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嵌岩桩具有承载力高、沉降小、抗震性能好等特点,近年来在岩土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长期以来,对于嵌岩桩普遍认为是以端承桩为主。本文结合两个工程实例,对三根具有较大嵌岩深度的嵌岩桩进行竖向承载机理分析。通过比较发现,在软岩地区嵌岩桩的嵌岩段侧摩阻力可以提供很大一部分承载力,体现出摩擦桩的特性。应该根据本地区的特点,对嵌岩桩的嵌岩深度进行设计。  相似文献   

2.
针对嵌岩桩只适用于完整和较完整岩体,且往往被视为端承桩的情况,以贵州两个工程项目的软质较破白云岩嵌岩桩为研究对象,其持力层岩体均较破碎,通过锚桩横梁反力装置桩基静载荷试验,分析软质较破碎岩嵌岩桩竖向承载力,探讨此类地质条件下嵌岩桩承载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该区软质较破碎白云岩嵌岩桩桩顶荷载-位移曲线主要呈缓变型,沉降由桩身压缩控制,嵌岩段桩侧摩阻力发挥较好,荷载分担比例在30%~50%之间。根据经验参数计算及实测对比研究,得出实测嵌岩桩竖向承载力比计算值高出数倍。  相似文献   

3.
软岩嵌岩桩嵌岩段侧阻力模型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广西地区建筑工程中典型泥岩的基本类型和特点,设计了三组嵌岩桩模型试验.试验表明,嵌岩桩在泥浆浸泡后嵌岩段侧阻力下降,泥浆浸泡时间越长,嵌岩段侧阻力下降越大,泥浆浸泡对嵌岩桩破坏范围也有影响;成桩后随放置时间增长,嵌岩段侧阻力先降后升,认为在软岩地区要重视泥浆对嵌岩段侧阻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鉴于嵌岩桩所处土层、岩层的性质差异,桩侧土层、岩层及桩端岩层采用不同的双折线荷载传递函数(弹性-全塑性模型、弹性-硬化模型),导出了嵌岩桩单桩沉降计算的一种解析算法。并利用所得公式对深长嵌岩桩沉降曲线特点,影响嵌岩桩单桩承载力、单桩沉降的因素等进行了讨论。讨论表明:桩身弹性模量E、桩端岩石刚度Cb是影响桩端阻力发挥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单桩承载力、单桩沉降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竖向荷载作用下嵌岩桩桩-岩界面水泥浆的胶结作用对其剪切特性及嵌岩桩的荷载传递性质的影响规律,针对桩-岩界面剪切过程中的胶结弹性变形、滑动剪胀和剪切滑移三个阶段特点,建立了考虑胶结作用影响下的各阶段桩-岩界面剪切本构模型.根据软岩嵌岩桩桩-岩界面粗糙体磨损特性,利用滑移线场法原理分析并得到了嵌岩桩极限剪胀位移.基于荷载传递理论,推导并建立了软岩嵌岩桩荷载传递解析模型.依据所建立的模型并结合实例验证方法,进一步分析了胶结作用影响下桩侧岩石力学特性等因素对嵌岩桩桩侧摩阻力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桩-岩界面胶结作用使剪胀区域桩侧摩阻力明显增大;随着桩侧岩石弹性模量的增大,胶结作用对剪胀区桩侧摩阻力的增强效应越明显,对剪切区域桩侧摩阻力弱化效应越大.当计算软岩嵌岩桩极限承载力时,桩-岩界面胶结作用的影响不可忽略.  相似文献   

6.
汨水河特大桥嵌岩桩承载特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汨水河特大桥嵌岩桩的现场静载试验报告,对大直径嵌岩桩荷载传递机理进行了深入的现场试验研究.通过基桩的静载试验数据分析,获得了桩顶荷载-位移曲线、桩周岩层侧阻力与位移曲线以及桩侧与桩端阻力分担比等.研究表明:桩身摩阻力不仅受岩层极限摩阻力的影响,同时也受法向应力的影响,由勘探报告所提供的岩层极限侧阻力数值偏小;嵌岩桩嵌岩段承担了大部分桩顶荷载,且嵌岩段摩阻力起主要作用,表现为摩擦桩;在加载过程中桩侧土阻力所占比例逐渐减小,嵌岩段总阻力逐渐增加,最终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弹-粘塑性力学模型,用有限元法对设置于软岩中的嵌岩桩轴向荷载传递机理进行了数值分析,以Akai等人对软岩三轴排水蠕变试验得出的关于软岩具有明显速敏性和剪胀性的结构论为基础,结合Perzyna理论以及Clough-Duncan非线性界面单元模拟桩-岩接触面的相互作用,从而作了能反映嵌岩桩桩蠕变沉降性状的岩土力学模型。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桩侧阻力是嵌岩桩承载力的主要组成部分;软岩蠕变性的强弱对嵌  相似文献   

8.
软岩嵌岩桩承载有限元模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以往桩基础受力分析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单桩与岩土相互作用比较完善的有限元模拟方法,编制了有限元程序和部分前后处理程序,在对泥质砂岩进行力学参数试验测试的基础上,应用该程序对南宁泥质砂岩嵌岩桩进行了模拟计算,并对嵌岩深度效应、承载力、桩侧摩阻力的分布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最优嵌岩深度应为5倍桩径;最大嵌岩深度应为7倍桩经。  相似文献   

