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以226个四川省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通过谷歌地球(Googol Earth)标定村落的经纬坐标,运用Arc GIS空间分析工具,分析四川省传统村落的地理空间分布特征,探讨影响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地形、坡向、流域、城市、交通、经济等因素.结果表明:1)四川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为集聚型,集中分布成都平原及川中丘陵地区,不同市州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类型、密度存在较大差异; 2)传统村落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东南缘的高海拔地区,多数传统村落向阳且沿河分布趋向明显; 3)受快速发展的城市化冲击,四川省传统村落多在远离中心城市的边缘地区聚集; 4)经济发展水平并不影响传统村落的留存,形成了经济落后型、经济发达型等村落集聚类型.  相似文献   

2.
以大运河沿线区域48个行政单元内的5个批次共357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采用ArcGIS 10.2工具,运用距离分析、密度估计、空间自相关分析等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运河沿线国家级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传统村落数量分布呈显著的时空不均衡性,且村落分布呈现出显著的空间正相关的集聚特征,在局部空间表现出明显的高高集聚和冷热分区;整体表现为“局部高集聚,全局大分散”的分布特征,在邢台、鹤壁、邯郸、安阳4个区域呈现出高集聚状态,在杭州、宁波、绍兴区域呈现出次高集聚,其他区域低集聚;在距离大运河河道60 km以内的传统村落具有趋向于河道分布的特征;影响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因素有地形、海拔、坡度等自然因素以及社会经济和大运河本身等因素。  相似文献   

3.
为提高山区传统村落的保护水平,以重庆市74个中国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利用ArcGIS空间分析技术与计量地理学方法,分析山区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重庆市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类型为集聚型;从县域尺度来看,重庆市传统村落的分布较为集中,酉阳最多,秀山次之,主城区数目寥寥无几;传统村落集中分布均衡性较低,呈南多北少、四周多中心少的态势,主要集中在渝东南,存在2个一级集聚区,即黔彭酉交界处和酉秀交界处,次一级的集聚区有涪陵西南部、忠县西南部、江津西部等;山区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自然因素是传统村落分布的最重要的基础,人文社会因素是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4.
为因地制宜地开发和保护传统村落,通过Arc GIS10. 2空间工具,对江西省175个国家级传统村落的空间格局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江西省传统村落呈现"整体分散,局部聚集"的空间分布格局,主要集中在赣州、上饶、抚州和吉安4市;平原、丘陵和经济落后地区是传统村落的主要分布区域;地势平坦、靠近水源的区域环境、深厚的地域文化、相对落后的社会经济以及人口分布格局等因素,是影响江西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通过揭示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从而为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开发提供依据,促进传统村落走绿色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分析苏鲁豫皖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今后区域内传统村落开发与保护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持。文章以苏鲁豫皖四省825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采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分析、地理集中指数、莫兰指数以及地理探测器等方法研究区域内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苏鲁豫皖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类型为集聚型,省域尺度下研究区的传统村落均为聚集分布模式,安徽省集聚分布显著。(2)市域尺度下传统村落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安徽的黄山市、宣城市和河南的平顶山市、信阳市。(3)核密度分析结果表明,苏鲁豫皖传统村落总体上呈“一主+两次+多中心”的团簇状分布格局,“核心—边缘”状分布较为明显,且在空间上表现为横“V”字型。(4)该区密度因素(如GDP密度)对传统村落空间分异解释力最强,其次是普通道路密度、河流密度等,最后是地形因素;传统村落空间分异格局受11个因子交互作用的影响存在非线性增强及双因子增强2种类型,说明该区传统村落空间格局分异受多因子的综合影响更明显,其中GDP密度、一般道路密度和其他10个因子交互作用对传统村落空间格局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6.
以揭阳市空间分辨率为30 m的数字高程数据为基础,运用最邻近指数法、核密度分析、叠加及缓冲分析等GIS空间分析方法研究揭阳市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为揭阳市传统村落保护和开发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揭阳市传统村落多形成人口密度极高的大规模聚落;国家级、省级传统村落空间分布上呈明显的集聚模式,但各区县间存在差异;多集中于中东部平原地区,沿江河和道路主干道分布的趋势明显;经济发达程度对揭阳市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指向性.  相似文献   

