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4 毫秒
1.
针对宁夏沿黄经济区4市水资源短缺风险水平,采用改进模糊综合评价法,在评价水资源短缺风险等级的基础上,结合熵权法和多指标综合测算法,从准则层和指标层进行权重分析,对宁夏沿黄经济区水资源短缺风险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宁夏沿黄经济区水资源短缺风险处于中等风险,其中银川市和石嘴山市处于中等风险,吴忠市和中卫市处于较高风险。  相似文献   

2.
中国西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与优化研究--以宁夏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系统阐述了宁夏产业结构的演进特征,并运用定量方法评价了宁夏工业和旅游业等综合竞争力.结果表明,宁夏新材料、农产品加工、医药业和旅游业均具有一定的动态竞争力.以产业经济学、产业布局学、可持续发展等理论为依据,基于比较优势和市场化的原则,提出了特色新材料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医药业和旅游业的发展布局与规划,以促进特色优势产业的快速协调发展.最后,提出了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2005--2009年宁夏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现状,预测了2010--2020年宁夏城镇人口的发展趋势和宁夏沿黄城市带、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3大区域间人口转移的规模,从宁夏城镇化进程中城镇人口的数量增长预测了宁夏区域间人口地域转移趋势,提出了优化人口空间合理布局的战略选择.结果表明,在“十二五”期间,宁夏中南部地区规划迁出27.41万人,区外迁入宁夏15.55万人,沿黄城市带规划迁入42.92万人.  相似文献   

4.
在阐述地域资源优势含义的基础上,对张家口市尚义县的地域资源优势进行客观评价,认为该县应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发展优势产业,并提出尚义县的优势产业应该是特色农业、特色草原产业、特色中草药产业、特色旅游业.最后分析了尚义县发展优势产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5.
创意产业作为新兴的具有高附加值的产业,其价值的增加已经成为地区经济价值中重要的指标,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精神指引下,宁夏回族自治区应结合其自身文化特色及地区优势,大力推动创意产业发展,提升地区经济价值。一是在整体发展战略上,立足宁夏资源秉赋和发展基础,推动沿黄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区域整体发展战略;二是大力发展创意工业,继续着力打造黄河善谷,不断提升产业规模层次;三是大力发展创意农业,加快培育现代农业发展体系;四是大力发展创意城市,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加快宁夏沿黄城市带的特色文化建设,对于宁夏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认真依托宁夏回乡的文化优势,唱响"清真"品牌,大力发展"红色产业",树立"红色名片",突出黄河文化主轴线,建设生态城市,走生态文明之路,以促进全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7.
应用计量经济学的区位熵和主成分分析法,通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对宁夏沿黄经济区工业领域26个行业进行了综合分析和选择,得出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电力及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石油加工及炼焦加工业可作为支柱产业;纺织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食品制造业可作为重点培育的支柱产业;橡胶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可作为后备支柱产业予以培植发展.  相似文献   

8.
在当今社会,文化已成为一种重要的生产力,是国家和地区间进行激烈竞争的要素之一.通过整合文化资源来发展文化产业,能使其成为国家和区域新的经济增长点.宁夏沿黄城市带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具有发展文化产业的优势.文章从文化产业的发展背景出发,分析了宁夏沿黄城市带发展文化产业的优势、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进而初步提出了发展文化产业的构想和措施,以期能使沿黄城市带的经济、社会、文化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设施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雏形,要用科学的经营理念来管理。宁夏发展设施农业独特的条件优势,使传统农业逐步摆脱自然条件束缚,达到优质、高效、节水、避灾的优势产业。  相似文献   

10.
郑州沿黄河旅游的开发思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根据河南省“三点一线”河南旅游发展指导思想和郑州沿黄旅游资源的特色,结合郑州沿黄旅游资源开发建设的现状,提出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郑州沿黄旅游开发、规划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在第二轮西部大开发和向西开放、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国家战略驱动下,青海、甘肃、宁夏3省区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发展机遇.适时构建整体结构的黄河上游城市经济带在国家宏观发展战略层面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和城市群组合体系的完善,将促使黄河上游城市经济带与成渝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共同构成我国"西三角"经济圈,3省区城市经济带的形成,能够显著促进我国内陆向西开放程度,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通道,形成黄河上游内陆向西开放核心地带.在探讨黄河上游城市经济带形成和发展的条件基础上,认为目前黄河上游城市经济带建设应从构建巨型产业带、沿黄城市带、内陆合作开放带3个战略方向出发,在国家层面上逐渐形成特色鲜明、向西开放、区位优势明显的城市经济带.  相似文献   

