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以山东省县域为研究尺度,基于山东省136区县人口普查数据,利用空间自相关方法和地理探测器模型,探讨山东省人口空间分布格局演变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2000—2020年,山东省人口空间格局基本保持不变,呈现西南高东北低的格局;人口重心始终位于潍坊市临朐县,并向东北方向缓慢移动。(2)山东省人口分布集中指数与不均衡指数均呈上升趋势,人口分布总体向集中与不均衡分布发展。(3)山东省人口密度莫兰指数>0,呈现出显著空间正相关;人口分布在空间上呈显著的高-高集聚、低-低集聚特征,且有增强趋势。(4)不同影响因素对山东省人口空间分布的影响力不同,其由大到小依次为平均房价、城镇化率、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GDP、气温、降水、高程、地形起伏度。人口空间格局是多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任意两因子交互作用的影响力均大于单因子单独作用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2.
运用综合评价模型、探索性数据空间分析和因子探测器,对2014—2020年洞庭湖区新型城镇化水平时空格局及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014—2020年洞庭湖区新型城镇化水平处于稳定上升趋势,指数由0.2608上升到0.5047,增长了93.52%,但仍处于较低水平.空间分布上,表现为东部地区高于西部地区,北部地区高于南部地区.(2)新型城镇化水平具有负向全局空间自相关,空间集聚格局显著,局部空间自相关表现为H—L和L—H集聚,形成以岳阳市区、常德市区和益阳市区为核心的圈状空间结构.(3)人口集聚力、经济驱动力、科技支撑力、政策调控力和生态承载力是形成洞庭湖区新型城镇化水平时空格局的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3.
基于GIS软件,采用人口密度、人口结构指数、空间自相关等研究方法,以黄山市为研究对象,定量测度案例地人口空间格局演变,分析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黄山市人口总体上呈现出"东南部密集,西北部稀疏"的分布特征,其中屯溪区是黄山市人口最为密集的地区;黄山市人口密度的空间分布呈正的空间相关性,具有"高高集聚、低低集聚"的分布规律;随着时间的推移,黄山市人口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性日趋明显.海拔、城镇化率、交通、旅游发展、政策等是影响黄山市人口空间格局演变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文章选取1949—2010年兰州市清真寺的空间矢量化数据,通过应用标准差椭圆法(Standard deviational ellipse,SDE)和重心迁移模型,分析了兰州市清真寺自1949年以来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清真寺空间分布经历了明显的"集聚—相对分散—分散"的变化趋势,并向西北方向延伸.(2)清真寺重心表现出由靖远路街道—临夏路街道—西园街道的移动轨迹,相比七里河区,城关区清真寺空间变化较为稳定.(3)清真寺空间格局演化经历三个时期,依次是1949—1978年集中式扩散,1979—1990年跳跃式扩散,1991—2000年、2001—2010年核心—边缘式扩散,并呈倒"T型"模式.(4)其空间演化主要受宗教政策与制度,人口增长与流动、经济发展与转型以及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5.
以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为测度单位,结合探索性数据分析法,对新时期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发展特征及空间分布格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2008-2017年,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发展,区域非均衡发展特征明显,具体呈"东南密、西北疏"的发展特征,空间上呈"中心集聚、外围松散"的分布格局.(2)从发展特征看,主要以华东与华中地区为中心,依次向华南、东北、华北、西南与西北地区呈逐级递减趋势发展,每千人社会指导员的东西差距较大.(3)从空间格局看,具体呈华东地区高高集聚、西北地区低低集聚、东北地区高低集聚、西南地区低高集聚的类型分布.据此提出:(1)完善群众体育人才培养体系;(2)优化群众体育人才空间布局结构;(3)健全区际人才协调发展机制等建议,为促进新时期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李志远  马芳芳  李晗  丁志伟 《河南科学》2023,(10):1498-1507
根据2016—2021年千强镇的榜单,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最邻近指数法等方法分析千强镇的时空演化规律,并运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在频数方面,千强镇呈现出趋海分布的趋势,并形成以江浙、珠三角为集聚核心区和局部零散分布的空间分布格局.(2)在对比分析方面,千强镇分布与百强县分布随着时间的变化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3)千强镇集中分布在长三角、珠三角以及海峡西岸城市群,表明了城市群在引领乡镇的发展、带动区域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4)从集中程度看,最邻近指数呈现下降趋势,印证了千强镇在空间上的集聚程度进一步增强.从局部LISA集聚图看,显著HH区主要分布在长三角城市群及其向北延伸至江苏南部的局部地市,小部分分布在珠三角城市群核心区但近期消失;显著LL区破碎化分布明显,主要分布在十堰、襄阳等地区.(5)从影响因素看,各因子的决定力排名为公共财政收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个数>工业个数>人口>人口密度>高程>营业面积50 m2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个数>人口城镇化率.此外,政府政策对千强镇分布有着较强的解释作用.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基尼系数、空间数据探索分析(ESDA)等统计方法,探索我国耕地后备资源各地类空间集聚特征及影响因素,为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利用奠定理论基础.结果显示:(1)我国耕地后备资源各地类集聚程度差异较大,呈现出可开垦沿海滩涂可开垦沼泽地可开垦沙地、可复垦采矿用地可开垦内陆滩涂、可开垦盐碱地可开垦裸地可开垦其他草地的特征.(2)可开垦沿海滩涂主要聚集在东部中纬度沿海地区,可开垦沼泽地和可复垦采矿用地主要集中在东部偏北部地区,可开垦沙地为西北地区.(3)自然因素奠定了各地类空间分布的基本格局,人口因素对各地类集聚效应具有重要影响,经济因素属于辅助因素,但对耕地后备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影响效力正在突显.通过实证分析,得出研究结论:基尼系数和ESDA中的趋势分析等方法从地统计的视角揭示并量化了耕地后备资源结构的空间分布特征,可为解译耕地后备资源的集聚效应、制定开发利用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人口分布是人口发展在空间上的综合体现,也是区域发展格局和协调性的重要表征。本文以黄土高原为研究对象,选取DEM(digital elevation model)、人口、人均GDP、河流和道路数据,运用人口收缩指数、核密度、空间相关性分析、GIS(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空间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研究了2013—2019年黄土高原地区人口收缩格局的特征,并探讨了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从整体来看,黄土高原人口收缩趋势明显,且空间的关联性较强,其格局基本稳定;2)从局部来看,人口集聚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其中河谷平原地区和省会城市是人口集聚的主要区域;3)黄土高原人口在不同高程与坡度上的分布差异明显,尤其在海拔0~1 500 m、坡度0°~15°的地势低平区域,人口密度较高,空间集聚趋势明显;4)人口分布受到社会经济因素和自然地理因素的综合影响,且一般会朝着社会经济条件好、交通便利的地区流动。  相似文献   