7.
通过计量方法和ArcGIS、SPSS等技术手段,对湖北省恩施州81个国家级传统村落的属性特征、时空格局及成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恩施州传统村落主要形成于元、明、清3个朝代时期,其中以土家族、苗族为主要民族属性.②从州域尺度来看,恩施州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类型为集聚型;从县域尺度来看,传统村落空间分布较为集中,主要集中在恩施、利川、宣恩、来凤、鹤峰等县(市);从地理区域尺度看,传统村落在恩施、利川、咸丰、宣恩和来凤5县(市)交界的区域形成了一个集中连片区和3个高密度区.③恩施州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受自然环境、人文历史和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地域和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与传统村落数量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8.
传统村落是我国农耕文明的重要产物和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分析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异和影响因素,可为传统村落整体保护和发展特色村庄旅游提供借鉴.以武陵山国家级连片特困区为研究区域,通过核密度估计、空间自相关分析探讨武陵山片区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异特征;利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地理探测器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探讨影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和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结果表明:1)武陵山片区传统村落分布广泛,局部地区明显集中,形成了“多核集聚-带状发展”的分布特征,武陵山片区的中部、西南部是传统村落的主要聚集区.2)Moran I为0.305,表明其传统村落存在正自相关性,且局部地区空间异质性明显.3)城镇化率、平均海拔、人均GDP、年均气温、年均降水量5个因素是影响传统村落分布的主要因素;因素之间交互作用的影响力均大于单独作用的影响力,交互作用类型有双因子增强型和非线性增强型.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湖北省前四批118个传统村落在空间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利用ArcGIS10. 5与Envi5. 3软件对湖北省的地形、水系、人口等自然社会历史因素进行空间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湖北省传统村落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为凝聚型,2个较高密度区分别位于恩施州与黄冈市;地形和水系是影响传统村落分布的主要因素,村落大多分布在地形复杂、海拔较高的省域交界地带以及河流附近;而不太便利的交通以及相对落后的社会经济条件都为传统村落的完整保留提供了重要基础;历史文化因素是传统村落存在的根基,影响传统村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传统村落独特的空间分布特征是根据不同的历史民族文化和自然社会条件长期发展演变而成.依据湖湘文化为背景,以湖南省前5批共658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利用ArcGIS空间分析平台,对湖南省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其影响因素做出了分析.结果表明:①湖南省传统村落是呈不均衡的空间分布,整体分布上呈"边缘集聚,中间分散"的凝聚状...  相似文献   

11.
以福建省492个中国传统村落和334个省级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通过ArcGIS分析福建省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状况、集中程度、关联因素及特征.结果表明,福建省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存在市县分布不均、区域差异明显,总体呈现大分散、小集中、山区多、平原少特征;在宁德市的中西部、福州市的西南部、龙岩市的东南部与漳州市西部的结合部形成3个高密度区;福建省传统村落分布与福建特殊的地形地貌、河流水系、古代水陆交通、经济、文化、城乡区位因素影响有较高的关联度.  相似文献   

12.
以西北地区208个"中国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运用ArcGIS空间分析软件和空间结构研究方法,对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西北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为凝聚型;在青海省东部、甘肃省东南部、陕西省东部形成了3个明显的传统村落聚集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集中,具有不平衡性;传统村落的分布受地形、降水、河流、位置的影响显著,大部分集中于山地,趋于东南部降水较多的地区分布,且沿河流分布,分布特征趋于边缘,而受人口、经济因素的影响小.  相似文献   

13.
以信阳地区的19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通过ArcGIS空间分析工具,研究了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传统村落分布不均且呈集聚状态,并在新县与商城县的交界处形成一个东西走向的集聚带;传统村落分布是自然因素与人文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地形与水源是自然方面的主导因素,交通闭塞、经济落后使村落受外界干扰较小并得以保存.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从区域到村落分析徽州传统村落,研究自然山水对徽州传统村落分布与肌理结构的影响,为徽州传统村落保护提出新的思路。【方法】以徽州区域内入选国家级以及省级的共计525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采用最邻近指数、地理集中指数、空间基尼系数等量化指标来反映村落空间分布特征,从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角度研究山水特征与村落分布、肌理结构之间的关系。【结果】徽州传统村落在空间上呈现不均衡聚集分布,选址多位于丘陵和盆地中,海拔在100~300 m的村落占78%;分布在水网300 m缓冲区内的村落约占65%,分布在水网500 m缓冲区内的村落占90%;传统村落布局、内部街巷结构等肌理呈现顺应山形水势变化的典型特征。【结论】山水作为徽州独特的自然资源,决定了村落空间分布位置,影响村落的选址、布局、内部结构,并内化成徽州特有的聚集、团结、拼搏等村落文化。  相似文献   

