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Acclimation和Acclimatization是生态学(Ecology)、生理学(Physiology)、热生理学(Thermal Physiology)、热生物学(Thermal Biology)、生理生态学(Physiological Ecology)(或生态生理学,Ecological Physiology或Ecophysiology)、环境生理学(Environmental Physiology)、比较生理学(Comparative Physiology)等学科领域中的两个重要概念.  相似文献   

2.
“Acclimation”是生物热生理学(Thermal Physiology)中的术语之一,《英汉辞海》将其释为“有机个体对直接环境的变更所表现出的生理调节”.根据国际生理学协会热生理学分会于2001年修订的《热生理……  相似文献   

3.
建议“Acclimation”译作“习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Acclimation”是生物热生理学 (ThermalPhysiology)中的术语之一 ,《英汉辞海》将其释为“有机个体对直接环境的变更所表现出的生理调节”。根据国际生理学协会热生理学分会于 2 0 0 1年修订的《热生理学术语 (第三版 )》 ,“Acclimation”的原义是指“生物个体在遭遇应激时所表现出的生理学和行为学变化 ,能够缓解实验条件下某些气候因素的变化而引起的紧张状态或增强其抗紧张状态的能力”。在人的环境生理学及《英汉生物学词汇 (第二版 )》中 ,“Acclimation”被译成“习服” ;而在《家畜环境生理学》(李震钟主编 ,1999,全国高等农业…  相似文献   

4.
正生态学作为一门年轻的科学,在其学科发展中还存在着一系列有待解决的基础问题,包括研究主题和概念的模糊性、模型、规律和理论的精确预见性等问题,它们构成了近几十年来生态学家和哲学家们关注和研究的最重要的哲学问题,并由此导致了一门重要的科学哲学的分支学科即生态学哲学(Philosophy of Ecology)的诞生。为推动生  相似文献   

5.
一、环境和生态环境过去,我亦有过同样看法,认为生态环境就是环境。但是,经过一段时间思考之后,才发觉生态环境并不能说就是环境。1866年,德国生态学家赫克尔(Ernst Haeckel)最早定义,生态学(ecology)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interrelation)的科学。一百多年来,生态学有了迅猛发展,尤其是经历了三次飞跃,即个体生态学向种群生态学过渡;种群生态学向群落生态学过渡;从群落生态学向生态系统生态学的过渡。对生态学定义有过无数次的争议。然而,现代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和生物圈中各组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亦可以说无论小到分子层次,大到全球层次,生态学都没有离开过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说,这是赫克尔最初的定义范畴。实质上,这成为生态学的核心思想!!生态环境(ecological environment)可以认为:“生态”指生物与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总和;“环境”指生物(主体)外一切要素的总和,包括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生物环境指生物和影响其生存的周边环境的相互关系。具体说是与生物有直接的、间接关系的有效环境(effective environment),该环境具有4个特点,即特定性(particular),为该物种所特有;相互性(interactive),互相影响的;连续性(continuous),在整个生命中得到延续;不可分割性(inseparable),有机体与其环境的不可分离。生态环境:(1)具有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含义;(2)与一般环境更不同的是,它具有了生态学的理念;(3)表示从生态学角度看问题,可以与文化环境、战争环境相提并论。如这样理解,ecological environment在国外科技文献中常可见到。如美国密执安大学(1991)有关周边城市的论文;北美(2001)自由贸易的文章;欧洲(2002)物质移动论文;南非(2000)植物入侵的文章,还有日本(2004)札幌的绿化等文章。此外在空间科学等领域也有此词出现。二、环境和环境问题人类的生活、生产和繁衍等一切活动都和自然生态系统分不开。原始人类过着茹毛饮血、渔猎为生的生活。人类在进化中经过驯化动物和植物的农业畜牧业时期,人类改造环境的能力有所增强。逐渐出现初期的环境问题。如放火烧荒、砍伐树木、破坏草原。18世纪中叶产业革命以来,尤其是20世纪中叶以后,人类生产和生活获得巨变:人口爆炸、现代大工业、都市化、交通运输和农业的现代化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引起了水土流失、水旱灾害和沙漠化,从局部到全球出现了大气、水体、土壤等许多公害事件。这些环境问题已构成对人类生存环境的严重破坏,对人类持续生存的严重威胁。以上事实证明,如此众多、严峻的环境问题主要是人类造成的恶果。著名生态学家卢肯科(Lubckenko.J),1998在《科学》杂志上著文,“进入环境世纪”(entering the century of environment)。人类面临全面的环境挑战:全球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多种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改变;POPs、PCBs和PAHs等新化合物的不断释放等。由此可见,如此纷繁的环境问题并不能被环境一词所包容,这与含有毒物等被污染的环境也不是一个概念。 ①Allaby.M.Oxford Dictionary of Ecology.2nd,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相似文献   

