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主持人的话:太空探险、星际宇航、发现生命,甚至与其他世界的智慧交流……这些都是科幻小说中永恒的主题。而在俄罗斯和前苏联科幻文学传统中,这些题材又格外受到垂青。 早在1878年,俄国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就开始创作有关宇航的科幻小说,他的作品科学可信性极强,但在文学上难免失之枯涩。十月革命后别里亚耶夫成长为苏联著名的科幻大师,其《跃入虚空》(1933)从外太空的侧面记录下当年的社会变革。而叶菲莫列夫在其《仙女座星云》(1957)中更将共产主义推广到宇宙的尺度上,即便是西方科幻界也不得不赞叹这是一本对未来社会给予理想描述的好书。 “飞天:一个女宇航员的故事”是乌克兰科幻作家安·德米楚克的一系列宇航探险作品,其《奥林奇那星》(自本期开始连载)中的科幻构思令人拍案叫绝:早年的宇航探险艰辛而缓慢,在旅途中还充满了危险;可在这些英雄离去之后,地球上的人类并没有停止探索,科学进步使得新型的宇航技术被发明——于是,后来的探险队员居然超过前期的探险队员,先行来到奥林奇那星等候他们……  相似文献   

2.
如果用一个词来总结去年年末的科幻圈,那就是:赛博朋克. 游戏《赛博朋克2077》的火爆让这个原本小众的科幻分支,瞬间被推进大众视野.不少人在讨论究竟什么才是"赛博朋克".  相似文献   

3.
本期封面显示的是电影《2001年的字宙之旅》中的情景,这个宇宙飞船的科幻色彩极少,可以说非常真实。 画面中的宇航员整装待发,他所在的位置是宇宙飞船的气闸室。气闸室位于工作舱和机舱之间,有两道密封门,让宇航员进出温暖的工作舱和冰冷太空时,空气不至于外泄。通常把宇航员的“舱外活动”叫做“太空漫步”。他穿的太空衣是特制的,有好几层厚,充满氧气,以便宇航员能在冰冷的太空中保  相似文献   

4.
早在1968年,英国科幻大师A.c.克拉克就创作出一部有史以来最著名的科幻作品——《2001:太空奥德赛》(2001:A Space Odyssey)。这部史诗般的作品场面宏大,气势雄伟,展现出人类的过去、现在以及可能的未来,与另一位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的《1984》分享硬软科幻最佳作品的宝座。  相似文献   

5.
<正>2017年恰逢阿瑟·C.克拉克(Arthur C.Clarke)诞生一百周年,英国作家安德鲁·罗宾逊撰文赞颂了这位预见未来、充满独创的科幻作家。阿瑟·C·克拉克在2008年过世的时候,《自然》杂志刊登的讣告撰写者——天体物理学家及科幻作家格雷戈里·本福德——称赞克拉克是"世上最著名的科幻小说家"。好莱坞的传记电影《史蒂夫·乔布斯》的制作人看起来很赞同这句评价:电影一开  相似文献   

6.
冷冻睡眠与冷冻人我记得去年3月在全国剧场同时公映的小松左京原作、总监督的科幻宇宙电影《再见吧!木星》的一幕: 一位天文学家和一名宇航员从木星轨道上的宇宙基地将去1万亿公里以外的彗星源。在宇宙飞船“宇宙箭”出发之际,飞船里的冷冻睡眠装置启动了,两人分别躺在各自的密封容器里,眼看他们被冷冻起来,几年后,到达目的地时,他们被解冻复苏。在  相似文献   

7.
太空食谱将揭开新的一页不杀鱼,不杀牲畜而吃到肉,这可能吗?为太空飞行的宇航员研制新型食品的科学家们相信这是可以做到的。宇航员的烦恼  相似文献   

8.
文明的史诗     
1968年,一部科幻影片轰动了世界影坛,它就是《2001:太空奥德赛》(2001:A Space Odyssey)。《2001:太空奥德赛》是一部壮观的史诗般的科幻作品,场面宏大,  相似文献   

9.
<正>从人文到科技,从红色之路到天文之旅,研学的主题多种多样,想必总有一个是我们的心之所向。而随着《星际穿越》《火星救援》《流浪地球》等一部部科幻大片的热映,各式各样的科学基地成了研学旅行的新宠。科技研学的载体多为科研基地、科技博物馆等场所,强调把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可以让你告别平日里千篇一  相似文献   

10.
史前世界     
这里要给读者几个有关“第一”的史料:世界上第一部近代科幻小说的作者是英 国女作家玛丽·雪莱(著名诗人雪莱的妻子);中国第一位评介国外科幻小说的翻译 家是逸儒;中国第一位提倡科幻文学的人士是鲁迅;中国第一位写作科幻作品的作家 是顾均正;而新中国最早创作科幻小说的,则是郑文光。 郑文光是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的研究员,他一生致力于科切与科普创作,是一 位享誉国内外的知名作家。他在一生中创作了《火星建设者》、《太平洋人》、《飞向人马 座》、《战神的后裔》等100万字的科幻作品,无不精彩优美,脍炙人口。 这里我们选发郑文光的一篇旧作。大家都知道,描写复活恐龙的《侏罗纪公园》是1993年美国最受欢迎的科幻影片,可郑文光不但也曾写有科幻短编《侏罗纪》,而且早在1980年就写出了这篇复活古生物的科幻小说——《史前世界》。 郑文光出生于1929年4月9日,本月正好是他的70寿辰。让我们借此机会祝郑文光先生健康长寿!  相似文献   

