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现在认为淋巴结病相关病毒(LAV)可能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爱滋病)的病原体.其他LAV样病毒[Ⅲ型人类T 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病毒(HTLV)及爱滋病相关逆转录病毒(ARV)]都已经分离出,推测它们是逆转录病毒HTLV 族的成员.HTLV 族包括HTLV-Ⅰ、HTLV-Ⅱ及牛白血病病毒(BLV).爱滋病病毒是否真正属于这个族,值得认真考虑.  相似文献   

2.
日本鸟取大学的栗村声称已研究出一种便宜和可靠的爱滋病(AIDS,后天免疫性缺乏综合症)诊断方法。用该法鉴别存在爱滋病病毒的抗体的血样是100%正确的,检验员每天可检查200份样品(比目前所用的方法快十倍)。该法是利用荧光显微镜瞄准爱滋病病毒的抗体。它比Blot法便宜、快,而比另一种ELISA法可靠。该法将受爱滋病病毒感染的细胞固定在玻片上并用待检验的血样覆益。如果血液含有爱滋病病毒  相似文献   

3.
爱滋病疫苗研制的道路上充满着种种困难。疫苗的研制可分四步:第一步是发现那些部分的爱滋病病毒(人体T细胞亲淋巴病毒(HTLV-Ⅲ))能激发人体免疫系统产生抗体。一旦完成这一步,有关病毒部分必须作动物试验以观察它们是否能诱发正确的抗体。然后在猕猴中重复该项试验。直到这时,这些试验只表明是否有使抗原停止工作的抗体存在,而不能表明由抗原制成的疫苗是否能预防动物疫受爱滋病的感染。最后,接种的动物必须经受活病毒的“攻击”。如果这一阶段是成功的。疫苗即可作人体试验。预期1988年可作人体试验。  相似文献   

4.
英国科学家首次发现了爱滋病病毒的易感性在遗传方面的个体差异。研究小组确定了一种似乎能降低对爱滋病病毒的易感性和减缓那些被传染者病情发展的遗传蛋白质。  相似文献   

5.
科学家最近发现了致使爱滋病病毒急剧繁殖的控制机制,这一机制使病毒以千倍于其它病毒的速度发展,导致爱滋病(AIDS)成为一大绝症。哈佛公众健康学院的海斯汀医生在最近的一期“细胞”杂志上报道了他的上述发现。他说,尽管这一发现不能够给防治爱滋病带来直接的疗效,但从基础研究角度上看,意义显然是十分重大的。  相似文献   

6.
爱滋病(AIDS)的全名是后天免疫性缺损综合症,它是1981年美国乔治亚州亚特兰大的疾病控制中心(CDC)报告第一个病例时所命名的。这种病是一种新的人类传染病,是由一种单一的新近发现的独特的病毒传染的。这种病毒称为人类T细胞亲淋巴病毒Ⅲ型淋巴结病有关的病毒和AIDS有关的后病毒(retrovirus),简称为AIDS病毒。AIDS病毒是一种亚科Lentivirinae的后病毒由AIDS病毒引起的病谱很广。在感染后几个星期,病毒通常引起类似于腺热的短期急性病,继之以无症状的时期(可能持续几个月或几年),然后可能有持续减重,间歇发烧,慢性腹泻,全身性淋巴结病,进行性脑病,粟粒性结核病,疟疾,细菌性肺炎或革兰氏阻性菌败血症,更不用说CDC定义的AIDS的复杂机会致病菌感染。AIDS病毒持续感染周围血液、淋巴节和脾中少量成熟的T助手淋巴细胞,亦持续感染全部脑细胞。AIDS病毒对于极少数淋巴细胞来说是致细胞病变的(杀伤细胞),在那些淋巴细胞中AIDS病毒在几个月至几年内可以重现并引起轻度或深刻的免  相似文献   

