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抗战时期三大经济势力的形成有深刻的原因,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三大经济势力形成的根本原因;抗战的爆发是三大经济势力和平共处的重要条件.三大经济势力的相互关系错综复杂,其共同敌人是日本帝国主义;国民党官僚资本与民族资本的关系主要是排斥多于联合;官僚资本与新民主主义经济之间是表面各自独立本质上相互角逐;民族资本与新民主主义经济是相互独立基础上的一定程度的相互合作.三大经济势力的发展给我们如下启示: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正确处理公私经济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宗国俊 《创新科技》2009,(12):18-21
<正>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外向型经济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突破口,也是内增区域经济竞争力,外强国际经济竞争力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为当代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南;邓小平关于发展高科技的思想,为当代中国经济的发展指明了主攻方向;邓小平关于科技创新的思想,为当代中国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内在动力;邓小平关于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思想,为当代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体制保障;邓小平关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思想,为当代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政策导向;邓小平科教兴国的思想,为当代中国经济的发展找到了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4.
新经济与传统经济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统经济是收益递减型的经济 ;新经济是收益递增型的经济。收益递增规律是指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 ,增加经济中某个要素 (如技术或信息等 )的投入量 ,会使边际收益率持续递增。在现代经济世界里 ,新经济和传统经济是对立统一体。对立性表现在 :随着知识经济和网络经济的发展 ,传统经济正逐渐被新经济所取代 ;若固守传统经济 ,势必将影响新经济的发展 ,将会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处于竞争劣势。统一性表现在 :传统经济中包含着新经济的因素 ;新经济中包含着传统经济的成分。新经济是传统经济内涵式扩大再生产的高度发展。只有传统经济的高度发展才能促使新经济形成和发展 ;新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又有力地拉动传统经济中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是由传统经济通向新经济的桥梁。  相似文献   

5.
利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分析了东莞近10年的经济数据,结果表明:经济增长是东莞税收增长的决定因素,但非经济增长因素对税收增长亦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东莞目前的宏观税负处于经济增长可承受范围内,未对经济增长造成阻碍;东莞税收弹性指标协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东莞税收持续增长的3点建议:壮大税源经济,提高税源质量;优化第三产业结构,开辟新兴税源;加强税收征管,强化税源控制。  相似文献   

6.
《科技智囊》2014,(3):20-32
<正>2013年世界经济缓慢复苏,2014年增长势头有所增强回望2013年,世界经济继续处于缓慢的复苏过程中,增长依旧乏力。一年来,全球主要机构多次下调世界经济增长预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新分析认为,由于周期性和结构性因素的共同作用,2013年世界经济增速为3%,低于去年的3.2%。主要经济体中,美国经济持续复苏,但政党政治激化对经济的负面影响明显;欧元区触底反弹,出现微弱增长;新兴市场国家增速集体放缓,但并未改变崛起的势头;中国经济平稳发展,结构调整进展显著,改革开放力度加大。  相似文献   

7.
借助标准差、变异系数、Gini系数、锡尔指数,对2004—2010年广西旅游经济时空差异进行测度。结果显示:广西旅游经济绝对差异在不断扩大,但相对差异总体趋势减小,且具有明显的波动性;旅游发展速度不平衡,地域差异显著;旅游经济发达区主要集中分布在湘桂铁路沿线;桂东、桂西旅游经济发展水平明显提升;广西旅游经济差异及桂中地区内部旅游经济差异是广西旅游经济总体差异的主要贡献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广西旅游经济差异的主要原因。本研究结果能为管理部门制定旅游发展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本文首先探讨财政科技支出和科技创新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机制,并提出研究假设;其次,以2012-2021年全国30个省份相关数据为样本,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并对经济高质量发展、财政支出和科技创新发展水平进行测度与分析;再次,通过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财政科技支出和科技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财政科技支出和科技创新能够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对财政科技支出有中介效应;城乡收入差距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抑制作用;产业结构对经济高质量发展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最后给出政策建议:增加财政科技支出和科技创新发展的投入力度;缩小城乡收入差距,降低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抑制作用;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区域经济政策特点的分析,提出了因地制宜制定区域经济政策;制定区域经济政策要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及其特点;制定区域经济政策要注重区域间分工合作,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与物质经济相比较,知识经济的核心特征应该是:知识经济是主要地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分配及使用基础上的经济;知识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要素;知识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知识经济是以人为本的经济。  相似文献   