6.
生理学或医学奖瑞典当地时间2002年10月7日11:45中午(北京时间7日17:45分),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宣布,2002年度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罗伯特·霍维茨、英国科学家悉尼·布雷内和约翰·苏尔斯顿。  相似文献   

7.
生态学是一门发展迅速并与自然和社会科学进行着广泛交叉而相互渗透着的自然科学,其影响所及已远远超出了生态学本身的学科范畴。伴随着生态学的迅猛发展,除了其原有的术语外,又产生了大量的新术语。其原有的术语,也因为学科本身的发展而赋予了某些新的科学内涵。为了满足国内外日益频繁的学术交流,使用科学内涵明确、简明易懂、用词规范并统一的生态学名词,实属一项紧迫的基础工作。生态学名词审定委员会自成立以来,一方面得到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的指导,并在业务及经费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同时也得到了全体审定委员和有关专家的鼎力支持,使我国第一部经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批准的《生态学名词》(含释义)得以顺利完成。这对我国生态学名词的统一和规范化,对生态学学科的发展和普及,以及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一、生态学名词编纂与审定工作的回顾我国生态学名词的编纂与审定工作起步较晚,在上世纪50年代曾由中国科学院编译局委托北京大学生物系林昌善教授编写《动物生态学名词》(不含释义),并邀请沈嘉瑞、林昌善、武兆发、马世骏、曹骥、费鸿年、蔡邦华、刘崇乐等8位专家组成动物生态学名词审查小组,花了一年多时间完成审查工作并于1955年由中国科学院正式出版。进入上世纪80年代,王梅峒编纂了《汉英生态学词典》并由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上世纪90年代,安树青、林金安等20余名生态学专家编纂了《生态学词典》,并由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于1994年出版。此后,科学出版社于2001年出版了王孟本编纂的《英汉—汉英生态学词汇》,2004年又出版了王孟本等编纂的《英汉生态学词典》。由于新的生态学词书大量涌现,对生态学名词进行审定和统一,就成为一项紧迫而繁重的任务。1999年,中国生态学会受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以下简称全国科技名词委)的委托,于当年11月组成生态学名词审定委员会。该委员会由来自全国9所高等院校和10所科研院所的41位生态学各分支学科著名专家组成(其中有中科院和工程院院士4人),45岁以下的年轻专家14人名,约占专家总数的三分之一。所以,生态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是名副其实的老中青三结合的班子。根据生态学学科发展的具体情况,分成17个分支学科组,即生态学总论,生理生态学,行为生态学,进化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数学生态学,化学生态学,分子生态学,保护生态学,污染生态学,农业生态学(包括农、林、牧、草原),水域生态学(包括淡水、海洋、湿地),生态工程、生态产业及城市生态学等。生态学名词审定工作共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2000~2002年)为确定生态学选词原则和范围,并在此基础上开展选词工作。我们参考了国内外生态学词书、专著、教科书和杂志,从中选用的生态学名词共计14008条,于2002年编印了《生态学名词》(讨论稿)。第二阶段(2002~2003年)为对已选入的名词进行精选。筛选出拟进行释义的词条共计5800条,确定释义的注意事项和格式。第三阶段(2003~2004年)为专家初审阶段,每一分支学科领域,组织4~5位相关领域的专家,对各分支学科完成的释义词条进行初步审定并提出修改意见,由各分支学科组主要负责专家按初审专家的意见进行修订;然后再召开生态学名词定稿会,由17位分支学科组主要负责专家对初审后提交的4082条名词进行集体审定。第四阶段(2004~2005年)为终审阶段,由全国科技名词委组织专家,对《生态学名词》(释义稿)进行终审,并将专家意见提交生态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复审,最终由生态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会议终审定稿,经全国科技名词委审核批准后,予以出版公布。二、审定工作的几点体会(一)充分发挥全体专家的积极性生态学是一门迅速发展,并与自然和社会科学进行着广泛的交叉而又相互渗透着的一门自然科学。其特点是分支学科或交叉学科众多,在自然科学领域中,可能是绝无仅有。一些老的分支学科如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可能已有近百年的历史,而一些新的交叉科学如免疫生态学等还是近十年才发展起来。面对如此庞杂而又充满了勃勃生机的生态学,个人的知识就显得十分贫乏,而必须依赖生态学名词审定工作委员会各分支学科专家们集体的智慧和积极性,才能完成名词审定的任务。(二)通过《生态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简讯》交流信息生态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及直接参与审定的专家约有35位,他们分散在十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由于经费所限,不可能经常召开全体审定专家会议。为了及时沟通信息,开展交流,我们创办了《生态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简讯》,共发行12期,及时报道了全国科技名词委对审定工作的具体要求,各分支学科名词审定工作进展等信息。为了介绍各分支学科专家对名词释义的不同理解和讨论,我们还开辟了“争鸣”专栏,刊登有关审定专家对一些有疑义名词的正确汉文译法和正确释义的文章。如:(1)metapopulation一词在国内对应的汉语译法就多达七种:麦塔种群(音译)、meta种群(英-汉组合)、异质种群(意译)、联种群(意译)、聚合种群(意译)、复合种群(意译)、集合种群(意译)等。经过大家深入讨论,确定统一采用:集合种群。(2)在我国,关于allelopathy意译的汉语译名就多达五种:相生相克、他感作用、生化他感作用、植物互感作用、互感作用等。上述译法都比较接近allelopathy的原义,但由于种种原因,均未能给出简明准确的科学释义。在最近出版的《昆虫学名词》(2000年,科学出版社)中将allelopathy译为“异种化感”并释义:“一种生物分泌到体外的化学物质对他种生物产生的影响。”化学生态分支学科专家对此提出疑义,认为这里强调“异种”和“他种”是不全面的。因为allelopathy的作用对象既包括与产生化学物质者不同种(异种)的生物,也包括同种的生物。植物产生的化学物质对同种其他个体和群体的生长发育产生不利影响(自毒作用)是相当普遍的。许多作物“重茬”就长不好,早已成为人们的常识。因此,化学生态学分支学科专家组初审时,大家同意将allelopathy译为“他感作用”,其释义为:“植物、微生物释放的化学物质对其他生物生长发育产生的影响。”上述释义中的“其他”,既包括“异种”,也包括“同种”;该释义中的“生物”,既包括植物、微生物,也包括昆虫等动物。这样的译名与释义可能更符合原义、更符合实际、更能表达allelopathy一词的科学内涵。(3)长期以来,在我国出版的学术著作、教科书和文献中,关于acclimation和acclimatization这两个术语有多种翻译,并且多数没有将这两个术语区别开,其对应的汉语译名五花八门,如“顺应”、“习服”、“适应”、“服习”、“风土驯化”、“服水土”、“驯化”等等。专家们为了搞清这两个术语的科学内涵及其区别,查阅了大量文献,根据其科学内涵,将acclimation译为“驯化、实验驯化或室内驯化”,将acclimatization译为“气候驯化、野外驯化、自然驯化或季节驯化”等,既符合术语所表达的科学含义,又将二者区分开来。他们的上述见解,得到了初审和终审专家的认可。此外,审定专家们还在《简讯》上,对“生态环境”一词进行了评论;对“gene flow”一词的正确译法展开了讨论;此外对适应(adaptation)一词科学内涵的正确理解和释义等发表了新见解,引起大家的关注。限于篇幅,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上述事实表明,《简讯》在生态学名词审定过程中,对交流信息并开展学术探讨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三)坚持全国科技名词委提出的“三审”定稿的规定在各分支学科完成名词释义后,要坚持组织专家进行初审,一般要求组织4~5名本领域的专家对释义初稿进行逐条审定,并提出修改意见,各分支学科组组长应按照初审专家的意见进行修改,如有不同意见,可保留至复审(即二审)时提出讨论,并申述保留的理由;复审又称二审,由17名各分支学科组组长和特邀的专家组成,对各分支学科经专家初审通过的初稿,进行集体定稿;集体定稿后的稿件呈交全国科技名词委,再由全国科技名词委聘请有关专家进行终审,全国科技名词委再将终审专家提出的意见反馈给生态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相关的专家进行修改。这个程序虽然有点繁杂,但实践证明,“三审”定稿的规定,确实可以起到层层把关的作用,对保障名词审定的质量是必不可少。三、对生态学名词审定工作的展望(一)通过生态学名词审定工作的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科学名词的统一、规范化的重要性,尤其是作为一门正处在发展阶段的学科,与其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不断交叉,相互渗透的时期还在继续,新的术语将会继续涌现,而一些被实践证明已难以表述客观生态规律的术语将被淘汰,这一进程还将继续存在下去。所以,本次完成的生态学名词审定工作是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从现在开始,就要组织一批专家对生态学名词的演变进行追踪观察,并定期进行增补和删除。在此,我建议可否初步确定生态学名词审定的修订工作(包括增补、删除和修改)每3~5年进行一次。(二)要加快海峡两岸生态学名词的汉语译名统一的工作,在目前可参照《海峡两岸昆虫学名词》的做法,先暂不要求进行统一,可以相互对照,以推进两岸生态学的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8.
Ecology源自18世纪的oeconorny,在其萌芽期就具有两种不同的向度.其一,自然是一个各种事物相互充足利用、高效的经济共同体--自然公司,林奈的"自然的经济体系"为代表.其二,自然是众生平等、互爱相处的家,怀特的阿卡迪亚主义为代表.两者相互影响又彼此对立.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和技术文明的兴盛,建立在人类中心主义和机械论自然现基础上的公司论占据了主导地位,家团论受到排挤.合理、有效的生态学应把家目论和公司论相关思想有机融合起来.  相似文献   

