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初次见"愤悱"二字是在读大学时,<论语·述而>一文中孔子提到的"不愤不悱,不启不发",当时甚不明了其中的意思.今又从由中央教科所白天佑教授编著的<中国大成美育"低、慢、多、高"教学法>一书中见到"愤""悱"二字,在这里,白教授把孔子提到的这句话解释得非常清楚.  相似文献   

2.
孔子认为,在教学中,只有造成这种“愤”和“悱”的心理状态,再恰到好处地启发学生进行思维,并进而指导帮助学生完成表述,学生获取的知识和能力才能举一反三。“不断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是实行启发式教学的关键;“成功地使学生的思维情绪和智力活动始终处于积极状态,从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实行启发式教学的核心;“使学生自觉地独立地层开思维,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学会学习,提高思考力”是实行启发式教学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必要途径。教师要善于结合本学科特点和学生心理状态以及认识水平,设计一些有启发性和吸引力的问题,使学生处于适度的“悱、愤”状态。  相似文献   

4.
激凝的艺术     
激疑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善于提出启发性的问题,使学生产生疑问,使之处于“心愤愤,口悱悱”的状态.“启发”一词源于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一语.按朱熹的注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心理学研究表明: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思维、被动的思维.有些心理学家认为,科学上很多重大进展和发明创造.与其说是问题的解决者促成的,毋宁说是问题的寻求者促进的.  相似文献   

5.
张燕燕 《科技知识动漫》2007,(12X):72-72,75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感性输入的信息与人现有的认知结构之间具有中等程度的不符合时,人的兴趣最大。也就是说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创设使学生获得学习化学原动力的环境,让学生始终处于“不悱不愤”的状态之中,诱发学生不断地积极思维,以此来促进学生不断获得学习化学的原动力。  相似文献   

6.
孔子认为,在教学中,只有造成这种"愤"和"悱"的心理状态,再恰到好处地启发学生进行思维,并进而指导帮助学生完成表述,学生获取的知识和能力才能举一反三.  相似文献   

7.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当学生处于“愤”和“悱”的状态时,教师及时给予启发和引导便可以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问题式”教学方法正是根据这种教学原理,通过教师对问题的“精心设计”,激发学生提出具有创新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帮助学生理清解决问题的思路。本文通过“问题式”教学方法在“渐开线齿廓”一课中的实际应用,作了相应实践,取得了不匪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而殆”.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而且更应注意培养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的方法,从而启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逐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对一些关键性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争辩,不仅使真理“愈辩愈明”,而且在争辩中激发了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如在《草船借箭》这一课中,面对学生的质疑:“我觉得课文中的‘借’字用得不恰当,因为‘借’是要得到别人的同意,诸葛亮没有得到曹操的同意,不是‘借’箭,而是‘骗’箭”.教师应该抓住这个  相似文献   

9.
“学情”是近年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中经常提到的一个问题,它指的是学生的学习兴趣、知识基础、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学习情感等现有的程度或状态,是可持续发展和变化的。关注“学情”更能体现教师教学的价值,实现教学目的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关注“学情”,从哪几个方面来关注“学情”呢?  相似文献   

10.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当学生处于"愤"和"悱"的状态时,教师及时给予启发和引导便可以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问题式"教学方法正是根据这种教学原理,通过教师对问题的"精心设计",激发学生提出具有创新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帮助学生理清解决问题的思路.本文通过"问题式"教学方法在"渐开线齿廓"一课中的实际应用,作了相应实践,取得了不匪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杨燕春 《海峡科学》2004,(4):68-68,71
在我国语文教育史上,识字向来是启蒙教育阶段的教学重点。《语文课程标准》提到“识字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这是对低年级识字教学作出的准确定位。那么,如何让低年级的同学多识字,快识字,识好字,又能在识字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语文学习能力呢?  相似文献   