11.
杜甫是我国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关心社稷百姓,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杜甫的这种精神,在他的诗歌中有集中的反映。文章以杜甫的一生轨迹为线索,以他的诗歌为内容,论述杜甫胸怀天下的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12.
谭元春是竟陵派后期的领袖人物,同时也是复社成员,他与江西籍的复社人士交谊最为深厚。崇祯五年,谭元春在江西与万时华、陈宏绪、陈际泰等复社成员相游处,长达两月。双方的诗学思想和美学旨趣相似,都追求清远自得的风格,并相互影响。谭元春重新研读《文选》,探讨古诗的创作。江西复社人士也受谭元春和竟陵诗学理论的影响,万时华的《诗经偶笺》运用“以意逆志”法来解读,追求“玄致”,贺贻孙的《诗筏》论“无厚”均脱胎于竟陵派。  相似文献   

13.
范当世(1854-1905)是晚清同光体的重要代表,由于社会政治、家族环境、人生命运等因素的高度契合,杜甫的文学成就和人格精神对其产生了深刻影响。范当世诗集中直接提及杜甫共计25处,引用、化用杜诗近百处,频繁、密集地使用杜典。此外,还表现为忧国忧民、壮志难酬的思想主题,锻炼字句、以议论为诗、沉郁悲慨的艺术特点,从具体视角显示了杜甫诗歌在晚清的传播和影响。  相似文献   

14.
成公绥是晋初著名的赋作家,所作<天地赋>、<啸赋>等,以题材的创新与华茂的语言高标于世.然而现代少有人给予关注.综览其人其赋,可一窥其创作特色.  相似文献   

15.
李白辞赋用典来源广泛,经史子集无所不包。且辞赋用典灵活自如,取舍得当。从用典类型看:一是语典的运用,使得文句典雅含蓄,意蕴丰富;二是事典的运用,这是李白思想的外化,是彰显情感的艺术手法。  相似文献   

16.
再论李杜     
看李杜,一般人习惯只看他们的作品。文章旨在从李杜的诗学理论与创作的结合点上,来对李杜作再度分析,从而加深人们对李杜的理解。同时试图让更多文学人有李杜精神。  相似文献   

17.
扶氏于明永乐朝迁入乐昌,自康熙初开始,他们开始整顿祭典,对失祭之先祖恢复祭典,对缺失祭产的凑集田产立祭,对附祭者实行分祭;以膳田为祭田、为己设祭渐成风习。至乾隆朝后期,扶氏的祭典已基本恢复。扶氏的例子,展现了宗族祭祖习俗具体而复杂的面相。  相似文献   

18.
"中庸"作为儒家的核心思想,对"奉儒守官"、"一生却只在儒家界内"的杜甫有着深刻的影响。文章以杜甫对六朝诗歌的评价为中心,通过与陈子昂、李白以及元结文学主张的比较,侧重分析杜甫诗歌理论中所体现的"中和"思想。杜甫主张"历代各清规","不薄今人爱古人","转益多师是汝师",以他所坚守的儒家标准,使其文学主张取得了"好古而不遗今,务华而不去实"的"中和"效果,这从一个侧面表现了杜甫的"中和"思想。  相似文献   

19.
《诠赋》篇是刘勰《心雕龙》体论中最为重要的一篇,本拟对刘勰追溯赋体发展史的一系列见解进行评价与阐释;对其将赋体分为“鸿裁”与“小制”两类的合理性与不足处进行揭示。通过解读,认为刘勰的赋体观充满了矛盾,这种矛盾导致了《诠赋》篇的不和谐性,但刘勰对待具体的赋体作品能坚持艺术尺度已难能可贵。  相似文献   

20.
承接着深厚伦理文化基础的义利观在近代的衍化 ,从一个侧面昭示了传统思想向近代思想的转折进程。它以传统的经世致用为先导 ,以中体西用为铺垫 ,终于在十九世纪末的维新思潮中形成高潮。其中 ,梁启超基于西方自由权利思想而演化出来的具有全新意义的义利观和严复依据西方近代自由主义经济学说而提出了“义利合”及“开明自营”思想尤其具有启蒙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