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苯胺类化合物对发光菌的毒性及定量构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测定13种苯胺类化合物,研究在pH值为5.0,7.0,9.0时对发光菌的急性毒性(15min-EC50).应用两种理化参数logP和pKa,对毒性数据进行定量构效关系(QSARs)研究,探讨苯胺类化合物的毒性机制.结果表明,苯胺类化合物对发光菌的毒性随pH值的升高而增大,这与不同pH值下苯胺类化合物的电离程度有关.在相同pH值下,苯胺类化合物的毒性随取代基团的种类、个数及取代位置而不同.苯胺类化合物属于极性麻醉化合物,其对发光菌的毒性以亲电性为主,毒性可用logP和pKa来联合描述.  相似文献   

2.
针对氯代有机化合物不易分解或被生物降解,而会在自然界中长时间滞留,使很多地表水和地下水受到污染的现状,研究了在紫外光/H2O2/草酸铁体系中,氯代有机物结构为光降解脱氯的规律,以及pH值对脱氯速度的影响,并探讨了光降解脱氯机理。  相似文献   

3.
利用自制的纳米Ni/Fe双金属对对氯硝基苯(p-NCB)催化脱氯进行研究,考察了镍化率、Ni/Fe投加量、反应温度、初始pH值和p-NCB初始浓度等反应参数对脱氯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反应产物为苯胺和Cl-;较高的镍化率、Ni/Fe投加量和反应温度可以促进p-NCB的还原降解;初始pH值有最佳浓度范围,较高pH值和较低pH值都不利于反应的进行.  相似文献   

4.
苯胺类化合物和芳硼酸在交叉偶联反应条件下可以制得2-芳基苯胺类化合物,利用其氨基分步进行碘代、氧化-环化反应从而制得对应的联芳基高碘化合物;分别对交叉偶联反应(A)过程的溶剂、无机碱种类、温度和碘代反应(B)过程Na NO2溶液浓度,及氧化-环化反应(C)过程的溶剂等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分别得到了最佳合成反应条件,并利用两种不同的苯胺类化合物进行了底物拓展研究.  相似文献   

5.
针对化学机械浆废液有机物浓度高、色度深、处理难度大的问题,应用复合电解电化学法处理桉木化学机械浆制浆废液,探讨了各工艺条件对处理效果的影响,并对机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CODcr和色度去除效果受pH值、槽电流和通过量的影响,较低的pH值、较低的通过量和较高的槽电流有利于提高废液的处理效果;在pH为4、槽电流为0.5A、通过量为40ml/min的条件下,CODcr和色度去除率分别达到60%和92%.红外光谱分析表明,复合电解处理过程发生了羰基和木素结构的破坏,这可能是处理后废液色度大幅降低的重要原因;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分析表明,废液经过复合电解电化学法处理,芳香族类化合物相对含量减少,非芳香族类化合物相对含量显著增加,表明部分芳香族化合物的结构在处理过程中发生断裂破坏,生成了非芳香族的有机物,有利于降低废液毒性,提高可生物降解性.该方法可用于化学机械浆制浆废液生物处理前的预处理.  相似文献   

6.
利用硫酸亚铁的还原性对含有硝基苯类化合物的工业生产废水进行了预处理,能将废水中硝基苯类化合物转化为苯胺类化合物,有利于后续的生化处理,同时废水中的COD、硝基化合物、苯胺均能达到Gg8978-1996中规定的二级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7.
采用3种自制氯代荧光素染料上染锦纶织物,考察了染液pH值对染色织物的K/S值的影响,探讨了染色织物的K/S值、最大反射率及荧光强度三者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随着pH值的增大,氯代荧光素染色织物的K/S值均出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染色织物的最大反射率及荧光强度均与K/S值呈现很好的负相关性.与荧光素染色织物相比,氯代荧光素染色织物的最大激发及发射波长均发生不同程度的红移,且染色织物的颜色包括荧光黄色、荧光橙色及荧光红色.  相似文献   

8.
六氯苯厌氧降解菌的筛选及其降解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六氯苯在特定环境下的可生物降解性,从武汉某化工厂排水沟底泥中分离出4株能以六氯苯为唯一碳源和能源生长的厌氧降解菌,并对单菌株和混合菌株降解六氯苯的能力进行了比较,发现混合菌株比单菌株对六氯苯有更好的降解能力.同时对混合菌群降解六氯苯的最适条件进行了研究,确定了混合菌群降解六氯苯的最适条件为pH值7.0、温度30℃、六氯苯浓度为3mg.L-1.  相似文献   

