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5 毫秒
1.
烃源岩主要包括泥岩、页岩和碳酸盐岩。因此,海相碳酸盐岩烃源岩也是油气成藏和含油气系统的基础。对 于海相碳酸盐岩烃源岩的评价,通常只侧重于物理化学性质的研究。由于不同的沉积盆地在沉积古环境,母质类型的 输入以及有机质所经历的热演化程度等方面差异较大,仅以烃源岩物理化学性质为侧重点的烃源岩评价方法很难评 价不同沉积盆地中烃源岩的生烃潜力。因此,为了快速有效评价碳酸盐烃源岩生烃能力,对有机质丰度、有机质类型、 有机质成熟度和生烃过程4 个方面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确定了海相碳酸盐岩烃源岩生烃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层 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建立烃源岩生烃潜力评价新模型;避免了在碳酸盐岩烃源岩评价过程中由于参数过多而导致的 矛盾现象,避免了选取参数时的盲目性,提高了烃源岩评价效率。在渤海湾盆地进行了生烃潜力评价,实际应用表明 该方法快速、实用、可靠,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
应用岩石热解、有机碳、有机岩石学等烃源岩地球化学分析资料,对营尔凹陷下白垩统中沟组烃源岩特征进行研究,发现烃源岩有机碳含量高,平均值达1.51%,有机质类型以Ⅰ型和Ⅱ1型为主,镜质体反射率(Ro)分布在0.5%~1.04%之间,并结合沉积相、地层厚度,分析烃源岩平面展布特征,平面分布范围广,厚度最大达1 200 m;利用铸体薄片、常规压汞等岩心分析资料对储层特征进行研究,储集空间类型原生孔隙、次生孔隙均有发育,储集物性偏差,孔隙度平均值7.42%,渗透率平均值0.75 m D;应用饱和烃气相色谱、色谱质谱等实验分析数据,对烃源岩、原油的生物标志物特征进行分析,明确油气来源,认为原油来自本身烃源岩。研究表明:烃源岩品质好,有机质丰度高,有机质类型偏腐泥型,热演化程度处于低熟-成熟阶段,主要以生油为主,厚度中心分布在南、北2次凹;储层以扇三角洲砂岩和湖相碳酸盐岩为主,碳酸盐岩分布在酒参1-营参1井一带,物性属于致密-低孔低渗型,储集空间类型以次生孔隙为主;油气分布在碳酸盐岩发育段,具备源储一体的成藏特征。  相似文献   

3.
 综合利用钻井岩心、测录井、试油等资料,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物性测试、流体包裹体分析等技术方法,对牛庄洼陷沙三中亚段浊积岩储层特征、油气分布特征进行研究,总结油气富集规律。牛庄洼陷沙三中亚段浊积岩储层主要为岩屑质长石砂岩,以细砂岩为主,主要发育中高孔低渗特低渗透储层,储集空间类型以原生孔隙为主,次生孔隙较发育;压实作用中等,碳酸盐胶结为主,硅质胶结较发育,长石溶蚀最为常见。储层含油性与物性之间没有明显的对应关系,而是受埋深、地层压力和储层物性的综合控制。平面上油层围绕生烃中心和油源断层呈环带式分布,地层压力高值区与油源断层发育区是油气富集的有利场所。油气富集受烃源岩与储层的空间配置和烃源岩热演化与储层物性演化时间上的配置决定,不同埋深浅部储层不含油,深部储层易含油;相同埋深低物性储层不含油,高物性储层易含油;断层和地层超压发育区储层易含油。  相似文献   

4.
百色盆地海相烃源岩主要为孤立台地和台间海槽碳酸盐岩.根据百色盆地周缘大量露头样品的残余有机碳含量、干酪根碳同位素、饱和烃色谱及色质等地球化学实验数据,分析了下三叠统-泥盆系海相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类型、热演化程度.针对地表烃源岩样品具有高热演化、低丰度的地化特征,在有机质丰度的热解损失和地表风化损失校正基础上,采用蒙特卡罗法模拟计算烃源岩生烃强度.在综合分析烃源岩地化特征和生烃强度的基础上,认为百色盆地下三叠统-泥盆系海相烃源岩具有低-中等级别的生烃能力.  相似文献   

