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表面工程学科是一种介于化学和机械之间的边缘学科,它在国民经济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很重要的意义。自改革开放以来,海峡两岸表面工程行业的学术交流活动十分活跃,到目前为止,共举行了9届“海峡两岸表面精饰联谊会”,学术交流活动的开展为促进两岸表面工程技术进步、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学术交流的过程中,笔者深深感受到两地在科技词语使用与理解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使听众和读者对技术的掌握和理解受到一定的影响。1991年笔者将一篇英文文章译成中文(3万多汉字),刊登在台湾出版的《表面工业》杂志上,文章内容讲的是…  相似文献   

2.
词典本身就反映了知识的积累。大气科学词汇也不例外,它是多少人长期呕心沥血的产物。随着大气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反映新事物的词义和词汇不断增加,凡是出版的词汇书,都是在前人已有成果基础上起步的。同时也在不断创新,从而使词汇达到新的水平和具有新的特色。下表是英汉大气科学词汇的演化表。由表可见:英汉大气科学词汇演化表1.“本是同根生”。不论是大陆版或台湾版,其前身都源自1937年出版的《气象学名词》,主审人李宪之教授现还健在。我们有什么理由不能将海峡两岸的大气科学名词统一起来呢?2.每十几年增修一次,大陆从50年代到80年代共出版了4种大气科学词汇书,平均十年增修一次。台湾从第二版到第三版也相隔16年。预计21世纪初年将出版新的英汉大气科学词汇。3.大气科学的发展、新技术的引进,是增修词汇书的主要动力。70年代初,随着气象科学的发展,特别是气象卫星等新技术的引进,新词汇大量涌入,客观形势要求对《英汉气象学词汇》进行修订补充。因此1974年《英汉气象学词汇》增修订本出版后,深得国内外大气科学者的好评。日本《天气》杂志撰写专文对此作了介绍。4.从《气象学词汇》扩编为《大气科学词汇》是大气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70年代以前出版的词汇书主要录列了有关气象科学的专业词汇,内容以天气、气候、动力气象、气象探测、农业气象、航空气象和水文气象为主。随着气象科学迅速发展,分科愈细、应用亦愈广,新词汇层出不穷。1987年出版的《大气科学词汇》,其内容已扩展到以天气、气候、动力气象、大气物理、大气化学、大气探测、农业气象、海洋气象、航空气象、军事气象和水文气象为主,收集的词条已达18000余条。我们对大陆大气科学名词和台湾名词用名进行对照,其目的在于反映海峡两岸大气科学名词不同用名的现状,以便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统一定名,促进发展。经过最近一段时间的琢磨,我总的看法是,海峡两岸大气科学用名大多数都非常接近,或甚至是一致的。例如,我统计了《英汉大气科学词汇》(大陆版)和《气象学名词(第三版)》(台湾版)中字首为‘A’的所有的词汇。字首为‘A’的,《气象学名词(第三版)》共收词条1003条,其中与大陆版用名有出入的只有161条,占总数的16%。另外,从台湾版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大陆出版的词汇对台湾的影响,很多译名都是相同的。1982年台湾名山出版社曾出版过《气象学名词辞典》,这本辞典实际上就是科学出版社1965年出版的《英汉气象学词汇》的翻版,一字不漏。新加坡预报员周德访华时也说过,新加坡用的气象名词照大陆的。下面将海峡两岸大气科学名词不同用名的情况分类列举如下:1.仪器用名差异相对较大。凡西文字尾为‘meter’者,大陆译为“表”,台湾译为“计”;为‘-graph’者,大陆译为“计”,台湾译为“仪”。除此以外,在仪器的定名上,两者的不同用名较多。例如,‘adjustable cistern barometer’大陆译为“动槽式气压表”,台湾译为“调槽气压计”。2.存在某些系统性差异。‘-meteor’台湾版一律译为“象”,如“电象”、“火象”等。而大陆译为“大气电学现象”、“大气放电现象”。台湾将“锢囚”称为“囚锢”;将“切变”称为“风切”。‘analog’大陆译为“模拟”,台湾译为“类比”,如“类比电算机”。3.有些词台湾确实译得好。‘airlight’大陆译为“空气光”,不如台湾译为“空中光”,因为这是空中悬浮物散射的光。‘rain-out’大陆译为“冲涤”,不如台湾译为“雨洗”,因为这是指雨将大气中的尘埃清洗掉。‘aeropause’台湾译为“达航层顶”,1974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新英汉词典》译为“大气的航空边界”。而科学出版社1974年出版的《英汉气象学词汇》中译为“大气上界”,1987年气象出版社出版的《英汉大气科学词汇》也译为“大气上界”。1985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英华大辞典》可能受我们影响,两个译义都有。我初步看法,这可能是我们错了。4.大家关心的几个词译法。‘jet’台湾坚持译为“喷流”。只有‘auroral eletrojet’是个例外,译为“极光电子急流”,与大陆用名一致(可能是个疏忽)。台湾将‘air torrents’倒译为空气急流,大陆译为“空气湍流。‘synoptic’一词的译法在台湾也有些乱。例如‘synoptic chart’在《气象学名词(第二版)》中译为“天气图”。《第三版》改为“综观[天气]图”,而将‘synoptic’译为“1.综观2.天气图”,以免误译为“天气”。台湾学者认为这是属于“凡暂时无法取得最佳译名者,以直译为原则”。最近,台湾陈泰然教授出版的《天气学原理》,而不是定名为《综观气象学原理》。由此可见,有些译名经过一段时间磋商以后,有统一定名的可能性。有几个词在大陆上还存在着争议,现在我们来看看台湾是如何译的:‘subtropical’台湾与大陆都译为“副热带”。‘global radiation’和‘total radiation’两词的差异在台湾也是比较清楚的。前者译为“全天空辐射量”,后者译为“全辐射”,与大陆的译法词意上非常接近。5.值得磋商的用名。‘scale’大陆译为“尺度”;台湾只译为“幅度”。台湾经过仔细推敲,认为‘scale’兼含空间与时间,而“尺度”只指空间。我认为‘scale’只含空间,当指时间尺度时,应为‘time scale’这个词值得磋商,以求统一。现将有关这方面的几个词列表如下,以供参考:上述这些看法是非常肤浅的。我相信再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一定能较系统地理出一些规律出来,并提出一些供海峡两岸大气科学工作者磋商的建议。我希望中国气象学会能创造条件,为统一全国的大气科学名词作出努力。这对整个大气科学事业都是有益的。我更期望有机会与台湾气象界学者会晤,探讨大气科学术语的协调和统一问题。我十分有信心地认为:只要经过海峡两岸同仁的努力,统一定名的目的一定能达到。  相似文献   

