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5 毫秒
1.
人兽共患病由来已久,对人类健康、全球经济和生态平衡带来了巨大的危害。本文以国内外相关文献为主要依据,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爆发为逻辑起点,就人兽共患病概念、起源、主要危害和治理发展等进行了综述。在此基础上,就我国未来如何科学治理人兽共患病提出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2.
《中国科技成果》2013,(23):26-27
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兽共患慢性传染病。对动物布病的准确检疫和快速诊断是预防和控制的关键环节,而我国在此相关领域科研水平与国际相差10年。  相似文献   

3.
《中国科技成果》2007,(16):56-56
钩端螺旋体是一种在进化和分类上较为特殊的微生物,其中致病性钩端螺旋体所引起的钩端螺旋病是我国法定的乙类传染病,也是在全球广泛分布的威胁人类健康和畜牧业生产的常见人兽共患病。  相似文献   

4.
论传染病的危害及我国的防治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染病是致病性(微)生物在人与人、动物与人及动物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疾病,其流行既有隐蔽性又有突发性。不论急性还是慢性传染病都给人类健康带来极大灾难、给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很大的损失。导致传染病发生的因素有多种,如不科学的生活、生产方式,自然环境的破坏,耐药微生物的不断增多等等。降低传染病危害的关键在于预防及整个社会协调一致的努力。每个社会公民都应该掌握预防传染病方面的基本知识并不断提高预防意识,各级政府应该采取更加科学的管理和预防措施,并加强对传染病和突发性疾病的研究投入和推广现有疫苗的使用等。本文旨在对目前国内外流行的主要传染病发生的原因及其危害做一系统的分析,并对传染病的防治提出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5.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一旦发生狂犬病,几乎100%死亡,病死率居传染病之首。  相似文献   

6.
《中国科技成果》2009,10(19):9-9
戊型肝炎(Hepatitis E,HE)为人畜共患性疾病,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virus,HEV)为其病原体,感染后病死率约为1%~2%,而在孕妇中病死率高达20%。1986~1988年在我国新疆曾流行,当时发病人数达10余万,我国其它地区也有分散报道或小规模流行。在我国临床急性肝炎病例中,戊型肝炎约占20%。  相似文献   

7.
了解炭疽热     
何为炭疽热 炭疽热,学名"炭疽",是一种由炭疽杆菌引发的人畜共患的急性传染病.古已有之,历史上曾给人类带来巨大危害.易感人群主要是那些有机会接触因炭疽热致死的动物尸体及其制品的人.对炭疽最为敏感的是食草动物,其次才是人.人类感染炭疽热的概率很低,只有万分之一.炭疽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三种:皮肤黏膜感染、呼吸道感染和消化道感染.人类感染炭疽病菌的潜伏期为12小时到12天,一般为3天.  相似文献   

8.
《中国科技成果》2014,(10):35-35
血吸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人畜共患的传染性疾病。随着血防工作的深入,我国大部分流行区血防工作已进入传播控制阶段,疫区人畜感染率逐年下降、感染度明显减轻。但是,在有螺江湖州滩地带散养的可造成血吸虫病传播的家畜(牛、羊、猪等),还需进一步采取有效的免疫预防措施加以控制,以巩固现有血防成效。此外,在低度流行区如何高效监测传染源,对血吸虫病的诊断技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中国科技成果》2008,(2):48-48
“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课题“新发传染病防治策略研究”(2003BA712A10),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病控制与应急办公室冯子健主任,和军事医学科学院李云波教授牵头负责,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传染病预防控制所、寄生虫病所和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协作完成。2004年3月开始研究工作,2005年11月进行了课题验收。  相似文献   

10.
《中国科技成果》2008,(6):48-48
疟疾是严重危害我国人民身体健康的重大寄生虫病。嗜人按蚊是我国疟疾的重要传播媒介,20世纪90年代嗜人按蚊分布区疟疾发病数占全国的40%,疫情极不稳定,不断出现局部和较大范围的暴发。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承担,联合第二军医大学等7个单位共同实施的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嗜人按蚊地区疟疾流行潜势及控制暴发流行的研究”(2004BA718813)课题,针对嗜人按蚊为媒介地区疟疾防治中的关键技术难题,以合作攻关和实验室与现场相结合的形式,用流行病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形态学、社会经济学等方法,围绕嗜人按蚊的分布范围、特征和生物学特征,嗜人按蚊地区疟疾流行潜势及预测预警,嗜人按蚊地区疟区划分及防治策略与措施等开展了研究。  相似文献   