12.
一、学法教育的重要性教学指的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两个方面 ,教有教法 ,学有学法 ,尽管学生可以不研究教师的教法 ,而教师却不能不研究学生的学法 ,若只重视教法研究和探讨 ,而忽略学法研究是不能真正搞好教学的。因为 ,教是为了学 ,学生不会学 ,教师讲的再好 ,也形同乱弹琴 ,没有实效。孔子在《论语》中写得 :“授人以鱼 ,能供一饭之需 ;教人以渔 ,则终身受益无穷。”这说明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比学会某些具体知识更为重要 ,因为科学的学习方法具有比具体知识更大的迁移性 ,有更高的智力价值。因此 ,学法指导对学生学好制图课程十分必要 ,学…  相似文献   

13.
“因材施教”出自孔子《论语·雍也》:“圣人之道,粗精虽无二致,但其施教,则必因其材而笃焉。”它是在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教授诸生的实践中创立的,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因材施教”虽不是孔子的原话,却是对孔子教学实践中一条基本原则的准确概括。在育人和教学中,家长和教师都要因材施教,孩子才能正常成长。  相似文献   

14.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要一点应当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遇到问题时所产生的一种主动质疑、积极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可以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文章对物理教学中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作了一点思考。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确立新的阅读教学过程观,即变“传话”教学为“对话”教学。“传话”与“对话”虽一字之差,却反映了教学观念的转变。通过“对话”式教学,把学生从被动状态中解放出来,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学生通过与文本对话、与老师对话、与学生对话,不仅习得了知识,而且张扬了个性,  相似文献   

16.
卢延梅 《科技信息》2008,(23):284-284
今年新课改在我市高中全面推行,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要求学生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把提高历史阅读能力、学会自主学习又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那么,什么是自主学习?它与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有怎样的关系?所谓的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具有自觉学习的愿望和积极性,而不是在外来压力下被迫进行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启发、指导和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以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传统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17.
《惜诵》的抒情学《惜诵》是屈原步入仕途之后.蒙谗被疏初期的作品.这一点己是《楚辞》研究界的共识。诗人被疏离到楚国政治的边缘.内心充满着失落、忧伤、愤感和期待的复杂情绪.他在这里第一次探索着抒发复杂的内心情绪的诗学方式,诗题的采用.便可见这种诗学尝试的良苦用心,表而看来,《惜诵》取全诗首句的头二字的命名方式.脱胎于中原文章简册制度.如《诗经》、《论语》取首二字名诗命篇的方式。但是正如《橘颂》改造了中原的“颂”文体一样.《惜诵》也对中原首二字命题的方式作了值得注意的深化。“诵”字有进谏的意思.清人林…  相似文献   

18.
《中国大成美育“低、慢、多、高”教学法》一书中明确指出:“教学之所以是个慢速度,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学习必须有一个学习心理激发的过程,即”预热“的过程。学生喜欢的老师,往往是会做心理激发的老师。学习心理激发后,往往会使学生轻而易举地进入”学习角色“一学就会,一学就成功,否则将会事倍功半。”这段话使我深受启发,在教学中,[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教育学》告诉我们:“学习兴趣是指个人对学习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与情绪状态。学生若对某一学科有兴趣,就会持续、专心致志地钻研它,从而能大大提高学习效果”。在《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这门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发现初学者普遍感到“三难”:一是教材内容生疏,难于掌握;二是概念抽象,难于理解;三是叙述性内容过多,逻辑性不强,难于记忆。如何克服这“三难”,激发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兴趣?是我们在教学中努力探索的问题,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下面谈几点经验和做法:  相似文献   

20.
李德芳 《科技信息》2011,(35):296-296
在林崇德先生所著的《教育的智慧——写给中小学教师》一书中提到教师要做好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我特别的赞同。书中提到:在中小学中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行为问题,既有问题学生,也有学校处境不利的学生。通常指品格上存在着问题且经常表现出来的学生,他们一是指品德发展上有缺点,二是指性格发展上有问题。那如何帮助这些学生培养良好的性格呢,特别是对班主任来说这真是个值得思考的话题。经过几年的班主任工作,我在如何帮助学生形成良好性格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