3.
摘要 海峡两岸大部分水产品加工名词是一致的,但由于历史原因等许多因素的影响,也有一部分水产品加工名词的定名不一致。本文选取部分名词加以比较,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使海峡两岸的水产品加工科技名词能早日取得一致,以利于两岸的科技交流和贸易往来。
由于历史原因和科学概念在传播过程中诸多因素的影响,海峡两岸水产品加工科技名词不一致之处有很多,严重影响了两岸的技术合作与交流,水产科技文献的编纂与检索,以及海峡两岸的贸易往来等。近年来,随着两岸水产贸易和学术交流的不断增多,名词不一致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最近,国家水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在制定水产行业标准《水产品加工基本术语》,在参与这一工作的过程中,我们查阅了大量国际上关于水产品加工术语的最新资料,并参考了台湾省的有关水产品加工的名词,发现由于海峡两岸长期隔离,两岸的生活方式及语言用法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导致了海峡两岸在水产品加工方面的名词差异较大,以致两岸的学术交流过程中往往需用英文进行名词的统一,这严重阻碍了两岸的学术交流和贸易往来。我们在制定水产行业标准《水产品加工术语》的过程中,根据收集到的海峡两岸出版的有关水产品加工方面的资料,将其中水产品加工方面有差异的名词,进行了整理、汇总,并归纳为以下几个部分进行对比,见表1,2,3,4,5,6。我们在查阅台湾有关水产加工文献资料的过程中,发现台湾本地区的水产加工名词也很不统一,如salted product,在台湾就有腌制品、盐藏品、腌酱制品、盐制品等多种叫法。由于长期以来台湾受到日本的影响很大,台湾的水产加工名词中也有很多属于直接引用日文的说法,如鱼介类、佃煮品、盐辛品等;对于那些难以考证的名词,我们原则上应用英文名称进行验证,但对于从日文得来的名词则难以进行考证。由于资料有限,在此仅提供一部分不同的水产名词。我们希望通过本文能引起海峡两岸水产加工及名词术语方面的专家对海峡两岸名词术语不一致现象的重视,能够早日促成海峡两岸的专家学者们聚集一起进行交流、探讨,使两岸水产科技名词早日取得一致,以利于广泛开展海峡两岸的学术交流及贸易往来。 ① 这些资料主要有:《英汉水产学辞汇》(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水产品冷藏加工》(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6)、《英汉发酵工业词汇》(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水产微生物学》、《水产食品化学》(台北:正中书局,1968)、《冷冻食品学》(台北:复文书局,1973)、《台湾水产加工业实况》(台北:1977)、《水产制造》(台北:徐氏基金会,1979)、《水产品藻源毒素检测操作手册》(<台湾>卫生署,1999)、《水产加工》(台北:复文书局)。  相似文献   

