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从二程洛学到朱熹闽学、从二程理学到朱熹理学,有一个传承发展过程。在程门弟子中,福建人杨时、罗从彦是闽学的开创者,也是二程洛学和理学思想的传承者,他们全面继承二程的理学思想,但无大发展。到了李侗,除了继承师说之外,又有新的发展。他把程颐的理本论和周敦颐的太极论糅合起来,用理深化了太极。朱熹是闽学的集大成者,又是二程洛学的发扬光大者。他系统化了程颐的理本论,完善了理在气先论,发展了格物致知论,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程朱理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2.
朱熹的《太极图说解》,以“质而语其生之序”“气而语其行之序”阐释周敦颐《太极图说》“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的五行次序。朱子后学对此多有不同解释。现代学者的解释皆未能越出叶采之说,然叶采亦未理解朱熹两种五行次序的义理结构。朱熹阐释阴阳五行循环错综的义理时,始终将太极置于本源之理的绝对性地位,阴阳五行化生万物之所以然是由于太极生生之理。通过对《太极图》图像及《太极图解》义理的分析,两种五行次序的义理结构和内涵可以得到更加直观、更加深刻的展现。  相似文献   

3.
利用中国传统太极哲学对现代篮球运动中的强弱、快慢、攻防、动静等诸多矛盾关系进行了阐述与分析,并归纳总结了篮球运动中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实现“以弱胜强”的太极思想。这些论述可开阔与启迪我们的思想,让我们站在民族传统哲学的角度上审视篮球运动,更能发现其内在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4.
关于儒学"太极"概念,蕅益智旭以出家人特有的方式进行诠释。智旭认为,太极是天地万物之本原,这一本原具有阴阳之理,阴阳变化之神妙过程中化生万物;同时,太极和万物之间是一种体用关系,太极为体,万物为用。在无极与太极的关系上,智旭表面上赞同周濂溪,暗中又借鉴朱熹的观点。智旭还提出"太极妙理"说、阴阳善恶观等。智旭是站在佛教世界观的立场上诠释儒学理论范畴,其本义是在介绍佛学,藉儒说佛,会通儒佛。  相似文献   

5.
濂溪是理学家周敦颐的名号,是周敦颐的自命名,以廉名溪,表达了周敦颐的思想志向,而不是故里之名.本文对朱熹确认濂溪源于故里之名进行考辨,还濂溪历史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6.
“格物致知”是朱熹理学范畴体系中的重要范畴。历来研究者们对之训解颇多。上世纪30年代,史学家张荫麟先生在对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下卷)的评论中,从为学方法论角度,质疑朱熹的“格物致知补传”思想之合理性。而实则朱熹的“格物致知”说本身是与其理学本体论相呼应的,其所要格之“物”主要是“日用问应事处”,即是人伦日用之事物;致知之“知”主要是对“至善”之所在的认识,即是明乎先天已存在于己的儒家的道德之善。“格物致知”的认识论工夫最终所要达到目标仍是为人寻到先天存在的道德伦理价值.以作为自己的安身立命之准则。从而认识论工夫与修养工夫两者在目标上是统一的。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太极哲学是我们中华民族从人自身开始探索人、世界和宇宙的起源及其演化、发展的根本规律的思想结晶,其理论的科学性、系统性、深刻性、思辨性和太极图的符号性,在世界哲学中都是十分罕见的.但是,我们的太极哲学也还有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地方.本文以周敦颐<太极图>、<太极图说>和历代先哲及太极拳宗师的学说为基础,结合自我的观察和思考,重新绘制了<太极图>,撰写了<太极图说>、<太极拳论>,还补写了<太极说>,并特别阐述了太极精神对人类文明特有的思想文化价值.文章认为,太极拳是迄今为止人类能够拥有的上乘拳法,只有太极哲学才能产生出如此高超的拳术,因此不了解太极拳也就不能真正了解中国的太极哲学.  相似文献   

8.
对于诗词和文章的态度,朱熹始终遵循"文道一贯"的审美核心,是对周敦颐"文以载道"的突破和发展,对于诗文的价值与作用始终归于"言以明道",其诗文评论从作者、作品主题、规范及诗文作品风格四个角度阐述,形成了朱子理学诗文评论的框架构建,他反对空洞主题,注重真实表达,其对诗文的理解和态度,突出了理学教化的根本目的,其诗文评论审...  相似文献   

9.
理学是中国传统儒学发展的高级阶段,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理学有诸多学派,朱熹之前已有濂洛关闽之分,在朱熹之时,亦有江西之学、湖湘之学、浙东之学诸派.朱熹之后,历朝同样有诸多学派.朱子学派称"闽学",但朱子学不等于"闽学".朱熹称二陆之学为"江西之学",但陆象山之学不等于"江西之学",江西之学发脉于欧阳修、曾巩,经李觏、王安石,而成于周敦颐、张九成、陆象山."江西之学"以二陆心学理论特色得以"孤行于天下".江西是理学开源、心学萌生之地.朱熹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上饶.朱子学不入于江西,但江西是他讲学论辩任官施教的地方,朱子学与象山学同样在江西广泛传播,历宋元明而不衰.所以,江西是宋元明时代理学发展的核心区域.  相似文献   

