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中国文坛经过 80年代后期至 90年代初期的技巧形式实验与“历史沉迷”之后 ,又出现了一批关心当前社会问题的小说 ,一些代表性的作品有谈歌的《大厂》、何申的《年底》、刘醒龙的《分享艰难》等等 ,引起文学评论界的极大关注 ,被看作“现实主义的冲击波”或“现实主义的回归”、作品社会责任感及道德意识的唤醒。有些评论文章认为现实主义艺术精神的核心不是简单的复制社会现实 ,它要求以人文关怀与历史理性的思想光束来烛照社会现实 ,对社会现实采取不妥协的和批判的态度。作为作家 ,他宁可对“历史”有所“不恭”,也绝不能以任何理由认同…  相似文献   

2.
在20世纪的中国文学史上,由于“为政治服务”之类的偏颇主张,导致了长期独尊现实主义乃至“伪现实主义”盛行的局面,损伤了真正现实主义文学的声誉。文学创作的路向应是多方位的,由于与社会生活及现实人生的密切关联,真正的现实主义,至今仍具不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3.
现实主义在中国近半个世纪的艰难发展历程表明,只有坚持和发扬现实主义,文学事业才会繁荣兴旺。当前,要使文学沿着现实主义的道路不断前进,必须注意“关注现实人生”、“把握现实主义的精髓”等五个方面的问题。这是文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应该唱响的时代主旋律。  相似文献   

4.
在20世纪的中国文学史上,由于“为政治服务”之类的偏颇主张,导致了长期独尊现实主义乃至“伪现实主义”盛行的局面,损伤了真正现实主义文学的声誉。文学创作的路应是多方位的,由于与社会生活及现实人生的密切关联,真正的现实主义,至今亦仍具不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文学”这个概念几乎是包罗万象的。它可以指涉“拨乱反正”、“思想解放运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等政治家口号下的文学写作;它也可以指涉“创作自由”、“人道主义”、“新启蒙”、“个性解放”、“表现自我”等知识分子与文学家们的倡导。它可以用来概括“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也可以用来概括“朦胧诗”、“寻根文学”、“先锋文学”等。在一定程度上我们仍处在“新时期”。组成我们现如今的广泛的“共识”,广泛“认同”的观点,都是由“新时期”来提供的。90年代以后,往往是对80年代某些观念的强调、延续或者以此为基础的推断。“新时期文学”的最基本态度还可以用这几个概念来描述:“人道主义”、“个性主义”、“文学独立”。人道主义精神是“新时期文学”的最强音,也代表了1970年代末以来文学的最感人最健康的声音。将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化,以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为文学资源,“新时期文学”展开了对文化大革命传统社会主义“极左”政治的全面否定和批判。“新时期文学”的人道主义旗帜上有“自由”、“博爱”,却鲜有“平等”。人道主义者更倾向于把当下的问题看成是“社会转型”中的问题,这种态度一致延续到1990年代。但是没有对平等价值的奋力追求,又何来人道主义呢?而人道主义者的现实和历史位置究竟又在哪里呢?“新时期文学”10年盛会那段时间内,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是关于“忏悔”。忏悔在当时的表述下,是对今日之我的肯定,是自我与历史的“切割”。让文学与时代、社会“切割”,让文学回到文学本身,考察“人本身的灵魂”,在这一点上,“新时期文学”与“五四”新文学有着本质的差异。后者也有所谓“忏悔意识?  相似文献   

6.
“现实主义冲击波”是20世纪末出现的特有的一种文学现象,河北的“三驾马车”的作品是其杰出代表。他们的作品都客观真实地描绘社会现实、作家也亲身去体验和观察社会,并且在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充分显示了“现实主义冲击波”的现实精神。  相似文献   

7.
陈亮(1143—1194)字同甫,号龙川,浙江永康人。南宋时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自少有驱驰四方之志”“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议论风生,下笔数千言立就”。哲学上,他创立了永康学派,提倡功利之学,强调“事功”,反对理学家空谈“义理”,斥之为“皆风痹不知痛痒之人也。举一世安于君父之仇,而方低头拱手以谈性命,不知何者谓之性命乎”!文学上,陈亮是一个爱国主义词人,其词超迈豪放,激昂雄浑,是现实主义的杰作。  相似文献   

8.
19世纪下半叶,美国现实主义崛起并迅速发展壮大,乃成其民族文学之高潮;20世纪初至30年代,诸多文艺思潮和批判现实主义进一步丰富了美国文学,遂再成其文学之高峰;逮至二战后,美国文学沿多元化方向发展,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虽成其主流,但现实主义却一直如影随形,终于在上世纪70年代迎来了现实主义之轮回与回归,即新现实主义。新现实主义是更高层次的现实主义,它反映了"后现代之后"的现实主义在当代美国小说创作中的新发展,揭示了当下人类真实的生存状况。  相似文献   

9.
先秦时期,在强调“言志”说的同时,也开始涉及到性情的问题,如庄子说:“性情不离,安用礼乐!”(《庄子·马蹄》荀子说:“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在荀子看来,性情是一种自然本能,所谓“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情者,性之质也”。(《荀子·正名》他还多次论述到,美的要求是出自人的性情的一种本能欲望:“若夫目好色,耳好听,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感而自然,不待事而后生之者也”。(《性恶》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了瞿秋白对于革命观实主义的文学主张,这些问题是:马克思恩格斯和文学上的现实主义;发扬革命现实主义传统、坚持革命现实主义原则;关于大众文艺的现实问题;关于“辩证唯物主义创作方法”的宣扬和搬用。  相似文献   

