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云南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是一个丰富的世界,它包含着多样化的创作走向,主要体现在:(1)追求地域性与本土化;(2)民族意识与主流观念交融;(3)传统色彩与先锋倾向交织.这是时代强力和多民族心灵世界的展示,是现代性、后现代性文化在中华多民族文学世界的投影.理解云南少数民族文学的丰富性,有利于完善中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文学状态和文学观念.  相似文献   

2.
一个民族的作家在文学的领域里如何描述和评价战争,展示着一个民族独特的文化心理与精神气质。在世界文学交流融汇的背景下,解读中国少数民族的英雄史诗,有助于发现各民族文学的独特价值,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多民族文学世界的丰富性。将傣族英雄史诗《厘俸》与古希腊史诗《伊利亚特》和中国主流文学中较多描写了战争的《春秋》、《左传》等作品相比较,可以看出傣族人民崇尚力量、赞美勇敢,但却否定掠夺、向往和平生活的独特文化心理。它的尚武精神是战争频繁的历史时代与农业文化环境相交融而孕育出来没有血腥味的尚武精神。  相似文献   

3.
革命文学是现代中国文学史上极为独特的一个历史性存在,革命文学理论家的话语姿态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中极为先锋,力图以无产阶级文学理论来颠覆"五四";革命文学作家的文学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以作品的消费性迎合了时代情绪与读者需求;革命文学立足于上海的文化语境,与当时的现代都市文学、通俗文学共同构成了一个多层的文学共生场.  相似文献   

4.
每一个民族的文学应该具有自己的特色,使人们从作品中看到这个民族的生活风貌,体会到他们的心理特征,甚至感觉到他们感情的潜流。使文学具有民族特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描写人物情感的表达方式也是一个重要的途径。本文就想通过《西厢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比较,来看看对人物情感表达方式的描写如何影响作品的民族特色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正> 1、前期科幻创作若干年来,对郑文光科幻创作的评论大多关注于的"语言风格"、"人物塑造"、科学技术与文学风情的"水乳交融"等表面结构,很少有人涉及作者个人生活侧面与作品之间的关系。虽然象铁璀、董仁威等人的评论中提到过作者的生平,但这些生平和作品之间的联系往往是表面化的。如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和种种个人的苦难之后,他的作品更加成熟。这种事物之间的表面联系的确无法解释作品内在构成方面的变化,更加无法阐明作家作为一个天才加体验者和叙述者在某种文化状态下的尴尬境地与潜意识的心理活动。作为一个在中国科幻文学领域中进行了重大开拓、在半个世纪中作品响誉国内外的重要作家,郑文光的个人生活和文本之间的深度关系,应该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话题。  相似文献   

6.
就作品篇目和作者数目的比例而言,“文革”农村小说可以说是现当代文学史上最大的。造成这种文学样式畸形“繁荣”的原因很多,但特殊的时代生活基础,文学界持续不断的理论倡导和作者们与之相应的艺术追求,无疑是最主要的。  相似文献   

7.
家是文学作品中千古不变的母题之一,几乎每一部文学作品中,都离不开家庭,家庭不仅是小说主人公生活的场所,心灵的港湾,也蕴含着作者对家的理解与阐释。譬如文学大师巴金先生,他对"家"的描述与透析,是他作品的灵魂与精髓,成就了他在文学领域中不可磨灭的地位,当之不愧为中国文坛中"释家"的先行者。同样,铁凝对于"家"也有自己的一番...  相似文献   

8.
在文学理论体系的建构中,风格是一个范畴伸缩性极强,极易引起混淆的概念。人们谈到文学风格,有时视野仅局限于作品,更多的会把视线投注到作品及其背后的作者,但很少有人将它贯穿于作品、作者、读者、生活"文学四要素"的全部,进而通过对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运动规律的探询还文学风格本来的完整的面目。但是,就文学创作这个阶段性视阈而言,作者与作品是核心要素,创作个性与言语形式是创作风格形成的主要决定因素。文章就人们历来关注的问题之一即作者的创作个性与风格的形成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作为中国最年幼知青的一员,王安忆与知青文学有着注定的不解之缘。王安忆本人是崛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知青作家群中重要的一员;直接反映知青生活的作品在其早期创作中占相当的比例;近期创作中,作者又将笔触投注在知青时代的乡村生活上,以对乡村生活不同的观照角度写了一系列短篇,促进了知青文学在商业时代的发展。此外,在她其他题材的创作中,或者以插队的农村为背景,或者小说人物曾经是知青,也都脱不掉与知青生活的联系。  相似文献   

10.
文学作品是作家在创作中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性的表现。但我们必须明确地认识到,生活才是对文学起最终决定意义的核心因素,文学作品的创作是依赖生活才产生的。伍尔夫曾在《奥兰多》中说:"一个作家的灵魂的每一个秘密,他生命中的每一次体验,他精神的每一种品质,都赫然大写在他的著作中。"通过伍尔夫的作品去理解她和她作品中的女性,能够体验意识流小说带给人们的心灵震撼。  相似文献   