10.
被誉为“道学宗主”的周敦颐,提出的理论不多,但对宋明理学的发展却影响深远,“诚”的思想就是其中之一。他把“诚”作为其思想体系的最高范畴,作为天道和人道的根基。他的“诚”思想是先秦以来有关“诚”思想的继承,同时又做了较大地发挥,它的基本理论已经完备,后世有关“诚”的思想,都可以从周敦颐那里寻到渊源。  相似文献   

11.
针对过去学术界关于西方重分析、中国重综合的流行看法,从朱熹的“析之极其精而不乱,然后合之尽其大而无余”的治学方法切入,着重探讨朱熹的分析综合思维,层次思维、整体思维和科学分析论证法,并揭示出其科学思维即理论思维能力的培养在于努力学习以往的哲学,掌握了“理一分殊”的辩证法原理.哲学是科学思维之母.朱熹的科学思维方法,过去颇有影响,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历史上大多数文人都认为周敦颐自名“濂溪”,是因为他家乡有一条小溪叫“濂溪”,自名之用意是为了表示不忘家乡。这是一个误说。周敦颐家乡故居前的小溪以前不是叫“濂溪”,而是“营水”或“营江”;“濂”字是周敦颐仿元结自造专用字;他取“濂”字是为了“自箴”,而不是宋度正说的“志乡关在目中”之意。度正的《周敦颐年谱》有误。  相似文献   

13.
"仁义礼智信"的由来、发展及其基本内涵(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仁义礼智”四德整体的提出者是孟子,“礼义廉耻”四维德目的提出者是管子。郭店楚竹书《五行》试图建构一种将仁、义、礼、智、圣内化为人们的品德信念的道德体验模式。将“仁谊礼知信”称作“五常之道”,最早出现在汉朝董仲舒的《举贤良对策》之中。“仁义礼智信”作为整体德目由官方确定在董仲舒去世183年后的白虎观讲议五经同异的会议上。之后,“仁义礼智信”整体德目经历了从周敦颐的“诚,五常之本”说到二程的“五常全体四支”说以及朱熹的“五常之性”说。今天,以“仁义礼智信”为内容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应该融入和谐社会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建设之中。  相似文献   

14.
朱振家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对食、遇、监、啼、陛、令、羹、谤等的本义注释有不当之处,原因可能是编者对这些字的形体缺乏细致的分析和没有掌握足够的语言材料。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章节的标题语言的特色、叙述语言的特色和人物语言的特色几个方面选取典型的语言实例,对《湖光山色》的语言进行了分析和论述,努力从语言学的角度研究文本的审美特色,从语言角度研究《湖光山色》成功的因素。  相似文献   

16.
周易是国学中重要的经典作品之一,对国人认识主客观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结合现实社会,拟对周易遯卦进行解析,并对遯避这种社会行为作了研究,以便于加深对今日社会退避之处世之道的认知。  相似文献   

17.
作为马克思主义者的周而复,敏锐的历史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促使他从"历史真实"的文学本质论出发,形成了以"主题发展论"为标准的作品内容观,以"典型规律论"为特点的作品创作观,以"语言唯一论"为追求的作品本体论,从而在文学的本质与创作规律、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等多方面形成了以"真实"为核心的现实主义文艺观。  相似文献   

18.
周作人在<谈龙集·上海气>中说"我终于是一个中庸主义的人."看来周作人对自己的了解是很深的.对于周作人的复杂人格,任何一种简单化的说明都是有害的,因此,以矛盾分析的办法以及与鲁迅进行人格对比的方法,论证鲁迅的人格是殉道的、苦行主义的,而周作人的人格则是中庸的、现世主义的,对于探讨周作人的人格的形成、发展以及内在矛盾,并以此关照中国现代社会条件之下知识分子的精神处境以及人格分裂问题,也许不无意义.  相似文献   

19.
皎然的取境说在中国古代意境理论发展史上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他继承发展了前人的“意境”概念,提出了“取境”理论,在理论上取得重大进展。其境论主要体现在取境、缘境及境象有虚实等几个方面,对诗歌创作中艺术思维的规律,做出了简明概括,对后世意境理论的完善和成熟及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周易》"井"卦中的"往来井井汔至亦未井羸其瓶",应该标点为:"往来井。井汔至,亦未井,羸其瓶。"而不是"往来井井,汔至亦未,井羸其瓶。""井"卦九五"井冽寒泉食",当标点为:"井冽,寒泉食。"而不是"井冽寒泉,食。"或"井冽寒泉食。"篇章语法的一些理论可用来判定这些句子的标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