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 毫秒
1.
异化在古希腊、中世纪、近代都以不同的理论形式表征着作为实践主体与对象化实践活动的客体对象的矛盾和对立,表现为主体的创造物对主体的奴役和控制,它限制主体自身自由意志的实现。当异化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呈现在社会各个领域时,异化问题就会促使人们去反思导致异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也即异化的根源是什么?从不同的理论视角进行深入剖析异化根源,对异化产生的社会原因和生物学原因进行探讨已势在必行。异化根源的研究意义重大,它可以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异化存在的社会历史条件,更深刻地认识异化对人类实践的影响。最终,实现人作为人的最高本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在《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劳动异化理论,旨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奴役劳动、物统治人等种种弊端。在我国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键时期,出现了一系列有关发展的不和谐问题,我们将之称之为异化现象,并试图运用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对当今社会的异化现象加以解读。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将异化引申为哲学和社会学名词。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通过劳动者的生产劳动及其生产出来的劳动产品反过来统治劳动者,形成异于劳动者的一股外在力量。马克思通过剖析认为生产资料私有制是造成劳动异化的主要根源,而相对固定的社会分工则是造成劳动异化的最终根源。异化劳动主要体现为人与自己生产出来的劳动产品相异化,人与自己的劳动本身相异化,人与自己作为人的"类本质"相异化,人与人的关系相异化。直观自身,消灭私有制,是去除异化劳动,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路径。  相似文献   

4.
席勒作为西方美学史上首倡美育的先驱,其著作《美育书简》对后来美学界的异化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他认为人本学的原则在于要求完整的人,而人的异化则表现为这种完整性的丧失,即表现为"人—非人—人"的这样一种历史观模式,进而他认为美感教育的作用即恢复这种完整性。但席勒只是把异化、人本主义的复归问题放在抽象的精神领域来思考,是一种典型的美育救世主义。恢复人的完整性应从实践现实经验领域出发来解决。  相似文献   

5.
法兰克福学派揭示了启蒙精神所确立的理性主宰地位在现代社会的独断运用所造成的人的物化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继承了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的批判传统。但是,它把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仅仅归咎于文明自身,而未能看到文明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乃是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没有看到生产力内部的矛盾才是人的物化得以产生的根源。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从经济生产领域深入分析人的异己化存在的具体表现及其原因,在一定程度上暗含了物质生产领域内人的异化对于人在其他社会领域的异化具有始源性的思想。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的发展脉络综述,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对腐败现象进行解读,运用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从腐败主体的社会需求异化、社会关系异化、道德异化以及腐败动机、腐败机会和制度约束等对人的异化的加剧来论述异化和腐败之间的关系。笔者结合马克思关于人的异化理论来详述在外部权力异化和制度异化导致腐败机会遍布的现代社会生活中,腐败主体如何发生道德异化、欲望异化,社会关系发生异变,最终走向腐败,充分论述腐败也是人的一种异化现象。  相似文献   

7.
关于“平等”,哲学史界探讨已久,马克思在《手稿》也进行了论述。我们认为,首先马克思主张人的平等实际上是对异化的自我本质的复归;其次,他主张平等只能在消除了异化劳动的社会才能实现,平等是作为一种结果存在于共产主义之中,而不是作为一种基础存在的。  相似文献   

8.
何楠 《科技信息》2007,42(12):32
费尔巴哈在谈到上帝时,他总结为是人性的异化。马克思在谈到资产阶级社会中的劳动时,他指出劳动的性质发生了改变,是一种异化劳动。异化概念本身含有主体因自身发展而产生自己的对立面的意思。如果把异化概念放到哲学史中去研究:从西方哲学到中国哲学,从康德到黑格尔再到马克思,可以发现异化在不同的哲学大家中有着不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物化形式,科技带动了社会高速发展,却也日益成为超出人类所能控制的、甚至是支配、压抑、奴役和统治人与社会的异己力量,窒息了人们的创造精神。积极思考科技异化的原因,并寻求解决和抑制科技异化及确保科技安全的思路与方法,澄清人们对科技发展的困惑,有助于促使人们全面审视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加速科学与人文的沟通,彰显科技内含促进人全面发展的伦理价值;也有助于完善国家现代安全文化体系,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好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建设和谐社会的方针政策。  相似文献   

