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晓蕾 《科技信息》2011,(24):I0145-I0145
本文运用弗洛姆的前进与倒退方面的生命理论分析西尔维娅.普拉斯的自传体小说《钟形罩》,指出了主人公埃斯特人生历经三个阶段:生命,精神危机以及回归50年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美国社会。  相似文献   

2.
“鞋”意象在《金瓶梅》小说中具有特殊的作用。首先,“鞋”是小说行文的重要标记性意象,直接与人物性格产生联系,鞋的样式转变也与小说情节的炎凉转换相关联;其次,“做鞋脚”是女性世界的度量衡,鞋既是私密的闺阁社交针线,也是女性地位和人格的外在表现,小说的叙事节奏与循环往复的做鞋过程紧密相关。对鞋的关注,体现了一种普遍的对女性身体的理解方式,“鞋”意象与女性角色的生命建立了一种映射关系。小说的叙事围绕着中心意象“鞋”展开,在鞋的制作、交换与失而复得中循环前进。  相似文献   

3.
本文乃细读卡夫卡的寓言小说《饥饿艺术家》,意在阐释艺术与生命的关系。以饥饿、表演作为象征,面对物质欲望充斥的时代,强调出某种近乎临近灭绝的艺术献身精神。  相似文献   

4.
《二月》讲述了一个漂泊者的故事。萧涧秋回芙蓉镇,是幻想用故乡与爱情,将养漂泊人生孤寂彷徨的疲惫心灵;他的离去,表明他的思想行为与沉滞的社会格格不入。小说既表现了中国特定历史情境中的波希米亚人的生命体验,又包含了对现实社会和国民性弱点的文化批判。小说的艺术特色,一是浓郁的伤感浪漫的主观抒情性,二是情节结构与情绪结构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5.
萧红在其成名作《生死场》中刻画了一个哈尔滨附近村庄的人们(尤其是女性群体)的生与死的故事。在小说中,女性的生命价值被践踏,难逃"被虐"的命运,而女性也在有意无意中将自身所受到的种种压迫强加到同类或比自身更为弱小的孩子身上,对他们施以"虐人"行径。本文拟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探讨萧红在《生死场》中对女性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试图挖掘造成小说中女性"被虐"与"虐人"的双重困境的根源,并由《生死场》出发来探究萧红独特的女性写作的背后原因。  相似文献   

6.
"饥饿"是理查德·赖特《黑孩子》(《美国饥饿》)的主题之一。对理查德·赖特而言,生活的意义在于努力寻求生命的价值。本文通过分析和解读"饥饿"的表面意义和象征意义,旨在使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部小说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孽海花》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它借助对名士的讥讽解构了名士日常的权威,实现一种狂欢式的解放;借助艳情的描绘解构了鼓荡人心的革命理想,为各个层次的广大受众提供了某种想象性的满足,就像《哈姆雷特》、《红楼梦》一样具有了追求自由的文本生命。  相似文献   

8.
余华与苏童、格非、孙甘露等人被称为中国当代的先锋小说家,大约是十几年以前的事。那时余华的小说写作与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相比,确实表现出极其鲜明的先锋品格。他以大量的实验文本如《一九八六年》、《世事如烟》、《难逃劫数》、《往事与刑罚》,进行着叙事方式、叙事话语的革命性转换。在这些小说里,余华将怪异、丑恶、罪孽、荒诞、宿命等残酷地掺杂成一体,营造了一个与现实表层生活和世界相去甚远的阴冷、幽暗的人间地狱。在这人间地狱里没有丝毫的温柔。而构成他这一阶段小说的总主题便是死亡,死亡幽灵般地在他的小说中无处不在地…  相似文献   

9.
郑成志 《龙岩师专学报》2003,21(2):24-25,28
余华是先锋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在八十年代中后期他发表了一系列极具形式感的小说。到九十年代,随着他对小说艺术和人类生命本真探索的拓展其创作出现了转型。《呼喊与细雨》就是余华小说创作转型期的代表性作品,本文试图从余华对叙事艺术的探索和对人类生命本真的追寻的融合上来论述这部长篇小说,阐明余华在“反叛”前期小说只注重形式实验而不注重作品精神内涵的缺陷,从而重建了他的先锋性。  相似文献   