9.
pH值对聚苯胺的结构和导电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酸浓度对苯胺聚合具有较大的影响,采用化学氧化法,在不同pH值条件下制备了聚苯胺,利用FT-IR、UV-Vis、XRD对产物的光学吸收、凝聚态结构进行研究,并测定了样品的电导率.结果表明,当pH≥3时有偶氮链生成,并随pH值增大偶氮链增多;苯胺聚合生成具有良好结晶性的低聚物,且随pH值增大,低聚物的电导率急剧降低.当pH≤3时苯胺主要以首-尾连接方式聚合;随着pH值由2减小到0时,所获得的聚苯胺的紫外吸收光谱发生显著红移,其凝聚态结构由一种结构向另一种结构转化;只有当pH≤1时才能合成电导率较高的聚苯胺;当pH值由4减小到0时,聚苯胺的电导率增加了9个数量级.  相似文献   

10.
1,1-二氯乙烷微生物降解菌群的生理学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纽约哈得逊河河底淤泥样品中富集分离得到的微生物菌群,在厌氧条件下,可将1,1-二氯乙烷通过还原脱氯的呼吸代谢方式降解生成一氯乙烷.这个微生物菌群可以利用氢气、甲酸、乙酸、苯甲酸和延胡索酸作为电子供体进行还原脱氯生长,并能以丙酮酸发酵的呼吸方式生长,但丙酮酸不能用来作为电子供体进行还原脱氯.通过对其他氯代化合物是否能作为电子受体的实验,发现只有1,1-二氯乙烷能被脱氯.在培养基中加入亚硫酸盐可完全抑制二氯乙烷的还原脱氯,但硫酸盐、硝酸盐和延胡索酸盐的加入却不影响还原脱氯.在以氢气作为电子供体进行还原脱氯时,每摩尔氯原子的还原相应地使细胞干重增加(4.402±1.241)g.同时对富集分离的菌群进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发现,在脱氯生长方式下,该微生物菌群中Dehalobacter细菌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1.
为建立非织造材料可生物降解性能的快速检测方法,选择土壤这一自然降解环境介质进行生物降解试验,通过对富集土壤中的混合菌群液配制成生物快速降解环境,运用平板计数和PCR-DGGE技术对该环境中降解前后的细菌菌群结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所富集的土壤细菌混合菌群不仅在传代转接过程,还是在整个生物降解试验周期中,优势菌的数量和种类始终保持相对稳定,确保生物降解的持续性。同时根据对非织造材料生物降解过程中的无机碳含量检测分析,验证了在整个降解周期中细菌菌群发生生物降解的有效性,并通过调节不同浓度的降解试验菌液,可以调控生物降解的速度,从而实现不同的生物降解效果。  相似文献   

12.
以市售0#柴油为惟一碳源对菌种进行筛选,得到2株高效降解柴油菌种Y1和Y2.经形态及生理生化特征分析,初步鉴定Y1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Y2为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并对其生长曲线进行测定,为菌种的固定化提供了一定依据,以进一步对两株菌降解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初始油质量浓度为150 mg/L、菌种Y1和Y2接种量为10%的条件下,经过48 h批培养实验,Y1和Y2的除油率分别为79.25%和77.23%,并随初始油质量浓度的增加而降低;同时观察到pH值显著影响两株菌的生理性质.  相似文献   

13.
以海藻酸钠和聚乙烯醇为混合载体,采取包埋法固定化苍白杆菌PW,降解培养基中的芘。在实验中分析了固定化载体浓度对固定化小球机械强度和传质系数的影响;绘制出固定化PW菌和游离菌降解芘的动力学曲线,比较了二者的差异;分析了pH值和温度对PW菌降解芘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海藻酸钠浓度的提高,固定化小球的传质性能变好,机械强度提高;随着聚乙烯醇的浓度的提高,固定化小球的传质性能变差,机械强度提高;在同样的条件下,固定化PW菌降解芘的效果要优于游离菌;固定化PW菌降解芘的最适pH为6.5~7.5,最适温度为30℃左右。  相似文献   

14.
将已分离获得的两株苯酚降解茵Sphingobiump.和De圻尬sp.按1:1(V/V)复合后降解苯酚的效果显著.通过Plackett-Burman试验设计得出影响两株茵复合降解苯酚的3个主效应因素分别是pH,苯酚,接种量;并由单因素试验得出复合降解苯酚的有利条件是:pH6.0,接种量3.5%,苯酚的复合降解率随苯酚含量的增高而降低.在这个条件下,两株菌1:1(V/V)复合后28h内即可将500mg·L^-1苯酚完全降解,比单个菌株降解苯酚明显缩短了时间.  相似文献   