9.
以2004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为案例,叙述了巴克的创新性科研活动的历史过程,并从三个方面(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诺贝尔医学委员会)剖析了科研项目和研究者的动机、评价、合作和竞争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生态学”一词何时以何种方式进入中文?目前主流观点是:1930年前后,由张珽从日文引入。然而,基于更广泛的文献调查,可以证明至少在1903年,“生态学”已进入中文。此外,在19、20世纪之交的中国和日本,曾出现过十余种术语指称生态学研究。不同术语不仅在用词上存在差别,在内涵上也有重要分歧。“生态”一词,源于对词根“bios”(生命)的翻译,就词意而言,不是对以“oikos”(家或居所)为词根的“ecology”的最佳翻译。“生态学”一词最初被宽泛地理解为关于生物“生活状态”之学,直到1930年之后,其含义才逐渐获得澄清,并以研究“生物与周围环境相互关系”之学被确定下来。  相似文献   

11.
《中国科技成果》1999,(9):53-55
一、主要技术内容 阿姆斯生物肥是根据根际土壤微生物生态学原理和植物营养生理学原理以及现代"有机农业"的基本概念而研制的一种将有机、无机和微生物肥料整体优势集于一体的新型高效生物肥.通过六年多在全国20多个省30多个地区2000多万亩应用证明,阿姆斯生物肥具有以下特点:  相似文献   

12.
2010年4月8日、19日,植物学名词植物生理学组、植物生态学组分别在中国农业大学和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召开第一次审定工作会议。中国农业大学张蜀秋、韩玉珍、李颖章教授,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董鸣、孙敬三、黄建辉、郭柯、韩文武研究员,以及全国科技名词委高素婷编审先后参加会议。会议分别由张蜀秋教授和董鸣研究员主持。  相似文献   