11.
七九、八0两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的评选,共有四篇少数民族作家创作的,反映少数民族地区生活的作品获奖。它们以既不同于汉族文学、又各具艺术特色并列优秀短篇小说之林,丰富着整个中华民族社会主义文学百花园,为我国少数民族文学增添了新的光彩。它们是:《努尔曼老汉和猎狗巴刀斯》(哈萨克族青年作者艾克拜尔·米吉提,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乔治·艾略特的《米德尔马契》的新历史主义解读,揭示出作者从中暴露出的社会生活控制、性别压迫及宗教等诸多社会问题,显示出作者对维多利亚时代中心话语的质疑和挑战。而艾略特在其作品中流露出的道德意识、女性意识及人文主义宗教思想则反映了她从话语上颠覆了中心之后对人性和心灵的回归和重建人类精神家园的呐喊。  相似文献   

13.
从泰戈尔莫言现象看中国文学文化走出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泰戈尔和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对东方乃至世界文坛有着深远影响。他们文学成就的取得主要归因于在本土文学话语处于弱势地位的背景下坚守的文化自觉;而这种文化自觉的关键是在文化杂糅时代对本民族文学的扬弃和对外来优秀文化的认同,本土与外来的结合,使他们作品以全新的面目出现在读者面前;而具有普世价值的人性书写则唤起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对其民族文学拔秀于世界文学之林具有非凡的意义。泰戈尔和莫言现象为我们重新思考中国文学文化走出去的问题提供了新的文化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学创作迅速发展,表现新的作品大量涌现,文学新人层出不穷。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事业在“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口号鼓励下,进入了一个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蓬勃繁荣的时期。广西的少数民族作家群当然不甘落后,他们也拿出了自己的作品,汇合于这股时代的文学大潮中。  相似文献   

15.
D·H·劳伦斯的小说许是更多地涉及和描写了性爱生活,因而其作品的命运几经沉浮,在他的故国,抑或在中国都是如此。人们对他的作品既爱不释手,又总忘不了加一句“公正”评价的尾巴:“过多地渲染了色情。”那么,劳伦斯的作品到底是宣扬了色情还是表现了一种现代人的两性意识和爱情理想呢?笔者认为是后者。其实文学作品对于读者来讲本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性爱,作为文学描写的对象之一,在古今中外的文学创作中可谓不乏其人,只是劳伦斯比别的作家更为专注一些罢了。然而文学作为观照生活的一面镜子,不管它写了什么,总能在不同程度不同角度反映出一个时代的生活和要求,更何况,性  相似文献   

16.
《为奴隶的母亲》是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先驱柔石晚期的作品。作者以感情深沉的笔调再现了生活的真实、人物性格的真实,使作品富于生活实感。比起作者以前的作品来,这篇小说描写的内容更深入到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中,表现的形式和方法也更为朴素和扎实了。 《为奴隶的母亲》写的是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善良的农村妇女,被自己的丈夫“典”给了一个秀才地主。她离开了丈夫、离开了自己心爱的孩子,作为一个生孩子的“工具”来到了秀才地主的家。三  相似文献   

17.
在当代文学创作历程中,西南边疆少数民族文学的主体姿态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中国成立之初,为追求主流文化认可,民族作家努力成为民族生活代言人,表现了与汉族生活迥然相异的少数民族生活情景和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现象;新时期以来,民族身份意识的觉醒促使西南边疆少数民族作家深入思考文学的民族性,促使民族作家在文化层面将追求民族性与体现世界性结合起来,努力尝试作为人类灵魂的承担者,其创作体现了新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代文学创作历程中,西南边疆少数民族文学的主体姿态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中国成立之初,为追求主流文化认可,民族作家努力成为"民族生活代言人",表现了与汉族生活迥然相异的少数民族生活情景和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现象;新时期以来,民族身份意识的觉醒促使西南边疆少数民族作家深入思考文学的民族性,促使民族作家在文化层面将追求民族性与体现世界性结合起来,努力尝试作为"人类灵魂的承担者",其创作体现了新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文学共鸣的心理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文学接受的一个重要环节,共鸣是实现生命本质力量审美化表现的重要心理机制.这种心理机制的具体内涵表现为四个维度:即理性观念的相互分享关系;生活经历的相似性;情感心理的共通性;意志愿望的相互强化关系.在总体上,这四种因素的综合性发生就构成了文学接受中读者与作者或作品之间的共鸣结构关系.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部系统研究当代十七年文学的专著 ,《十七年文学的时代性思考》的意义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 ,深刻的历史意识 :表现在本书中 ,即是自觉地将一种文学思潮、文学现象和作家作品放在时代背景和历史坐标上加以审视 ,在其价值认定和审美评定上 ,紧密结合一定历史时代的政治特征和文化特征进行自觉的思考 ,从而以许多创见性的成果弥补了此前的空白点 ;其次 ,鲜明的主体意识 :作者在深入历史的基础上 ,又能超越历史而立足于时代的审美制高点来建立自己的审视坐标 ,自觉地把十七年文学放在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 ,进而作出富有时代前沿的独特审美判断。将十七年文学作为一个文学时期或一个文学单元 ,从多方面来分析其成败得失 ,所体现出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从批评价值上说是超越时空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