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曹照垣 《科学通报》1963,8(3):29-29
科学通报1963年第1期刊登了以“中国第四紀时期气候演变的初步探討”为标題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肯定了我国西部高山地区和大兴安岭最北部在第四紀时期曾經有过冰川活动,否定了其他所有地区第四紀冰川的存在。这是一个相当重大的問題。  相似文献   

2.
《科学通报》1960,5(8):239-239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建設事业高速度的发展和工农业生产持續大跃进的要求,热烈响应党提出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的伟大号召,今年3月中旬在北京举行了中国第四紀冰川研究工作座談会。参加这次座談会的有中央及各地区有关单位的代表40余人。会上,代表們提供了长期以来亲自获得的有关第四紀冰川遺跡的資料,互相交換了意見,同时还分别察看了北京西山区的隆恩寺、模式口、八大处等地点若干典型的冰川遺跡。会議总結了过去冰川工作的經驗,对中国有关第四紀冰川問題的某些方面,获得了一致的认識,并对今后如何开展研究工作进行了热烈的討論,明确了任务和方向。会上,正式成立了以李四光教授为首的“中国第四紀冰川研究工作中心联絡組”。这篇文章就是綜合了会議討論的結果而写成的。  相似文献   

3.
黃万波 《科学通报》1959,4(10):338-338
中国科学院第四紀地貭研究委员会,和三門峽地质勘探总队,于4月5日—13日联合召开了三門峽水库区“三门系”問題的討論会。除論文报告外,出席会议的代表們还到三门峽作了地貭旅行和現場討論。論文报告会是在北京举行的。在論文报告会上,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裴文中对三門系的历史,作了詳細的介紹。三门峽地貭勘探总队賈福海总工程师,报告了他們近几年来在三門峽一带开展的第四紀地质研究工作,及一些新的发現。贾福海总工程师将三门系分为五层: 第一层,为底砾岩,由石英砂岩、石灰岩、片岩及喷出岩等组成。颜色灰白,厚度为10—60公尺。其中有冰川擦痕的砾石。  相似文献   

4.
傅夢臣 《科学通报》1963,8(7):62-62
本煤田位于沈阳北郊,距沈阳40华里,即虎石台、新城子、新台子相連接的地区。在大地构造上,喻德渊教授在1957年地貭学报上曾称为阴山古陆之东南麓,松辽凹陷中部边緣。区內岩层露头較少,大部分被第四紀冲积层所复盖。过去对于沈阳北郊广大冲积平原地区,从未进行过調查。远在1957年,辽宁省煤田第一地貭勘探局地貭大队派所属第十三分队在懿路地区調查侏罗紀小煤窰时,曾对此区第四紀冲积层之下有初步預測。在1958年大跃进时,始发现本区第三紀煤田。  相似文献   

5.
杜恆儉 《科学通报》1956,1(1):41-41
由於國民經济的發展,促使了各門科学的發展,第四紀地質学也不能例外。在發展的过程中,第四紀地質学渐漸在內容上、方法上和任务上都具有了一定的特點,它們就决定了第四紀地質学能單独構成一門独立的地質科学。现在我國的第四紀地質工作正在  相似文献   

6.
中国科学院应迅速开展水土保持的定位试验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俊青 《科学通报》1957,2(3):128-128
1953年以来,中国科学院每年都組織一支包括土壤、植物、地理、第四紀地質、农学等方面科学工作人員的龎大队伍,在黄土高原地区进行水土保持的調查研究工作。这一工作的目的是要了解和掌握水土流失的規律,提出水土保持的措施,从而有助于三門峽水庫泥沙淤积問題的解决,并为这一地区的农業增产創造基本条件。四年以来,中国科学院黄河中游水土保持綜合考察队的科学工作者,不辞劳苦,深入晋西、陝北、隴东地区进行自然地理的調查工作,搜集了大量的科学資料,并摸索到一些科学工作經驗。这  相似文献   

7.
郭承基 《科学通报》1957,2(12):377-377
在内蒙南部地区,有多数的花崗偉晶岩脉侵入到前震旦紀的片麻岩类或片岩中。由于缺乏地層方面的証据,对于这些花崗偉晶岩的生成时代問題,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相似文献   

