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中第一位霸主,其改革意识,用人理念,人本思想和“九合诸侯、尊王攘夷”的称霸策略具有深刻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2.
在春秋中期,随着楚庄王问鼎天下,周天子的威仪彻底陨落,勤王而信天下的“尊王攘夷”战略终于寿终正寝。随之而来的,便是以楚庄王武力控制诸侯的结盟战略为代表的春秋争霸时代。晋因与楚国的邺战(公元前597年)一役失败,但这并不意味着在春秋时代占据霸主地位最长时间的晋的终结。随着晋景公的励精图治,晋国霸业逐渐复兴。  相似文献   

3.
<正>在春秋中期,随着楚庄王问鼎天下,周天子的威仪彻底陨落,勤王而信天下的"尊王攘夷"战略终于寿终正寝。随之而来的,便是以楚庄王武力控制诸侯的结盟战略为代表的春秋争霸时代。晋因与楚国的邲战(公元前597年)一役失败,但这并不意味着在春秋时代占据霸主地位最长时间的晋的终结。随着晋景公的励精图治,晋国霸业逐渐复兴。这次晋的强势地位自景公兴兵灭赤狄(前594年)开始,一直持续至厉公、悼公以至顷  相似文献   

4.
史向辉 《长春大学学报》2004,14(3):78-79,102
以德、信、礼、义为主要内容的我国传统价值观在春秋争霸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成为齐恒公、晋文公、楚庄王争霸战略的重要内容。通过论述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在争霸斗争中遵循传统价值观的史事,揭示出传统价值观仍然是春秋时期社会意识形态的主流。  相似文献   

5.
从吴楚战争看沈尹戌的政治军事思想张西庆沈尹戌(?-前506年),出身楚国贵族,乃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曾孙,叶公沈诸梁之父.因封于沈邑为尹,遂以地为姓.楚阳王时任左司马,为当时名将.在澄清楚国内政、抵抗吴国入侵的斗争中曾发挥重大作用,并终以身殒国.一、...  相似文献   

6.
徐进 《世界知识》2013,(2):13-13
“尊王攘夷”是中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普遍采用的战略,分析其演变可对今天中国崛起战略给出一些重要启示。所谓“尊王”是指尊崇周天子的权力与权威,而“攘夷”则是指防御外夷的入侵。  相似文献   

7.
刘涛 《枣庄师专学报》2010,27(1):129-133
宋代《春秋》学者众多,相关著作丰富,春秋学成为经学中的“显学”。作为一种“经世之学”,春秋学随着政治抗衡双方力量的此消彼长而出现意识的转变。“尊王”与“攘夷”是春秋学的主流意识,北宋偏重“尊王”,南宋侧重“攘夷”。民族矛盾与战争贯穿整个赵宋王朝,“攘夷”也为两宋《春秋》学者所重视。南宋由于处在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攘夷”成为最强的时代之音。而重在加强中央集权、恢复伦理纲常的北宋“攘夷”的态度也相当明朗。生活于北宋前期的孙复和中期的刘敞,他们的春秋学的著述经世色彩强烈,其“攘夷观”不仅丰富了北宋春秋学的华夷观念,也针对时政提供了一些有建设性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章迪禹 《世界知识》2013,(23):56-57
楚成王通过泓之战,一时在中原已无敌手,这种状况让中原各国多少有些屈辱。尽管楚通过“尊王”获得了中原各国一定程度上的身份认同,但是包括周天子在内的中原君长仍对荆楚侵吞中原的后果忧心忡忡。就这个时刻,历史上又出了一位挽狂澜于既倒的诸侯——晋文公。晋文公的霸业晋文公重耳命途多舛。作为大国,晋总是祸起萧墙,内乱不已。纵观当时的所有大国,几乎都存在这样的问题。上一代的诸侯国君宠信某姬,故废长立幼,而幼子为了稳固自身统治,  相似文献   

9.
千家姓中一奇葩张西庆沈尹戌是春秋五霸之一楚庄王的曾孙,楚昭王时被封为沈地(河南省平舆县)为沈尹,以地为姓,他便是中国沈姓的始祖。沈尹戌有两个儿子──沈诸梁与后。沈诸梁于公元前505年被封楚国北境要塞叶邑为叶尹,以叶为处,故称叶公,乃中国叶姓的始祖.父...  相似文献   

10.
“赐我先君履”索隐常耀华,程纪伟《左传.德公四年》齐桓公伐楚是千古名访燃其中不少词句训释亦是千古疑案。诸如“风马牛不相及”,“王侯九伯”,“穆陵”,“包茅”之类,言人人殊,聚讼有日。“赐我先君尼”一语似无太大分歧,但并非毫无异议。王力《古代汉语》:“...  相似文献   

11.
“五霸”之说历来纷繁,前人以为有“三代五霸”与“春秋五霸”之别。实际上,任何一个“五霸”说都不是以某一标准(如主持盟会、天子赐伯等)可以归集的,“五霸”的概念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的,这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相似文献   