11.
中国电影发初于1905年摄制的《定军山》。20世纪的前30年是中国电影学现实主义的萌芽时期。三四十年代,中国电影学现实主义发展成熟,其主流风格体现为理性-社会现实主义,五六十年代则体现为理想-浪漫现实主义。“革”时期,思想-浪漫现实主义发展到极端,焦成伪浪漫主义和伪现实主义的合成,电影学现实主义断流。八九十年代,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精神复归,并走向多元。显然,作为中国影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探讨艺术和现实的关系,可以从侧面看出中国电影学的艺术审美变迁。  相似文献   

12.
柔石的《二月》作为一部现实主义文学杰作,长期以来都以现实题材的深刻性和技术的工妙性所引人注目,而对于小说中刻划人物形象借助的特异方法往往被忽略。本文之旨趣恰在阐释柔石是如何用弗洛伊德“恋母情结”和人格理论来完成对萧涧秋的性格塑造,又是如何以“死之情结”和人格理论对文嫂的处境与结局作出合理解释。  相似文献   

13.
简论路遥的现实主义创作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路遥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创作的继承者。当他的《惊心动魄的一幕》和《人生》接连两届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后,他决定还要写一部规模很大的书—《平凡的世界》.此时我国文坛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各种文学思潮、文学流派风起云涌般地席卷全国,冲击着作家的创作.而文艺理论界和批评界的一些人又过分夸大了这些新思潮、新流派的作品,他们开始贬低甚至排斥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提出了“现实主义过时论”。面对这一文学现象,路遥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决不人云亦云,附庸新潮.他首先客观冷静地正视我国文学发展的这个现实,即:文学形…  相似文献   

14.
“三农”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的热点话题,文学界也开始关注这个问题。文章概述归纳了建国以来中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在对农村和农民的想象和表述的文本中呈现出三个特点:社会历史与政治理想渗透主导下的现实主义,缺乏一种丰富的含蕴意味和自由想象的召唤;民族国家文化建构中的现实主义,缺乏一种清醒自觉的批判精神与反思诘问;当下功利诉求严重的现实主义,缺乏一种面向未来的超越的形而上的追求与嗑问。并指出了在新时期对“三农”问题的表述和叙写时应予以努力推进的方向:创作主体应有直面现实尖锐矛盾的勇气,发现叙写真实农村与农民;作品中应有严肃冷静的思想探索和深度挖掘;倡导一种多元化和个性化的现实主义。  相似文献   

15.
人民军队从八一南昌起义一路走来,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已成为声震海内外的威武之师、文明之师、正史之师,而记载它成长过程的文学。已成为享誉文坛的“红色经典”:它们形成了中国新文学发展历史过程中独特的“美学规范”,体现为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这样的“美学规范”彤成了中国当代战争文学的叙事特点:一是,忠贞坚定、献身革命的主题;二是,大智大勇、积极乐观的人物;悲壮豪迈、崇高伟大的风格。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理论阐述和作品分析中指出,八十年代后半期新写实小说的出现,是与历史转型特定阶段相适应的一种文学转型,体现了文学中的“平民意识”。从文学观念和文学手法上看,表现出对现代主义和传统现实主义的双重反拨和双重吸收,丰富了新时期以来的文学的艺术经验。“平民文学”也应有“精英意识”,才会取得更大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17.
《风景》作为一部典型的新现实主义小说,在对“现实”的认识上并没有什么独到之处。然而,我们可以感觉到它对人们生存状态的还原上具有的一种独特的震撼人心的力量。小说通过叙事视角、批判性叙事语调以及诗性语言这三个方面所体现出的叙事方式,是显示作品整体魅力之所在。  相似文献   

18.
别林斯基(1811—1848年)是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理论的奠基人。别林斯基关于典型的理论,是世界文学理论宝库的一份珍贵遗产。今天,当人们重新思考文学典型的时候,重温别林斯基的典型观,对我们会有启发和借鉴。作为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理论的奠基人,别林斯基旗帜鲜明地宣称:“艺术是现实的再  相似文献   

19.
鲁迅创作的现代性主要表现在创作题材的平民化、现代主义表现手法的运用和悲剧审美意识的确立三个方面。其意义在于向“文学是人学”靠近,背离伪现实主义,突破“大团圆”审美观念,使中国文学结束了古典时期理想化的美善形态,直接显现现代文学直面人生的悲剧形态,踏上了现代化的第一级台阶。  相似文献   

20.
“反思”和“断裂”是现代性的应有之义。近代以来中国的社会进程始终在追求现代性的“断裂”中展开。20世纪的中国文学也一直追逐现代性,强化这种历史断裂。现代性的“反思”被“断裂”淹没了。底层文学的出现,表达了现代性的一些反思。如二元对立的现代性思维方式;城乡冲突;底层的被遮蔽——农村的虚空化,“大厂”的没落;现代文明带来的欲望膨胀、生命力萎顿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