8.
章申 《科学通报》1978,23(8):496-496
一、概况和取样位置 珠峰地区的喜玛拉雅山主脉的山脊大多在海拔6,000米以上,四个最高峰附近海拔高达8,000米以上,由于极高的海拔,在这个低纬度地区形成了巨大的山岳冰川。位于珠峰北坡的主要冰川有中绒布冰川、东绒布冰川和西绒布冰川,这三条冰川汇合成绒布冰川,珠峰地区有着强烈的太阳辐射和较强的水蒸发,昼夜温差很大,这些特点影响了积雪的变质成冰作用和冰川的消融过程。从雪线以上直到顶峰,积雪变质成冰作用属于渗浸冻结类型,不存在象极地冰盖地区或其他冰川地区的重结晶类型。这一自然地理特征也影响了珠峰高海拔地区冰雪中同位素的分馏作用及其组成的地球化学特征。  相似文献   

9.
中国梅雨雨带年代际尺度上的北移及其原因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分析了1979~2007年中国梅雨雨带移动特征及其与东亚副热带地区环流变化的关系. 研究发现, 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梅雨雨带呈明显北移的趋势, 1999年以前梅雨雨带主要位于长江及其以南地区, 1999年以后雨带明显北移到了长江以北的淮河流域. 同时发现, 由于江淮梅雨期东亚中纬度地区对流层明显增暖, 平流层明显冷却, 使得东亚副热带对流层高层等压面向上突起, 对流层顶升高, 从而导致东亚副热带大气的扩张. 伴随副热带地区大气扩张出现的是东亚副热带急流北移, Hadley环流圈拓宽北伸和中纬度西风带北移. 东亚副热带大气扩张使得梅雨雨带向北移动, 导致长江以南降水减少, 长江以北降水增多.  相似文献   

10.
冰川的故事     
提到冰川就不能不提一个地方,那就是太平洋西南部的新西兰岛。新西兰岛拥有3000多座冰川,是全球冰川数量最多的国家,因此被称为"冰川之岛"。新西兰岛上最著名的冰川是塔斯曼冰川,它有1英里宽,2000英尺厚。其次是林德冰川,它位于新西兰的最高峰库克山两翼。居第三、四位的是弗朗滋·约瑟夫冰川和弗克斯冰川。  相似文献   

11.
朱崗崑 《科学通报》1959,4(3):76-76
去年6月初,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为了有效地解决西北地区的水源不足問題,曾提出要研究人工促进冰雪消融、人工降冰和消雹,以及抑制水库蒸发和合理計算灌溉定额等科学問題。这一倡议迅即得到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就在过去短短半年的时期內,这几項都以河西地区为重点先后积极展开了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关于祁连山人工降水试验以及考查祁連山现代冰川的分布、类型和储量,已有较詳細的报导,本文着重敍述我们在祁连山进行融冰化雪试驗若干初步經驗、体会和其中的一些问題。  相似文献   

12.
孟憲民 《科学通报》1963,8(1):28-28
一矿床成因的爭論研究矿床的成因,以及如何找矿是地貭学者、矿床学者的首要任务。但长时期来,在矿床学研究方面也存在着一些爭論問題,例如在研究地貭学的早期(十八世紀末),德国科学家魏尔納提出了水成說的看法,他认为地球表面曾經被一个水圈全面地包围着,  相似文献   

13.
程晓  李小文  邵芸  李震 《科学通报》2006,51(17):2060-2067
格罗夫山地区是东南极冰盖上重要的岩石露头区, 其对流向Lambert冰川的冰流起到了很强的阻挡作用. 角峰和冰下山脉的存在使得该地区的冰流十分复杂, 利用常规地面观测手段无法全面了解该地区的冰川运动规律. 本研究选取覆盖该地区的ERS-1/2 SAR和JERS-1雷达影像, 分别采用三路和四路差分INSAR方法, 提取了格罗夫山及其东部地区的冰流速场, 并利用该地区的相关资料进行了对比验证. 研究表明DINSAR技术是精确测量南极内陆冰盖地区复杂冰流的有效手段, 而L波段较C波段更适于该类地区复杂快变冰流的测量.  相似文献   

14.
研究表明:小型高硫煤矿生产的燃料煤已成为长江以南酸雨的主要来源。S、C在自然界面上的循环可以通过酸雨作用于碳酸盐岩石来实现。在酸雨影响下,目前,我国南方每年由于石灰岩的溶蚀使大气中的CO_2增加数量为(6.48~6.73)X10~(10)mol,这是温室气体CO_2的一个未曾重视的新来源。长江以南中小城市及邻近小型煤矿的开采硫品位应控制在1.32%以下,从而使该地区大气环境质量控制在国家二级标准以内。  相似文献   

