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多组节理岩体洞室的蠕变特性及其粘弹塑性效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在岩体节理面剪切蠕变试验和完整岩石扭转蠕变试验的基础上,探讨了多组节理岩体的剪切变形规律、各向异性性态及其时间效应,用试验论证了对节理面采用所建议的“弹-粘塑性”力学模型的正确性,分别推导了在不同应力状态下节理面、完整岩石和多组节理岩体粘塑性应变速率的计算公式,提出了节理岩体大断面洞室考虑分步开挖和不同支护时间的粘弹塑性有限元数值方法.通过对某地下工程实例的计算,得出多组节理岩体洞室稳定的定景分析和评价,以及工程设计和施工的若干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2.
高地应力区地下洞室围岩稳定和变形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总结了已有的地应力研究成果。考虑到高地应力与岩体特性的关系,对岩体采用四参数弹塑性开裂模型,提出了一种高地应力区地下洞室围岩稳定和变形的分析方法。用各种不同初始应力场(大小、方向、主应力比等)对直墙拱顶洞室围岩的稳定和变形状况作了分析比较,得出了一些有规律的成果。  相似文献   

3.
龙滩水电站是红水河陡倾角层状结构岩体;两者的耦合作用,使洞室群围岩的稳定性,特别是主厂房与调压井的高边墙、洞室交叉口部位的变形稳定性尤显复杂,倍受关注.本文通过对龙滩工程厂房区地质调查,结合洞群结构分析,建立了工程地质概化模型,采用二维弹塑性有限元对地下厂房洞室群的施工开挖进行模拟,对比分析了多种不同条件下的洞室群开挖变形、应力以及屈服区的分布特征,获得了一些有益于指导施工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岩体动态施工力学的概念及原理要点,并将其用于两个大型洞室群不同开挖顺序围岩稳定性分析,发现优化施工顺序比原方案围岩稳定性有较大提高,这对于大型洞室的施工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DINA对含节理的岩体模型进行二维的有限元数值计算,岩体在加载和卸载条件下,其力学特性有本质的区别.重点分析了在卸荷条件下,锚杆的数量和倾角的变化对岩体变形参数如变形模量和泊松比的影响,揭示了岩体变形参数变化趋势并说明了产生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脆弹粘性岩体高边坡稳定的损伤断裂力学机制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边坡工程岩体的力学性态与其所处的应力环境、物理环境以及开挖施工卸荷坡邦岩体变形的时空效应等许多因素密切相关.因而,似本文研讨的闪云斜长花岗岩这类脆弹粘性岩体高边坡工程坡邦卸荷带岩体的稳定问题,从损伤、断裂力学的观点言,本质上反映了三方面的力学机制,即:(1)边坡分部开挖引起坡邦岩体的卸荷损伤、断裂效应;(2)二次应力场作用下坡邦岩体产生的损伤、断裂时效变形与蠕变扩容;以及(3)在高地应力区,脆弹粘性岩体因开挖导致与其应变能骤然急剧释放有关的地动力作用.本文结合长江三峡高边坡船闸工程的岩体稳定问题,拟就上述的前两个方面的研究工作进展作一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7.
卸荷岩体力学特性研究的试验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根据加载力学特性试验研究的方法,结合已有的卸荷试验研究,制定出卸荷试验研究的一些试验条件,并综合考虑了各种试验条件对卸荷岩体力学特性的影响,为卸荷力学特性试验的进一步研究做准备.  相似文献   

8.
为解决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的关键科技难题——复杂的地基基础建设问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于1989年资助的基础性重大项目“岩土与水工建筑物相互作用研究”,在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汪闻韶学部委员、天津大学陈环教授主持下,联合从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基础性研究的有关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150多位科技工作者,经过4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完成了预定的研究任务。日前通过了以中科院学部委员卢肇钧为首的专家组验收。其取得的主要成果有: 1.在裂隙岩体力学特性及洞室群施工力学研究中,从有序分布节理及随机分布节理两方面研究了节理岩体的力学特性,进行了模拟试验及数值分析,并应用于  相似文献   

9.
基于施工力学的分析方法,建立了地下洞室开挖仿真计算的有限元列式、施工过程中岩体初始地应力场的释放上的卸荷是影响洞室稳定的主要因素,结合工程实例计算,分析了初始地应力场对地下洞室围碉变莆、应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岩体的初始应力场侧向应力分量愈大,洞室侧墙内缩位移愈大而环向压力测有所减小,并使得顶拱沉降位移减小,环向压应力增大。  相似文献   

10.
胡育林  文学军  胡林江 《河南科学》2019,37(9):1467-1474
为研究溧阳水电站地下洞室开挖围岩稳定性,以地下厂房开挖时提供的地质条件和勘察资料为基础,结合完整岩块的强度试验成果,采用颗粒流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厂房在破碎岩体中开挖的破坏机理.研究表明,颗粒离散元方法可以较好地模拟地下洞室开挖情况;联合开挖时,出现明显的贯通变形区,且并非距离开挖面越近围岩变形越大;厂房开挖破坏模式为岩体结构控制型破坏,其导致围岩破坏的决定性因素是岩体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地下导流洞围岩变形观测资料进行反分析计算,为设计提供了合理的围岩物理力学参数,并讨论了围岩变形规律和围岩的综合分类  相似文献   

