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对小儿斜视,采取下斜肌切断术+水平肌加强减弱术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眼科病房2017年2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100例斜视患儿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患儿单纯应用水平肌加强减弱术治疗,而观察组患儿则是应用下斜肌切断术联合水平肌加强减弱术治疗,术后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手术前后斜视度变化、术后康复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的视力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斜视度低于对照组。结论:应用下斜肌切断术联合水平肌加强减弱术治疗小儿斜视的效果显著,术后恢复快并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神经麻痹性内斜视的手术治疗方法与效果.方法 通过对6年间16例(16眼)因颅脑外伤致麻痹性内斜视采Jensen直肌联结术治疗病例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该组病例16眼术后均获得正位眼,复视症状、代偿头位消失、术后随访16例(16眼),时间1~3年,第一眼位正,外展功能得到部分恢复.结论 在外展神经麻痹性内斜视眼采用Jensen直肌联结术治疗是临床效果满意的手术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神经麻痹性内斜视的手术治疗方法与效果。方法通过对6年间16例(16眼)因颅脑外伤致麻痹性内斜视采Jensen直肌联结术治疗病例进行回顾分析。结果该组病例16跟术后均获得正位眼,复视症状、代偿头位消失、术后随访16例(16眼),时间1-3年,第一眼位正,外展功能得到部分恢复。结论在外展神经麻痹性内斜视眼采用Jensen直肌联结术治疗是临床效果满意的手术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直肌折返术治疗水平斜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60例共同性斜视患者,随机分成2组,A组行直肌返折术,B组行直肌截除术,比较两组术后眼正位率、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术后1周、1个月、1 a眼正位率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并发症眼心反射发生率A组为3.3%,优于B组(40%),角膜上皮剥脱发生率A组为6.67%,优于B组(40%),两者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结膜血肿发生率A组为0,明显优于B组(6.67%),两者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直肌折返术同直肌截除术相比具有相同的手术效果,操作简单,损伤小,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5.
共同性外斜视术后眼正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分析共同性外斜视矫正术后眼位矫正因素.方法 53例共同性外斜视按麻醉方式、年龄斜视类型及斜视度数分组,分析比较术后正位情况.结果 共同性外斜视术后正位率与麻醉方式、年龄或斜视类型无关,斜视度数是影响术后正位率的主要因素.结论 共同性外斜视度数越低,术后正位率越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提上睑肌缩短+前徙术、额肌瓣悬吊术对先天性上睑下垂的矫正效果。方法:采取单纯重睑切口,对87例患者中的54例共66眼行提上睑肌缩短+前徙术,33例共43眼行额肌瓣悬吊术,术后1、6、12月各随访1次,记录视力,术眼上睑缘位置、双眼睑裂对称性,睑裂闭合不全程度、有无倒睫、成角畸形。结果:79例患者经1次手术矫正满意,6例患者矫正良好,2例患者第一次手术矫正不足,再次手术矫正满意,无矫正过度及无效病例。结论:两种手术方法效果肯定,提上睑肌缩短术符合生理解剖位置,术后睑裂闭合不全程度较轻并可逐渐消失,大部分患者可以选择,但是少数患者欠矫。额肌瓣悬吊术后睑裂闭合不全程度较重,且永久存在,少部分患者出现出血、伤口裂开等并发症,但是只要术后观察护理得当,可避免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7.
后入路副神经移位修复肩胛上神经术式的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后入路副神经移位修复肩胛上神经、治疗臂丛神经损伤、恢复肩关节外展功能的新术式,并探讨其临床疗效。将后入路副神经移位修复肩胛上神经术式成功地应用于11例病人,并随访术后疗效;结果表明:后入路副神经移位修复肩胛上神经术式操作简单、安全可行,术后疗效确切,恢复早于传统术式,并且术后斜方肌上部肌力及其耸肩功能无影响,使恢复的肩关节外展接近于正常动作。  相似文献   

8.