15.
潘广 《科学通报》1959,4(10):334-334
沈阳、鉄岭間辽河以东的三角形平原,面积約1,400方公里,虽属沈阳近郊,一向未作多少工作,基本上是地貭未知区。1958年4月,根据平原东緣第一个見煤钻孔的化石材料,确定了老第三纪煤系的存在,并且,进行初步区域地貭研究的結果,得知区內第三紀煤系的保存相当广泛,随后的地下地貭工作証实了这一点,称之为沈北煤田。这是党所領导的辽宁煤田地貭工作大跃进中的收获之一,在社会主义建設上及区域地貭学上,都是一件新的事情。沈阳北郊煤田保存的岩系有花崗片麻岩,震且系、侏罗紀煤系、白堊紀紅色层、老第三紀煤系、新第三系及第四紀冲积层。最老的片麻岩及其上复的震且系,除出露于东部山地外,也构成平原区的基底。山地区,即抚顺以北  相似文献   

16.
斗力明 《科学通报》1959,4(14):468-468
全国地层会議山西現場会議在中国科学院和全国地层会議办公室領导下,于七月一日在太原召开,七月十二日胜利閉幕。这次会議的任务是:討論解决山西二迭、三迭紀地层问題,即这一地区的山西統、石盒子系、石千峯系的时代划分及其有关問題,树立区域地层划分和对比的地层标准剖向,为区域測量普查找矿,提供地层依据。負责单位在客观情况許可下对这次会議作了尽可能充分的准备工作。中国科学院有关研究单位根据研究所得,提出了許多論文,生产部门也根据生产实  相似文献   

17.
《科学通报》1959,4(20):704-704
中部地区南水北調是我国长远水利規划中,沟通长江、汉水、淮河、黄河、海河各流域为統一水系的宏伟理想;是充分利用长江流域丰富水利資源,从长江自流引水輸入北方干旱地区,从而促进工农业高速度发展的最具有現实意义的路綫之一。中部地区的引水渠綫中,以三峽至丹江口一段的工程最为艰巨。初步认为渠綫循鄂西山地与江汉平原间的过渡地带通过較为理想。在这个地带內,如何根据地貌条件,来确定渠道的布置路綫,是富有实践意义和理論价值的一項工作。对这个地带进行調查后,在理論上和实践上有以下几点收获: (1)通过对沿綫地区地貌发育历史的研究,认为鄂西山地自第三紀以来总的趋势是上升而扩大的穹窿式的构造运动为主。因此,各河流的发育的总趋势是  相似文献   

18.
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近期冰川状态失常与灾变风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是除南、北极地区之外全球最重要的冰川资源富集地.近百年来,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冰川整体处于缓慢退缩状态,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种状态发生了根本变化.以东帕米尔-喀喇昆仑-西昆仑地区冰川相对稳定甚至部分冰川前进为特征的"喀喇昆仑异常"是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冰川状态失常的一种表现形式;而青藏高原东南地区冰川加速退缩则是这一地区冰川失常的另一种表现形式.高海拔地区的异常升温是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冰川状态失常的重要驱动力.另外,这种冰川状态失常还与气候变暖背景下的西风和季风大气环流过程有关.随着全球变暖的加剧,冰川状态失常直接导致冰崩、冰湖溃决等灾变风险的增加.应对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冰川状态失常的不利影响,需要进一步加强冰川变化监测与研究,加大冰川灾害防范力度.  相似文献   

19.
青藏高原东南部岗日嘎布地区冰川严重损耗与退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海洋性冰川由于所处位置降水量大、气温高, 因而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更为显著. 针对藏东南海洋性冰川, 通过冰川表面物质平衡监测、GPS冰川末端位置测定、冰川雷达测厚以及地形图与卫星遥感图片相结合的方法, 对岗日嘎布地区冰川变化进行了研究. 研究发现, 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 本区冰川经历了严重的物质损耗与退缩. 南坡的阿扎冰川冰舌末端由于表面强烈消融而形成长约6 km的表碛覆盖区, 冰川末端呈现出加速退缩的态势. 北坡的四条冰川物质平衡观测数据显示, 2006年5~2007年5月冰川表面出现较大亏损, 冰川退缩速度为15~19 m. 此外, 与面积较大的冰川相比, 小冰川呈现出更为明显的退缩状态. 气温升高造成的本区冰川强烈物质损耗及占本区冰川数量众多的小冰川的“消失”将可能会对本区水资源、生态环境、局地气候及人类可持续发展等造成相当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正>青藏高原孕育了亚洲几条大江大河,如长江、黄河、湄公河和雅鲁藏布江,而冰雪消融却将在近几十年影响这些大河流域近20亿人口的生活。据估算,青藏高原平均每年有占地247平方千米的冰川消融。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已经有大约面积达7600平方千米的冰川消失,占到青藏高原冰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