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汉代诗歌中存在着一些典型的人物意象。主要是"女性"意象和"仙人"意象。这两种意象在汉代诗歌中出现的频率较高。文章试图通过分析汉诗中的"女性"意象和"仙人"意象,来找出隐藏在意象背后的社会问题,探求汉代社会的悲苦现实。以及这种悲苦现实所导致的后果:女性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士人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只能依靠对仙人的向往来体现自身价值。  相似文献   

2.
伦理与制度的互相整合,制度伦理化和伦理制度化,是中国古代社会和传统文化中极其突出的重要特征之一。汉代作为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的奠基时期,是伦理与制度稳定的互动关系初步形成的关键时期。曲阜师范大学教授刘厚琴的新著《汉代伦理与制度关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是在其博士毕业论文基础上增修而成的。全书27万余字,分引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该书以儒学被定为一尊后汉代社会中伦理与制度的种种关系为研究对象,对伦理与汉代制度关系这一课题作了一次新的考察,尤其是对于汉代伦理制度化的社会实践对伦理的反作用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和阐释。其学术价值不言而喻。通观该书,主要有四个突出的特点:一是研究旨趣新颖和体例系统清晰。伦理、制度的内涵相当丰富,其整合互动关系也是多方面的,该书选取以孝为核心的家庭伦理、以忠为核心的政治伦理与汉代政治制度的整合互动关系进行动态研究。以往学术界对汉代伦理与法制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孝伦理对立法的影响及其引经决狱司法实践上,而对宗法伦理与法制整合的复杂关系鲜有系统地探讨。孝忠伦理制度化之社会实践对孝忠伦理的反作用问题则被学术界忽视。该书正文分上下篇,上篇“伦理对汉代制度的影响”,分伦理与汉代法制、汉...  相似文献   

3.
汉代的丧葬艺术最初表现为西汉早中期的一些大中型木椁墓中体现某种丧葬观念的帛画与漆画。随着来自汉代社会以及其思想意识等方面的转变,新兴的所谓开通型的室墓逐渐取代了传统密闭型的椁墓。以至于到了东汉以后各种类型的砖室墓、石室墓等在全国范围内广泛的流行。而正是这种墓葬形制的转变,为汉代的丧葬艺术提供了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条件。所以自从西汉中晚期以后,以壁画墓、画像石墓、画像砖墓为代表的汉代丧葬艺术得以迅速地发展,成为汉代丧葬制度中的一大特色。本文就汉代丧葬艺术进行深入研究,探析其背后的思想背景。  相似文献   

4.
扬雄《方言》记载了众多的汉代方言词汇,这些宝贵的历史语料不仅反映了汉代各地方言分布情况,还为管窥整个汉代社会体系提供了相对详尽的资料。通过整理发现,《方言》一书中囊括了有关汉代政治和经济体系、社会阶级关系、生产力水平以及战事物质配备等诸多方面的内容,且这些都是社会体系中至关重要的组成要素。希望从以上几个方面着手,立足《方言》词汇,尽可能窥见汉代社会体系的轮廓。  相似文献   

5.
试论汉代文化的重要特点之一:重视孝道与《孝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孝道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传统。迄今为止的学者在谈到汉代文化时,往往忽略汉代的孝道与《孝经》。文章认为,汉代文化的突出特点是孝道,汉代是《孝经》最流行的时期,《孝经》在汉代受到空前绝后的重视。与先秦、秦朝相比,汉代的孝道之风出现了新的动向:一是汉代皇帝高度重视孝道;二是《孝经》有广泛的社会基础;三是汉代研究《孝经》的学者颇多;四是汉代对《孝经》的作用有所夸大。为什么当代学术界忽略了对汉代的孝道与《孝经》的研究呢?主要原因在于:历代学者的视野被风行于汉代的“五经”遮掩了。  相似文献   

6.
女性主义的盛行为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研究提供了新的、独特的视角。汉代是我国文学创作手段和创作体裁不断丰富的历史时期,同时也是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价值观念与审美特征形成与固化的重要节点。对汉代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主体地位的消解与社会地位、艺术发展以及审美特征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7.
汉代木结构建筑的发展与创新奠定了我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结构基础,本文以汉画像形成的历史背景为出发点,从天人合一与孝道两方面分析了汉代的社会主流思想,进而从汉代墓室结构与汉画像两个方面分析印证了汉代人的丧葬思想。最终从汉画像中建筑的类型、建筑的地域性特征以及建筑的等级性三方面分析论证了建筑汉画像的写实性。  相似文献   

8.
徐州汉代墓葬制度是在汉代徐州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发展的基础上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它与整个汉代丧葬制度的发展存在着很大的共性。但由于地理环境、政治经济发展状况、历史沿革、社会风俗、传统文化、思想信仰等诸多因素的差异,它又具有自身的特点。具体来讲,西汉时自身特点较为明显,东汉时则与其它地区较为统一。  相似文献   