4.
生理学是一门研究动物和人体功能的学科。它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学科,也是当今生命科学和医学的基础学科之一。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开展,科研手段和技术设备的不断更新与完善,近二三十年来生理学也有了长足的发展。我国生理学界历来重视生理学名词的统一和规范化工作,1989年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了《生理学名词》。随着海峡两岸学术交流的加强,进一步了解两岸生理学名词的不同,对增进两岸生理学科知识的传播,生理学文献的编纂与检索,以及促进两岸学术交流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为此,作者根据台湾省出版的有关生理学书籍,加以汇总、整理,归纳为以下四个部分进行对比。从以上材料可见:(1)台湾使用的生理学名词至今还不统一,如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在台湾就有多种名称,乙酰胆素、醋胆素、乙酰胆胺、乙酰胆碱……等。(2)所列的主要是基本名词,这类词不一致,可以形成一系列派生的名词不同。如:此外,台湾用繁体字,有些词更显得不同。由于手头上资料和水平有限,所提供的仅为一部分,还很不完善,仅供参考。不妥之处谨请批评指正。我们更希望两岸科技名词能早日交流和一致,以促进科技共同发展和经济繁荣。* 陈国治编审、教授是生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生理学报》编委办公室主任。参考文献1.《中山自然科学大辞典》第十册生理学.主编:叶曙.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2.《中山自然科学大辞典》第七册生物学.主编:李亮恭.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  相似文献   

