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明代江西词人用韵大体可以分为14个韵部。阴声韵7部,阳声韵6部,入声独立为1部。词作主要反映明代官话语音,同时有方音流露。其中有的用韵特点反映了江西赣方言的内部差异。  相似文献   

2.
通过考察《说文》宀部字在甲骨卜辞和《诗经》里的使用情况,可以探寻它们在历时状况下的本体发展变化情况:上古时期使用的宀部字成为《说文》宀部字的基本词,并沿用至今,显示了较强的传承性。虚词较少,实词较多;引申义和假借义开始使用。上古宀部字的这种使用情况说明先秦时期是汉语汉字的发展期。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谐声系列的角度,结合特殊谐声字研究《说文》中的读若音,发现有些读若音正是为特殊谐声字注音,联系上古文献中的音注材料和押韵材料,认为这些读若音反映了汉代音系不同于先秦音系的一些语音特点,强调研究《说文》中的谐声字要综合考虑时代和地域因素。  相似文献   

4.
阴声韵字和阳声韵字在宋代诗词中一般不相押。从这一规律看,第2版《全宋词》部分韵字点断有误,使得个别阴声韵字押入阳声韵段,或个别阳声韵字押入阴声韵段,应当修正。另外有个别韵字因为印刷字形而讹变。  相似文献   

5.
考察明代莞籍诗人用韵,并与《广韵》对照分析韵部之间的分舍,归纳出22个韵部:9个阴声韵部,9个阳声韵部,4个入声韵部。明代莞籍诗人韵部系统既不同于历代诗人奉为圭臬的《广韵》音系,也不同于代表当时官话音系的《洪武正韵》,具有独特性。  相似文献   

6.
《说文解字》“示”部字反映了上古时期的祭祀文化,而它们都源于人类早期的自然崇拜。通过分析《说文解字》“示”部字的语义,来挖掘上古文化中的自然崇拜现象。  相似文献   

7.
上古入声韵只有一个调类即去声,这是入声韵可以代表入声的根本原因。从入声由上古到中古,以及从中古到现代的演变来看,它所走过的道路都是先变入去声,然后由去声再转入平、上、去三声。  相似文献   

8.
谐声系统中,晓母的谐声关系十分复杂。我们通过对晓母谐声关系的分析,认为造成如此复杂的谐声关系是由于中古汉语晓母上古有不同的来源,即有舌根音、舌尖音和双唇音等来源。这些本来完全不同的辅音声母附加了*s-或*h前缀之后,中古同演变成舌根擦音x-。通过对晓母的分析,告诉了我们中古汉语的辅音声母上古来源并不是单一的.我们不能认为中古一个辅音声母就认为上古只有一个来源。  相似文献   

9.
《说文解字》不仅是我国第一部字书,也是中国上古社会的一部百科全书,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本文采用定量统计的方法,对《说文解字·虫部》字153个汉字的意义进行了考察,对整个《虫部》字意义体系进行了归纳。  相似文献   

10.
高本汉给上古汉语拟音时把“史数、需”等字拟为 sl-、sn-,已经注意到这类字是 s-和响音声母的结合。李方桂、张琨、雅洪托夫、蒲立本、包拟古、白保罗、杨福绵等位先生对s-头都有所讨论,多从谐声和汉藏语比较立论。本文准备再以通假、异读、转注同源字孳乳分化结合谐声、汉藏语比较,进一步说明:(1)上古汉语确实存在 s-头。(2)s-头后接声母的语音变化。(3)s-头与 h-头的关系。(4)s-头的功能。  相似文献   

11.
入声韵的演变是现代汉语形成过程中发生的重大历史音变。通过对明末反映宣城方音的《音韵正讹》七个入声部韵字的研究,可以认为《音韵正讹》的塞音韵尾已经弱化不能分别,取而代之的是喉塞韵尾。《音韵正讹》入声韵发生的归并在依循韵部发展规律的同时也存在着其独立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说文解字》不仅是我国第一部字书,也是中国上古社会的一部百科全书,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本文采用定量统计的方法,对《说文解字.虫部》字153个汉字的意义进行了考察,对整个《虫部》字意义体系进行了归纳。  相似文献   

