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钟惺的评点在晚明颇负盛名。除了《诗归》外,钟惺还有不少评点著作,其中《钟评左传》、《唐诗选汇解》、《刘文成公全集》三种,评点细致,表现了钟惺倡导读书、学古,以及追求“真精神”的文学观,值得研究和讨论。  相似文献   

2.
朱光潜的《诗论》是中国百年新诗史上最具科学性和逻辑性的诗学论著。《诗论》在王国维《人间词话》的基础上为诗话到诗学的转变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但是在体例上还有不够统一的地方。《陶渊明》一章与全书的体例不协调,这说明《诗论》具有未完成性。  相似文献   

3.
综观钟惺诗论,巳隐然有着完整的体系且见解深刻。如在本质论的认识上,传统的“性情说”是种从表达和描述的对象上来界定的初级本质论。钟惺在此基础上,从历史和哲学的层面上,认识到了“审美性情”这种较为高级的诗歌本质论。其诗歌创作以独特的“幽深孤峭”的风格在明末诗坛刮起了一阵竟陵旋风。但相比之下,其诗歌实践与理论有相当大的偏差。本文试从社会和个人诸方面探讨产生这种偏差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明末湖北竟陵人钟惺、谭元春在公安派“性灵说”的基础上,别出手眼,另立“幽深孤峭”之宗,形成竟陵派。“幽深孤峭”是竟陵诗派的美学追求,是诗派创作追求的主体风格。本文主要从钟惺、谭元春编选的诗歌选本《诗归》入手,探讨其对竟陵诗派创作风格的影响,并进而总结出竟陵派的诗歌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5.
明代的主流诗学重雄浑而轻清逸,重李杜一脉而轻王孟统绪,故胡应麟论“清”,兼容雄浑与清逸两种风格,注意区分“格清”与“才清”,显示出主流诗学试图吸纳非主流诗学的趋势。将“诗为清扬”作为重大的诗学主张提出并认真加以阐述的则是竟陵派的钟惺。从理论设计看,竟陵派所界定的“清”,排斥俚俗和雄浑壮阔的风格,既是为了规范公安派的“性灵”,又是为了改变七子派忽视情趣的失误。  相似文献   

6.
清初王汝南补辑钟惺、谭元春评选的《明诗归》一书,经王士祯、纪昀等定性为伪作。作为明诗总集,《明诗归》与其它伪书牟利的性质不同,意在托之释放遗民情绪,并为寒士遗民存人、存诗、存集。《明诗归》伪书的出现,是竟陵派在明末清初遭到由学术而上升为政治层面批判的过程中,竟陵派后期作家的一次抗争,力图证明竟陵派是主张真性情的诗派;竟陵派的诗歌也绝非如某些强势作家所谓的"鬼趣"、"诗妖"、"淫咒"、"亡国之音"。《明诗归》未能挽救竟陵派被扼杀的命运,但保存了珍贵的诗学史料,是明清之际诗学转型研究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7.
陆云龙是明末清初的评选家、出版家。在竞陵派风行的时期,他选评、出版了一些钟惺的诗文,表现出较为现代的小品文概念,以及与钟惺较为相近的文学观点:反对复古模拟,文学要表现情感,要讲究作品的结构,等等。这些对于陆云龙、钟惺的研究很有价值。  相似文献   

8.
明末湖北竟陵人钟惺、谭元春在公安派"性灵说"的基础上,别出手眼,另立"幽深孤峭"之宗,形成竟陵派。"幽深孤峭"是竟陵诗派的美学追求,是诗派创作追求的主体风格。本文主要从钟惺、谭元春编选的诗歌选本《诗归》入手,探讨其对竟陵诗派创作风格的影响,并进而总结出竟陵派的诗歌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9.
《孔子诗论》心理分析色彩浓郁,蕴含丰富的情性思想。其通过剖析诗篇文辞背后的深刻情性内涵,形成了以情性范畴为核心的诗学体系。同时,对诗歌接受者的接受心理也有十分精彩的论述。从诗歌创作时诗人的内部心理世界,到诗歌传播过程中接受者的审美思想情感,《孔子诗论》充分体现了战国诗学情性观之发展。  相似文献   