13.
做工作,办事情,速度快,质量好,较为理想。欲达此目的,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经过不懈的努力,并有良好的客观条件相配合,方能事半功倍,如愿实现。开展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工作四年来,在上级领导下,笔者从事生物学和医学等几个学科的名词审定组织工作,有的学科进展速度快,质量好,有的学科工作开展较缓慢,其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应吸取的教训。生理学名词审定工作起步较晚,但一年多时间,完成通常三年才能完成的名词审定工作。时间短,用费节省,达到质量标准,已经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批准,准备出版公布。本文对生理学名词审定工作进行一些初步探讨,(一)生理学名词规范化的历史和现状生理学是生物学和医学的基础学科,是我国自然科学中发展较早的学科之一。本世纪初,老一辈生理学家呕心沥血,为发展我国生理科学事业历尽艰辛,为建立完整的生理学研究方法,实现名词术语规范化,作出巨大贡献〔1〕。我国生理学界历来重视学术名词统一工作。中国生理科学会1926年成立,1927年便创办《中国生理学杂志》(The Chinese Journal of Physiology),交流生理学研究成果,推广生理学名词术语,六十多年来对我国生理学的发展和生理学名词术语规范化,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2〕。新中国成立后,在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下,设立了学术名词统一工作委员会。1950年8月,学术名词统一工作委员会和中央卫生部联合聘请李铭新、沈霁春、汪堃仁、孟昭威、侯宗濂、张锡钧、蔡翘、赵以炳、刘曾复、鲁德馨等15位先生为生理学名词审查委员〔3〕,召开审查会议,逐字审查了卫生部卫生教材编审委员会编订的《生理学名词》。《名词》收集生理学和巴浦洛夫学说术语3600余条,于1954年正式出版,这是我国近代生理学名词规范化与统一的重要工作。建国四十年来,生理学迅速发展,新技术层出不穷,新理论相继诞生,相应地产生了许多新的生理学名词。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贯彻实施,国内外学术交流日趋频繁,生理学书刊大量出版,术语的使用存在混乱现象。如长期以来“出汗”与“发汗”概念混淆,“拮抗”与“颉颃”并用,“铃蟾肽”误为“蛙皮素”………。“压抑”与“阻抑”,“递质”与“介质”、“调质”,“转运”与“转移”、“转换”,“传递”与“传导”等区分不清,英文译名混乱。“泌尿”、“排尿”还是“尿生成”,哪个正确?诸如此类,不胜枚举。生理学名词的规范化与统一,对生理学知识的传播,生理学文献的编篡、检索,国内外学术交流,以及相关学科之间的沟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生理学名词的审定统一成为当务之急。1987年11月,在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领导下,由中国生理学会开始筹备,1988年5月正式成立生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以下简称分委员会),聘请著名生理学家冯德培、王志均、吴襄三位教授为顾问,梅镇彤教授为主任委员,陈宜张、邓希贤、陈国治三位先生为副主任委员,以及28名委员组成分委员会,具体负责收选名词、征询意见和审议核定工作。(二)熟悉情况,组成得力的工作班子“方针、政策确定后,干部是决定的因素”。生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能否在短期内完成名词审定任务?关键在于熟悉情况,组成有代表性、工作实干的名词审定委员会。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生理学工作者相对集中于上海和北京两市。中国科学院所属的上海生理研究所和脑研究所,数百名科研人员开展多课题的研究工作,尤以生理学的前沿——神经生理学研究见长。上海医科大学等六所高等院校生理学科研教学力量很强,海军医学研究所的潜水生理研究在全国名列前矛。徐丰彦、冯德培、朱鹤年等老一辈生理学家培养出相当数量的后起之秀,活跃在科研、教学第一线,成为学科带头人。全国生理学会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会员243人,上海市便有56人〔4〕。上海生理学人才荟萃,是我国生理学科研、教学工作的大本营。北京是生理学会所在地,医学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军事医学科学院和中医研究院所属的研究所,北京医科大学等六所有关的高等院校,生理学力量强大,研究课题较多,除神经生理、消化生理、循环生理原有较好的研究基础外,其他领域也扎实地开展工作。著名生理学家蔡翘、王志均教授等培养了一大批中壮年骨干力量,成为生理学领域的中坚。此外,各省市、自治区的高等院校及科研单位也有相当数量的生理学科研教学骨干,形成以上海、北京为主要基地的全国生理学人才网络。