13.
《说文解字》不仅是我国第一部字书,也是中国上古社会的一部百科全书,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本文采用定量统计的方法,对《说文解字.虫部》字153个汉字的意义进行了考察,对整个《虫部》字意义体系进行了归纳。  相似文献   

14.
诗要有韵,无韵非诗。今人写诗、诵诗,是给个人欣赏的,要用“现代语音”,不必依旧诗韵.“现代语音”是普通话和“普及方言”的语音总和,是革新诗韵的基本立足点。科学地划分新诗韵部。保留入声,入声归入新韵部。编制新的诗的字表。  相似文献   

15.
陕北晋语入声韵的读音类型和演变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中古入声韵在今方言中保留的情况,陕北晋语所有方言点可分以下三种类型:一组入声韵母型、两组入声韵母型、三组入声韵母型。通过对入声韵三种类型考察,发现陕北晋语入声韵的演变表现出如下规律和趋势:低元音入声韵先舒化;较高元音[]组入声韵比较稳定;三组入声韵母型方言中,古入声韵今读中前元音[e]组韵母不稳定。  相似文献   

16.
本文归纳了曲江白话的声韵调系统,在与广州音系作比较的基础上,举例分析了它的语音、词汇两方面所受曲江客方言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杨豪 《皖西学院学报》2023,(1):127-132+150
兰茂《韵略易通》、本悟《韵略易通》、毕拱辰《韵略汇通》三部韵书体例相承、韵字相近、旨趣相符,在形式与内容上具有内在继承性。然本悟《韵略易通》、毕拱辰《韵略汇通》与兰茂《韵略易通》形式上并未完全保持一致,主要表现在韵字的改(错)用、释义的变用,以及反映语音演变的相关批注,形式上的差异内含作者的语音革新意识,如韵部的分并、入声韵的演变、因声母清浊产生的声调变化等。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汉藏语研究进一步深入,领域进一步拓展,无论是在宏观的语言理论和方法论还是在微观的词汇、语音、语法等方面,都有论著不断涌现。学界将这些新的研究成果与上古汉语的研究成果相结合,创发了新的理论和原则,论证和解决了一些悬而未决的难题,取得了较大成绩。其中,将汉藏语同源词与汉字谐声关系结合,考求、构拟上古声母系统以及上古音系,这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便利和可行的,但在研究中必须要注意汉藏语历史层次问题、汉藏语同源词确定的问题和谐声系统的异质性问题等,才能使上古汉语的研究不入歧途,取得更大进步。  相似文献   

19.
谐声现象的重新解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上古音研究到现阶段,难以出现突破性的进展,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对谐声本质有错误的理解。提到谐声,自然要先解释假借,因为形声字实际上就是加了形符的假借字。例如,“田”是象形字,象田地之形。占代另有一个意义为“耕治”的词,声音跟“田”相同。由于动词无形可依,造字比较困难,所以古人就借用了同音字“田”的字形。《诗·齐风·甫田》:“无田甫田”,第一个字“田”字毛《传》:“田,谓耕治之也。”这个被借用的“田”就  相似文献   

20.
明清吴语文献中有一类读音为“咿”的“咿”类字,有“以”“夷”“伊”“亦”“咿”“”“咦”等多种写法,其意义、用法与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的“又”相同。通过对历史文献中有关吴语“又”字读音记载的分析,联系语音演变发展的规律,并结合现当代吴语区松江、上海、苏州、温州等地方言“又”的读音,可知“咿”类字其实是“又”的方言记音字。“又”“来”等上古之部某些字在现当代吴语一些地区韵母仍读[i]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