12.
岩溶区全断面开挖隧道围岩变形特性模拟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运用相似模型试验和数值分析手段对石灰岩地区公路隧道在全断面开挖过程中 ,隧道周边不同溶洞分布对隧道围岩变形特性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模型实验结果与三维动态开挖过程的数值模拟结果较为吻合 .研究结果表明 :有溶洞的围岩在开挖前有较大的前期变形 ,溶洞引起的隧道围岩变形主要发生在分布有溶洞的断面开挖前和开挖瞬间 ;位于隧道顶部附近的溶洞对拱顶下沉位移的影响大于侧壁位移的影响 ;位于隧道侧面的溶洞主要引起隧道的整体侧向位移 ,使隧道处于偏压状态 ;隧道底部的溶洞对隧道的顶部和侧壁径向位移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3.
高地应力与强渗透水压下软弱围岩支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决锦屏Ⅱ级水电站引水隧洞工程中高地应力和高渗透水压力条件下破碎带洞段软弱围岩合理支护的关键技术问题,应用弹塑性基于流固耦合原理的三维快速拉格朗日有限差分法,分析比较了不同支护方案下隧洞围岩塑性区分布范围与变形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高地应力和高渗透水压力条件下,根据将围岩视为承载结构以充分发挥围岩承载能力的设计理念,围岩支护采用可使围岩与支护结构充分地联合承载的喷锚支护、固结灌浆和混凝土衬砌的联合支护型式,这是解决高地应力与强渗透水压力联合用下软弱围岩稳定性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介绍了一种用于岩体力学模拟试验中位移测量的传感器及其结构、力学原理和制造方法。理论上根据结构力学分析原理建立了传感器位移量与其本身应变的关系,并进行了率定和验证分析。在岩体力学模拟试验中,用此种位移传感器测量模型内部的变形,获得了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针对超大断面小近距隧道支护设计中的围岩压力分布、位移变形特征问题,以牛寨山双洞八车道公路隧道为研究对象,建立了考虑工程实际地形、工程地质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开展了隧道开挖的施工力学形态数值模拟分析,得到了隧道施工过程中隧道围岩变形规律,探讨了小净距大断面隧道近接施工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小净距大断面隧道所表现出来的施工力学特性复杂,由于偏压的影响,围岩整体水平位移呈非对称分布,最大水平位移发生在南线隧道拱肩处,隧道拱顶下沉最大值发生在先行洞,隧道仰拱处隆起较大;应力集中在两洞仰拱和拱脚处.在此基础上,开展了隧道开挖后的动力有限元计算,分析了洞口段地震力作用下的动力响应,评价了其动力稳定性.计算结果可为优化设计、指导隧道施工以及为隧道稳定性和支护结构安全性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基于ANSYS软件,采用有限元法和BP神经网络建立数值分析模型,并确定围岩的力学参数.首先,考虑隧道开挖的空间效应,并分析围岩的位移场和应力场.然后,阐述围岩和边坡的破坏机理,从而进一步表明围岩的牵引作用对边坡和隧道稳定性的重要性.最后,应用所得破坏机理对北固山隧道围岩变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考虑边坡稳定性和围岩变形的技术方案是合理、有效的.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超大断面浅埋黄土隧道大变形控制技术及效果,依托隧道大变形事故案例,对隧道围岩变形破坏特征及原因进行分析,结合隧道地质条件及围岩特性,提出了合理有效的围岩变形控制技术及施工工艺,并应用数值模拟和现场测试对3种加固措施工况下的变形及应力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超大断面浅埋黄土隧道围岩变形主要表现为前期变形速率大,变形持续时间长,累计变形量大,拱顶最大累计沉降为124.3 cm,围岩变形受开挖扰动和持续降雨影响显著;采取临时套拱加固有效抑制变形的持续发展,避免塌方事故的发生,而径向注浆加固和强化支护参数为后续顺利完成大变形段换拱施工提供安全保障;浅埋偏压地段采用地表超前预注浆技术,有效地改善上覆围岩特性,后续施工累计变形均在预留变形量范围内,确保了施工安全和进度。  相似文献   

18.
根据四川锦屏Ⅰ级水电站坝区岩体结构弱面(带)实地调查、测绘资料,对结构面类型,主要结构面分布特征、形态特征及结构面隙间物质结构和物理力学特征进行了分析,获得了许多重要成果。这些成果为坝区岩体分类、质量评价、各类岩体物理力学参数的确定、坝区高陡边坡变形破坏及稳定性评价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9.
结合中梁山隧道西段现场的实测数据,分析了该段围岩变形的条件和规律,并对各类围岩的各测线进行了量测数据回归分析,导出了各类围岩的稳定性判据,给出也最佳初期支护及二次衬砌时间。  相似文献   

20.
对深圳莲盐高速公路隧道围岩中的凝灰熔岩进行了流变试验,得到了围岩的流变模型;结合隧道的施工过程,根据围岩的收敛变形和拱顶下沉,采用改进的自适应遗传算法对粘弹性位移进行优化反分析,并利用反演得到的围岩参数,如弹性模量、粘滞系数等对变形进行预测.研究表明,利用试验得到的围岩流变模型,结合隧道施工过程的动态增量反演分析,可以较好地模拟围岩的实际性态,对指导施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