鉴于我国生理学人才分布情况,组成的名词审定委员会,既要有代表性,又必须相对集中于沪、京两地,以上海为中心,组成有各系统、各大区代表参加的分委员会。32名成员中,上海15人,北京6人,其余为东北、西北、华北、西南和中南地区的代表。为了加强名词审定工作,实现名词审定委员会和学会干部一元化领导,分委员会的主任委员和副主任委员由学会领导担任。学会副理事长、原上海生理所的所长梅镇彤教授为分委员会主任委员。另外两位副主任委员分别由学会的副理事长、副秘书长兼任,挂靠在上海生理研究所,由《生理学报》编辑部负责日常事务。学报编辑部主任担任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便于组织推进工作。分委员会委员相对年轻化,55岁至62岁者占多数。他们学有专长,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外文水平,能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富有实干精神。他们中的部分同志做过生理学工具书的编写和翻译工作,熟悉收选专业基本词,对审定名词的框架,收词层次有明确认识。学报编辑部的同志有编辑业务工作能力,筛选名词,审核定义性注释,较为得心应手。委员相对集中在上海,利于集中研究,开展审定工作。上海生理研究所、上海脑研究所的现任所长,上海医科大学的副校长、生理教研室主任均系分委员会委员。分委员会的工作得到有关单位的支持,工作效率高,成为工作实干的领导班子。(三)充分准备,确定审定名词的框架和层次“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磨刀不误砍柴工”。1987年9月,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召开名词审定工作会议,中国生理学会派副秘书长邓希贤先生参加了大会。同年11月,中国生理学会开始筹备成立生理学名词审定分委员会。分委员会成立后,首先学习有关的文件和名词术语审定的原则及方法,学习天文学分委员会等有关学科的名词审定工作经验,具体制定生理学名词审定工作计划,拟定了选词的原则和审定名词的要求,明确了审定的生理学名词,主要是生理学文献中经常出现的专业基本词,注意选收科学概念清楚和相对稳定的新词,使审定的名词能反映当代生理学发展的水平。经过讨论,确定生理学名词的选词框架为:01绪论;02肌肉和神经;03中枢神经系统;04感觉器官;05血液及其他体液;06循环;07呼吸;08消化和吸收;09排泄;10代谢,体温;11内分泌,生殖生理;12特殊环境生理;13实验仪器,共13部分。具体工作时,可参考高等院校生理学教科书的章节目录,确定收词层次。收词层次不能过低,不能太细,只收基本词。新的名词术语,层次可以深一些,要有定义性注释,以免概念混淆,引起误解。选词注意避免与相关学科交叉,尽量减少重复劳动。为了学科名词的系统性,必不可少的重复,应协调统一。(四)连续作战,一气呵成根据生理学学科范畴,确定审定名词的框架之后,按委员业务专长,分为若干专业审定组。每位委员负责收选一定范围的名词。1988年3月底,各委员按系统完成名词初选工作,共计4059条。5月中旬,在上海召开分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生理学名词审定工作会议。会前作好了准备,统一收选名词书写格式及文字注释的要求,安排好各部分内容的大概条数。开会时,委员们对名词初选稿进行讨论,经删简修改,整理汇编成征求意见稿1709条,寄发全国有关的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专家、教授,广泛征求意见。9月份,各方面意见陆续反馈回来,按系统汇总整理,修正补充,先召集在沪委员开会,为召开全体审定委员大会作好准备。经过一个多月的归纳整理,10月下旬在沪召开第二次名词审定工作会议。委员们对征求意见后的二审稿,进行认真讨论,修正完善;按框架系统,进行词汇量和条目内容的综合平衡。11月中旬,在沪的委员再次开会,删去了各系统间的重复名词,对汉语用词,英文拼写等认真讨论,反复推敲,对错误之处进行校正。将全部名词输入IBM-PC微机内,打印成复审稿。(五)广泛征询意见,注意与相关学科协调为集思广益,分委员会向有关单位,有关专家寄发征求意见稿70多份。根据征求意见对象的专业特长,提出重点审阅某几方面内容的要求,欢迎他们对其他部分的名词提出宝贵意见,要求按期寄回名词术语审定意见表。结果50余位先生提出增补修改的建议。少数先生对审定生理学名词与编写《生理学同汇》区分不开,建议多收一些与生理学有关的词汇。他们不了解名词审定的原则及方法,不明白审定名词是为国家审定生理学规范的基本词。生理学既是生物学的基本学科又是医学的基础学科,它与生物学范畴的组织学、生物化学、动物学、细胞生物学的部分名词有交叉,与医学的呼吸病学、血液病学和内分泌病学的术语相互渗透,从严掌握收选属生理本质、生理现象和生理过程的名词术语。审定的生理学名词必须与相关学科协调统一,分别征求医学、组织学、生物化学、动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等学科有关专家的意见。例如生理学名词中原有“自突触”(autapse)、“自受体”(autoreceptor)、“自调节”(autoregulation)……等词。