12.
郭锡良等编《古代汉语》3017页有例句,是引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的义字.照录如下:“大司马固谏日:‘天之弃商久矣,君将兴之,弗可放也已。’弗听.”郑天诞主编史学名著《左传选·没之战火这几句的标点是;”大司马固谏日:‘天之弃商久矣!君将兴之,弗可放也已.’弗听.”两书均以“弗可赦也已”为句.这是据《十三经注疏·左传·僖公二十二年》的标点.这样标点.似有不当,应为:“弗可,赦也已.”为便于理解,今引证有关上下文如下:“(位公二十二年)三月,郑伯如楚.夏,来公代郑,干鱼日:‘所谓祸在此矣.”楚人代末以…  相似文献   

13.
《史记·楚世家》有楚庄王“一鸣惊人”的记载,但在《左传》甚至现在的其他典籍中找不到确切的依据,因此难以通过文献考据的方法证实它的真实性。不过,将其与《史记》中其他几位春秋霸主的历史事件进行比较就会发现,太史公无一例外地对《左传》的相关记载作出了有意识的改造,以更加凸现他的“内修而外强”的思想,因此,关于楚庄王的这段叙述又是合理的。同时,从上述这些历史事件中,还可发现太史公对人才的高度重视和对人心向背重要性的清醒认识。  相似文献   

14.
近代中国救亡思潮从守旧派的“尊王攘夷”发展到洋务派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再进一步发展到维新派的“寻求富强”,体现出一种递进的嬗变轨迹。对这一嬗变轨迹作出一个逻辑和历史上的合理阐释,对这三种典型救亡思路的内涵和内在演变作出详细的说明,进而对它们的作用和缺陷作出新的评价。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的“礼”涉及到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历代的礼学家有较多的研究,但对于其中的投降礼,却较少涉及。投降礼在《左传》中有三次确切记载:僖公六年,许僖公向楚成王投降;宣公十二年,郑襄公向楚庄王投降;昭公四年,赖国国君向楚灵王投降。实施投降礼仪通常是失败的国君“面缚、衔璧、肉袒”,大夫“衰绖”,士“舆榇”;接受投降的一方通常是“从之”,以礼相待。《左传))里的投降礼仪对后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春秋时代,诸侯争霸。期间有多位诸侯先后称雄一时,历史上有“春秋五霸”之说。但“春秋五霸”究竟是哪五个人,一直众说纷纭。现对这一问题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春秋时期能称为霸主的又何止五位。“五”可能只是一种虚指,是当时人对于称雄一方的诸侯的惯用称呼。随着时间的转换,人们对于这一概念的理解也有不同。  相似文献   

17.
“问鼎”一词,源自《左传·宣公三年》:“楚子伐陆浑之戒,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定王使五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楚子”即楚庄王,他乘伐戎之机,陈兵于洛水。此举无非是向周王炫耀武力。周定王心中不满,但仍派遣特使王孙满慰劳楚师。楚子在会见王孙满时,问起周朝九鼎的大小  相似文献   

18.
庄蹻西征行军路线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楚将庄蹻西征夜郎是文献记载中华夏各国最早在这一地区进行的军事活动。这次西征的时间和路线,文献有两种不同记载:《史记》、《汉书》所记是“楚威王时”“循江上”《后汉书》所记是“楚顷襄王时”“从沅水伐夜郎”。在时间问题上,目前我国史学界多数学者主张以《后汉书》所记的“顷襄王时”为淮;而进军路线问题则迄今仍无定论。木文主张应肯定《史记》的记载,兹考证如下: 庄蹻此次出征,《史记·西南夷列传》写道:“始楚威王时,使将军庄踌将兵循江上,略巴、蜀、黔中以西。庄蹻者,故楚庄王苗裔也。蹻至滇池,以兵威定属楚。欲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中国592*型“险避魔箭”故事的典型文例,莫一大王的故事在岭南广泛流传。若从文献记载和民俗历史入手,可以考知它是包括古代内地主流汉文化和边地少数民族文化在内的多元文化整合的结果。比如莫一大王的名号、坟山、宅树等都有其“王气”、“天子气”征兆,王者之气又与其赶山造海、朝往夕返的“法力”展示互为因果,共为表里。只是在尊王攘夷的极端传统里,这样的叛逆性僭越者终被除灭,当然他还永远存留在民族的现实感悟和历史记忆中。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史学自《春秋》起,即含有民族偏见:“尊王攘夷”“异内外”“夷夏大防”的所谓“春秋大义”,歧视除中原华夏族(汉)之外的“四夷”。对西南地区,中原人士认为“西南外夷,种别域殊,”(《汉书·叙传》)“不毛之地,无用之民。”(《西南夷传》)视中国版图内之西南夷地区为外域。谬种流传,已根深蒂固。明代安宁杨一清云“云南荒服,前代不入版图,太祖高皇帝命西平侯沐英征服之。”(《条处云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