评价同侧髋臼及骨盆同时骨折患者经腹直肌外缘的直切口(腹外直切口)入路进行手术的临床疗效。选择经腹外直切口入路手术治疗同侧髋臼及骨盆同时骨折24例患者,18例患者单纯髋臼前部及骨盆骨折,在平卧位下实施经腹外直切口入路的复位及固定;6例患者骨折涉及髋臼的后壁及后柱,在漂浮体位下实施腹外直切口联合后侧K-L入路的复位及固定。髋臼骨折术后复位质量评定:13例解剖复位,8例满意复位,3例不满意复位。术后发生坐骨神经损伤的症状1例患者,另1例患者的腹壁切口出现皮下脂肪液化。术后6个月评定疗效:优16例,良6例,可2例。同侧髋臼及骨盆同时骨折经腹外直切口入路进行手术,对于累及前柱、方形区的髋臼骨折术中可充分暴露并及时处理,也可同时对同侧耻骨上支、骶髂关节及髂骨翼周围的骨折给予有效复位及固定,临床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9.
我们采用将眼上下直肌移植来治疗外伤性麻痹性斜视收到良好效果。现将其典型病例报告如下:病例介绍 患者.武某某,男,60岁,住院号936851。1993年3月因头部外伤后右眼内斜二年,伴复视、头晕住本院眼科。曾在外伤后一年以“右眼外伤性麻痹性斜视”在本院手术矫治,现又得出现复视头晕要求再次手术治疗。查原手术记录为仅将右眼内直肌后徒5mn。入院查体:一般情况良好,视力右0.3、左0.6。右眼内斜,角膜缘鼻侧达内毗缘,不能自主外转,牵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间歇性外斜视的手术时机及手术方式和手术量的设计。方法观察32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手术后5d、6月、12月的术后眼位。结果术后5d正位率87.5%,轻度欠矫3.12%,轻度过矫9.37%,无明显欠矫及过矫。术后6月正位率78.12%,较度欠矫125%,轻度过矫6.25%,明显欠矫3.12%,无明显过矫。术后12月,正位率71.87%,轻度欠矫18.75%,轻度过矫患者全部转为正位眼,明显欠矫9.37%,无明显过矫。结论年龄过小(低于4岁)及术后欠矫的患者容易出现回退,术后适度过矫的患者远期正位率高,合理的手术时机,详细的术前检查及精心的手术设计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讨腹直肌外侧入路治疗骨盆髋臼骨折的临床效果,选取需手术治疗的骨盆髋臼骨折患者30例,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采用经腹直肌外侧入路,对照组采用传统髂腹股沟入路,比较2组患者显露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复位优良率、术后髋关节功能、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表明: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复位优良率、髋关节功能均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级.说明腹直肌外侧入路治疗骨盆髋臼骨折具有操作时间短、显露范围大、术中出血少、复位良好、术后髋关节功能满意、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讨腹直肌外侧入路治疗骨盆髋臼骨折的临床效果,选取需手术治疗的骨盆髋臼骨折患者30例,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采用经腹直肌外侧入路,对照组采用传统髂腹股沟入路,比较2组患者显露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复位优良率、术后髋关节功能、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表明: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复位优良率、髋关节功能均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级.说明腹直肌外侧入路治疗骨盆髋臼骨折具有操作时间短、显露范围大、术中出血少、复位良好、术后髋关节功能满意、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麻痹性内斜视并不少见.在临床上都是先用药物治疗,但一年之后,如病情不愈,眼位仍有明显内斜,眼球外转不超过中线,又碍美容者可采用手术治疗.1907年Hummelsshein氏首先提出了应用上、下直肌颈1/3移植到外直肌附着点的上下两端的办法来增强麻痹肌的作用,以矫正麻痹性内斜视.O'conner氏又把整个上、下直肌移植到外直肌附着点上下两端的办法来治疗此病.但这种方法均属上、下直肌移植法,需切断上、下直肌,手术操作比较复杂,对眼肌的扰乱较大.1964年Jensen氏倡导上、下直肌与外  相似文献   

14.
评价老年股骨颈骨折空心钉内固定预后的影响因素,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可行性。回顾性分析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73例,年龄60~89岁,平均70.8岁,无移位骨折(Garden I型、Ⅱ型)45例;移位骨折(GardenⅢ型、Ⅳ型)28例,随访时间:12~58个月,平均31.4个月。观察内容包括受伤至手术的时间,移位程度,术后早期负重及与术后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73例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优良率占73.97%。无移位股骨颈骨折,骨折不愈合及股骨头缺血坏死发生率为0.00%,移位骨折,不愈合及股骨头缺血坏死分别占10.71%和17.86%。如能术前掌握好适应证,术后给予正确的康复指导,老年人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治疗大多数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5.