在医学、微生物学和动物学中,类似的名词定为“自身……”,其英文名的前缀与生理学的相同,均为“auto-”或“aut-”,生理学名词应考虑与相关学科协调统一,因此定名为“自身突触”、“自身受体”、“自身调节”……。生理学中“拮抗”(antag-onism)与“颉颃”并用,不统一,而医学、生物学、微生物学和组织学中则统一为“拮抗”。根据汉名含义,按《辞海》释义,为了简明通俗,易懂易写,生理学也统一定为“拮抗”〔5〕。(六)发扬学术民主,统一术语定名生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成员,60岁左右者占多数,彼此资历相近,学识相当,开会讨论,竞相发言,进行心平气和的争论。如讨论体温调节中的“出汗”(perspiration)还是“发汗”时,部分委员认为定“发汗”恰当,北方民间习惯叫“发汗”;另外的委员则认为定“出汗”正确。两词仅一字之差,但两者的概念及其机理却不相同。“出汗”(perspiration)是大脑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以排汗形式散发体内蓄积的过多热量,使机体主动适应高温环境,是主动排汗。而“发汗”多系服用中、西药物,或用物理方法,促使排汗,降低体温,是被动排汗,两词概念内涵不同。会议决议定名“出汗”。在具体讨论几个新旧名词更替时,要用发展的眼光、科学的观点,根据最新的科研成果,确定符合概念内涵本质属性的名词。如“蛙皮素”(bombesin),最早是在一种形似蛙,实为蟾类的皮肤中提取的一种激素,后来经动物分类学鉴定,不是蛙而是铃蟾。那种激素现已确定是一种肽类物质。因此,将“蛙皮素”正名为“铃蟾肽”。在讨论循环系统的生理学名词时,“心房利尿钠因子”、“心房利尿钠素”和“心房钠尿肽”(atrial natriuretic peptide)三个名词的沿革,初时只发现心房分泌某种因素起利尿钠作用,进一步发现该因素系一种激素。后来才确定这种激素系由心房分泌的一种肽类物质,它随血液循环,促使肾脏排出尿钠增多。为使名词精炼简明,定名“心房钠尿肽”。通过审定会议发扬学术民主,对一些词义相近,容易混淆的名词,以及一些新的术语,进行统一定名,使名词的概念更清晰,含义更科学。过去“压抑”、“阻抑”、“抑制”几个近义词,不仅其概念容易混淆,英文译名也不统一,通过会议讨论,明确“压抑”、“阻抑”、“抑制”、分别对应depression,suppression,和inhibition的概念内涵;“递质”“介质”“调质”分别对应transmitter,mediator和modu1ator的概念内涵。根据名词审定简明、通俗的原则,把“促”、“缩”、“催”置于词首,使名词含义既简明又科学。如过去称“胃泌素”、“胰泌素”、“肠泌素”现在改为“促胃液素”(gastrin)、“促胰液素”(sectretin)、“促十二指肠液素”(duocrinin);又如过去叫“胆囊收缩素”、“绒毛收缩素”,现定名为“缩胆囊素”(cholecys-tokinin)、“缩绒毛素”(villikinin),以及“催产素”(prolactin)、“催乳素”(1actogen)等。在审议循环系统的名词时,为了更符合科学性,把“加压”(pressor)和“减压”(depressor)改为“升压”和“降压”,把相应的“加压区”、“加压神经”、“加压中枢”改名为“升压区”、“升压神经”、“升压中枢”;“减压区”、“减压神经”、“减压中枢”改名为“降压区”、“降压神经”、“降压中枢”。(七)虚心接受复审,采纳人名译名协调委员会的意见生理学名词经过两次全体委员大会审议,广泛征求意见,四次小会讨论,整理成稿,请冯德培、王志均和吴襄三位教授复审。三位老专家对名词审定工作热心支持。冯老年逾八旬,亲自参加审定工作会议,勉励大家共同努力,做好名词审定工作。王、吴两位教授虽年事已高,健康状况欠佳,仍认真细致审阅复审稿,提出修改的建议。上海和北京的审定委员分别开会,对三位老先生的复审意见,逐词、逐条认真讨论,对他们提出的宝贵意见,尽量予以采纳,如将“感官特异能”(specific of sense)改为“感官特殊能”,避免与特异功能相混淆。少数不能接受的则保留原定名,向上级写出复审意见处理情况报告,向复审者讲明保留原定名的原因。关于人名译名,采纳人名译名协调委员会的意见,按照“名从主人”,“约定俗成”、“副从主科”和“尊重规范”四项原则,统一生理学名词中外国人名译名。例如循环生理名词“马雷定律”(Marey’s law)原定名玛丽定律,吴襄教授复审指出,Marey系法国男性生理学家,改为“马利定律”。人名译名协调委员会根据“名从主人”的译名原则,按法语语音,建议改为“马雷定律”,被生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采纳。总之,生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从成立到完成第一批名词审定工作,前后仅经历一年多时间。一年内召开两次审定大会,前后召开四次小型讨论会议。名词审定工作起步虽迟,但进展速度较快,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名词审定任务。他们的工作,提供了一些经验,值得参改,如:分委员会成员相对集中,相对“年轻”化;强化名词审定工作,实现学会和名词审定委员会的一元化领导,组成实干的工作班子;作好准备,发扬连续作战作风;得到有关单位支持,尽量节省开支等。  相似文献   

