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改性碳纳米管的表面特性及其对Pb2+的吸附性能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硝酸酸煮法氧化改性了碳纳米管。红外光谱仪的测定结果表明改性碳纳米管表面引入了羟基(-OH)、羟基(-C=O)等官能基团,比表面仪测定结果显示改性碳纳米管表面积略有增加,采用改性碳纳米管进行了吸附Pb^2 的研究,结果表明其吸附除Pb^2 效能较未改性的纳米管 了显著提高,在所实验的温度范围内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方程,反应级数为三级。  相似文献   

2.
用多孔氧化铝模板制备高度取向碳纳米管阵列膜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用多孔氧化铝(AAO)模板(孔径约 250 nm,孔密度约 5.3×10~8cm~(-2),厚度约 60μm)进行化学气相沉积(CVD),成功地制备出大面积高度取向的碳纳米管有序阵列膜.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了阵列膜的表面形貌和碳纳米管的结构.发现碳纳米管的长度和管径取决于AAO模板的厚度和孔径,碳纳米管的生长特性与模板的结构、催化剂颗粒、反应气体热解温度、流量比例以及沉积时间等因素有关.该方法工艺简便,可使碳纳米管的结构均匀一致,排列分立有序,形成一种有用的碳纳米管自组装有序阵列复合结构,且成本低,能实现大面积生长,非常利于碳纳米管基础与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3.
磁性碳纳米管吸附/微波再生处理水中五氯苯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热分解法制备了磁性碳纳米管,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分析仪(XRD)、比表面积分析仪(BET)进行了表征.研究表明,磁性碳纳米管纯度高且孔隙均匀,外径约为50 nm,比表面积为146.7 m2/g;同时加外磁场可以快速其分离.磁性碳纳米管应用于吸附/微波再生处理水中五氯苯酚,结果表明,磁性碳纳米管对五氯苯酚的吸附动力学符合Langergren模型,其平衡吸附量为30.5 mg/g;吸附等温线符合Freundlich模型.吸附饱和磁性碳纳米管经微波再生循环使用5次,再生率均高于100%,且磁性良好.  相似文献   

4.
单体插层原位共聚制备聚乙烯/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将后过渡金属乙烯齐聚催化剂2-异丙基-双亚胺吡啶铁络合物[[2-ArN=C(Me))2C5H3N]FeCl2}(Ar=2-C6H4(i-Pr)负载于蒙脱土(MMT)层间,在以甲基铝氧烷(MAO)为惟一助催化剂的条件下,先将乙烯生成α-烯烃,然后通过茂金属催化剂Me2Si(Ind)2ZrCl2原位共聚制备型剥离型聚乙烯/蒙脱土(ME/MMT)纳米复合材料,该催化体系聚合活性高,复合材料稳定性好,其拉伸强度及热稳定性均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5.
碳纳米管加载微生物高效去除微囊藻毒素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闫海  潘纲  邹华  李贤良  陈灏 《科学通报》2004,49(13):1244-1248
研究了碳纳米管和高岭土等黏土矿物对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s, MCs)的吸附作用, 发现碳纳米管对湖泊中普遍存在的2种典型微囊藻毒素MC-RR和LR有很强的吸附能力. 在溶液中MC-RR和LR初始浓度分别为21.0和9.5 mg/L下, 碳纳米管吸附量分别高达14.8和6.7 mg/g, 是高岭土、海泡石和滑石等黏土矿物吸附MC-RR和LR量的5倍左右. 进一步研究显示, 将我们分离出的对MCs有很强降解能力的Ralstonia solanacearum菌(简称RS菌)与碳纳米管同时加入到水体中后, 能够对MC-RR和MC-LR的去除产生协同作用. 研究表明, 碳纳米管既可以高效吸附MCs, 同时又可以使RS菌固定在其表面, 从而使RS菌对MCs的生物降解反应能够在碳纳米管表面高效进行.  相似文献   

