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炼镁还原罐早期失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炼镁还原罐的失效形式及原因进行了理论和实验分析,研究发现还原罐的早期失效与化学成分及组织的控制不当直接相关。铬的不足导致还原的严重氧化;碳量过高导致晶界碳化物网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硅热法炼镁用的还原罐的工作条件、失效型式及失效原因。根据稀土元素在钢中作用的机理,阐述了钢中加入稀土元素后,提高耐热钢还原罐的抗氧化性能,以提高其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3.
用电弧参数分析仪、扫描电镜等手段,对合金系统为Cr26Ni16的RM-1型炼镁还原罐专用焊条的工艺性、抗高温氧化及硫化腐蚀性能进行了研究。实际运行结果表明,用该焊条所时焊焊缝的性能可满足炼镁还原罐的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4.
于童 《科技信息》2010,(33):I0059-I0059
氧化还原电位(Eh值)的变化是影响自然界物质迁移和转化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主要讨论了土壤中氧化条件和还原条件对重金属镉吸附解吸的影响。研究表明.土壤对镉离子的吸附与土壤组分及含量相关:氧化条件时氧化剂铁氧化物的还原溶解会导致土壤镉活性降低;而还原条件下抗坏血酸也可有效的降低镉的活性;为有效降低土壤重金属镉的污染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5.
为了分析真空热还原制取金属锂的还原效率和还原率,综合考虑罐内球团传热和化学反应,建立了传热与反应动力学耦合模型.利用该模型对单球团和还原罐内球团还原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得到了球团温度及还原率的时间分布,并分析了罐外换热系数对球团还原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球团低导热率和反应等效热汇是影响还原过程的主要因素,罐中心区域和罐壁处的温度和反应速率存在较大差值;还原初期传热为还原过程的主要控制因素,而反应后期化学反应为主要控制因素;罐外换热系数对还原过程影响不大,增强罐内传热是提高还原效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指出3Cr24Ni7钢高温失效的原因是由于高温下组织变化造成的碳化物平均间距过大,高温强度低于承载应力而引起的,其热疲劳是一种低周高应力疲劳,氧化裂纹在横向应力作用下沿晶界的扩展导致还原镁罐的最终开裂或漏气而报废.利用N,RE和B的微量合金化净化并强化了晶界,使得改性后的该钢种抗热疲劳性大幅度提高.  相似文献   

7.
本文依据氧化还原反应过程中氧化数升降总数相等,质量守恒的原理[1],以氢化数法为例指出了突破氧化还原反应配平的一大难点的方法;通过零数法,待定系数法阐述了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技巧.以上几种方法具有可操作性、简易、迅速等优点,尤其对配平较复杂的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往往比其它方法简便.  相似文献   

8.
针对一挖掘机回转铁道的早期断裂失效现象进行了研究,分别从材料成分,组织,性能,生产工艺及使用环境因素等方面分析了失效工和失效机理,认为由于生产过程中焊接操作不当对一次焊缝区的组织及性能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并产生了裂纹挖补后在残余应力及环境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导致理危性断裂,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9.
考察了O2对Cu-A1-MCM-41催化剂上NO选择性还原反应和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O2在反应中有相反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为NO氧化及催化剂活性中心的氧化还原循环提供氧物种;另一方面,直接完全氧化C3H6,引起还原剂的耗尽.  相似文献   

10.
石家庄炼油厂苯甲酸生产装置中的热交换器材质采用316L不锈钢,在运行工程中发生了严重的腐蚀,本文采用现代表面分析技术(如金相显微技术、SEM、EDS等技术)对因腐蚀失效开展系列试验,分析认为失效原因是由于焊接操作不当,使得该区域正好处于材料的敏化温度区,导致一定程度的晶间腐蚀发生,而氢致开裂是导致热交换器管束严重腐蚀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参比氧化法研究煤低温氧化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煤低温氧化过程的热释放特性,提出了一种新的参比氧化实验方法,即对氧化煤样罐通入氧气使煤氧化,而对参比煤样罐通入氮气作为比较;同时提出了参比氧化法的理论模型,并根据该模型推导出煤低温氧化产热速率的计算方法。对4种不同变质程度的煤样进行了实验,得出了参比氧化法过程中氧化煤样温度,参比煤样温度,氧化与参比煤样温度差和煤的低温氧化过程产热速率,并对煤的自燃倾向性进行了比较。在实验基础上,提出煤在实际自燃过程具有比较明显的四个阶段的理论。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浓、稀HNO_3氧化性及其被还原程度进行了系统分析,旨在加深理解,消除由于HNO_3被还原程度的不同而导致的对浓稀HNO_3氧化性的错误认识.  相似文献   