10.
被誉为"南国诗人"的梁宗岱先生是我国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与朱光潜、艾青等齐名的著名诗人与诗论家。他的诗论主要集中体现在《诗与真》、《诗与真二集》以及《屈原》、《关于象征主义》、《试论直觉与表现》等论文中。尽管这些诗论都不注重论诗的体系,然而却都注意将诗性的描述与逻辑的阐释、心灵的顿悟紧密结合在一起,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独具珍贵的艺术价值,在我国早期比较诗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1.
《孔子诗论》是距今大约2257年左右,即公元前三世纪的重要出土文物。它对《诗经》学中的基本概念,如"风"、"雅"、"颂","诗言志",作出了明确的阐释,在《诗经》发展史上,是儒家诗学系统的产物。在先秦儒家诗学的发展链条中,它在孔子与孟子之间补充了一个新的环节,从而为研究先秦儒家学派对《诗》的继承与创新的过程,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相似文献   

12.
选择王夫之与金圣叹的诗论思想为比较,是因为二人分别代表了明末清初两种貌似不同的诗学理论:金圣叹以分解法论诗,强调诗的起承转合的文法;而王夫之则反对格套法式,主张情景交融,即景会心之作。但这两种相对的诗论,实则共同体现了古典诗论的基本精神,即有法与无法的体用不二之说,是乾坤之道在诗学领域中的体现,终而同归于易,二者互参,更可加深对古典诗学精神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晚明文坛.竞陵派裔承公安,却又在师心中寻求古人之精神,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竞陵派在政治糜烂时代对文学革新的探索。竞陵派以钟惺、谭元春为前后期领袖,故又号“钟谭体”,其形成需要三个方面的条件:钟、谭的订交;《诗归》的编纂;钟、谭的交游。  相似文献   

14.
朱光潜在《诗论》中以中国诗歌为研究对象,论述了"谐"的独特艺术效果,创造性地借鉴了席勒美学中"游戏冲动"与《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的观点。席勒的游戏冲动理论背后有"审美王国"这一宏大的政治设想,朱光潜诗学中的文字游戏论则凸显了对诗歌文学性层面的关注;席勒的诗论是一种回归本心抗拒规范的理念,而朱光潜的"谐"突出道德伦理的诉求。朱光潜的"谐趣"说是一种植根于中国自身文化状况的儒家诗论,与他后期的精神实践论美学具有承接关系。  相似文献   

15.
在宋人的诗学阐释中,往往以“风水”之喻,说明“自然”之英旨。其内涵,一方面是主体意识的自由表达,一方面是客观物象的天然呈现,而且这主客体两方面又是浑然契合,不留人工痕迹。是中国诗歌自《诗经》以来现实主义诗论的进一步开拓。呈现了自然平淡与艰涩雕绘斗争的轨迹。  相似文献   

16.
清代诗论家叶燮的《原诗》在中国古代诗学批评史上,影响深远。作者对《原诗》中诗论的创新性和局限性进行分析,并主要通过"理事情——才胆识力说","变而不失其正"的诗歌发展观,"定位——虚名"的法的认识三方面对《原诗》的创造性价值进行一定的揭示。  相似文献   

17.
《葬花吟》是《红楼梦》中具有极强魅力的歌行体诗歌,其诗学渊源与唐寅其人、其事、其诗密切相关。曹雪芹继承与发展了唐寅身上的文人意识与诗学传统,并使诗歌的诗学功能与小说叙事功能完美结合起来。作为一个例子,本文就是要探讨文化承传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上博简《孔子诗论》对《诗经》的解说注意体会作品所蕴含的内在情感,注意阐发论者所获得的审美感悟,注意揭示诗篇所展现的风俗民性。这些显示出《孔子诗论》已具有文学鉴赏的某些属性。但同时,和先秦其它论著中鉴赏《诗经》的论述一样,《孔子诗论》对《诗经》审美、文化价值的把握又是直觉性的和不自觉的,因此它们都只能算是文学鉴赏的萌芽。《孔子诗论》是这些处于萌芽状态的文学鉴赏的典范。  相似文献   

19.
荀子诗论之审美意蕴阐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荀子》一书,其引《诗》、用《诗》及论《诗》之处彰显了荀子的基本诗学观点。本文采用文学接受之审美属性的美学角度,泛采前辈之长,论述荀子引《诗》、用《诗》、论《诗》所体现出来的美学意蕴,以期阐发荀子诗论的独特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20.
郭沫若不仅是中国新诗史上杰出的诗人,也是名的诗论家。他早期的诗论以主情义“自然流露”说、“形式的绝端自由”、“诗是人格的表现”,“无目的而合目的性”的诗学观等为主要内容,形成了完整而自足的体系。本阐述了郭沫若的诗论之后分析了他早期的诗论的诞生与中西方化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