7.
爱滋病是新发现的疾病,还没有特征性的临床表现。由于爱滋病是一种慢性传染病,患者全身免疫力下降,因此罹患肿瘤的机率很高。《爱滋病与肿瘤》一文就此病与卡普济肉瘤、伯吉特淋巴瘤、类淋巴瘤及成免疫细胞肉瘤的关系作了综述,还就爱滋病的病原学特别是与人T细胞白血病病毒的关系进行了探讨。这些问题的探讨,将有助于对爱滋病与肿瘤,或与肿瘤有关的病毒的关系的进一步研究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8.
当今,爱滋病是一种令人谈虎色变的不治之症。关于这种病毒的起因,人们已经知道得相当多了。它几乎肯定是在七十年代早期的某个时候由中非的猴子而传给人类的。这种病毒与传染给非洲绿猴病毒的相似性,以及爱滋病似乎在非洲传播比在美洲或欧洲更广、更早的这一事实仅是这一理论占上风许多要点中的二点。但是,这种病毒是怎样传给人类的呢?爱滋病并不是一种容易感染的病毒,它需要通过血液或性行为来传播。吃受感染的猴应该是安全的;遭猴子的咬也只能使你得狂犬病。认为人们的血液中有猴血的成份或与猴子有过性行为,这是最令  相似文献   

9.
Connor  S  程琮 《世界科学》1989,11(3):42-44
当温莎公爵夫人去世时,大众新闻的大标题这样来描述巴斯德研究所:“公爵夫人把珠宝献给了爱滋病研究室。”在这之前,洛克·赫德森(Rock Hudson)已领导巴斯德研究所走在了与爱滋病进行斗争的最前列。赫德森患有爱滋病,他仅在去世前才去过巴黎的“爱滋病实验室”。实际上,爱滋病的研究只是巴斯德研究所科研工作的很小的一部分。大约有2000多人在巴黎这个研究所工作。这包括800名科学家,其中的一半是访问学者。研究所有九个部系和七十多个科研小组。它们分别从事研究细菌学,真菌学,分子遗传学,生态学,免疫学以及实验生理病理学。另外,还有病毒学——对这一学科的研究使得巴斯德研究所的科学家发现了引起爱滋病的病毒——即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相似文献   

10.
目前有新的理由担忧爱滋病。科学家发现爱滋病病毒正在快速地变化。它正在突变成许多种——也许是成千上万种新的不同种类病毒。专家说,这种情况将导致病毒轻而易举扩散传播的格局改变。或者,病毒对药物治疗的耐受性加强,甚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导了对54例带状疱疹性眼病患者所作两年以上的探索性研究.认为:疱疹性眼炎与爱滋病之眼部并发病在成人组中可用免疫学评价鉴别之.包括爱滋病因素的存在,T细胞的聚集和血清γ球蛋白增加.研究期结束后,21%(3/14)的爱滋病潜伏期患者发展成爱滋病,其死亡率为14%(2/14).由于爱滋病感染终致免疫缺陷症.认为:爱滋病潜伏期患者的带状疱疹性眼炎提示了一个早期症状. 带状疱疹眼炎是在儿童期受感,而在60岁~79岁期主要发病.带状疱疹病毒潜伏在神经节内,沿三叉神经分布区出现小泡状疹者因地就医.它可伴睑炎、结膜炎、角膜炎和色素膜炎.发病率为8%~17.5%,胸部带状疱疹居于二位.  相似文献   

12.
封二、三、底向我们展示了爱滋病病毒的剖析图。科学家对病毒的结构进行了研究,了解了它对人体细胞的破坏机理。封二图1上是从细胞上开始发育的病毒,图1下是侵入细胞的病毒;图2是两组(上、下)  相似文献   

13.
美国哈佛大学研究人员最近在爱滋病患者及爱滋病高发群的人的唾液中发现了对抗爱滋病病毒的抗体。先前,科学家曾在爱滋病患者的唾液中发现了爱滋病毒,但临床上却未见过通过接吻而感染的病例。这项新的发现为此提供了解释;唾液中的抗体  相似文献   

14.
自然信息     
削弱爱滋病(AIDS) 病毒的突变酶对人类免疫缺失病毒(HIV)的复制过程中的一种极为重要的酶之作用,研究人员现在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在美国肯塔基洲Well come研究室的一个研究小组,业已设法通过在其多肽链上取代某些氨基酸而改变了这种(逆转录酶之)酶活性。逆转录酶在这种病毒的RNA转录为双链DNA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逆转录得到的这种DNA然后参入寄主细胞的基因组中。 Wellcome研究小组集中全力于取代该分子上与有关的酶(如在其他病毒中的逆转录酶)类似的区域上的氨基酸。他们认为,如果某一序列在几种酶中保持相似的话,  相似文献   