6.
柳泉润  朴玲钰  李永丹  王琛 《科学通报》2007,52(21):2468-2473
采用一种简单、绿色的过程获得了稳定的单壁碳纳米管/L-苯丙氨酸溶液. 除纯化及氧化过程, 单壁碳纳米管未进一步功能化. 结合多种物理化学表征方法对L-苯丙氨酸在单壁碳纳米管上的吸附机理进行了研究. 氧化后的单壁碳纳米管对苯丙氨酸的吸附量为33%(质量分数), 单壁碳纳米管对吸附于其上的苯丙氨酸的热分解具有催化作用. 对不同直径的单壁碳纳米管, 苯丙氨酸具有吸附选择性, 优先吸附于直径较小的单壁碳纳米管. 在π-π相互作用、H键和部分共价键的共同作用下, 苯丙氨酸被吸附在单壁碳纳米管上.  相似文献   

7.
改性碳纳米管的表面特性及其对Pb2+的吸附性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硝酸酸煮法氧化改性了碳纳米管. 红外光谱仪的测定结果表明改性碳纳米管表面引人了羟基(-OH)、羰基(-C == O)等官能基团, 比表面仪测定结果显示改性碳纳米管表面积略有增加. 采用改性碳纳米管进行了吸附Pb2+的研究, 结果表明其吸附除Pb2+效能较未改性的碳纳米管有了显著提高, 在所实验的温度范围内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方程, 反应级数为三级.  相似文献   

8.
定向凝固Al2O3/Al—4.5Cu复合材料的弯曲性能与断裂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储双杰 《科学通报》1998,43(9):995-102
采用定向凝固的方法研究了Al2 O3/AL_4 5Cu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的变化规律 ,实验结果表明 :随着定向凝固冷却速率的提高 ,Al2 O3/Al 4 5Cu复合材料的抗弯强度和塑性提高 ,与搅拌铸造Al2 O3/Al 4 5Cu复合材料相比 ,当定向凝固速度达到 70 0 μm/s时 ,其抗弯强度提高 6 6 % ,断裂应变提高 135% .另外 ,在相同定向凝固条件下Al2 O3/Al 4 5Cu复合材料与Al_4 5Cu合金相比较 ,其抗弯强度均得到明显改善 ,而断裂应变则降低 .搅拌铸造Al2 O3/Al 4 5Cu复合材料表现为沿晶断裂 ,而定向凝固Al2 O3/Al 4 5Cu复合材料表现为韧性断裂 ,随着定向凝固速率的提高 ,其断裂面上韧窝数量明显增加 .  相似文献   

9.
黄河中游地区末次冰消期新旧石器文化过渡的气候背景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夏正楷  陈戈  郑公望  陈福友  韩军青 《科学通报》2001,46(14):1204-1207
对山西吉县柿子滩遗址进行的年代测定和孢粉分析结果表明,该遗址所在的黄河中游地区,在35-9.4kaBP期间始终是草原环境。其中35.1-17.0kbBP属末次冰期,气候寒冷干燥,为荒漠草原环境,晚期出现寒冷较阴湿的草原环境;17.0-11.9kaBP属末次冰梢期早-中期,以温和干燥的草原植被与温和半干燥的、生长有少量落叶阔叶树的草原植被多次交替为特征;11.9-10.5kaBP再次出现寒冷干燥的冰期气候,为荒漠草原环境;10.5-9.4kaBP气候温和半干旱,并向温暖湿润方向发展,前期为草原环境,后期过渡为生长有较多落叶阔叶树的草原环境。细石器作为新旧石器文化过渡时期的标志,主要分布在17.0-11.9kaBP,末次冰梢期早-中期相对温暖干燥且多变的草原环境有助于细石器文化的出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硅藻土表面羟基的1H魔角旋转核磁共振谱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高转速的^1H魔角旋转核磁共振技术,成功分辨了硅藻土表面不同类型的羟基:孤立羟基、氢键缔合羟基,以及表面吸附的孔隙水和氢键结合水。其质子的化学位移(δ)分别约为2.0,6.0-7.1,4.9和3.0。随热处理温度逐渐升高,孔隙水、氢键结合水先后脱附,导致代表孤立羟基质子、氢键缔合羟基质子的谱峰的相对强度增加,1000℃时达到最大。1100℃时,强氢键缔合羟基、孤立羟基基本缩合,弱氢键缔合羟基则仍有部分保留于微孔之中。  相似文献   