11.
刚刚过去的5月是北京邮电大学的科技活动月。北京邮电大学具有长久的科幻传统和很强的科幻实力,他们很早便成立了科幻协会,并多次举办征文活动,在每次征文中都会涌现出大量优秀作品。上期的《风格》和本期的《原子宇宙》都是最近一次征文活动的获奖作品,其余获奖作品本栏目还将陆续刊发。 其实喜爱科幻的大学生绝非少  相似文献   

12.
“新生代”佳作荟萃 ——简介《银河帝国梦》 《银河帝国梦》是一本精选了我国“新生代”科幻作家的最新名篇的集子,计有《网络决斗》、《生命之源》、《末日之际》、《银河帝国梦》、《未来之王》、《裂变的木偶》等20个中短篇科幻故事。本书所讲的科幻故事包括了许多领域和学科的内容,可以让我们窥视出很多科技领域未来发展的影子。这些故事文笔优美、情感真实、叙事生动、风格各异,在语言的运用和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13.
正夏季来临,天气越来越热,作为关注科幻多年的编辑,感觉到与之呼应的,科幻一词也是越来越"热"。从上半年的走势来看,现在就可以下结论说2016是科幻题材倍受热捧的年度:《天意》将要拍科幻电影,80后中国作家入围雨果奖,科幻电影得到奥斯卡提名……如果你是一个科幻迷或者从事与科幻相关的职业,那么只要稍加留意,诸如此类的消息便会接踵而至,不断刺激你的神经时常处于兴奋状态。本期"科学幻想",小编辑一组科幻动态,与科幻爱好者分享并拭目以待。  相似文献   

14.
在美国科幻电视连续剧《卡普里达》中,女主人公佐伊格雷斯顿拥有两个大脑,其中一个是她的人类大脑,另外一个其实是用计算机备份的“数字大脑”,不过,这个“数字大脑”同样具有意识.虽然创造一个机器人版“阿凡达”是影视剧中的疯狂幻想,但美国科学家们目前正在朝这一方向而努力.  相似文献   

15.
2002年3月4日清晨,两名宇航员穿着厚重的宇航服走出航天飞机的气密舱,步入寒冷的太空。他们头上繁星闪烁、伸手可及,脚下350公里处是色彩斑斓的非洲大地。两名宇航员无暇欣赏美丽的太空景色,他们从敞开式货舱上缓慢地走向一个庞然大物:一个有5层楼高、两侧还各有一个12米长金属板的圆筒。这是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乘员于今年修复哈勃望远镜的第一次太空行走。  相似文献   

16.
我们总是在2月里谈一些近似科幻却又不那么科幻的影片。很小的时候就读过英国作家布洛克的科幻《长生的悲剧》,发现人们总是在探讨永生者的不幸与悲哀,但在那时我并不明白。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却开始对这一道理深有感触。  相似文献   

17.
2019年的追杀     
最近,在一项由顶尖科学家参与投票的最佳科幻影片评选中.经典作品《银翼杀手》(Blade Runner:1982)以最高票数当选第一。这一投票是由英国《卫报》发起的.参与者是60位世界一流的科学家。 《银翼杀手》讲述了2019年发生在洛杉矶的一场追杀故事.已经退休警探受命追查一批被通缉的克隆人:主人公的饰演者是大名鼎鼎的哈里森·福特。 整个影片的基调都充满了阴郁和灰暗.这似乎是西方科幻对未来描述的一种惯例.我们在观赏《发条橙》、《少数派报告》之类的影片时也会发现类似的场景。因为许多未  相似文献   

18.
《弗洛·文奇科幻小说集/世界科幻大师丛书》作者:(英)米切尔·伯恩斯|译者:王志宏出版社:四川科技出版社出版时间:2009年3月页数:600页,定价:39元弗诺·文奇的硬科幻小说逻辑严密,情节紧凑,展示出科技的奇妙之处,尤以细节的缔造和令人惊叹的预见力著称,大量细致又经得起推敲的描述让虚构出的异世界及生活其中的种族几可乱真,这和他本身的科学素养大有关系。弗诺·文奇本人就是数学家和计算机专家。阅读文奇的科幻小说,绝对是一种享受。  相似文献   

19.
整整110年前,第一部有关时间旅行的科幻小说问世了,这就是英国科幻作家H.C.威尔斯(H.G.Wells,1866-1946)的《时间机器》(TheTime Machine,1895)。2002年,这位科幻大师的曾孙西蒙·威尔斯与别人合作,把这部名作又拍了一遍。之  相似文献   

20.
外星智慧是什么样子的?这是一个古老的问题——几乎与科幻小说的历史一样古老。总体来说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外星生物与人近似,因为从生物学的观点来说很难为智慧生物再设计出一种更好的方案;另外一种则认为它们应该完全不像人,因为人体是千百万次进化选择的偶然结果,没有任何理由认为其他世界的智慧也会具有人形。当然这些还是基于生物学的讨论,更前卫的观点则认为;脆弱的有机躯体只是生物进化链条中的一环,智慧的载体早晚会为无机材料所取代。最远离现有科学体系的观点则是:智慧的最高形式很可能不再需要物质载体,而将以能量的形式存在……著名科幻大师A.C.克拉克在其(2001:太空奥德赛》中曾以大量篇幅对此进行了讨论。 那么当人类与这些形形色色的外星智慧遭遇之后,会发生什么样的情况呢?会不会像威廉·戈尔丁(英国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在科幻短篇《大蚂蚁》中所描述的那样,人类会因恐惧和厌恶对方那与人类相距甚远的形象而对这种善良的生命无所顾忌地杀戮呢?在《嵌合体,早上好!》中,似乎上演了同样的悲喜剧情:“嵌合体”是一种与人类毫无共性的智能,其文明与人类文明的发展轨迹也截然不同;由于这种距离的存在,导致了人类开始时的误杀;但通过进一步的了解和互助,双方终于实现了交流……具体故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