9.
嵌岩长桩突然破坏机制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嵌岩长桩突然破坏的主要特征,分析了造成桩突然破坏的原因,认为嵌岩长桩的突然玻坏不是由于桩身材料的破坏所引起的,而是嵌岩段桩岩侧阻的脆性破坏造成的,并分析了桩的突然破坏对极承载力所造成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0.
本文针对一个工程实例对嵌岩桩的检测的新工艺新方法作了详细叙述,结论指出桩基自平衡测试技术对于大直径、嵌岩等承载力较大的桩型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11.
肖辉椿 《科技资讯》2010,(8):98-100
嵌岩桩是在端承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计算嵌岩桩承载力时,过去常忽略覆盖层的侧阻力,将嵌岩桩作为直接传递荷载给基岩的受压柱看待,荷载全部由桩端承担。本文通过对嵌岩桩的长径比大小、上覆土层特性、嵌岩段的岩性、及成桩工艺(有无沉渣)等分析,得到嵌岩桩不一定是端承桩的概念,从而改变了人们对嵌岩桩承载特性的认识:即嵌岩桩的长度越长,长径比越大,上覆土层越硬、嵌岩深径比越大、嵌入岩体越深,嵌岩桩的承载性状越表现为摩擦型桩,而离端承桩也越来越远。并对现行的几种嵌岩桩承载力的计算模式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2.
鲁劲风 《广东科技》2012,21(19):136-136,182
从理论到实践,对嵌岩桩的反射波形特征进行了分析,对嵌岩桩的桩底沉渣和桩底岩性定性判断作出合理解释,尤其对嵌岩桩的入岩深度定量化提出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徐赞锋 《广东科技》2011,20(18):200-201
以鄂西南岩溶地区乌池坝大桥桩基的设计与施工为例,通过阐述在岩堆区大直径超长嵌岩桩的分类和受力机理,得出必须考虑侧阻力的作用,并将此理念贯彻于旌工中,同时阐述了超前钻探和人工挖孔施工难点,以供同类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14.
嵌岩桩桩端阻力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在不同条件下嵌岩桩桩端阻力的几种计算方法,将现行的技术规范同其它方法进行比较,得出按现规范计算的值偏小的结论,总结了嵌岩桩载荷试验时典型Q~S曲线特征,指出了Qb与L/d和hr/d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几点提高嵌岩桩桩端阻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曹光暄 《工程与建设》2006,20(4):365-366
文章介绍了近年来在合肥地区利用改进的Osterberg试桩法——预埋载荷箱桩基静载荷法,在合肥软岩嵌岩桩的桩端阻进行试验的成果,对软岩桩端阻力的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对软岩嵌岩桩的性状提出了见解。  相似文献   

16.
通过系统的数值模拟,对软岩嵌岩长桩嵌土段的工作机理进行了分析,认为嵌岩使得桩周土体中附加应力分布集中;同时,相对于具体工程条件,桩的嵌岩深度存在一最优值.  相似文献   

17.
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高层、超高层建筑物及大型桥梁的建设需求,桩基础逐渐向大直径、深埋深的方向发展。嵌岩桩是目前城市建设中经常遇到的桩型,有效确定嵌岩桩的竖向承载力并厘清其竖向荷载传递机制,是实现嵌岩桩安全、可靠使用的前提和保障。充分掌握嵌岩桩承载性能的前提是明确基桩的竖向承载力特征值,从宏观上得到基桩的荷载传递性状、桩-土-岩相互作用规律及桩受荷后的破坏模式。掌握嵌岩桩的破坏模式和荷载传递规律对深入认识嵌岩桩承载性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从嵌岩桩的荷载传递规律、破坏模式、承载特性和影响承载特性的主要因素等4个方面对嵌岩桩承载性能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归纳和评述了嵌岩桩荷载传递特性及破坏特征的最新研究进展,总结了嵌岩桩承载性能现场试验和室内试验的研究进程,详细分析了影响嵌岩桩竖向承载性能的主要因素,讨论了现阶段嵌岩桩承载性能研究工作的不足之处,并针对研究的不完备提出相应的建议和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8.
人工挖孔嵌岩桩在软质岩石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几个工程的实测结果,对以软质岩石为持力层的人工挖孔嵌岩桩的承载力的计算,嵌岩深度的确定等几个问题进行了论述,提出了几点认识,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9.
叶东伟 《科技资讯》2009,(23):60-61
介绍了某主城港区寸潍作业区二期工程的概况,运用规范对原型桩的承载力和嵌岩深度进行了计算分析,得出了各规范之间对桩基承载力的计算存在较大的差异,建议采用《港口工程嵌岩桩设计与施工规程》。  相似文献   

20.
贺锦美  曾素娟 《河南科学》2012,30(11):1624-1627
对南京地区嵌岩桩桩基设计中新旧国家桩基规范、地方规范及公路和铁路行业规范结合工程实例进行了分析比较,得出了不同规范所得单桩竖向承载力的相应关系,为该地区嵌岩桩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