5.
中国海相碳酸盐岩气源岩评价指标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采用成熟度相对较低的灰岩酸溶残渣与原样人工配比试样,进行生排烃模拟实验的实验方法,弥补了中国缺乏高有机质丰度、低成熟烃源岩样品的不足.配置的10个样品有机碳变化范围为0.15%~0.74%,热解数据和高温高压开放体系生排气模拟实验结果表明,海相碳酸盐岩发生显著生排烃有机碳的下限值为0.23%~0.31%.另外,结合对中国塔里木、四川、鄂尔多斯盆地和华北地区海相碳酸盐岩的有机碳数值分析,以及这些气源岩对已发现气藏的贡献研究,提出有机碳0.3%为碳酸盐岩气源岩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6.
通过显微荧光分析与光度学研究 ,探讨了柴达木盆地东部侏罗系源岩的生烃意义 ,指出了其主要生油组分的类型、特征、生烃贡献、热演化特征及源岩中存在的排烃现象。研究表明 ,柴达木盆地东部侏罗系源岩有暗色泥岩、油页岩、煤及碳质泥岩等 4种类型 ,其中生油组分含量与生油组分种类存在着显著差别。主要生油组分为腐泥组、壳质组和矿物 -沥青基质 ,生油组分荧光特征差异是其生烃潜力大小、热演化程度及降解情况的综合反映。生油组分荧光特征反映出该区源岩整体处于低熟阶段 ,对于寻找油气资源勘探靶区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南海北部陆缘深水区礁相碳酸盐岩的地球物理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地震、钻井及测井资料,通过地震剖面的精细解释对南海北部陆缘深水区中新世礁相碳酸盐岩分布进行研究.并采用地球物理反演及地震属性研究方法,分析已有钻井的礁相碳酸盐岩的储层物性.结果表明:储层物性良好的礁相碳酸盐岩具有较高渗透率、高孔隙度、高波阻抗及高P波速度,同时纵向及横向上具有不均一性;储集物性较差的礁相碳酸盐岩渗透率和孔隙度都比较低,而纵向及横向均一性较好,波阻抗也相对较高;琼东南盆地深水区礁相碳酸盐岩在储层物性上接近于流花11-1(LH11-1)储层,表现为高速度、强波阻抗以及横向上的不均一性,可以作为较好的储层.  相似文献   

8.
通过显微荧光分析与光度学研究,探讨了柴达木盆地东部侏罗系源岩的生烃意义,指出了其主要生油组分的类型、特征、生烃贡献、热演化特征及源岩中存在的排烃现象。研究表明,柴达木盆地东部侏罗系源岩有暗色泥岩、油页岩、煤及碳质泥岩等4种类型,其中生油组分含量与生油组分种类存在着显著差别。主要生油组分为腐泥组、壳质组和矿物-基质,生油组分荧光特征差异是其生烃潜力大小、热演化程度及降解情况的综合反映。生油组分荧光特征反映出该区源岩整体处于热熟阶段,对于寻找油气资源勘探靶区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多种地化指标的分析、对气藏与煤层关系的统计对比以及储层物性的测定,在野外露头观测、精细岩心观察和区域沉积剖面对比的基础上,总结吐哈盆地水西沟群的沉积模式,并结合气藏剖面实例对水西沟群致密砂岩气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致密气与其煤系源岩密切相关;成藏的有利因素主要来自于砂岩与煤层的大面积直接接触,以及决口扇体及构造裂缝这种"烟囱"状通道对源储的有效连通,其在本质上是一种源、储皆在水西沟群内的煤系源岩和致密砂岩储层间产生、运移和聚集的"近生近储"型气藏。  相似文献   

10.
川东石炭系碳酸盐岩成岩环境对次生孔隙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述了川东石炭系埋藏史、碳酸盐岩矿物形态学、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特征,对其成岩阶段进行了划分。川东石炭系碳酸盐岩经历了同生、准同生、浅埋藏、深埋藏及表生等成岩环境的演变,其各成岩环境发生的成岩作用差别较大,对次生孔隙的影响也不尽相同。云南运动使已固结的石炭系抬升至表生成岩环境,形成了较为广泛的岩溶角砾白云岩,而印支期深埋藏成岩环境有机质成熟产生大量有机酸,对碳酸盐岩的溶蚀使工区内形成了有效的储集空间  相似文献   

11.
评价川中—川西南地区中三叠统雷口坡组第三段暗色碳酸盐烃源岩的生烃能力,预测雷口坡组天然气新的勘探领域.在典型钻井岩心和岩屑样品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基础上,结合测井解释TOC技术,刻画出27口井的有效烃源岩厚度,并且应用有机质热模拟参数法对各井烃源岩的生气强度进行定量计算.研究表明:暗色碳酸盐烃源岩的残余有机碳质量分数...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通过常规物性分析和特殊岩心分析,对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下奥陶统马家沟组地层的储集物性进行了研究。指出了储集物性在纵向上的变化规律,并从岩心测试的角度提出了天然气在该套储层中作有效运移的最低孔隙度和获取工业气流所必需的孔隙度下限值。  相似文献   