15.
从30个土样中筛选出3株高效降解原油的菌株,它们为DCH-16,DCH-19和DCH-20,7天后原油降解率分别为75.6%,80.3%和73.2%.经鉴定,分别是脂肪酸芽孢杆菌属Alicycolobacillus,芽孢肠状杆菌属Sporomaculum和盐芽孢杆菌属Halobacillus.将此3株高效降解原油菌在原油培养基中进行混合培养,结果表明,在相同条件下混合菌原油降解效果优于单菌.将混合菌株(DCH-19 DCH-20)用于处理原油时,原油降解率达89.1%;用于胜华炼油厂废水处理时,原油降解率为80.2%,表明该混合菌株有较好的降解原油能力.  相似文献   

16.
A/O MBR处理印染废水中进水pH值对降解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厌氧好氧膜生物反应器(A/OMBR),系统考察了当进水pH值在5.0~9.0范围变化时,各反应槽的活性污泥对活性艳蓝KNR染料及COD的降解性能变化情况.从而探索出在厌氧与好氧微生物协同作用下,微生物对染料及有机污染物的降解性能不受明显影响的进水pH值波动范围,为降低实际印染废水处理中化学试剂的使用量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只有当进水pH值为9.0时,厌氧槽对脱色率的贡献大于好氧槽,而当进水pH值在5.0~8.0范围内变化时,好氧槽对系统脱色率的贡献大于厌氧槽.进水pH值对厌氧活性污泥的COD的去除效果几乎没有影响,而中性及偏酸性的进水条件更有利于好氧活性污泥对COD的降解.在偏碱性的进水条件下,膜对可溶性COD的截流作用更明显.当进水pH值在5.0~9.0范围内变化时,由于厌氧槽的pH值都能够稳定在6.0附近,使好氧槽和系统出水的pH值能够分别保持在7.0和7.5附近,从而保证了整个系统对染料及COD的降解性能处于最佳状态.  相似文献   

17.
以包头市呱呱叫调味品厂醋渣为菌源,采用纤维素刚果红培养基、滤纸条崩解试验初筛得到3株降解纤维素活性较高的菌株;采用不同混合菌对醋渣进行固态发酵,考察醋渣的降解率及滤纸酶活性变化,结果表明,H2+H4混合菌对醋渣的降解率最高;采用16SrDNA、18SrDNA序列分析方法对3株菌进行鉴定,菌H2为产黄青霉菌(Penicillium chrysogenum)、菌H4为卷枝毛霉菌(Mucor circinelloides)、菌H16为粪产碱菌(Alcaligenes faecalis)。  相似文献   

18.
 从驯化的活性污泥中筛选得到降解偏二甲肼(UDMH)的目标菌株。目标菌株纯化后通过Biolog微生物鉴定系统鉴定为Stenotrophomonas。该菌对数生长期是12—18h,能在以偏二甲肼为唯一碳源、氮源的培养基中生长。考察了温度、pH值、外加碳源、初始偏二甲肼质量浓度对降解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降解偏二甲肼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0—35℃,最适pH值为7.2—8.0,添加葡萄糖能够促进偏二甲肼的降解,偏二甲肼最适初始质量浓度为50—80mg/L。最适条件下,偏二甲肼72h累计降解率最高可达96.19%。  相似文献   

19.
利用DNA转化法将嗜胶质菌的功能基因转入嗜蜡菌中,成功构建一株嗜蜡、嗜胶质基因工程菌ZH20,分析此菌株的生物特性及高温下对原油的作用。结果表明:ZH20的生长特性与受体菌基本相同,最高耐受温度为75℃,对pH值的适应范围较广(4~10),对盐(NaCl)的最大耐受量为12.5%;基因工程菌ZH20不仅保留受体菌的嗜蜡性能,同时还获得供体菌的嗜胶质性能,能够有效降低原油凝固点和黏度。  相似文献   

20.
采用驯化后的硝化菌富集培养物(NEC)及实际污水厂的硝化活性污泥(NAS)降解雌酮(E1)和17α-乙炔基雌二醇(EE2), 通过初始氨氮浓度的变化及氨氧化菌活性的抑制改变污泥氨氧化活性, 并考察氨氧化活性对雌激素降解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NEC中雌激素的降解活性主要来自氨氧化菌, 亚硝酸盐对雌激素的硝基化作用及异养菌的代谢作用均较弱, 氨氧化菌对雌激素的共代谢得到证实。在NAS中, 氨氧化菌抑制剂烯丙基硫脲并未完全抑制E1和EE2的降解活性, 表明雌激素降解由氨氧化菌与异养菌共同完成, 而氨氧化菌的共代谢降解显然更为高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