5.
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以下简称“全国名词委”)于1994年5月13日在京召开了“促进海峡两岸科技名词交流与统一工作座谈会”。出席会议的有卢嘉锡、师昌绪等70多位著名科学家、中科院和工程院院士以及部分访问过台湾的专家、学者。海协会副秘书长刘刚奇也应邀出席了会议。与会者对如何促进海峡两岸科技名词的交流与统一进行了热烈地讨论,发表了很多很好的看法和建议。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著名科学家,全国名词委主任卢嘉锡教授首先介绍了全国名词委工作的概况。他说全国名词委自1985年成立以来,已经组建了四十多个学科的分委员会,参加名词审定工作的各学科专家学者已经达1700余人。全国名词委是国务院授权代表国家进行名词审定、公布和管理科技名词的权威机构,已经审定公布了22个学科的名词,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然而,海峡两岸科技名词的混乱状况却令人忧心。一国两字,一国两词的现象严重地妨碍了海峡两岸的科技与经济交流。去年举行的“汪辜会谈”,提出了要探讨科技名词的统一问题,这充分地反映了两岸人民,尤其是科技界人士的愿望。对我们名词审定委员会来说,在考虑大陆名词统一的同时也要考虑与台湾地区名词术语的一致化。现在,大陆与台湾进行学术交流时,经常会出现大陆的普通话,台湾的国语和英语来回“翻译”的现象,给我们的交流带来很多困难。近一两年,不少科学家已经就科技名词的统一做了一些工作,有的已开始编写两岸对照名词。但是这些工作在整个科技领域缺少统一领导和统筹安排,工作分散,这样势必影响各学科间的沟通、协调,难免造成新的混乱。我们应该对各学科的情况有所了解,有组织地逐步加强大陆与台湾在科技名词统一方面的工作。会上,一些与台湾方面已有联系的学科,对目前的名词工作情况做了汇报。还有一些访问过台湾的专家,也就这个问题提出了许多建议。中科院空间中心副主任都亨教授介绍了他们正在与台湾有关研究部门专家合作开展太空科学/空间物理学名词研讨工作,并正在合作编订出版一本大陆与台湾空间物理学名词对照词汇。海协会副秘书长刘刚奇就两岸名词工作提出了一些比较实际的方案。他说,海协会与海基会一个十分重要的功能就是接受权威机构的委托进行海峡两岸有关事项的磋商,他们愿就海峡两岸的科技名词统一问题接受大陆方面的委托,与台湾方面进行卓有成效的磋商,为促进海峡两岸科技名词的统一尽一份力量。尽管在统一名词方面,两岸的科学家有很高的积极性,也做了一些工作,有了一些接触,但名词统一工作本身是一项系统工程,是长期性的工作,要作出艰苦的努力,才能取得成果。两岸的名词统一,还存在很多实际问题需要研究。与会科学家谈到,大陆内部有很多词现在用法很不一致,直接影响与台湾的交流,台湾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大陆与台湾名词不统一的程度,各个学科存在差异,而且从时间上看,越是新词,差别越大。比如像物理名词相同的还是多数;计算机科学不统一的名词达70%-80%;医学名词在60年代以前的老词基本一致,以后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引起了一系列名词上的变化。两岸长期的阻隔,造成了名词的不统一。当前随着两岸交流的日益增多,科技名词的不统一严重阻碍了双方的交流。“汪辜会谈”的协议中有很多的名词只能用括号分别加以说明两岸各自的用法;计算机名词委员会在与香港交流时曾有一个小的协议,也用了很多括号。两岸科学家在共同参加的学术会议上只能以大陆用词、台湾用词、英文三者相互混合说明,才能加以沟通。尽管如此,两岸在名词上也有一些交流,台湾方面引用的很多工具书均是大陆的版本,在订名上也逐渐相互参照,取长补短。大陆在名词审定过程中对于台湾比较好的名词已经考虑或采用了台湾的用法。但这样的交流远远不能满足需要。鉴于此,与会代表就如何与台湾共同做好名词工作,开展了热烈的讨论,各抒己见,提了一些很好的建议。①首先要加强交流,例如科学家之间,学科之间,各学科名词审定委员会之间,学会之间等多种多样形式进行交流,这样就能更多地了解双方的差异和名词统一的难点所在。②建议先搞一些名词对照性的出版物。因为一步就把两岸的名词统一起来,有相当的难度,而且时间会很长。当前可以先组织力量收集两岸的名词,在两岸协调的基础上出版名词对照,这样时间短,对科技交流及时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也为最终的名词统一,打下坚实的基础。③两岸要建立对口的机构。科学家在交流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虽然大家在统一名词问题上有很高的积极性,但完全以民间的形式进行交流遇到的困难较大,所以要建立对口的机构,采取半官半民的方式,有了这样的形式,可以绕开一些问题。④两岸科技名词统一工作应该有序地进行,而不能无领导无组织地做,否则只能越搞越混乱。在两岸对口机构未成立之前,大陆可以有组织地多渠道进行,但应以全国名词委已公布的学科名词为准,重要的、涉及多学科的名词改动要慎重,加强大陆各有关部门的协调。另一方面,要寻找的台湾的合作者应是该学科权威的单位或权威的科学家。⑤具体的工作方式可以灵活多样,多渠道地进行。与会代表对全国名词委提出:“积极推进,增进了解;择优选用,统一为上;求同存异,逐步一致’以及地“先急后缓,先易后难”的工作原则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最后,卢嘉锡教授作了会议小结。他特别强调“做好两岸科技名词的交流与统一,是全国名词委历史性的任务,也是我们这些人的责任,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使命……”,“我恳切地希望大家能够利用各种机会牵线搭桥,为两岸科技名词统一做出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摘要 对照两岸航空名词可以发现某些差异及其形成原因和状态。本文列举了一些重要名词上的差异,并通过航空名词委员会送审稿中“航空器”栏目为例,找出其同名和异名的比例,进一步反映出当前的差异程度。
