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以彬长矿区大佛寺煤矿40106,40108工作面为测试点,采用地面钻孔漏失量观测、施工中孔内水文观测、钻孔窥视、地面水位长观、数值模拟等综合探查研究手段,结合工作面涌水量观测及水质分析,对覆岩导水裂缝带发育高度进行探查,取得了准确的导水裂缝带发育高度数据,获得了良好的实施效果.总结了各探查技术的优缺点及配合探查方法,探查结果可作为彬长矿区顶板水害防治的重要依据,同时也为深埋特厚煤层综放条件下导水裂缝带发育探查方案的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煤矿水害是煤炭资源开采中常见的一种灾害,探明煤矿地下不明水体分布及水量是防止水害事故发生的有效方法.总结了煤矿突水征兆、典型剖析原有治理煤矿水害隐患技术存在的缺陷,探测出云南兴云煤矿多处存在岩溶裂隙水害隐患,该案例对类似煤矿岩溶裂隙水害隐患探测及有效防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根据汾西矿区各矿井普遍受老窑、小煤矿采空区积水、地表水、冲积层水、含水层水威胁的现状,通过近年来发生的典型水害案例阐述了矿区各种水害发生的特点、对煤矿安全生产影响及危害程度,结合矿区防治水害工作开展现状,分析了各种水害发生的原因和防治水害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各种水害提出了具体的防治措施和对策,指出只有针对不同的水害类型,坚持防重于治,完善探查手段,建立健全防治水害机构和制度,加强技术管理和重视工程投入,才能防止重大水害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新罗区虎中煤矿的地表河流与地层、含水岩组、隔水岩组、岩浆岩、断层导水性及地下水补给与排泄条件等六个方面水文地质特征的调查和研究,从地表水体、断层导水性及覆岩破坏造成的导水裂隙带、老窑及采空区积水、相邻生产矿井可能积水区等四个方面分析了虎中煤矿矿井水害的成因,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以及加强工人识别透水前预兆和透水后逃生技能教育,指出加强矿井水文地质基础管理工作对防治煤矿水害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大量小煤矿关闭后形成的积水,使得水害治理难度加大,严重威胁着矿井安全.本文介绍了同煤集团店湾煤业防治老空积水技术,总结出了探、放、排老空水的防治水方法.  相似文献   

6.
高密度电法在探测煤矿地下水及岩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来,虽然国家十分重视煤矿水害防治工作,煤矿也加大了治理力度,但是煤矿突水事故频繁,造成人员伤亡量大,进而煤矿水害的防治成为重点。高密度电法具有测点密度高,在查明采空区,探测岩溶发育和寻找地下水源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通过具体的实例加以分析高密度电法在矿井水害防治中的现实指导意义,为煤矿的水害防治工作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虽然国家十分重视煤矿水害防治工作,煤矿也加大了治理力度,但是煤矿突水事故频繁,造成人员伤亡量大,进而煤矿水害的防治成为重点。高密度电法具有测点密度高,在查明采空区,探测岩溶发育和寻找地下水源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文通过具体的实例加以分析高密度电法在矿井水害防治中的现实指导意义,为煤矿的水害防治工作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了孔庄煤矿太原群四灰水害情况的主要水文地质工程方法,总结了四灰水害特征及赋水规律,提出了防止四灰突水的具体措施和建议,对煤矿水害防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通过利用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对地方小煤矿的水害隐蔽致灾因素进行了识别.对小煤矿的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与国有大中型煤矿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其划分的侧重点和不同点如老空水、地表水、矿井涌水量等内容;对之前得到的侧重点和不同点进行深入分析,根据其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的结果对地方小煤矿水害隐蔽致灾因素进行识别.得出了小煤矿水害隐蔽致灾因素有老空区积水情况、含水层富水特征、导水构造、采动效应引发或人为导水通道等.  相似文献   

10.
在黄陇煤田近年来各矿井涌水资料详细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区内较特殊的岩性组合结构所呈现出较典型的顶板出水特征,结合目前各矿井防治水技术应用现状,指出了研究区内顶板水害防治及理论研究方面存在的不足,总结了区内矿井顶板水害防治存在的亟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难题,如综放条件下覆岩破坏规律研究、洛河组巨厚含水层精细探查及研究、顶板巨厚含水层充水机理研究、顶板隔水层隔水性能评价方法、"顶板离层"水害形成机理与防治方法等难题,综合考虑目前研究现状及技术应用现状,提出了研究区内水害防治解决思路及防治技术措施,研究成果对指导黄陇煤田顶板水害防治水工作有效开展具有重要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掌握义马煤田水害规律以正确指导煤矿的防治水工作,分析研究了历次突水资料、地质构造、小煤矿分布、河流流经区域、主要含水层和隔水层、采煤厚度及采后导水裂隙发育情况等,指出:随着小煤矿的关闭、河道疏浚、浅部地裂缝充填和大矿采掘活动向深部转移,矿井主要水害由大气降水、地表河水和小窑水转化为顶板水;顶板水威胁主要在义马向斜的核部、采深大于700 m的区域,断层尖灭端和断层带富水性较强,顶板突水及其强度与采厚、周期来压关系密切。针对顶板水害,提出了采用"三图—双预测法"对顶板突水的水源、通道和强度做出预测和评价;采用井上下物探方法,圈出顶板疑似富水区,并进行采前预疏放;完善工作面排水系统,提高抗水灾能力等防治水技术。  相似文献   

