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危险的30分     
据调查,美国在高速公路上发生的死亡事故约有50%是由于司机打盹儿造成的,打盹儿驾驶已成为美国社会的一大问题。据说日本的交通事故也有30%左右是因司机打盹儿和头脑不清醒所致。  相似文献   

2.
俗话说,春困秋乏夏打盹儿…… 现代社会已发展到城市化社会,或叫做“24小时社会”、“不停息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现代人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和学习的压力的增大,以及城市生活难免的夜晚娱乐的增多,正在日益陷入睡眠不足——乘车时,甚至开会和上课时都时常能见到一些人不由自主地打着盹儿。打盹儿,已是司空见惯的社会现象了。 可是,您可不要小瞧了这个打盹儿,因为它里面包含着大学问。 不错,有时打盹儿确实是解除平素睡眠不足的有效方法,它能使疲惫的大脑得到短暂的休息,恢复清醒。 但是,有的人、有的场合是绝对不能打盹儿的。比如,汽车司机、火车司机、飞机驾驶员、核电站的工作人员等在工作时就绝对不能打盹儿。据说,世界上每天都有因打眈儿而造成的重大事故发生,每年因此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100亿美元(约800多亿人民币)。 不过,人并不是什么时候都会打盹儿的。人之所以感到困倦,自然有感到困倦的理由。  相似文献   

3.
特 辑学习方法·天才·诺贝尔奖 1_4学习有捷径大脑竟是“势利眼” 知识也需“管家婆”什么是天才世纪之交的宇宙奇观 二14海尔一波普彗星的朝圣之旅 天文奇观——日全食怎样拍好日食照片十年日食、月食早知道一次难忘的日食宣传在泰国看日食打盹儿的学问 3_14人为什么会打盹儿? 打盹儿能控制吗? 怎样打盹儿最科学? 危险的30分警惕嗜眠病神奇的手4-14手的抚摸髓镇痛吗? 触赞对心理和感情的巨大影响 医护上的正确“手法”按摩机器人 .怎样挖掘你的“潜能” 孓16人有七大智能 什么样的智能可使你成为杰出人才最薪智能测试题下一个诺贝尔奖将从…  相似文献   

4.
知力之友     
春天的赠言亲爱的朋友们: 大家好!春天到了,“春眠不觉晓”,希望大家个个都能睡个好觉,醒来后,工作更有精神,更有力量。 《知识就是力量》最忠实的读者 袁卫疆 (641000 四川内江市阴市巷40号) 袁卫疆朋友的愿望非常好,作为本期《知力之友》的开场白,编者把它转赠给全国的广大读者、作者,还希望大家好好读一遍我刊第3期的特辑:“打盹儿的学问”。科学地认识打盹儿这一生理现象,对我们的工作、学习会大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5.
在我校进行绿色学校评比以及省级健康促进学校的创建中,生态、环保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了绿色植物的重要性。那么,如何在可利用的植物中,营造出更生态化的环境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观察了校园植物的分布情况。随后,一个同学提出,如果我们的教室也有和我们的校园一样好的绿化,那么我们的学习环境又会是怎样的呢?  相似文献   

6.
警惕嗜眠病     
随着现代社会的竞争日益激烈,人们的精神压力也在不断增大。要想出人头地,就必须加倍努力。这样便容易造成睡眠不足。这时如能打个盹儿,可以说是缓解压力的最好方法。 但是,有时即使非常困倦也不能打盹儿。比如,如果开会时实在困得不行,又不能打盹儿时,不妨抢着发发言,或者活动一下肌肉。一坐下就发困是因为肌肉松弛下来的缘故。  相似文献   

7.
宋莹 《科学24小时》2020,(10):51-53
<正>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我们经常发现,许多知识好像都能明白,却很难牢记。那么,到底有没有能让我们牢记学过的知识的方法呢?在上期我跟大家分享了一些绘制思维导图的方法,那么本期我们就来聊一聊,如何通过善用思维导图来提升我们的记忆力。  相似文献   