15.
赵大庆 《科学通报》1993,38(11):996-996
早在70年代初,人们就发现杂多酸具有抗病毒活性.例如钨锑酸钠[NaSb_9W_(21)O_(86)]~(18-)有可能成为潜在的抗病毒化合物.非常有趣的是最近报道[NH_4]_(18)[NaSb_9W_(21)O_(86)]·24H_2O(结构代号为HPA-23)具有很高的抗爱滋病病毒活性,在法国已进入临床应用.但从分子水平研究杂多酸化合物抗病毒的机理,目前尚未见到国内外报道.而作为病毒可以广义地看作由一个蛋白外壳包裹,内部则为核酸.爱滋病病毒同样由两层蛋白所包裹,与宿主细胞发生吸附作用主要是通过外层包络蛋白(GP120),该蛋白的活性组分是一个由8个氨基酸组成  相似文献   

16.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Ⅰ型(HIV-1)是逆转录病毒的一种,是导敛爱滋病(AIDS)的元凶。大约一个世纪前,猿免疫缺陷病毒(SIV)从黑猩猩传播到人,从而引发了HIV/AIDS的大流行。这是在逆转录病毒和其宿主之间长期共同进化斗争中所发生的最近的事件。  相似文献   

17.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缩写AIDS,简称爱滋病)是一种新发现的传染病,其特征为明显的细胞介导免疫缺陷,从而导致机会性感染和罕见肿瘤的发生.1981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医学中心首先报告1名31岁的男性同性恋者发生爱滋病,其后在世界许多地区也陆续发现此病.回顾性研究提示,早在七十年代后期,赤道非洲、加勒比地区和美国已有爱滋病发  相似文献   

18.
广角镜     
树皮中发现抗爱滋病毒物质科学家们最近在大树的树皮中发现两种能治疗爱滋病的物质。据外电报道,研究人员在世界各地的森林中搜寻治病新药,结果在阿根廷的一棵大树中,取出一种可攻击爱滋病毒的成分,而在非洲的另一种大树中,则发现一种对付真菌的物质,能治疗经常困扰爱滋病人的口腔发炎问题。研究人员在美国先进科学协会会议上指出,上述发现显示,世界各地的森林仍蕴藏大量可作新药使用的物质,而发展中国家亦能通过本国拥有的天然资源得益。过去,外间一直批评一些大药厂开采发展中国家的药用自然资源,但又没有向这些国家作出补偿。…  相似文献   

19.
洪益国 《科学通报》1990,35(16):1265-1265
水稻条纹叶枯病是水稻的主要病害之一,其病原为水稻条纹叶枯病毒(Rice stripe virus,RSV)。RSV通过灰稻虱(Laodephax striatellus)等三种介体传毒,能侵染水稻、小麦、玉米等37种禾本科植物,引起严重减产。Koganezawa首次报道了RSV具有分枝线状结构,Toriyama提出RSV是三组分病毒,含有一种分子量为32000的外壳蛋白(CP)及4种单链RNA,最近他又在RSV颗粒中发现了相应的4种双链RNA。在我国水稻条纹叶枯病亦广  相似文献   

20.
颜子颖  姚二梅  张桐  舒跃龙  侯云德 《科学通报》1997,42(17):1860-1863
重组腺病毒伴随病毒(Adeno-associated virus,AAV)载体是能建立稳定表达的转导型表达载体,可用作基因治疗的外源基因荷载工具.与逆转录病毒相比,它具有高安全性、无致病性和能感染有丝分裂后细胞等的特点.目前重组AAV的制备,需要两种不同的重组AAV质粒,一种是含位于AAV基因组两端的为病毒复制和包装所必需的反向末端重复(Inverted ter-minal repeats,ITR)和外源基因的重组表达质粒载体;另一种质粒作为助手质粒,克隆了除两端ITR外的AAV全基因组DNA,它反式提供AAV复制和包装所需的病毒蛋白,当这两种质粒共转染宿主细胞时,如存在辅助病毒(腺病毒或单纯疱疹病毒)的感染,就能包装出含外源基因的重组AAV假病毒颗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