14.
生理学是一门研究动物和人体功能的学科。它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学科,也是当今生命科学和医学的基础学科之一。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开展,科研手段和技术设备的不断更新与完善,近二三十年来生理学也有了长足的发展。我国生理学界历来重视生理学名词的统一和规范化工作,1989年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了《生理学名词》。随着海峡两岸学术交流的加强,进一步了解两岸生理学名词的不同,对增进两岸生理学科知识的传播,生理学文献的编纂与检索,以及促进两岸学术交流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为此,作者根据台湾省出版的有关生理学书籍,加以汇总、整理,归纳为以下四个部分进行对比。从以上材料可见:(1)台湾使用的生理学名词至今还不统一,如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在台湾就有多种名称,乙酰胆素、醋胆素、乙酰胆胺、乙酰胆碱……等。(2)所列的主要是基本名词,这类词不一致,可以形成一系列派生的名词不同。如:此外,台湾用繁体字,有些词更显得不同。由于手头上资料和水平有限,所提供的仅为一部分,还很不完善,仅供参考。不妥之处谨请批评指正。我们更希望两岸科技名词能早日交流和一致,以促进科技共同发展和经济繁荣。* 陈国治编审、教授是生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生理学报》编委办公室主任。参考文献1.《中山自然科学大辞典》第十册生理学.主编:叶曙.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2.《中山自然科学大辞典》第七册生物学.主编:李亮恭.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  相似文献   