11.
定向多壁碳纳米管的电化学储氢性能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采用定向多壁碳纳米管和非定向碳纳米管混以铜粉制成的电极进行了恒流充放电电化学实验,对其化学储氢性能的检测结果表明,混以铜粉的定向多壁碳纳米管电极的储氢量是石墨电极的10倍,是非定向多壁碳纳米管电极的13倍,比电容量高达1625mA.h/g,对应储氢量为5.7%(质量分数),说明定向多壁碳纳米管具有优异的电化学储氢性能。  相似文献   

12.
以化学气相沉积(CVD)法生长的石墨烯作为基体,采用原位复合方法制备出三维石墨烯/碳纳米管纳米复合材料.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复合材料的微观形貌和结构进行表征,并运用循环伏安、交流阻抗等技术对纳米复合材料的超级电容性能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石墨烯/碳纳米管纳米复合材料作为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在1.5 mol/L Li_2SO_4体系中的最大比电容为289.8 F/g,经2000次循环后,其容量保持92%,表现出优异的比容量和循环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金霉素链霉菌废菌丝体吸附金(Au~(3+))特性的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金霉素发酵生产中的金霉素链霉菌废菌丝体为生物吸附剂,研究了该菌体吸附金离子的特性.结果表明,该菌体吸附金离子的最适pH值为3.5,其吸附作用是一种快速而非依赖温度的过程.在起始Au3+浓度(100 mg·L-1)与菌体浓度(2g·L-1)之比为50mg/g,pH 3.5和 30℃条件下,吸附 45min,菌体对Au3+的吸附量为45.6 mg·g-1,吸附率达 91.2%.菌体所吸附的金可被解吸附.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该菌体能将Au3+还原成金颗粒,并形成不同形状和大小的金晶体.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证明,Au3+能被菌体还原成Au0.  相似文献   

14.
中国华北地区和西北地区动力煤氟的排放量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为了研究不同燃烧条件下我国主要动力用煤-华北地区和西北地区的石炭-二叠系煤燃烧时氟的释放量,采集和分析了高温和中低温电厂以及民用锅炉的原煤、底灰、飞灰的含氟量,对我国每年动力煤氟的排放量和排放率进行了初步分析和测算。结果表明:高温电厂燃烧1t含氟量为100g左右的华北和西北地区的石炭-二叠系的低氟煤,排放到大气中的氟为89.90g左右,高温电厂燃烧煤中氟的排放率为95.93%左右;中低温电厂和民用锅炉燃煤中氟的排放率为77.56%左右。中国每年电厂和民用燃煤约8亿吨左右,主要为华北区和西北区的石炭-二叠系的动力煤,以含氟量为100g/t左右的低位计算,每年排放到大气中的氟为66398.5t左右。  相似文献   

15.
乙醇作为碳源的碳纳米管阵列氧化铝模板法制备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乙醇为碳源在低气压条件下利用化学气相沉积(CVD)技术在多孔氧化铝模板中制备了碳纳米管阵列.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低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成像结果表明, 所得碳纳米管的外径和长度高度统一, 完全受制于所制备的多孔氧化铝模板阵列纳米孔道. 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成像表明, 所得碳纳米管的管壁石墨化程度虽与自由生长的多壁碳纳米管管壁石墨化程度还有一定差距, 但已明显高于目前文献所报道的此类碳纳米管. 作为对比, 在相同生长条件下使用乙炔作为碳源也得到了碳纳米管阵列, HRTEM成像结果和Raman光谱证明, 其管壁的石墨化程度较前者要低得多. 本文提出羟基自由基对无定形碳的刻蚀作用对碳纳米管管壁的石墨化有重要影响; 另外, 初步探讨了多孔氧化铝模板阵列纳米孔道的光滑程度对碳纳米管生长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对大别山黄镇朱家冲榴辉岩锆石进行了阴极发光显微结构分析,确定出核部原岩岩浆锆石和边部的变质增生锆石。在此基础上利用激光探针等离子体质谱对不同区域进行了微量元素测定。结果表明原岩锆石和变质增生锆石具有不同的微量元素组成。原岩锆石的微量元素含量高且变化范围大;变质锆石的重稀土元素含量低(132.2-197.6μg/g),重稀土的分异程度小(Yb/Gd)CN=8.6-11.9),说明变质锆石与富集重稀土的石榴石平衡结晶,边部锆石的Nb,Ta含量为Nb/Ta值分别为0.5-1.4μg/g,0.7-1.5μg/g和0.3-1.3,明显低于核部(Nb和Ta的含量分别为3.8-19.7和2.7-12.1μg/g,Nb/Ta值为1.0-4.6)。这一结果证明边部的变质锆石Nb,Ta特征是与榴辉岩中的峰期变质矿物金红石平衡结晶的结果。锆石的稀土元素配分配模式和Nb,Ta等微量元素特征表明,边部的变质锆石形成于榴辉岩相变质作用期间,因此, 锆石的微量元素可以为锆石的形成环境提供新的制约。  相似文献   

