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鹗将他的“种教之感情”寓于《老残游记》中,使《老残游记》不仅具有谴责小说的特点,更承载着刘鹗一生所奉崇的太谷学派的思想理念。可从作家本体论及表现本体论视角,通过对太谷学派思想、龙川教义及其在作品中的反映进行解读和演绎,以期观照此中“种教感情”。  相似文献   

2.
司马迁在《史记》的《六国年表》、《秦本纪》等篇章中对秦朝历史作用的评说,不囿于时人的俗见,忠于客观史实,既不因秦“施暴政”招致速亡而全盘否定其统一全国之功,也不因其实行“平海内”之历史使命而减轻对其过的谴责,充分体现了一代史学家的睿智卓识。  相似文献   

3.
《老残游记》系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全书共20回。作品通过摇串铃的江 湖医生老残在山东行医时的所见所闻,暴露了当时官场的丑闻。在作品《自叙》 中他说:“棋局已残,吾人将老,欲不哭泣也得乎?”他深刻地认识到封建社会“棋 局已残”的现实,为了“补残”,作者从批判现实鲜为人知的现象“清官尤可恨”入 手,以挽救垂死的封建主义制度对“清官”的丑恶本质的揭露,是作品不蹈袭前 人而能言人所未言的创新之处,也是它的最大特色。“历来小说皆揭赃官恶,有 揭清官之恶者,自《老残游记》始”(该书16回原评)。作品塑造了两个所谓“清 官”的形象:玉贤和刚弼。以“才能功绩卓著”而补曹州知府的“办盗能吏”玉贤,  相似文献   

4.
《呼啸山庄》是一部十分奇特的小说。20世纪以来,对该书的研究蜂起。但在19世纪,《呼啸山庄》却遭到评论界的谴责。主人公希克历是导致本书遭受灾难的主要原因。本文认为:恨,是希克历人性扭曲的原因。但是,无论“恨”多么残暴,“恨”也消灭不了“爱”。“爱”比“恨”更有力量。  相似文献   

5.
国内外学界对E.L.多克托罗小说之研究多从政治、宗教、后现代艺术技巧、新历史主义及新现实主义等视角进行阐释,而对其小说中的“大屠杀后意识”则少有人问津.其实,多克托罗小说皆渗透着浓厚的“大屠杀后意识”,可称之为“大屠杀后意识”小说.在千禧年前,“大屠杀后意识”主要以大屠杀隐喻方式渗入其小说文本之中,而其后之作如《上帝之城》等则通过对大屠杀之显性在场的描写,揭示其对纳粹屠犹之深层反思.E.L.多克托罗小说中的“大屠杀后意识”凸显其对大屠杀创伤及其影响之关注,更表达其对犹太民族乃至整个人类命运之关注和人类道德之关怀.  相似文献   

6.
“旧小说喜续,新小说喜复”,这是小说《反三国志》的作者周大荒在本世纪二十年代说的话。好承书而续,确实是中国古代小说所独具的特殊现象。而续作又有种种:或书未尽而续,如《红楼梦》的诸多续书;或书已完而续,如《西游补》《后西游记》之于《西游记》。有的则更复杂,如《水浒传》,既有人不断加入征辽,平王庆、田虎的新情节,也有人把它砍成“断尾巴蜻蜓”,还有人承之而作《水浒后传》、《后水浒传》。  相似文献   