12.
周海泉 《山西科技》2014,(2):140-141
通过对庄旺煤矿矿井充水因素分析,得出结论:该矿充水水源包括地表水、2号煤层上覆砂岩裂隙含水层、采空区积水、奥灰水等4个方面;矿井充水通道包括导水断层、岩层裂隙、采空导水裂隙带、封闭不良的钻孔等4个方面;本井田主要水害是来自矿井采空区积水、古空区积水和周边矿井采空区积水。基于以上结论,采取了相应的矿井水害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3.
付星 《科技咨询导报》2012,(15):104-104
煤矿水害严重影响着煤矿的安全生产,随着其开采程度扩大,水害事故也越来越多,给企业、员工和国家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本文从煤矿水害产生的直接和间接原因出发,来探讨水害的预防和治理方法,对于研究水害的防治工作有着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鉴于煤矿透水历来被看作是煤矿开采工作的重点预防面,分析了红庆河煤矿的水文地质条件、含水层和隔水层的分布规律及特征;利用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的计算结果,对各开采煤层顶板充水的实现条件进行了分析评价.最终确定了第Ⅱ、Ⅲ含水岩组为矿床的主要直接充水含水层,并指出了浅部煤层在开采后形成的采空区中储存的水会通过导水裂隙进入深部煤层开采区.为煤矿投入生产后潜在的水害防治提供了方向.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我国许多煤矿水文地质特征分析,提出煤矿水文地质工作主要问题有煤炭建设水资源保障能力不足,矿井水害威胁影响煤矿安全生产和服务年限,矿区水环境问题突出等;相应的研究内容为合理开发利用矿区供水水源,矿井防治水技术研究和水环境影响及防治措施研究;而现行的勘探技术方法主要有综合物探技术方法、地下水化学及同位素研究和模型技术等。  相似文献   

16.
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型矿井恒源煤矿,受多发突水灾害影响,严重地制约了矿井的安全高效生产。矿地测工程技术人员从完善和强化水情水害预测预报入手,通过预报的过程控制和逐头逐面的全覆盖管理,以提升地测防治水预测预报精准性技术为手段,依靠精准预测预报的技术创新,实现了采掘前方水害的立体透明,通过针对性的水害防治,实现了矿井长期安全高产、高效生产。该项技术创新,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能为类似生产矿井的水害治理,提供很好的技术借鉴。  相似文献   

17.
矿井水害是煤矿安全生产的主要灾害之一,给煤矿职工的安全造成严重威胁.水文地质不清是造成水害事故的重要原因,地下水赋存状况及补给关系不清楚,对水源位置不清,盲目采掘必然酿成突水事故.该文通过对永春煤矿南湖一号井水文地质特征进行综合调查分析,确定矿井防治水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水安全技术措施,以促进矿井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18.
陈古文 《广东科技》2014,(2):119-120
长河煤电公司地质构造中等,矿井充水通道使大气降水通过裂隙等进入含水层,再通过导水裂隙、断层等进入巷道和采空区。通过充水因素分析提出防治措施,对煤矿防治水害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黔西北矿区的调查和会诊发现矿区各煤矿的主要隐蔽水害致灾因素主要为次生离层水,顶板暗河和底板隐伏断层水,冲沟洪水致灾因素和老空积水。认为黔西北矿区的次生离层水是由于煤层地层具备上部离层空间的形成条件、离层空间的底板的隔水层的完整性没有遭到破坏、大气降水补给的离层水3项必要条件而造成的。相似材料模拟试验再现了次生离层水害的形成过程。暗河水害主要形成于遵义断拱地区,其成因为峨眉地幔柱地热造成的强对流或喜山隆起造成的水位下降的下蚀作用,其位置为断层或隐伏断层带。认为暗河具有很强的偏流效应,造成暗河与裂隙水位的显著差异。根据致灾因素的成因,认为预疏干技术是防治离层水的最佳方法;钻孔超声波、雷达探查和利用水位分析可以查明暗河;地面引流或地面封填裂缝可以消除洪水渗入灾害;按照《煤矿防治水规定》布置探放水钻孔可以消除老空水隐患。  相似文献   

20.
隐伏导水陷落柱的辨识一直是梧桐庄煤矿,乃至华北型煤矿水害防治的难题,因此寻求导水陷落柱的辨识方法,防止恶性突水事故的发生,便成为该矿安全开采的关键.本文通过对矿区水文地质条件、温度场、应力场的详细分析,建立了水源判别模型,探索了一条水文地质复杂型矿山导水陷落柱辨识的途径,并成功地识别了1号和3号强导水陷落柱,避免了两次突水淹井灾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