联6月提出“灵活的”裁军新建议作了某些积极的评价;另一方面美多次表示要废除美苏反  相似文献   

10.
美苏关系在80年代前五年处在比较紧张,对抗的阶段,从美苏都在调整对外政策的情况看,它们的关系可能出现一个有限缓和的阶段。现在可以说,美苏关系紧张的最高点基本上过去了,已开始具有进入有限的缓和的条件。当然,不会重复70年代的那种缓和.达成中导协议有可能实质性协议则很难我认为,在70年代,美国对军控谈判很有积极性,而苏联则较差;如今,情况正相反,苏联态度非常积极,美国迄今的姿态还比较僵硬。看来,美国还没下定决心从总体上就军控问题与苏联达成协议,哪怕是框架式的、指导原则式的、1972年海参崴协议式的协议也  相似文献   

11.
美苏互为对手的因素减弱,合作因素上升,但双方还不会停止在新技术领域里的军备竞赛,消除长期存在的猜疑和不信任也尚需时日。美苏首脑马耳他非正式会晤,突出反映了美苏关系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2.
布热津斯基是卡特当政时期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他新近出版的《战略:指导美苏竞争的地缘战略学概要》在里根政府内流传一时。里根总统打电话给布热津斯基对他的新著表示祝贺,国防部长温伯格和参院外委会主席卢加尔致函表示赞赏。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同志不久前在一次讲话中明确指出,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将超过战争力量的增长,在较长的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这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国际形势判断上的体现。下面我着重从美苏战略态势方面谈谈自己对这一科学论断的粗浅体会。在当今的世界上,有资格打世界大战的只有美苏两家。因此,研究战争与和平问题,首先要剖析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战略态势和战略意图。从美苏关系的现状看,我认为存在两个相互矛盾而又相互制约的因素:一方面,美苏互为主要对手,相互角逐和争夺实力优势,因而战争的危险不仅确实存在,而且还在增长;另一方面,美苏全球争夺仍处于外围角逐阶段,  相似文献   

14.
1945年5月2日,美、苏两国军队在德国托尔高市的易北河上会师.两国官兵热烈拥抱,世界人民欢欣鼓舞,美苏合作达到了巅峰状态.但是,就从这看来是晴空万里的天边,隐约传来了沉闷的雷声,巨大而浓密的乌云急剧地聚集起来:美苏关系已在迅速地走向恶化.  相似文献   

15.
日内瓦十七国裁軍会議于今年一月二十七日复会后,在美苏代表的积极倡議下,从二月十七日开始,进入了对“防止核扩散”問題的具体討論阶段。美苏双方在会上一唱一和,鼓吹必須“迅速”、“毫不拖延地”就“防止核扩散”問題达成协議,声称“防止核扩散协議已取得了某些进展”,已进入“决定性阶段”。这表明,在继臭名昭彰的苏美英三国部分禁止核試驗条約后,美苏在裁軍問題上的第二个“慕尼黑”交易正在加紧进行。  相似文献   

16.
1988年的西欧     
对于美苏关系的变化,西欧最敏感。在美苏军控谈判进程中,西欧与东欧更为缓和,苏联更多地拉西欧;美欧在防务上的不一致明显暴露,西欧联合自强、独立自主的趋势增强。但联美拉苏仍是西欧基本政策。  相似文献   

17.
二次大战后,美苏的战略重点在欧洲,许多年来少有异议.但是,近年来,随着美苏在亚太地区争夺的加剧,特别是该地区在世界上的经济地位迅速上升,美苏战略重点是否会相应转向亚洲的问题成了当前世界舆论的“热门”题目之一.今年4月上旬,法国国际地缘政治学研究所发起、由来自许多国家的3百多位著名学者,企业家和政界领导人就此问题进行了讨论.美国总统里根今年4月下旬来华访问,途经檀香山发表讲话称,美国未来的关键是太平洋而不是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苏美之间的军事交往频繁,合作领域不断扩大。10月上旬,苏联国防部长亚佐夫偕战略火箭军总司令等一行9人对美国进行了“一次前所未有的访问”。这是亚佐夫对去年8月美国国防部长卡卢奇访苏的回访。此前,戈尔巴乔夫的军事顾问、苏军前总参谋长阿赫罗梅耶夫也应邀访美,并在美国电视荧屏前侃侃而谈。观察家们认为,近年来美苏军事交往的趋热是美苏关系缓和进程中的一个新动向。这次美国对亚佐夫的访问作了精心的安排。美方让他在加利福尼亚观看了海军军舰和海军陆战队的训练演习,在北卡罗莱纳州参观了一个伞兵部队,在亚利桑那州观看了F—16战斗机的飞行表演,还在宾夕法尼亚州的葛底斯堡参观了美国历史上著名的南北战争的遗址,从而“满足了他对那场战争的强烈的好奇心。”美国防部长切尼还向亚佐夫赠送了自1981年里根政府每年准时出版、而本届布什新政府推迟了半年之久才  相似文献   

19.
在反反复复举行的美苏军备控制谈判中,美苏对如何处置部署在西德的72枚播兴IA导弹闹得不可开交,竟成了能否达成中导和中短程导弹零点方案的关键。美国坚持说,潘兴IA属于西德,不在美苏谈判范围内。苏联认为潘兴IA的核弹头属于美国,既是“零点”,就应撤除。8月26日,西德总理科尔宣布,如果美苏在中导和中短程导弹上达成一项可核查的军备控制协议,那么西德的潘兴IA可以有条件地撤除。这似乎就剪除了美苏达成  相似文献   

20.
问:什么是反弹道导弹条约?美苏1972年签署该条约的用意何在?答:这个问题笔者在去年第21期上作过简要介绍。现再作些补充说明。美苏在第一阶段限制战略武器谈判时,就对反弹道导弹条约进行了商讨,并最先达成了协议,于1972年5月签署,10月正式批准生效。此后,美苏又于1974年7月签署了一个附于该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