11.
血吸虫病是对人类健康危害最为严重的寄生虫病之一。控制并消灭血吸虫病的危害一直是我国和国际社会的主要目标。近几年来,随着对血吸虫生物学(包括基因组和蛋白质组学)和血吸虫病分子病理学、分子免疫学研究的逐渐开展,血吸虫与哺乳动物宿主(包括人)相互作用及致病的机理不断被揭示。此外,曼氏血吸虫和日本血吸虫的基因组序列已经基本测定完成。对基因组序列的解析不仅能够在遗传学水平上揭示虫体的活动规律,而且还将有利于发现新的药物作用靶位和疫苗抗原。通过对曼氏血吸虫和日本血吸虫基因转录谱和蛋白质表达谱的研究,已经发现了一些血吸虫与宿主相互作用的重要分子(如免疫调节因子及表面黏附蛋白等)。同时,在抗血吸虫疫苗的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以谷胱苷肽-S-转移酶作为主要抗原的曼氏血吸虫疫苗已经开始I和II期临床试验。此外,多种日本血吸虫抗原也开始在动物体上进行免疫及攻虫试验。本文主要就近年来血吸虫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及疫苗研究进展做一概述,同时对相关领域的发展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12.
我国科学仪器信息共享评价模型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各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在"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带动下,先后启动了科学仪器共用共享平台的建设工作,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已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在深入推进的过程中也遇到一些问题,如共享建设形式化、服务不到位、仪器使用率低等。为此,如何评价科学仪器信息共享工作成效,成为目前科学仪器信息共享工作深化阶段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此,本文从"可见"、"可得"和"可用"3个层面来建立科学仪器信息共享评价模型,用以评价各类科学仪器信息共享平台的共享服务水平,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东京国立博物馆针灸铜人研究的突破与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现藏于日本东京博物馆的等身高针灸铜人,20世纪90年代之前,中日学者多认为系由中国古代传去的--或以为是宋天圣铜人,或认为是明正统仿宋铜人.1989年日本学者根据新发现的关于日本幕府医学馆针灸医官铸针灸铜人的史料记载,对这具针灸铜人的制作年代及制作者提出了新的观点,但仅此一条史料还无法解释其他相关的疑团.近年来作者从该铜人外形特征、经穴数量、穴名书写特征、经穴归经以及经穴定位特点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考察,以大量更直接的证据及可靠的旁证证明:该铜人系日本幕府医学馆针灸医官奉幕府之命,于1809至1819年间铸造.  相似文献   

14.
纳滤膜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膜分离技术,已经在水处理和过程分离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并成为我国未来科技发展的专项技术。本研究以SCI讲论文和专利这两种重要的科技产出形式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这些文献进行计量学分析,主要研究了纳滤膜技术在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方面的发展情况,并通过国际对比,研究了我国在该项技术领域的发展特点,研究结果可为相关的科技发展规划提供政策支撑。  相似文献   

15.
中国麻风名词有3000余年历史,有厲、疠、癘、癞、冥病、恶疾、癘风、大风、天刑、麻风等,978年(宋朝)最早使用"麻风"。箕子、豫让作伪麻风,周夷王、楚鄂王、冉耕、曹时、王粲、拓跋焘、周兴嗣、崔谌、仲年德如、卢照邻、刘攽、祖可为麻风名人患者。  相似文献   

16.
TAC(IEEE Trans.On Automatic Control)和Automatica是控制理论领域国际著名期刊。"控制理论与方法"(F0301)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二级申请代码,内含21个三级申请代码,基本涵盖了控制理论的各个研究方向。本文基于1986—2009年期间,中国大陆学者在TAC和Automatica上发表的论文数、标注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论文数以及同期科学基金在"控制理论与方法"领域资助的项目数和经费数,采用相关性、因果性等分析方法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科学基金对推动我国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科的发展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新闻"一词是新闻学的核心术语。通过史料的梳理对该术语在中国的发展脉络追根溯源,通过比较分析若干定义的优劣,探寻陆定一对"新闻"所下定义得到认可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传统传染病的死灰复燃及新传染病的不断出现和爆发不但威胁着人类健康,而且给国家经济和社会稳定造成严重的冲击。因此,发展快速、灵敏、方便、准确的确认病原体的检测技术,控制传染病传播和实现疾病早期诊断十分重要。基于生命科学和信息科学交叉发展起来的生物传感器,在传染病检测中具有快速、灵敏、准确、高效、设备便携和成本低等优点。本文介绍了生物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和种类,以电化学、光学、压电式生物传感器为代表简述了其在传染病检测方面的应用,指出了生物传感器的缺点和不足,并提出其今后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我国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资源开放共享建设进展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各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在“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带动下,先后启动了一批科学仪器共用共享平台的建设项目工作,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已取得一定的成效.本文总结分析了目前在大型科学仪器资源开放共享建设中取得的主要成果,并就进一步提升我国大型科学仪器资源共享建设水平提出了几点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