12.
依据增长极理论及双核空间结构模式理论,黄河三角洲经济区的开发应以顶点城市选择建设为突破口.山东省东营市位于黄河三角洲顶点位置,具有区位优势,石油、土地等资源丰富,工业基础及交通设施在区域内具有比较优势.另外,依据因子分析结果,东营在三角洲区域内总体竞争力居于首位.因此,从绝对量和相对量综合分析,东营成为黄河三角洲顶点城市的必然选择.东营应立足黄河三角洲的整体开发,明确顶点城市定位,加快自身基础建设,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3.
南宋时,我国江南地区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水平以及对外贸易等方面均超过了黄河流域,经济重心由北向南南转移成为我国古代经济史研究的重大课题之一。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深入考查这一历史现象,对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闽东南特色农业开发带的诊断与设计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基于闽东南地区自然,社会,经济条件,期待建立特色农业开发带,提出建立生态果园,良性循环的农业生产系统和特色农业决策支持系统。  相似文献   

15.
嘉陵江中游是1个以农业为主的区域,分析其农业产业结构的变动情况,把握其变动规律,认识其现状特征,确定其合理发展方向和途径,有助于合理利用土地,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黄河流域经济空间分异格局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河流域经济空间分异格局是进行黄河流域经济空间开发的重要基础,但它却是一个相对被忽视的研究领域.本文在地区和县域2个空间层次上对黄河流域经济空间分异格局进行了探讨,获得4个主要结论.其一,黄河流域经济空间"东重西轻"、经济重心偏东.其二,黄河流域经济活动沿干流及渭河、汾河等主要支流集聚,构成了黄河流域经济空间的主要轴线.其三,黄河流域经济空间总体上是一个多极多元核心-边缘空间结构,并在向着"点-轴-圈"结构模式演化.其四,黄河流域内经济空间呈现出有规律的3个梯度面,即由东向西递减的梯度面,由干流或主要支流沿岸向两边递减的梯度面,由济南、郑州、太原、兰州等区域性中心城市向周围递减的梯度面.这些研究结论为黄河流域经济空间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也为进一步揭示流域经济空间分异规律提供了经验事实.  相似文献   

17.
通过收集、筛选和理性分析综合性评价指标,构建了包括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环境、城乡统筹和现代农业等5个方面的农业特色小镇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TOPSIS法对东北三省13个全国第一、二批农业特色小镇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农业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的步调不一致;“四个现代化”之间未能达到协调发展;高城镇化率未能加快城乡一体化的进程.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稳固特色经济发展、强化区域间资源互动、改造传统农业和优化农业现代化发展环境等建议.  相似文献   

18.
根据1995—2009年统计资料,在分析日照市三产业结构发展演变基础上,采用偏离-份额分析法,把山东省作为参照系,全面分析日照市三产业结构的现状.结果表明,日照市三产业发展比较顺利,产业结构较为合理,但是三产业结构中夕阳产业的比重过大,三产业的总体竞争能力相对较强.其中第一产业的竞争能力在逐渐减弱,第二产业的竞争能力最强,第三产业发展后劲明显不足.针对上述特点提出了优化日照市产业结构的如下建议: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体系;以发展新兴服务业为突破口,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快改造传统工业,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巩固发展第二产业.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内河航运发展与沿河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的相互影响关系,以苏北运河为例,采用灰色关联度计算模型和协整检验方法,对苏北运河与沿河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的关联性和长期均衡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并通过因果分析,进一步探究两者互动关系的影响方向,再通过向量自回归模型,深入剖析内河航运对沿河区域经济当前和未来的相互影响程度,最后选取沿河某产业园区分析实际互动效应。研究结果表明:苏北运河与沿河区域经济增长、第二产业发展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苏北运河沿河区域第二产业对运河航运发展的支撑作用最大。内河航运满足了沿河产业发展货物运输需求,京杭运河黄河以北段复航能够实现与沿河区域经济和产业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模式。本研究有利于释放沿运河区域经济发展潜力,为京杭运河黄河以北段及沿河区域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