17.
太平洋中部锰结核及洋底软泥中发现低成熟烃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太平洋中部洋底锰结核及洋底软泥中氯仿抽提物的色谱-质谱分析发现,其.烃类生物标志化合物大多具低成熟特征(个别达到成熟烃特点):“A”/C高达11.4-19.75;碳数奇偶优势指数(CPI)值为1.22-1.23;藿烷C31-22S(22S+22R)值为0.59-0.60,Tm/Ts值为0.99-1.19;βα莫烷/(αβ βα)藿烷值为0.12-0.14;C29甾烷20S/(20S+20R)值为0.35-0.41;ββ/(ββ αα)值为0.38-0.45;芳烃TA(Ⅰ)/TA(Ⅰ Ⅱ)值为0.16-0.21;甲基菲指数MPⅡ为0.35-0.67。根据样品采集区 的地质环境条件,结合其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可能是洋底热液活动促使洋底沉积物中有机质发生了热降解,导致了洋底成烃作用,并运移或渗透到锰结核及浅部软泥中,这一现象的揭示对于认识大洋底部环境中油气生成机理和拓展海洋油气勘探思路具有一定的启动意义。  相似文献   

18.
徐颖  朱婧  张小燕  章仁毅  何品刚  方禹之 《科学通报》2011,56(22):1790-1793
在直立碳纳米管制备过程中, 以碳纤维为基底, 合成出碳纤维固载型直立碳纳米管材料, 用于制备相关碳纳米管微电极, 开展了电化学活性神经递质5-羟色胺的电化学检测. 结果表明该微电极对5-羟色胺具有很好的电催化效应, 灵敏度高. 恒电位解吸附处理方法能很好解决电极对5-羟色胺氧化产物的吸附问题, 使电极得到重生.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纳米颗粒已广泛应用于生物体系的研究,利用双硫醇分子作为连接剂,将纳米金颗粒固定于金片上,利用石英晶体微天平(QCM)技术研究了DNA探针在金片上的固定,并对DNA的识别能力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在实验条件下,经过纳米颗粒修饰的金片对HS-DNA探针的吸附量比未经修饰的金片可提高3-5倍,并将传感器的灵敏度提高约3倍至0.35μg/mL。  相似文献   

20.
煤对二元气体等温吸附过程中的组分分馏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晋城地区煤样,分别进行了N_2,CH_4,CO_2气体,以及三组不同浓度的CH_4-N_2和CH_4-CO_2二元气体的等温吸附实验.在二元气体的等温吸附实验中,吸附能力较强的气体组分优先被吸附,因此造成游离相中该气体组分的相对浓度呈先降低然后逐渐增加的趋势,而游离相中吸附能力较弱的气体组分相对浓度有先增加然后逐渐减少的趋势.在吸附相中,吸附能力较强的气体组分的相对浓度逐渐增加,吸附能力较弱的气体组分的相对浓度逐渐降低。在二元气体的竞争吸附中,吸附能力较强的气体组分的吸附速率先快后慢,而吸附能力较弱的气体组分的吸附速率先慢后快.二元气体等温吸附过程中的组分分馏效应,是由于煤对不同气体组分的吸附能力差异而造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