一、参照的《名词》台湾于1980年和1996年先后出版了由台湾“国立编译馆”编行的《航空太空科学名词》、《航空太空名词》。1980年版由台湾航空太空学会主持。1996年版由台湾成功大学航空太空研究所主持修订,考虑到包括了民航、医学、法律等不同领域的重要名词,为求名实相符,改名为《航空太空名词》,书末增加了英文首字母缩略语。这两个版本都以英汉对照形式出版,选词较为广泛,也列进了某些跨学科的名词,纳入的新词尚不多。大陆于1993年组建起航空名词审定委员会,起动了航空名词定名、定义的规范化工作,1998年5月完成了送审稿上报待批。二、航空名词演进中的线索海峡两岸名词在历史演进过程中有如下的几条线索。1.20世纪40年代末期留传的传统科学技术上的名词始终保持了一致,无大变化,即在基本的空气动力学、飞行原理、机体构造、活塞式发动机、机电设备、仪表无线电、航空气象、航空医学、机场等方面的传统词汇都相同。2.由于名词的来源不同,取用不同外来语或同语种不同词汇导致译名不同。例如台湾根据英语wave off定名“重飞”,大陆根据英语go-around定名“复飞”。台湾根据Business aircraft定名“商务飞机”,大陆根据executive airplane定名为“公务机”(但两者概念上并不完全相同)。3.50年代大陆引入苏联飞机及其航空技术,部分地采用了俄文译名。其中某些名词使用一时,后来不用了。例如当时把飞机上的仪表、电气设备统称为“特种设备”。但某些名词沿袭至今,尚有遗迹可见。例如仪表着陆系统的“航向台”是从俄译得名的。台湾根据其英文localizer定名为“定位台”或“左右定位台”比较确切,因为它只能决定飞机在引导波束(即跑道沿长线)的左方或右方。“航向台”一词没有科学性确切性。4.大陆译名都以普通话用词为准,而台湾的南方人(包括上海、江浙人)较多,其习惯用语和选词不同。例如台湾用方向舵脚踏板(上海话),大陆用方向舵脚蹬(普通话)。5.大陆经过文字改革采用简体字后弃用了某些字或将某些近义的同音字作了筛选。例如台湾用“通讯”,大陆用“通信”,台湾用“矽”,大陆用“硅”。6.某些词双方针对自己专业下功夫,进一步精确化,从译名变为定名,例如大陆对spin从一般性“螺旋”改为“尾旋”,对laser定名为“激光”,台湾对quality采用“品质”,debug称“除错”。7.日新月异的技术进展出现了许多新技术、新学科、新行业,由此涌现的许多新名词在两岸的差异越来越大,这是对名词差异影响最大的一个因素。例如jet airplane,台湾称“喷射机”,大陆称“喷气机”。又如“太空”、“飞弹”和“航天”、“导弹”之间更拉开了距离。从晶体管、集成电路、数字计算机、网络化到信息时代,新技术译名上颇不一致,影响着航空电子、飞行控制等各个领域的名词。8.近年来各自受到交叉行业、交叉学科名词的影响而变异,即为了和其他行业或学科的名词靠拢因而改变了航空界原用名词的例子也不少。例如大陆上电子和自动化已将simulator定名为仿真器,使得航空上也从惯用的模拟器改为仿真器,然而“飞行模拟机”一词在航空界久有历史,巍然不动。又如turbulence一词有湍流、紊流、扰动、扰流、颠簸等各种称谓,涉及流体力学、空气动力学、飞行原理、气象学等各个领域,靠来靠去,双方仍都为一义多词,较难统一。此外设计制造部门和应用部门的用词不同,空军和民航的用词不同,即使民航内部航务部门和商务部门之间的用词也不尽相同。例如航务部门习惯用“机场”、“离场”,而商务部门习惯用“航空港”、“离港”,两岸都有此情。9.近年来两岸已进行着某些领域的名词交流,对一些名词的定名已取得共识,这是好事,但因此也造成双方存在一些一义多词的不稳定状态。例如payload,台湾称“酬载”,大陆上常用“业载”或“商载”,近来也用“酬载”。10.受香港语汇一定的影响。例如Airbus在大陆称为“空中客车”,台湾随香港称其为“空中巴士”,结果和出租飞机air taxi混淆不清了。三、存在差异的状态1.重要名词差异举例主要由用词习惯上的不同而引起,例如台湾习惯用“飞航”一词,而大陆对“飞行”、“航行”、“空中交通”等各有定义,不相混用。以下列举一些重要和较为常用的一般性名词(见表1):注:1)早期没有出现仪表着陆系统(ILS)时从脱离航路进入终端区开始直至着陆的全过程都称进场,有了ILS后从截获ILS信号后的过程称为进近。2)两岸航空界一致用“航向”,但航海界一致用“首向”或“头向”。航海界的用词较科学和确切,因为在有风时“航向”是一个模糊概念,看来台湾有意向航海靠拢。3)大陆电子界用“语音”,仅航空通信界习惯用“话音”。4)虽然大陆电子、自动化专业定名为“仿真”,航空上也在靠拢,但计算机专业和民航界仍按约定俗成,沿用“模拟”。2.定语、状语习惯差异举例由于习惯上对表明程度大小等修饰词的用语不同,形成了许多复合名词不同,以下举例对照(见表2):3.复合名词中的差异由于基本名词上的不同,加上定语、状语等修饰词不同,以及简繁表述上的不同,表述顺次上的变化,使组合以后形成的复合名词差异更多,尤其是许多缩略语的译名上更难一致。不论从字面上硬译的或从定义概念去理解的均有差异。前者(字面)如GPWS,台湾译为“贴地飞行警示系统”,大陆译为“近地警告系统”。后者(概念)如ETOP,台湾称“延远跨水飞行”,大陆称“双发延(扩)程飞行”,概念上都正确,台湾取义上强调其跨水特点,大陆强调适用于双发动机的飞行运行。四、以“航空器”栏目为例的差异分析试从我们于1998年5月完成的《航空名词》送审稿中“航空器”栏目为例和1996年台湾版《航空太空名词》对照比较作为分析的例样。该航空器栏目中共有名词232个,按英文名词能和台湾名词两相对应的175个,对应名词中完全相同者97个,不同者78个,不能互相对应者57个,舍弃不计。因而两岸定名相同者占56%,不同者占44%,说明两岸名词的差异较大。如果从航空电子、制导等新技术成分较多的栏目中看,可能差异更大,很有必要增加交流和逐步靠拢。现将两岸不同的78个名词列表于后(参见表3,4,5,6),可以看出其差异的所在及其程度,以供参考。注:1)民航惯用regional airplane对应支线客机;2)民航曾采用corporative aircraft对应公务飞机。* 周其焕教授是航空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  相似文献   