8.
人体的极限     
我们有一个抑制不住的欲望,去挑战极限,创造新的世界纪录.那么,人类在心理和生理上距离最终极限又有多远呢?  相似文献   

9.
说起视力表,想必大家都再熟悉不过了,但凡体检过的人都知道。那么,我们认识了那么多年的视力表,究竟有什么绝妙之处?简单的一张画有大大小小字母的表,怎么就能搞清楚我们的视力是否正常?如果你这么一想,明明再熟悉不过的视力表会不会突然又变得陌生起来了?没关系,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揭开这个谜团,一探究竟。  相似文献   

10.
在电视节目中了解到竹碳具有屏蔽电磁波的作用,这引起了我们的注意。我们想竹碳有屏蔽电磁波的作用,那么其他植物碳是否也有屏蔽电磁波的作用呢?我们不知道,问了许多科学老师,他们也没有确切的答案。因此,我们对此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  相似文献   

11.
思维是一个词,而不是一件东西。我们可以按照我们喜欢的方式使用这个词。如果我们用它指有了人类的语言能力才能产生的心理过程,那么,动物思维这一提法不过是动物与思维两个词的组合而已,并无实际意义;但是,如果我们认为,不借助言词也能进行某种思维,并且认为,思维可以是一种意向、一种想象、一种意图,或一种期望,那么,“这种思维除了见之于我们人  相似文献   

12.
刘晓春 《科学之友》2002,(11):14-15
大爆炸理论告诉了我们宇宙的开始,但有开始必然就有结束,那么,宇宙又将如何结束呢?  相似文献   

13.
我们越来越有活到90岁的胜算,但如果不保护好眼睛健康,那么我们的生存质量将大打折扣。爱美的女性朋友们,你们知道怎么才能更好地爱护你那双动人的眼眸吗?  相似文献   

14.
"哎呀……虫子!"感觉六条腿的昆虫在身上爬时,多数人都会有这样的反应.其实,我们对于虫子的这种厌恶和排斥是很不理性的.事实上,绝大多数昆虫对于我们而言,是完全无害的.如果没有它们,那么我们和地球上大多数其他复杂生命将处境堪忧.  相似文献   

15.
大爆炸理论告诉了我们宇宙的开始,但既然有开始就应该有结束,那么,宇宙又将如何结束呢? 长期以来天文学家一直认为,宇宙要么永远地扩张  相似文献   

16.
看到汶川地震中那么多的死难者,我感到万分心痛。如果损失的只是财产和家园,我们可以重建,但那么多生命的突然消失,能挽救得了吗?我们学生由于条件有限只能向灾区人民捐献一点薄款,向遇难者的家属表  相似文献   

17.
30年前,有两种宇宙学理论——大爆炸论和稳态论互争霸权,结果是大爆炸论得胜。最近的观察暗示,我们又得关注稳态论。大多数天文学家相信,宇宙创生于热大爆炸的一个瞬间,并且一直在膨胀。实际上,现代物理学的大部框架,皆建立在这样一个概念之上,即我们所熟悉的全部粒子和力,在大爆炸后的几秒钟内就已确定。那么我们有何证据说明曾发生过大爆炸呢?事实  相似文献   

18.
爱因斯坦说:“伟大的科学家和伟大的作曲家两者在这一点上是相同的——他们都是伟大的诗人。” 为了理解爱因斯坦的判断,我们首先应该知道“诗人是什么样的人”。谈及“诗人”的定义,歌德在1825年6月11日对爱克曼说,有什么必要下那么多的定义?一个人,对情境有生动的情感,再加上具有把它表达出来的本领,那么他就是诗人。  相似文献   

19.
激动人心的日食即将发生,这是日、月、地的舞蹈,是自然在向我们展现它神奇而美丽的一面。那么在日食期间,我们可以做哪些有意义的观察,又应该怎样做观测呢?  相似文献   

20.
正人类在和病毒的长期对抗中,对病毒有了越来越多的认识,也对人类免疫系统运作机制增加了了解。我们人类依然无法摆脱病毒这个噩梦。科学家发现,不少的病毒都来源于野生动物,那么,我们人类是否应该和野生动物保持应有的距离?我们更应该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下面列举近年来给人类健康带来巨大灾难的几种病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