15.
以江西省567项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运用EXCEL、SPSS20.0和ArcGIS10.5分析其类型结构特征、空间分布类型、市域分布特征、空间聚集分布特征、时间演变特征和相关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结构类型上主要以传统技艺类、民俗类、传统舞蹈类为主;数量上主要分布于赣南、赣北地区;空间分布类型趋于集中分布,有1个极核密度区、1个高度密度区、3个次级密度区;各市认定的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时空分布由分散式团状向非均衡扩散式演化并趋于稳定;经济水平越高的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也越多,且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分布于丘陵地区,邻近河流水系。  相似文献   

16.
合理开发和保护各区域传统村落,是传承中华文脉的主要途径之一.以山东省411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通过地理信息技术测度其地理信息,从宏观角度综合分析山东省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山东省传统村落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点,集中分布在鲁中南山区和胶东丘陵区; 2)不同地形区内传统村落分布数量差异大,平原区分布数量多,所占比重达到67.1%,而山地分布密度大,受地形限制集中分布; 3)传统村落的分布与海拔高程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且向阳性特征显著,在阳坡集中了56.4%的传统村落,传统村落沿河沿湖分布明显.另外,从社会经济、历史文化、保护观念等人文要素探索了影响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因素及其发生作用的方式,以期为山东省传统村落的遗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7.
传统村落作为一种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兼有的文化遗产,在历史、地理、社会等方面都具有较高的价值,除此之外,传统村落在空间分布上也呈现出一定的规律.为了研究河东地区国家级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文章以河东地区入选的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和名镇名村的29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采用GIS方法与不平衡指数法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河东地区国家级传统村落空间整体上呈分散型、局部呈集中型分布,且在乡宁县与襄汾县交界处形成一条东西走向的集聚带;地形、海拔、河流、坡向、坡度、社会经济发展等都对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8.
以入围全国传统村落前3批名录的江西省传统村落(共125个)为研究对象,基于GIS技术平台,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江西省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因素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江西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呈现集聚状态,各个区域分布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存在2个集聚中心,即赣东北的婺源县传统村落集聚区和南昌-进贤-丰城交汇的集聚片区,3个次集聚中心为抚州金溪县、吉安市城区和吉安县;传统村落分布受自然环境因素影响,与海拔高程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存在高-高海拔村落集聚、低-低海拔村落集聚现象,且绝大多数村落逐水系而分布;传统村落分布与社会环境因素关系密切,近一半数量的村落分布在距离县城、中心市较远且经济水平较低的区域。  相似文献   

19.
以湖北省的206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时间断面法和历史文献,分析湖北省传统村落的时空演变特征,以完整展现其空间关系和区域演化过程,发现:湖北省传统村落历史发展大致经历了隋唐五代以前的萌芽期、宋元辽金的发展期和明清繁盛期的三个阶段;空间格局呈集聚、均衡性较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具体表现为以鄂西南为高值聚集区、鄂东北为中值聚集区、鄂东南为低值聚集区,整体空间分布类型与湖北地貌类型具有密切关系;流域格局上,湖北省传统村落沿河流分布特征明显,主要分布在距河流15 km范围内;高程格局上,湖北省传统村落主要集聚在山地,并大致经过了“山地—丘陵/平原—山地”发展的时序性;类型特征呈现农耕型偏鄂西南分布,商贸型呈沿边型分布,军事型偏鄂东北分布和工艺型偏鄂东南分布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20.
为了更好地促进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选取云南省有代表性的100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样本,运用地理集中指数、核密度、区位熵等方法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丰富,可划分为: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和民俗等9种类型;(2)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空间分布为集聚型,在空间上呈现出以市(州)行政中心为核心密集区向周边市县圈层状递减的规律特征;(3)九大类型中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美术及传统医药类布局集中程度较高,其余类型空间布局较为均衡;(4)河流、经济与人口、民族分布以及政府对"非遗"的传承管理等因素是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