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张广芝 《河南科学》2014,(6):1135-1139
推动中原经济区快速发展,人力资源建设与开发是关键.根据河南省人力资源现状分析,提出了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人力资源开发对策,为我省从人力资源大省不断向人力资源强省迈进献计献策,进而助推中原经济区建设.  相似文献   

2.
陈松涛  黄倩  孙海玲 《科技资讯》2015,13(5):185+187
高等教育发展和区域经济互动发展是高等教育和经济发展到一定的历史时期的必然结果。合理地确定区域内高等教育的发展目标、规模、层次以及学科专业结构,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两者的互动协调发展能更好地发挥高等教育的功能。河南省高等教育应立足于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实际要求,建立与中原经济区建设相匹配的发展规模与区域布局。该文首先介绍了高等教育发展与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互动理论,继而阐述了河南省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最后提出了河南高等教育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3.
河南人力资源丰富,但专业技术人才缺乏。而要承接大规模产业转移,必须要有大批的管理类和专业技术类人才作保障,也就需要加强对产业发展急需的各层次人力资源进行开发研究,为承接产业转移创造条件,进而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4.
总结河南科技进步概况,比较河南省在中部六省中科技进步的优势与不足,对河南科技进步形势作出基本评价;分析后金融危机时代经济走向和中原经济区建设对科技创新的需求,认为河南科技发展面临外部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中原经济区建设带来重要机遇的新形势、好形势;进而,提出促进河南科技发展的六项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太原科技》2011,(11):108-108
近日,国务院正式印发《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提出,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是巩固提升农业基础地位。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加快新型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需要;是促进“三化”协调发展,为全国同类地区创造经验的需要;是加快河南发展,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需要;是带动中部地区崛起,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高等职业教育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不容忽视.在中原经济区的建设过程中,河南省应深入研讨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和发展规律,创新管理机制,以产业为主导,整合高等职业教育资源,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可靠的人力资源保障.  相似文献   

7.
杨迅周整理 《河南科学》2012,(10):1557-1558
<正>为促进中原经济区建设,积极探索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的路子,中国地理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于2012年10月14日在河南财经政法大学专门设立了"'三化'协调与中原经济区建设"分会场,专题讨论这一热点问题。河南省科学院、河南省科协、河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河南省委政研室、河南省统计局、河南大学、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河南工业大学、郑州轻工业学院、河南省委党校、河南商业专科学校、  相似文献   

8.
河南物流业的发展,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在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采用SWOT分析法,系统分析了河南物流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并提出了发展的对策建议,以期促进河南物流业健康持续发展,从而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9.
河南省是我国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新开发的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以及中原经济区都是我国近年来重要的国家战略规划的组成部分。就当前河南省的整体发展来讲,河南省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刻,而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建设与发展,能够有效地推动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经济发展,促进经济体制转型升级和带领河南创新发展、对加快河南振兴富民强省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通过对现有优劣势的剖析,并针对示范区的创新发展形式提出了政策保障路径。  相似文献   

10.
建设中原经济区,对河南地方高校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其服务社会搭建了广阔舞台。河南地方高校要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做到“四个转变”、“四个提升”,植根中原沃土,主动融入全局,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相似文献   

11.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临空经济出现较强的发展势头。郑州航空港经济实验区的建设将打开中原经济区发展的突破口,使中原经济区出现核心增长极,提升我国航空运输的竞争力,优化河南的产业结构,促进全省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化的协调发展,提高中原城市群建设的水平,构建中原经济区对外开放新格局。  相似文献   

12.
结合中原经济区中心城市发展实际,总结出中原经济区中心城市城区新型城镇化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包括二级指标6类,即城市人口与地域指标、城市经济指标、城市生活方式指标、城市发展潜力指标、城市基础设施指标、城市生态环境指标,三级指标21类.对指标体系进行主成分分析和Q聚类分析,对中原经济区中心城市城区新型城镇化水平做出对比,将中原经济区中心城市城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划分为4类,在此基础上对4类城市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特点进行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13.
主副中心结构是工业化中后期区域经济迈向成熟发展阶段的重要模式,开封向新兴副中心城市迈进标志着中原经济区"一主两副"(郑州为主中心、洛阳和开封为副中心)的框架结构基本形成;建设开封新兴副中心城市是带动豫东黄淮落后地区乃至整个中原经济区发展的战略需要;开封市具有区位交通、人文、劳动力等要素资源、郑汴同城化等比较优势基础条件,具有建设新兴副中心城市的巨大潜力;应着力探索高速化的跨越发展模式、差异化的特色发展模式、现代化的高端发展模式等3条新兴发展路径;积极推进郑汴同城化,着力打造"郑-港"、"郑-汴"、"汴-港"等3条轴带,构建郑汴港金三角都市区.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中原经济区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以河南省为主体的新型农村社区群众体育发展的有关问题,并对未来发展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方法参考已有中原经济区新型城镇化群众体育研究相关文献,并结合实地考察进行分析研究,寻找存在的相关问题,指出解决办法。结果中原经济区农村社区群众体育人才短缺,组织管理松散,体育活动资金投入紧缺,是造成难以健康发展的主要障碍。解决对策应该是完善城镇化社区体育服务体系,加大经费投入,发展农村社区群众体育基础设施,建立以体育教师为主导的农村社区群众体育服务体系,引导中原经济区新型城镇化中新型农村社区群众体育健康发展。结论人才培养是基础,经费投入、建立和完善服务体系是促进农村社区群众体育持久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  相似文献   

15.
《平顶山学院学报》2015,(5):121-125
2011年9月28日,国务院颁布《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中原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原经济区是中部经济发展的关键,但目前全区发展不均衡,城市竞争力是进行城市一体化研究的重要参照指标,实现整合性的一体化发展对于中原经济区的良性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6.
《平顶山学院学报》2013,(2):106-110
运用超效率DEA模型对河南省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分析结果说明,河南省近10年的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呈波动上升趋势,科技资源配置的综合效率在31个地区中位列17,处于配置效率一般的第三梯度.针对河南省科技资源配置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出了提高科技资源配置水平的主要途径,以期对"十二五"期间最大限度地有效利用河南省科技资源,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实现中部崛起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7.
陈萍 《河南科学》2011,29(9):1125-1129
在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中原经济区的发展需要通过对外贸易的发展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而对外贸易的发展也需要中原经济区平台的构筑.作为中原经济区核心的河南省,深入剖析其对外贸易发展的内在问题,才能构筑起对外贸易发展的政策体系,真正从根本上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