7.
光绪癸卯(1903),《绣像小说》创刊。《本馆编印<绣像小说>缘起》提出了“藉思开化夫下愚”的宗旨,表示要借鉴欧美日本小说创作的经验,“或对人群之积弊而下砭,或为中国多危险而立鉴”,以收“醒齐民之耳目”的功效。1905年出版的《绣像小说》,演奏了一曲唤醒民众、改革弊俗的极富时代性的乐章。二十世纪初晚清小说所抨击的弊习陋俗,到二十世纪末的今天,有的依然存在,甚至有重新抬头、日渐蔓延之势。从这个意义讲,晚清呼吁变革社会习俗的小说,尽管在思想和艺术上都比较幼稚和粗糙,但其最先觉悟,勇敢顽强的奋斗精神,是难能可贵的,应给以应有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8.
曾朴的小说《孽海花》,当一九○五年初版问世时,曾轰动一时,一二年内,竟“再版至十五次,行消不下五万部。”被时人誉为当时小说中的“巨擘。”对此,连作者也深感意外,禁不住得意地惊呼:“这书实在是个幸运儿”!其后,《孽海花》的评论者,也大多肯定作品积极的思想倾向,强调小说反映了民主主义思想,指出它“不仅昭示了清社崩溃的必然,也是革命必然成功的信号。”但也有少数评论者针锋相对地指出:“作品主要还是带着改良主义的政治倾向”,“严格地讲,把它称作谴责小说都很勉强”,特别是对一九二七年的修改本,他们否定得就更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陶晶孙小说《木犀》与郭沫若小说《叶罗提之墓》在性意识描写方面的特点。认为陶晶孙小说《木犀》的性意识描写,在通常认为的日本的“物哀”、优美等文化传统和西方现代情绪及技巧之外,还隐约可见中国文化传统的道德、伦理等因素的影响。并且小说整体美学风貌上的优雅、清美的韵致,在很大程度上关涉到作家对“修饰性”的文学之美的追求和作家自身“感受性发达”而“意志力薄弱”的个性心理的特殊性。郭沫若的《叶罗提之墓》是他的小说中最精致、最灵巧的篇什,郭沫若颇为引起争议的性意识内容在这篇小说中表现出远肉欲而亲优美的倾向。比起《木犀》,这篇小说也更多地体现了郭沫若从“功用性”出发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的改造利用,同时也体现了他刻意探讨文学作品中人物心理的隐秘与真实的诗人气质。  相似文献   

10.
《孽海花》通过第二十三回写章凤孙之梦与第二十五回写龚和甫之梦,承继写梦文学之讽刺功用、感悟功能的同时,又创造性地于梦境里运用典故,赋予所写梦境以形象生动的艺术特征。作品通过这两处梦境将当时士大夫热衷科名、淡漠时局而醉生梦死等生存状态深刻而细致地描绘得淋漓尽致。曾朴希望通过《孽海花》把当时的人与事"收摄在我笔头的摄影机上,叫他自然地一幕一幕的展现,印象上不啻目击了大事的全景一般"。故而作品的"讽刺"意图则是为暴露种种不合理的现象及事物,而非一味匡世。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将其定位为"谴责小说"系乏公允。  相似文献   

11.
《孽海花》通过第二十三回写章凤孙之梦与第二十五回写龚和甫之梦,承继写梦文学之讽刺功用、感悟功能的同时,又创造性地于梦境里运用典故,赋予所写梦境以形象生动的艺术特征。作品通过这两处梦境将当时士大夫热衷科名、淡漠时局而醉生梦死等生存状态深刻而细致地描绘得淋漓尽致。曾朴希望通过《孽海花》把当时的人与事"收摄在我笔头的摄影机上,叫他自然地一幕一幕的展现,印象上不啻目击了大事的全景一般"。故而作品的"讽刺"意图则是为暴露种种不合理的现象及事物,而非一味匡世。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将其定位为"谴责小说"系乏公允。  相似文献   

12.
自清以降,学界对晁瑮《宝文堂书目》之性质特点的认识颇有分歧。作为清查自家藏书之“账簿”式藏书目,《宝文堂书目》大致不脱明代私家书目编纂的一般性质特点。了解这种编目的性质特点,不仅有助于探讨明代私家书目与清代书目之间的差异,且有助于探明《宝文堂书目》所录小说之相关情形,辨别明代书目视域下的小说观。  相似文献   

13.
在对老舍早期创作的研究中,长篇《二马》始终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较之前作,《二马》在创作心态上有显明的发展和超越,这便是创作动机的明确而深刻;忧世伤生作为其创作心理的主导型因素,已牢牢锲入其创作心态,成为推动写作进程的恒定力量。《二马》创作动机和心态上的“新变”趋向,不但意味着文学观念的提升和成熟,而且深深制约着《二马》的文本操作方式,使之在叙事方法和技巧上出现了空前的“革命”色彩:在这个意义上,《二马》应该作为老舍小说创作历程的第一座“界碑”而得到确认。  相似文献   