10.
曾经在幼年代后期被称为先锋派作家的余华,90年代又推出两部重头作品《活着》(1992年《收获》第6期)和《许之观卖血记》(1995年《收获》第6期).这两部作品与余华的先锋小说一样,仍然是在密集而刺目地铺陈人间的苦难,然而这种苦难与先锋小说中的苦难精神指归与形式意义已经完全不同,我们阅读时所受到的震撼也不一样.可以说,这两部作品已经脱离了“先锋”的轨道.余华1989年在《上海文论》上发表过一篇谈创作的文章《虚伪的作品》,这篇具有宣言倾向的写作理论与作者在80年代的写作行为紧密相关.余华在其先锋小说《一九八六年人《…  相似文献   

11.
道德问题贯穿小说《罪与罚》的始终,这也正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对宗教探索的主要问题。在道德领域没有纯善与纯恶之分,善恶往往是相随的,并且在一定的条件下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变。同样,《罪与罚》中的人物大多都是善恶相杂的,分析他们身上的善恶,揭示了作者的善恶观。  相似文献   

12.
《黄昏里的男孩》等四篇小说描写了儿童在成人世界里的生存状态:物质的匮乏,母爱的缺失,与成人的隔阂与冲突,儿童与生命本真状态的亲近,以及自我拯救的失败。这些小说以迥异于儿童文学视角揭示了童年的生命状态以及造成儿童苦难的根源。  相似文献   

13.
余华的小说《活着》展示了顽强的生命信念,主人公福贵以生拒死,用"活着"对抗死亡。同时他的一生也启示我们:珍惜生命,热爱生命,要好好地"活着",活得精彩些。  相似文献   

14.
曹文轩的长篇小说《天瓢》全面实践了他的美学主张,他用一种似乎不太能说清的叙述方式,深入表现了人类个体生命轮回的壮美,描绘了生命存在的神秘和狂欢。小说中那种显得似乎有些过分的唯美倾向,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当代文学的粗鄙化现象提出了新的挑战。用文化学和生命学的阐释视野进行解读,《天瓢》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成长小说,也不是所谓新浪漫主义小说和唯美小说,它更多的是一种神秘小说,是一种演绎生命的神秘与狂欢的文化小说。它在一个浩大的历史背景中,抒写了个体生命充满尊严的挣扎和欢乐,生命和身体的光辉在小说中显得灿烂而崇高。  相似文献   

15.
高萍  刘立苹 《科技信息》2007,(6):159-159
历来学者往往都是通过《野草》来关注鲁迅作为一个存在主义者对生命的追问,而忽视了从他的小说中去体验他的生命世界观。鲁迅在《呐喊》与《彷徨》中慨叹了生命的悲哀,同时在《故事新编》中,他又意识到了生命的尴尬。  相似文献   

16.
阿城的小说在语言技法上深得《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古典名著的神韵,具有古典小说的叙事风格,在思想内容上也体现出了阿城自己对人生对生命的独特而深刻的感悟与思考,因而在不断发展的中国当代文学史上,阿城的小说作品仍将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7.
以《保卫延安》、《林海雪原》、《红日》、《青春之歌》、《红岩》、《红旗谱》等6部著名长篇小说为例,分析“十七年”中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成就与不足,并从创作方法和文艺方针角度作一些反思。  相似文献   

18.
作家墨白数十年来一直致力于通过跨文体写作进行文体革新实验。《手的十种语言》就是其中的代表作,该小说借助对小说、诗歌、绘画、书信、日记、评论、新闻报道、案件调查手记等诸多文体的融合与拼接,推陈叙事形式和叙事手段,进而呈现作家对欲望的的解剖展现,异化传统小说以情节为结构中心的范式,转向小说"反文体"的多种融合、多重图式,追求写作手法的移植与联姻。可以说,《手的十种语言》的结构和文体都是对小说创作的新探索。  相似文献   

19.
文章试图通过对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与RPG网络游戏文本中的英雄角色进行分析,探讨RPG游戏塑造英雄与小说文本的不同及其形象内在的置换方式。  相似文献   

20.
凯特·肖邦的小说《一小时的故事》揭示了美国女性与社会的矛盾问题。本文运用”三一律”戏剧结构来解读作者在小说创作中对这一理论的创新与完善,剖析女主人公在寻找自我价值和从社会约束中挣脱出来的内在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