7.
全国科技名词委与台湾地理资讯学会于2005年10月27日至10片30日在台中市逢甲大学召开了“海峡两岸地理信息系统名词研讨会”,两岸近20住有关专家对4000奈条地理信息系统名词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地计论,解决了不少悬而未决的问题,双方议定于会后再对某些词条作研定或修改后定稿。会议期间,大陆专家还参加了台湾“遥感学年会”,并参观访问了逢甲大学。  相似文献   

8.
2008年9月8日至13日,海峡两岸大气科学界在台湾召开了“第五届海峡两岸大气科学名词学术研讨会”。会后,笔者采访了“海峡两岸大气科学名词工作委员会”台湾召集人陈泰然教授。  相似文献   

9.
2008年9月8日至13日,海峡两岸大气科学界在台湾召开了“第五届海峡两岸大气科学名词学术研讨会”。会后,笔者采访了“海峡两岸大气科学名词工作委员会”台湾召集人陈泰然教授。  相似文献   

10.
简讯     
由于历史原因,海峡两岸阻绝了几十年,语言与文字的使用已发生很大的变化和差异,出席国际会议的两岸专家学者,虽然使用同一种语言、文字,却常常要从英文中去寻求“统一”,这是我们民族史上的悲剧。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广泛征集海峡两岸不同的用语对照词汇,编辑《海峡两岸习惯用语对照手册》,内容包括科技、文化、教育、体育、时事政治、经济、日常生活等方面的用语对照。凡提供20个以上别人未提供的对照词汇的读者(以稿件发出时邮戳日期为准),出书后可得到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赠送的《海峡两岸习惯用语对照手册》一本作为纪念。希望海内外各位热心的同胞和朋友给予关心和支持,将你所了解的大陆用语与台湾用语的对照及你对该词汇的统一表达形式的建议,寄到北京市南河沿大街111号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交流部。这些对照词汇和统一表达形式将分类、分批刊登在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的刊物《统一论坛》杂志上。让我们共同架起沟通海峡两岸的语言文字之桥,脚踏实地的为建设富强、民主、统一的中国而努力。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1989年1月  相似文献   

11.
城市文化是由实体性要素和人文性要素构成的统一体,它具有地缘性、民族性、时代性、历史性、包容性、多样性、集聚性、大众性等特点。伴随休闲时代的即将到采,城市发展在注重城市文化的实体性要素的同时。必须对城市文化的人文性要素予以更多的重视;必须坚持地缘性与多样性的统一、民族性与包容性的统一、时代性与历史性的统一、大众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风险观念视野下的科技观立足于对“技术公害”等现实问题的反思,揭示了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复杂矛盾。这对于我们超越传统科技观,富于启发意义。但这种科技观的后现代主义消极立场,决定了其诸多的局限性。本文意在表明,我们应当把化解风险危机作为现代化发展的动力,作为新型科学技术发展的契机,切实实现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吴琳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23(2):23-26,58
“语言作为符号系统”和“语言作为存在的家”,二者都以语言为出发点和研究对象,但究其实质还是有所不同。语言作为符号系统,是解决认识支点问题的必然选择,这是寻求认识客观性的必然结果。然而,这种符号系统的精致分析,无疑容易踏上语言的迷途,而惟有将语言作为存在的家,对之进行形而上的审视,才能使语言还乡。  相似文献   