13.
研究以岩石组构、孔隙结构和岩石物性三者之间的相互联系为基础,按照岩石结构成因类型、优势孔隙类型、孔隙结构/物性分类进行多层次划分,将晚古生代以后的孔隙型礁滩相储层分为4大类、10小类,其中细-粗粒间溶孔的残余颗粒灰岩、细-粗晶间孔的残余颗粒云岩、非组构选择性溶孔的结晶碳酸盐岩是主要的优质储层类型,此种分类方法兼顾储层的地质成因模式与其自身特定的渗透性、弹性声波等物理属性,有助于改善储层类型的测井等地球物理手段识别效果,对碳酸盐岩礁滩相储层建模及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双山神木地区太原组储层岩石矿物、粘土矿物、物性以及孔隙结构等储层特征的分析,探讨了低孔、超低渗气田开发过程中引起储层潜在伤害的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太原组储层主要为岩屑砂岩;填隙物以粘土矿物为主;孔隙度平均为8.91%,渗透率平均为0.656 7×10-3μm2;孔隙类型以溶蚀孔为主.储层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太原组砂岩储层速敏程度为无到弱、酸敏程度为中等偏弱、压敏程度为弱到中等偏弱.在气田开发过程中,建议慎重配酸,合理控压,以取得最佳的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15.
膏盐岩常常是油气藏的盖层,研究伊宁凹陷是否存在膏盐岩及膏盐岩与烃源岩的关系对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野外地质剖面精细测量、实验室X射线衍射分析、岩石薄片原岩恢复,在中二叠统中部发现含膏地层。其中潘津布拉克剖面含膏地层厚53m,膏盐岩层厚20m,最大单层厚度13m,其他剖面均有分布。区内含膏地层厚度为36~53m,分布稳定。中二叠统优质烃源岩主要发育在膏盐岩层之下,厚度大,分布广,有机质类型好,成熟度适中,生烃潜力大。盐下油气成藏条件优越,野外剖面油苗丰富,是油气勘探的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16.
Hydrocarbon generating and expulsion simulation experiments are carried out using samples artifically matched between the acid-dissolved residue of relatively low-maturity limestone and the original sample. This work makes up for the insufficiency of source rock samples with high abundance of organic matters and low maturity in China. The organic carbon content of the 10 prepared samples varies between 0.15% and 0.74%. Pyrolysis data and simulation experiment results of hydrocarbon generating and expulsion, which were obtained by a high-temperature and high-pressure open system, indicate that the lower limit of organic carbon content for marine carbonate rock to generate and expel hydrocarbons is 0.23%—0.31%.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numerical analysis of organic carbon in marine carbonate rocks from Tarim Basin, Sichuan Basin, Ordos Basin and North China, as well as the contribution of these gas source rocks to the discovered gas pools, we think that the organic carbon criterion for carbonate gas source rocks should be 0.3%.  相似文献   

17.
通过系统的有机地球化学分析, 对川东北陆相地层主力烃源岩进行了系统评价, 对油、源进行了精细对比, 查明了非常规油气的成藏特征。分析认为陆相地层须家河组、自流井组和千佛崖组发育大量有效烃源岩甚至优质烃源岩, 有机质丰度较高, 各地区各层系TOC平均值介于0.41%~2.99%之间, 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Ⅱ, Ⅲ型, 处于成熟?过成熟阶段(Ro介于 1.3%~2.0%之间), 具有良好的生烃潜力, 可成为该区中、下侏罗统 非常规油气的主力烃源岩。经油源对比及成藏特征分析, 发现中、下侏罗统陆相非常规油气来源于陆相烃源岩, 未显示海相油气来源, 说明由于陆相储层异常致密, 导致油气运移困难而源内或近源成藏。其中, 元坝?阆中地区千佛崖组的油气来自于自流井组烃源岩, 自流井组的油气来自于自流井组及须家河组两套烃源岩。宣汉?达县地区的油气来自于须家河组烃源岩。下侏罗统泥页岩具备页岩气形成的条件, 中、下侏罗统致密砂岩具备致密砂岩油形成的条件。  相似文献   

18.
 加蓬盆地作为西非被动大陆边缘重要的含油气沉积盆地,是目前油气勘探的热点地区,而G区块是中国在北加蓬次盆地的重要投资勘探开发区块。对该区块地层和沉积特征,以及烃源岩、储层、盖层、输导体系等油气成藏条件的分析表明,G区块石油地质条件优越,发育有优质烃源岩,而U.P.C.段作为G区块的主力产油层,储层物性很好,且该区块储盖组合配置关系良好。G区块油藏多为受构造控制的断背斜、断块油藏,油气主要富集在构造高点。研究表明,G区块油气成藏模式为“深源充注,断层盐边砂体输导,构造成藏”,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为与盐运动相关的构造圈闭。  相似文献   

19.
基岩油气藏已成为中国海域油气勘探的增储上产的重要领域.基岩油气藏主要发育在裂陷盆地、走滑盆地和前陆盆地,具有"新生古储"的特点.中国海域基岩油气藏分布具有平面广、纵向层系多的特点,储层类型主要以前寒武系变质岩和混合花岗岩、古生代碳酸盐岩、中生代火山岩以及花岗岩侵入体、中生代碎屑岩为主.通过分析海域基岩油气藏空间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