15.
(一) 引言生态学,最早是作为生物学的一个分支而发韧于19世纪末([德]E.海克尔,1866年)。自从它诞生以后,便不断地拓展着自己的研究领域及势力范围:出现了“人类生态学”([美]H.巴洛斯,1922年)、“生态系统”([英]A.G.坦斯勒,1935年)、“智慧圈”([苏]B.N.维尔纳斯基,1944年)、“系统生态学”([美]E.P.奥德姆,1952年)、“知识生  相似文献   

16.
结合生态学尺度、空间异质性概念,选取生态学实验室实验和野外实验为分析对象,分别以高斯的人工微宇宙实验、生物圈2号实验,以及草原围栏封育实验为例,对生态学实验室实验和野外实验的地方性特征进行了分析,发现生态学实验是局部性的和情境化的,并且在实验操作上具有物质、成分或仪器的选择和使用方式上的差别,测量或取样所用剂量和实验工序的差别,以及对实验控制方面的差别,从而也具有地方性特征。充分认识并正视生态学实验的地方性特征,有助于打破传统科学哲学和自然科学追求普遍性知识的迷思,并有利于生态学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陈国治编审、教授是生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生理学报》编委办公室主任。参考文献1.《中山自然科学大辞典》第十册生理学.主编:叶曙.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2.《中山自然科学大辞典》第七册生物学.主编:李亮恭.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1.中华龙鸟(Sinosauropteryx)2.原始祖鸟(Protarchaeopteryx)3.尾羽鸟(Caudipteryx)4.孔子鸟(Confuciusornis)5.长城鸟(Changchengornis)(化石产自辽宁北票晚侏罗世地层中,线条比例尺均为5cm)  相似文献   

18.
传统中医药学是华夏民族几千年医疗实践的智慧结晶,在欧洲工业革命发生之后的二百多年里,由于社会、文化、经济乃至政治等诸多原因,尽管作为东方医学的传统中医药学研究从未间断发展,但其步履维艰,未能与西医学齐头并进。在现代医学的整体层面上,主导潮流是以现代解剖学、现代化学、生物学、生理学、病理学为基础的西医学。在世界多数国家或区域,传统中医药的诊疗模式尚不能被广泛接受或认可,或者仅作为互补医学(complementary medicine)或替代医学(ahernative medicine)应用于疼痛、疲劳、失眠等症状的医疗实践中。  相似文献   

19.
生态瞬时评估(EMA)强调对现实生活中的行为进行实时评估、重复测量,追求研究的生态学效度和真实性,重视环境背景因素。生态瞬时评估必须要基于一定的工具,最初是纸笔日记的方式,后来采用提示功能的手表、电话、短信、掌上电脑和个人数字助理等方式,发展到目前的基于智能手机及其应用程序(APP)的智能生态瞬时评估(iEMA)模式。iEMA研究能够减轻被试负担、减少研究者的支出、降低数据采集、管理和分析的压力,使研究具有极大的便捷性。智能手机APP模式的生态瞬时干预(EMI)的应用性更加强大。iEMA的未来发展:一是随着技术的发展,基于智能手机或其他设备实现与电子激活录音(EAR)和移动传感方法(MSM)等的结合,二是积极促进智能健康(i Health)领域的发展,三是丰富心理学的大数据研究,四是研究范围和研究群体的进一步扩大。iEMA的发展和普及也会有力促进以文化心理学为代表的关注环境背景因素的生态学取向的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20.
现代环境运动的兴起促使生态学、生态学哲学和生态哲学形成了从认知到行动的一个完整的逻辑链条,三者分别在其中承担着各自独特的学科任务。然而,在这个逻辑链条中明显地存在一些严重问题,它们对这个逻辑链条的运行构成了阻碍。这些障碍就存在于生态学和生态哲学中。生态学中的最大问题在于生态学是否是一门成熟科学的争论,具体表现为传统意义的生态学与"新生态学"以及生态学能否或应当满足何种意义上的科学评价标准的争论。生态哲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科定位不清以及疏离科学、甚至反理性和反科学的激进环境主义倾向。这些问题都是需要我们审慎对待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