14.
明中后期,作为与阳明心学并存的"经世致用"思想的出现,影响了一大批学者做学问的理路。他们逐渐以"实用"为指向,以面向生产、生活为研究旨趣,总结扬弃以往实践经验、设计开发新型实用技术,直接促成了明朝技术科学的大发展。其中,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与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是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这样一股"实用"之风,是经济、政治、社会、中西汇通多方面原因的综合产物。我们从明代此阶段技术科学兴衰发展的因果分析中,可以尝试着找到回应"李约瑟问题"的答案。  相似文献   

15.
文化工业主体和受众研究是文化工业与社会关系问题的中心环节。在此问题上,形成了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消极受众"说和以伯明翰学派为代表的"积极受众"说的对立。本文旨在通过对文化工业兴起背景下受众主体特征的考察,从法兰克福学派和伯明翰学派相比较的视角,得出文化工业下受众实质的定位,指明文化工业对受众造成的双重影响及在二者的博弈中达到统一。  相似文献   

16.
试论知识创新信息运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把知识创新看作是创新信息的运动过程,从创新信息的概念及其时代特征的分析入手,对创新信息的运动机制、运动方式及运动模型进行了详尽的阐述。  相似文献   

17.
抓住西部大开发大好机遇,加速西部信息化发展进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提出在知识与信息的经济、全球信息化浪潮的时代背影下,我国西部要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大好机遇,尽快取得经济与社会的高速发展,首先应该把加快信息化发展进程作为第一重要的,也是第一关键的战略目标。在分析了影响西部信息化发展速度的限制因素的基础上,文章提出了加速西部未来信息化发展进程的对策性建议与思考。  相似文献   