观察复杂骨盆髋臼骨折患者经腹直肌旁入路手术治疗的效果及对术后髋关节功能的影响。对照组患者,行髂腹股沟入路手术治疗,观察组,经腹直肌旁入路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各项手术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术前以及术后4个月患者的髋关节功能的恢复情况。观察组患者的各项手术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切口长度、住院时间无统计学意义,术中失血量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术前两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情况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术后4个月,观察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的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复杂骨盆髋臼骨折患者经腹直肌旁入路手术治疗能够提升患者的临床效果,提高髋关节功能的快速恢复情况,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斜视和弱视严重影响视觉发育,是导致儿童盲的主要原因之一。该项目将基础研究与临床工作相结合,从疾病相关结构与功能的各个方面开展研究。开展了国内首个以人群为基础的大样本斜视、弱视及视力发育的流行病学研究,确立了学龄前儿童弱视诊断标准;开展了一系列弱视及视觉发育的基础研究,创新了弱视功能评估方法;从多角度开展了斜视病因学研究,在国内率先开展了眼外肌Pulley结构组织学、生物力学和影像学的再创新研究;率先采用分子遗传学、神经影像学和组织学等手段,验证并丰富了CCDDs疾病群的"神经发育缺陷"假说,在国内首创了斜视影像学诊断技术;基于斜视病因学研究成果,创新了CCDDs疾病群、旋转性斜视、高度近视眼限制性斜视、垂直分离性斜视、合并斜视的先天性眼球震颤等复杂性斜视的手术术式;在我国推动了斜视微创和显微手术技术,参与确立了斜视手术技术评估国际规则。在相关遗传性致盲眼病的研究领域定位了一个新的adRP连锁位点,被国际基因命名委员会(HGNC)命名为RP33;首次克隆了SNRNP200基因,并证实其为adRP致病相关基因,提出了adRP的发生是源于SNRNP200依赖的U4/U6解旋功能缺陷的新机制,建立了adRP快速遗传学筛查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从术前准备、手术操作、术后患者愈合等方面,比较颞肌外与颞肌下,2种不同钛网修补额颞区颅骨缺损术优缺点。方法按入院时间将患者随机分类,分别用颞肌下与颞肌外2种不同手术方式修补颅骨缺损,观察患者术后并发症及恢复情况。结果颞肌外组在颞肌萎缩、脑脊液漏、硬膜外及脑内血肿、局部脑挫伤等方面术后发生率均低于颞肌下组。在切口感染、修补物外露松动等方面,与颞肌下组相比无差异。结论和颞肌下术式相比,颞肌外术式具有较少的术后并发症、较为简便的操作,更能为患者康复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评价眼型Graves病人发生视神经病变危险程度的影像学表现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取眶尖至眼球后极4个连续冠状层面测量.结果:眶尖至眼球后极连线的中点位置冠状面上,眼球外肌面积之和占相应眶面积的比率最大,占29%±4%;同时,此冠状面上,在经过视神经断面的水平线或垂直线上,水平肌厚度之和占相应眶宽的比例及垂直肌厚度之和占相应眶高的比例亦最大,分别占40%±6%和40%±8%.结论:测量眶尖至眼球后极连线中点位置冠状面上眼球外肌的相关值可推断眼型Graves病人发生视神经病变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探讨胸骨直型重建钢板和传统重建钢板治疗移位肩胛盂骨折的疗效。采用改良Judet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方法治疗48例IdebergⅣ、Ⅴ型肩胛盂骨折患者,其中普通重建钢板固定组(对照组)20例,胸骨直型钢板固定组(观察组)28例,对比观察两种固定方式的疗效。本组患者均获随访,时间6~12个月。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骨折愈合时间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疼痛、日常生活、肩关节活动度及肌力的Constant-Murley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胸骨直型重建钢板比传统重建钢板治疗移位肩胛盂骨折手术疗效更佳,且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  相似文献   

20.
为探索共同性斜视手术中肌肉缝线技术,提高治疗效果,本文对10例共同性斜视肌肉缝线法进行了改进,结果表明此方法能提高手术成功率,使术后眼肌充分发挥其功能,外形美观,疗效持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