14.
于右任1914年所作《与友人过天安门)诗中有句:“肠断词人认马缨。”一时间,天下皆是肠断人、伤心人。研究者已经探讨了进入民国以后小说繁荣或曰泛滥的种种原因,而有些作者因肠断伤心写小说至少是一个重要原因。徐枕亚在《小说丛报》发刊词中写道:“嗟嗟,江山献媚,狮梦重酣;笔墨劳形,蚕丝自绕。冷雨凄风之夜,鬼唱新声;落花飞架之天,人温旧泪。如意事何来八九,春梦如痕;伤心人还有二三,劫灰共泻。”胡韫玉在《与柳亚子书》(《南社》12集)中描述了自己从“哭”到“悲欢俱不自知”,到寄哭笑无端的感受于小说的心理过程:“盈天塞地,悉是可哭之事,将从何处哭起也。……我辈生当今日,除饮酒外不复有事业,除作裨官书外不复有文章。”在凭吊“过去”的时代氛围中,小说成为肠断伤心的寄托。  相似文献   

15.
《儒林外史》与四大“谴责小说”同为清代长篇讽刺小说的代表作,但从二者的讽刺视角来看,前者主要针对儒林科场进行尖锐的讽刺,后者则更多对官场丑行作了有力批判,这种巨大的差异源于清代中后期社会政治、文化制度的变迁。  相似文献   

16.
吴妍人的“破除迷信之作”《瞎骗奇闻》,在1960年5月中华书局出版的《晚清文学丛钞·小说二卷》(阿英编)收入时,称其发表于1904年,而在1990年2月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的《中国通俗小说总目提要》中,则说明是“光绪三十一年(1905)《绣像小说》第四十一号至第四十六号载。”  相似文献   

17.
《西游记》中孙悟空形象在个性和才能上前后判若两人。前七回中,孙悟空敢作敢为、铁骨铮铮和不畏权势。皈依佛门后,其个性大变,屈服权势而甘为前驱,唯唯诺诺而大卖人情,不辨是非而认敌为友。才能上由前七回的神通广大、有勇有谋变成了一个工具和庸人。而名利则是孙悟空完成这一蜕变的动机,其深刻的社会根源就是"上会会规"。孙悟空的蜕变,是当时"上会会规"社会制度下的悲剧,《西游记》藉以谴责压制和摧残人才的不公平的社会。《西游记》应是一部社会谴责小说。  相似文献   

18.
晚唐裴铏写了一部“多奇异而可传示”(梁绍壬《两般秋雨盦随记》)的文学专著,名之曰《传奇》,以后,“传奇”一词就被用来泛指唐朝及后来的那些专写人间奇人异事的小说作品。其实,这种文体早就萌发了,所谓唐及后来的传奇小说,只不过是标志着不同的发展阶段而已,如《庄子》中的《盗跖》就是够得上人奇事亦异的一篇。 具体地说,传奇小说为了收到“传示”、“奇异”的效果,它所标举的创作原则是“尽设幻语”(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其文章近于游戏,大约空中结撰,寄姓氏于有无之间,以征诡幻,然博考之,皆有所本。”(钮锈《觚剩续编》)这也就是说,传奇小说的创作可以不受正史的束缚而多采撷民间传说,“人物可真可幻,事迹若实若虚,年代也完全  相似文献   

19.
国内研究哈代,注意力多集中在“性格和环境小说”方面,尤其聚焦于《德伯家的苔丝》(下称《苔丝》)与《无名的裘德》(下称《裘德》)两部小说上。这很自然,因为哈代以小说名世,虽然作为诗人和戏剧家,哈代也是出色的;而“性格和环境小说”,在哈代的全部小说创作中,无论是认识价值,还是审美价值,成就都是最高的;《苔丝》与《裘德》在“性格和环境小说中”中,又处于“金字塔塔尖”的地位。有人曾严格地称,哈代的所有小说,只有《苔丝》与《裘德》堪称批判现实主义作品。  相似文献   

20.
台静农以婚恋题材开始小说创作,以乡土小说集《地之子》蜚声文坛。随着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和兴起,台静农的小说创作发生了重要变化,出版了讴歌“时代先驱们”的短篇集《建塔者》。抗战时期,台静农的小说数量虽然不多,其意义却是显赫的。台静农的小说创作始终顺应时代要求,关注祖国命运。可以说,台静农就是当年拿赤血献给中华民族的“地之子”和“建塔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