13.
Cu-Cr难互溶系机械合金化中氧化控制及介稳相形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差热(DSC)及金相显微等分析手段,对不同成分配比的Cu-Cr混合粉末在空气及Ar气氛下机械合金化中的相变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机械合金化过程中,Cu-Cr合金体系中除发生异常过饱和固溶外,还形成了一种非晶形态的氧化物;添中高纯活性炭,对研磨过程中氧化的抑制以及已产生氧化物的消除有明显的影响;还原反应研磨可以对机械合金化过程中的氧化行为进行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4.
由于长期大量使用较单一除草剂品种,使用方法不当等原因,导致药害发生越来越普遍而严重,造成了较严重的负面影响。本文在对临沧市除草剂药害现状及其原因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控制对策。  相似文献   

15.
选择性催化还原系统(SCR)能够有效去除机动车尾气中的氮氧化物,该文介绍了选择性催化还原系统(SCR)的反应原理,基于SCR反应原理建立了双罐SCR系统建模,然后设计经典PID控制器应用于双罐SCR系统,仿真结果表明,经典PID对双罐SCR系统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但是不能充分体现双罐SCR系统的优势。  相似文献   

16.
研制了以石墨为基体的铁氰酸钴膜化学修饰电极。该电极在以NaCl为支持电解质的溶液中,循环扫描时,显示出两对可逆氧化还原峰(分别位于0.4V及0.8V)。实验证明该电极能催化氧化I-。在还原支的0.4V处,还原电流对2~200ppmI-有良好的线性响应;在氧化支的0.8V处,氧化电流则对0.5~20ppmI-有良好的线性响应。检测下限为0.2ppm。回收率为96.1%~105%。应用该电极测定了海水及食盐中的I-含量,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7.
根据能斯特方程推导出了任意氧化还原滴定过程中化学计量点电势φsp的计算公式;从终点误差的定义出发,推导出了任意氧化还原滴定终点误差公式。  相似文献   

18.
根据热力学平衡理论及实验观测结果,探讨了铜电积过程中砷的电化学行为.得知:在采用不溶性阳极电积脱铜脱砷传统工艺流程中,砷酸在阴极发生还原反应形成亚砷酸,亚砷酸又与阳极产生的氧气发生氧化反应形成砷酸.在铜含量较低时阴极析出大量氢气,阳极析出氧气,极大地浪费了电能;在析出氢气的同时逸出砷化氢,砷酸、亚砷酸在阴极直接发生还原反应也产生砷化氢气体,从而严重地污染了环境.  相似文献   

19.
以往研究认为基质氧化还原电位分区呈垂直线性变化, 且即使存在微区穿透现象,也未能获得充分的实验证实.为揭示氧化还原微区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采用土柱模拟方法探究了水力负荷与湿干比对氧化还原微区的扰动规律.结果表明: 在中等水力负荷(0.1m3/(m2·d))下, 湿干比变化可诱导氧化还原电位分区纵向移动,硝化区随湿干比增大而缩小, 反硝化区反之;湿干比过大可导致硝化与反硝化微区互穿透, 产生非线性分区; 水力负荷变化对氧化还原微环境扰动显著,负荷增大对中下层影响更明显;湿干比为4h∶8h时, 氧化还原电位分区随水力负荷变化呈明显线性波动.  相似文献   

20.
综述我国造纸业污水中的污染因子危及地下水水质安全的机理,通过对野外试验和室内土柱试验的过程及结果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在包气带中形成一个以生物化学作用为主的生化层在造纸污水中COD降解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化学降解过程;生化层在天然状态下形成,由生物氧化带和生物氧化还原带形成,其形成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只有当生物氧化还原带形成后,生化层才发育成熟,具备对COD降解的生化能力;生化层空间分布,仅局限在污水池、渠底部包气带中有垂向渗流的部分。通过系统取样监测查明造纸污水对地下水的影响程度,提出了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