10.
刘飞 《科技资讯》2010,(17):182-182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详细论述了劳动异化。并且从两个方面考察了劳动异化行为,一方面,工人同劳动产品这个异己的、统治着他的对象的关系。一方面,在劳动过程中劳动同生产行为的关系。从而,推出人与人相异化。作者从此出发,联系到中国当代教育中存在的异化现象。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考察:一方面,教育与受教育者之间出现的教育异化;一方面,在教育过程中的教育制度的异化现象。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继承并扬弃了历史上已有的、特别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异化思想,在对现实经济领域进行初步分析的基础上,比较系统地提出了异化劳动思想,实现了异化概念由政治和哲学领域向现实经济领域的转向。马克思在异化劳动思想中,从人自由自觉的活动的本质出发,通过劳动产品、劳动过程、人的本质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剖析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人的异己化存在。与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异化思想不同,马克思所谓异化劳动的主体由绝对精神或自然的人转向现实的、具体的人。马克思试图从整个人类发展历史中寻找人走向自我异化的原因。虽然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思想因受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影响还有不成熟之处,但毕竟揭示了生产劳动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从而隐含了唯物史观的天才萌芽,同时在对人的本质及社会历史观的认识方面亦超越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的异化劳动做出了全面而深刻的分析,欧洲法兰克福学派则继承了其中的批判思想,高屋建瓴地分析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大众传媒的异化倾向。时至今日,我国大众传媒的异化倾向也有愈演愈烈之势,传媒的异化必将导致人的异化,怎样在日益发达弥漫的传播中保持人的理性批判性和能动性,实现人的全面而幸福的自我完善是媒介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的劳动异化论把一切异化现象归于劳动异化,把异化的产生归于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本身,指明了克服异化之路在于废除私有制,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而马尔库塞则以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依据,以存在主义观点为基点,割裂人的本质和人的存在的关系,把劳动异化曲解为人的本质的异化,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论向存在主义方向发展。因此,马克思劳动异化论和马尔库塞总体异化论之间有着原则性界线。  相似文献   

14.
田仙枝 《科技资讯》2006,(32):247-248
“归化”与“异化”作为翻译中的两个基本原则,近年来一直是译界争论的焦点。笔者从这种争论出发分析了“归化”与“异化”的区别与特点以及我们在教学中所碰到难题的解决。在我们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归化”与“异化”应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我们的翻译才能搞得好。因此,在翻译中,过分地注重某一种原则势必走向极端,我们应该采取适度互补的原则以促进中英民族文化的交融。  相似文献   

15.
异化现象要阐述以人为本,首先要从异化现象说起。异化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异化是指主体在自身的发展中,由于自身的活动,产生出自身的对立面,并且作为一种外在的异己的力量反过来反对主体自身[1]。异化在现实社会已是普遍现象。现代人创造了高速发展的物质文明,却让这种物质文明变成束缚自己的桎梏,享受着物质文明带来便利的同时,精  相似文献   

16.
卢月辉 《科技信息》2012,(12):317-318
在我国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学固然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尤其是在中小学校更是如此。然而,目前有许多学校仍然存在着教与学的异化现象,这种异化现象造成师生关系的异化,因此,必须从根本上克服和消除教与学的异化,以利于和谐校园的构建。  相似文献   

17.
翻译是在两种文化间搭桥梁,体现了一种文化渗透溶合到另一种文化中的过程。在翻译过程中,采用异化译法、还是归化译法还是两者井用?这是译界长久争论的一个问题。那么作为深厚文化承裁者的谚语的翻译,本人试着从谚语套用,归化译法、异化译法、归化、异化相结合三个方面举例进行阐述,以探究谚语翻译的方法与策略。  相似文献   

18.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通过对经济学的哲学批判,提出"异化劳动"的概念。马克思认为人的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即劳动是人的类本质。劳动的异化体现在四个方面,即工人与自己的劳动产品的异化,工人与自己的劳动行为本身的异化,人与人的类本质的异化和人与人之间的异化,并认为私有制所造成了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的分析构成了劳动异化的根源。  相似文献   

19.
人与自然长期以来就是相互依存的矛盾统一体,人来源于自然又离不开自然,人在生产生活的劳动过程中又在不断地改造着自然。随着资本主义分工和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出现,劳动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被异化,出现了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活动相异化、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人同人相异化的表现。劳动是连接人与自然关系的桥梁,异化劳动使得人与自然相异化,造成了资源浪费、生态破坏、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等生态后果。这就需要消除异化劳动,减轻异化劳动对自然造成的伤害,从而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向和谐共生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0.
王宇 《科技咨询导报》2013,(14):196-196
当人们在享受技术带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时候,同样也受到了技术负面价值带来的影响.当技术已经完全渗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时,食品行业也不能例外.近几年食品行业陆续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则是技术异化的一种表现结果.该文针对这种现象分析了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出现异化的原因及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