18.
这篇文章从历史的视角回顾了20世纪数理逻辑的面貌,并展望了21世纪或者21世纪早期数理逻辑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编者按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对大气层以外空间领域的研究迅速发展,但是,长期以来此领域的某些术语一直不统一,例如常见的“空间”、“太空”、“外空”等等,成为一些比较混乱的多学科常用词,给大家带来很多困扰,使用时无所适从。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认为应当适时地解决这个问题(包括相关的重要词)。本刊特辟专栏组织各方面专家开展书面讨论。在此基础上,我们将组织专门的研审会,力争确定一个比较科学、合理、统一的意见。此项工作得到许多专家热情的支持,在此谨向各位专家表示诚挚的谢意!这里我们先选登一部分稿件。欢迎读者来稿发表新的意见,以便科学地、民主地、全面地研究,做好定名工作。中国航天事业已经走过了近45年的历程,参与这一事业的人们,对中国航天所经历的事与物,都有自己的认识和体会。对于航天等名词的理解和认识同样有异同。尤其是中国航天这个行业比俄、美及欧洲一些国家起步晚,涉及航天行业一些事与物的名词,由外文引进译出也是自然的。由于译者的知识、经历和所处环境的不同,同一外文的译法也有差异。长期以来又没有合适的机会组织各方面的人员进行系统的研究讨论,所以现在对同一事与物出现的“叫法”未能统一。由此造成出版书刊混乱,在国际交流中也带来诸多不便。时至今日,应该将这些名词的统一工作提到议事日程,制订一个计划,按照民主与科学的原则,逐步达到统一。在此仅就个人了解的一些情况及见解一并述及,同有关人员商榷。一、《中国大百科全书·航空航天》卷中的主要情况20世纪80年代初,在编订《中国大百科全书·航空航天》卷时对“航天”这类名词就存在分歧,几经研究,采用了通融、通用的说法,一定程度上缓解和弥补了当时的争论和分歧。例如:航天指“载人或不载人的航天器在太空的航行活动,又称空间飞行或宇宙航行。”在航天这一条目中还写到:“有人把太阳系内的航行活动称为航天,太阳系外的航行活动称为航宇。”在该书中的“人造地球卫星”1号的条目中也指出:“苏联在1957年10月4日成功发射了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开创了人类航天的新纪元。”在《航空航天》卷的开篇中也写到:“随着航天飞机和其他新型空间运输系统的使用,空间组装和检修技术的成熟,人类将有可能在太空建造各种大型空间系统。在近地空间建立起永久性航天站、太阳能电站和空间工厂,甚至可能建立空间城市和开展空间旅游,太空将成为人类频繁往来的新场所。”总之,在《中国大百科全书·航空航天》卷中,对航天、太空、空间、宇航等名词采用相容的办法,对航天、航天学、宇宙航行、星际航行、航天工程、空间技术等,都作了专门的诠释。但也可以看出,对“航天”、“太空”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将“宇宙航行”和“空间技术”都统一到了“航天”和“航天工程”的条目之中。二、钱老(学森)的有关论述及历史情况钱老当年提出“航空是航空气,航天是航天空。”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世界上热门的说法是星际航行或宇宙航行(似乎是日语译过来的);英国还设立了星际航行学会,还有《星际航行》杂志;美国最初是火箭(推进)协会,后来是Astronautical学会。中国科学院60年代曾组织过星际航行座谈会。1979年成立宇航学会时,钱老没有参与,也没有人提出异议和坚持,所以按照最远阔的思想,取名为宇航学会。后来,钱老将“航天”界定为在太阳系内的航行,把“宇航”,即在宇宙航行界定为在太阳系外的航行。三、分歧出在“航天”和“空间”两个词;“航天”的含义已被各方面理解和接受空间一词出自于space。在Webster词典中释space,第5条:The region beyond the earth atmosphere or beyond the solar system(地球大气层外或太阳系外的区域)。在1979年修订版的《辞源》中对“宇”和“宇宙”有相类似的解释。《淮南子·齐俗》:“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天”的释语中,天是地面的上空,与“地”相对,“天空”——无际空阔,“天穹”——天空高远。“空间”一词的释义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由长度、宽度、高度表现出来。由此看来,space一词译为空间容易和物理的空间相混淆,显得不够确切,译成外层空间倒还好些。对这些名词如何使用,我的意见是将名词的含义,指的是何事何物搞清楚。遇到外文只要词能达意即可,不必拘泥于哪个英文必须对哪个汉字。时间久了,自然会统一的。正是由于将space直译成空间,1968年成立的从事卫星等研制工作的新研究院取名为“空间技术研究院”(后为七机部五院)。1978年,为了便于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我建议英文的名称为:Chinese Academy of Space Technology,简称CAST。现在习惯上将卫星、飞船涉及的技术,包括卫星上的有效载荷,如通信载荷、遥感等涉及的技术统称“空间技术”。如果按专业技术分工讲,空间技术称为运载火箭的有效载荷或卫星平台更符合实际。而通信、遥感、摄像技术是卫星的有效载荷,属于其他的技术领域。1982年,第七机械工业部改为航天工业部之后,“航天”这个词使用得越来越普遍,现在航天已包括我国所有导弹、运载火箭、卫星、飞船、测控、发射场及各协作单位的工作、任务和产品。尔后,航天政策、航天规划、航天队伍、国家航天局等复合名词接踵而至,全国上下很容易理解航天所指的内容。“航天”是动宾结构的名词,“空间”是位置范围的名词,用“航天”可以取代大多数“空间”这个词,如当前所指空间技术,就可以由航天技术覆盖。又如航天医学比空间医学更反映实际,因为要研究发射时和下降时人对过载的承受能力,而空间医学则不能反映这方面的问题。至于shuttle译成“航天飞机”时,并不确切,实质上是火箭飞机,外形像飞机,内部是火箭。等到spaceplane研制时,只好译成空天飞机,很勉强。如理解带翼的飞行器,包括用火箭动力、用火箭-吸气式复合动力、核动力和其他动力,只要是在外层空间飞行的,统称为“航天飞机”,可能更合适些。当然有的复合名词为其他学科所惯用,如空间天文学、空间物理等,这些位置特征显著的词不必强求用航天代替。四、“太空”这个词是好词,比“空间”更能描述大气层外的空域“太空”的释义是极高的天空。当年台湾先将space译成太空,后来我们没有采用。现在看来,我赞成用“太空”描述大气层外的空域,比“空间”更合适、更准确,比“天”、比“宇”、比“空间”更形象。总之,我建议将航天作为我们这一行业与技术领域的基本词,能用航天取代的都用航天取代;宇航(航宇)、太空这两个词及由此衍生的复合词,视需要给予保留,如太空工厂、太空站等;不再使用“空间”这个词;有些专用名词,如宇航学会、美国宇航局(NASA)、欧洲空间局(ESA)等,人们都已习惯,不再改动;空间这个词基本被“航天”和“太空”两个词取代,个别由空间衍生出的复合名词,特别是有些机构已长期使用,可作为专用名词保留,如空间法、外空委、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等。  相似文献   

20.
工程风险是指影响工程活动目标实现的各种不确定因素的集合。工程风险的原因存在于对工程风险的认知,对工程主客体的判断,工程主体的工程思维,工程活动中的自然、政治、经济、技术因素,以及工程风险管理方法之中。工程风险的规避机制包括经济、法律、管理、伦理等机制,伦理机制尤为重要。规避工程风险的伦理机制应综合多种伦理原则,建立起一种涵盖工程师个人、工程共同体和整个社会的应对工程风险的伦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