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IPv6是下一代互联网的关键技术之一,它解决了原来的IPv4网络存在的诸多问题,P2P技术则是一种新兴的网络模型不同与传统的C/S模型,随着IPv6的逐步实施,将P2P网络部署到IPv6的环境下是必然的趋势。首先分析了两种技术的优点并且分析了在IPv6环境下部署P2P应用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2.
移动P2P网络具有高度动态性,但节点的频繁移动影响整个网络的可达性,降低了网络的服务质量.为了维护节点的可达性需要减少节点移动时的切换时延,为此文中提出了基于超级节点的分层预切换方法HPH.该方法在基于超级节点分层模型的基础上引入移动IPv6的快速切换的思想,对节点的域间移动采用预切换机制,解决网络中因节点频繁移动而带来的负面影响.仿真结果分析表明,较之传统KaZaA切换方法,HPH方法的切换时延降低了20.5%,丢包率降低了10.2%.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现有P2P内容分发系统模型研究分析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基于Gossip协议的高质量P2P实时分发系统,该系统能有效地改善网络的稳定性,提高网络异构带宽的适应性,并降低全网内各节点间的延迟,提高系统的吞吐量.  相似文献   

4.
移动节点从一个接入路由器移到另一个接入路由器时会发生切换.由于链路交换延迟和IP层的相关操作使得移动节点在这个过程中不能够发送和接收数据.为减少移动IPv6切换延迟和满足时实需求,分析了快速移动IPv6和阶层移动IPv6切换协议特点,采用预先注册的方法给出了一种快速和阶层移动IPv6切换的融合方案,并详细的描述了该方案在宏观移动和微观移动情景下的原理架构结构和数据包的流程图.切换延迟分析结果,证明了方案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5.
移动节点从一个接入路由器移到另一个接入路由器时会发生切换.由于链路交换延迟和IP层的相关操作使得移动节点在这个过程中不能够发送和接收数据.为减少移动IPv6切换延迟和满足时实需求,分析了快速移动IPv6和阶层移动IPv6切换协议特点,采用预先注册的方法给出了一种快速和阶层移动IPv6切换的融合方案,并详细的描述了该方案在宏观移动和微观移动情景下的原理架构结构和数据包的流程图.切换延迟分析结果,证明了方案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6.
一种基于信息交换的层次型快速移动IPv6切换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现有移动IPv6切换延迟大、分组丢失率高问题,提出一种基于信息交换的层次型快速移动IPv6切换(IFHMIPv6)机制.设计一种信息交换机制,使移动节点可预知领域内各接入路由器之间的邻居关系及相应的第2层和第3层信息;结合分层切换和快速切换,在分层移动IPv6上调整快速移动IPv6的信令流程,简化切换准备阶段操作;通过设置隧道定时器,保留在原路由器中建立的隧道.研究结果表明:IFHMIPv6在减少无线接入网络发现延迟和候选路由器发现延迟的基础上,进一步减少了总体切换延迟和分组丢失率,降低移动节点乒乓运动引入的信令开销;IFHMIPv6的切换延迟和分组丢失率比FMIPv6和HMIPv6的低.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介绍了IPv6主机和路由器与IPv4兼容的机制。这些机制包括双重IP层的实现,以及在IPv4路由环境中传输IPv6分组的隧道技术。这些机制能够使IPv6节点与IPv4节点进行互操作,极大地简化了在Internet配置IPv6协议,有助于使Internet向IPv6全面的过渡。  相似文献   

8.
吕靖  康晶 《科技信息》2010,(26):I0230-I0231
在结构化P2P网络中,为了降低动态负载平衡策略中负载在轻、重载节点之间转移的开销,本文对虚拟服务器负载平衡算法进行改进:提取节点IPv6地址中的物理位置信息作为负载转移时轻、重载节点的相关性信息,选择物理位置邻近的轻、重载节点相匹配进行负载转移,以减少负载匹配和转移时的开销,增强负载平衡的快速和有效性。所做改进降低了相关性信息的计算开销。  相似文献   