9.
汉代宽松的文教政策、教育与选官制度的结合,促使了民间教育的蓬勃发展。汉代民间教育主要有书馆、精庐精舍、族学、庠序之学和义学等形式。民间教育在教育内容上广博丰富,教育时间、地点上灵活多样,教育对象上有教无类,为汉代教育的普及和社会的教化作出了巨大贡献,在汉代教育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汉代是一个各种思想都比较活跃的时代,如天人感应思想、阴阳五行、谶纬、长生等思想盛行。其中阴阳五行、谶纬是汉代比较活跃的两种思想,对汉代的社会、文化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汉代是祭祀盛行的时代,这两种思想对汉代祭祀及文学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汉代咏侠民谣是中国古代咏侠诗的源头,它们与史书的记录互为补充互为印证,真实地反映了汉代游侠的生存发展状况以及民间社会对游侠这一特殊群体的评价,不仅对我们全面认识汉代游侠,甚至对研究中国古代咏侠诗的起源与发展流变问题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汉画像石艺术是我国汉代独特的艺术形式,对我国后来的艺术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古埃及石刻艺术在世界上也独具艺术魅力。总结他们的艺术表现手法及特征,我们发现,虽然我国汉代画像石刻艺术与古埃及石刻艺术相差千年,但他们的表现手法及艺术特征有很多极其相似之处;而且形成这些艺术的社会背景、宗教思想也有着一些相似的地方。当然它们的不同之处也有很多,本文就此进行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13.
汉赋中表现出鲜明的国家一天下意识、浓重的历史情绪和高昂的政治热情,呼应着时代的共同主题,成为汉代社会精神的集中表现,是汉代文学宏大叙事的典型样本。  相似文献   

14.
汉代的婚姻关系中男尊女卑的现象十分明显,在婚姻决定权、婚姻形式和婚姻中止等方面,妇女的权力都遭到严重的侵害。由于汉代正处于封建社会统治秩序尚未完全建立的历史时期,加之妇女在社会生活中具有一定的经济地位,因此,在婚姻关系中妇女在改嫁、婚姻中止等方面尚存在一定的自主权。可以看出在汉代社会中妇女还存在有少许的人身自由。  相似文献   

15.
略谈儒家思想对山东汉画像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画像石是在建造祠堂和墓室时,特意雕画刻绘的一种石刻艺术品。山东汉代画像石的产生和发展是一种在特定历史环境下的社会文化现象,是我国古代为丧葬礼俗服务的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它所反映的是汉代社会的经济、政治和占主流的思想和儒家文化中厚葬习俗方面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汉代的婚姻关系中男尊女卑的现象十分明显,在婚姻决定权、婚姻形式和婚姻中止等方面,妇女的权力都遭到严重的侵害。由于汉代正处于封建社会统治秩序尚未完全建立的历史时期,加之妇女在社会生活中具有一定的经济地位,因此,在婚姻关系中妇女在改嫁、婚姻中止警方面尚存在一定的自主权。可以看出在汉代社会中妇女还存在有少许的人身自由。  相似文献   

17.
漆器作为汉代重要的文化载体,其工艺和艺术水平居各类手工业之首.汉代漆器的风格特征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除了在绘画、书法、青铜器等装饰风格和工艺技术上的相互渗透,在汉代铜镜、汉代画像石、画像砖以及汉代瓦当等等工艺美术中,那些自由流畅且富于弹性的线条以及气韵生动的风格与汉代漆器的装饰都是一脉相承的.所以说汉代漆器是在各种艺术的相互影响中发展成熟的.  相似文献   

18.
段宁 《科技信息》2009,(4):123-123
汉画像石是在建造祠堂和墓室时,特意雕画刻绘的一种石刻艺术品。山东汉代画像石的产生和发展是一种在特定历史环境下的社会文化现象,是我国古代为丧葬礼俗服务的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它所反映的是汉代社会的经济、政治和占主流的思想和儒家文化中厚葬习俗方面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邱楠 《科技信息》2012,(16):272-273
汉代画像石中多样丰富的图像组织方式,代表了其所处时期先民们的思想观念和艺术追求,更能充分反映汉代社会整体的艺术审美与文化内涵。本文通过对陕北神木大保当汉画像石图像构成艺术多重组织方式的深入分析,总结其图像构成及组合的方法和规律,探索其形成的社会背景和时代特征,为我们现代的图像艺术设计提供一定借鉴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汉画像作为汉代祭祀性丧葬艺术,反映了汉代所存在的祭祀天神、地祇、人鬼的礼俗。画像中祭祀天神的题材,反映了汉代人们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以及在死后能及时羽化成仙的渴望;画像中祭祀地祇的材料,反映了汉代在"事死如事生"厚葬之风的影响下,人们追求死后能安宁、享乐的美好愿望;画像中祭祀人鬼的内容,反映了汉代"事死如事生"厚葬思想盛行的社会现实,以及祈求家族子嗣兴旺、繁荣昌盛的习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