9.
构造支持IPv6的BBS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IPv6套接口结构及其与IPv4套接口的主要区别 ,并结合IPv6socket编程 ,根据实际需求 ,将原有的火鸟BBS系统进行改造 ,构造了一个基于IPv6 ,同时兼容IPv4的BBS服务器应用程序 .测试结果表明 ,整个系统稳定  相似文献   

10.
基于IPv6协议测试,给出了一种用于多媒体组播的密钥改进技术.仿真结果显示,改进后的密钥更新策略对加人节点后的系统延迟有很好的提升,能应用于视频会议和视频点播系统.  相似文献   

11.
基于P2P持久存储技术的P2P认证方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了认证方式的安全性、易用性和代价,认为在P2P系统中引入基于密码的认证方式是必要的.利用持久存储技术、可信计算思想和虚拟系统思想,通过构造存储用户信息的分布式的用户数据库和用于认证的可信实体,解决基于密码的身份认证中的两个关键问题:用户的个人信息无法存储及缺乏客观可信的认证实体执行认证,实现基于密码的认证方式.理论分析和原型系统证明了方案的可行性.该方案对于完善P2P的认证方式是一次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2.
对等网络(P2P)的出现,在实现效率和公平利用网络资源中引起了新的挑战。特别是,P2P的应用主要依靠低效率的网络节点,缺乏与网络供应商的沟通,导致P2P应用和网络供应商双方潜在的低效率。提出了一个简单,轻量的p4p结构,以便更有效的与网络供应商合作。  相似文献   

13.
一种P2P网络的信息优化检索算法的仿真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解决P2P网络系统信息检索效率低、不能有效解决跨文本搜索,提出节点兴趣域聚类和信息量声誉激励的P2P网络检索机制。在该机制中,首先对网络系统中节点持有的数据信息量进行基于相似度和兴趣度阈值的兴趣域聚类;然后依据节点数据信息的声誉激励策略对兴趣相邻节点进行兴趣树构造,同时对用户输入的搜索关键字进行语义分析和个性化的辅助语义选择。将与查询信息向量最接近的节点持有信息量返回给用户,并对该数据信息量进行声誉激励评价和更新。实验仿真证明,该算法基于兴趣树的动态构造,能够避免结构化P2P网络系统对中心节点的过度依赖;同时检索的向量是基于用户个性化辅助语义生成的,能够有效地提高查询率和查准率。  相似文献   

14.
P2P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P2P技术的不断发展,P2P技术在网络方面的应用越来越突出,P2P技术已成为影响Internet未来的重要技术之一。文章先从P2P技术的基本概念和技术背景出发,介绍了P2P技术的特点,然后分析介绍了P2P技术的网络结构和应用领域,最后对P2P技术目前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5.
P2P网络技术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爱萍 《科技信息》2008,(15):65-65
P2P网络技术改变互联网客户机/服务器模式,能更好解决对等计算、协同工作、深度搜索等网络应用。本文简述了P2P网络技术的特点。根据P2P的发展,介绍P2P网络的拓扑结构以及P2P技术应用领域存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6.
混合式P2P网络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负载不均衡的问题,但没有解决P2P的平等自由的动态特性与网络服务所需要的信任协作模型之间产生的矛盾.因此,在HyperCube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一种线路可信度度量机制,建立并优化了查询预路由表里设定的路由索引,减少了不必要的路由,提高了节点之间的可信任机制和路由搜索的效率.  相似文献   

17.
计算机对等网P2P技术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蕾 《甘肃科技》2009,25(22):41-44
计算机对等网络(Peer-to-peer networking)技术是目前新一代网络技术研究的活跃领域。它是一种完全对等网络模式,克服了传统C/S网络模式的弊端,引导网络计算模式从集中式向分布式偏移,网络应用的核心从中央服务器向网络边缘的终端设备扩散。本研究从定义、特点、关键技术等多方面对P2P技术进行了介绍,并对P2P技术以后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P2P技术及其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首先介绍P2P技术的概念、特征及和现有互联网的关系,然后讨论P2P技术的应用和所面临的困境,最后讨论P2P技术的未来。  相似文献   

19.
20.
P2P电子商务价值创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电子商务价值创造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P2P电子商务价值创造和P2P 的三种价值模式,建立了P2P电子商务应用模式模型,基于P2P电子商务应用模式模型探讨了P2P电子商务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