9.
以行政区划中的地区为最小空间单元,利用2015年中国343个地区逐日空气质量指数(AQI)数据,分析了中国空气污染的空间格局,并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定量评价了驱动因素的影响强度.结果表明:①中国的空气污染具有"双中心"的空间集聚特征,分别存在华北区和西北区两个高值中心与华南区和东北区两个低值中心.②影响我国AQI分布的自然因素比较复杂,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影响我国AQI分布的社会经济因素可分为人口、工业、生活消费和环境维护4种类型.  相似文献   

10.
以江苏省县域为研究对象,选取2000年、2010年两次人口普查数据,计算出老龄化系数(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数占总人口的百分比)来表征老龄化的情况,利用探索性数据分析法,研究江苏省老龄化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变,并利用空间误差模型对影响因素进行解释.结果表明:在总体空间格局上,江苏省县域老龄化呈现显著的空间自相关,即老龄化系数相似的地区呈集聚分布,2000年-2010年空间集聚性有所减弱,空间异质性增强,但是集聚的空间格局并没发生太大的改变;冷热点发生了一定的迁移,2010年在苏南地区出现了冷点区域分支,这与经济热点的迁移有关;集聚格局由"南高北低"向"中间高两边低"转变;通过对影响因素的分析,人口社会基本发展因素以及出生率与老龄化呈现负相关,死亡率、受教育程度以及医疗卫生水平对老龄化起正向的积极作用,而经济发展水平对老龄化的影响在两次人口普查中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11.
以中国西部兰州-西宁城市群为研究区,分析人口集聚格局和影响人口集聚的因素.结果表明:兰州-西宁城市群人口集聚具有"中心-外围"特征和"马太效应".兰州-西宁城市群人口集聚的空间依赖性不断增强,兰州市和西宁市所辖核心县(区)为人口集聚热点区,白银市、定西市、临夏州和海东市所辖欠发达县(区)为人口集聚冷点区.兰州-西宁城市群人口集聚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地区生产总值和专任教师数对人口集聚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年平均温度、第二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和公共预算支出对人口集聚具有一定促进作用;年平均降水量和固定资产投资额对人口集聚的影响未通过显著性检验.  相似文献   

12.
基于重庆市统计年鉴资料,选取人口老龄系数作为人口老龄化指标,运用泰尔指数、标准差椭圆分析、空间自相关等统计分析方法,分析2010—2018年重庆市人口老龄化时空分布规律,并使用地理加权回归分析方法解释其形成原因。研究结果表明:2010—2018年重庆市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并逐步向深度老龄化社会迈进;人口老龄系数空间上整体形成"西高东低"的格局;重庆市人口老龄化重心呈现由中部向西方向逐步迁移的趋势,标准差椭圆呈现"东北-西南"空间分布特征;重庆市人口老龄系数空间集聚态势明显,空间扩散效应在渝西片区增强,渝东北片区有所弱化而渝东南片区基本保持不变,形成了"西热东冷"、"三极分布"的格局;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净流入率与人口老龄系数呈负相关,人均GDP、每千人口卫生机构床位数、自然保护区面积占比与人口老龄系数呈正相关;重庆市人口老龄化进程与空间分异的根本因素在于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净流入率,人口自然增长率成为促进全市老龄化加深、加快及养老负担加重的首要机制。  相似文献   

13.
基于狭义绿色化概念内涵的理解,从区域生态环境"绿量"、城镇生态环境"绿量"、"蓝天白云"绿色天气质量、生态环境"绿色"治理4个方面选取8个指标构建绿色化水平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评价中原城市群197个县域单元的绿色化水平,进而分析其空间差异状况.结果表明:(1)绿色化综合水平与区域生态环境绿量的空间分布格局最为相似,高、较高水平区主要分布在西部外围区和南部的局部外围区,中等水平区除东部、北部产生的少数集中分布区外,多数处于西部且围绕高值区分布,较低、低水平区主要分布在京广线一带、东部和东南部并形成连绵分布区.(2)城镇绿量中绿地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的高水平区与整体空间格局类似但范围缩小且较为零散,高、较高水平区组成的集聚格局有所弱化.人均绿地面积的空间分布格局与整体情况不尽相同,主要与政府的重视程度和绿化工程相关.(3)空气质量的绿色化水平格局明显,绝大多数区域处于中等水平区及其以上等级且主要分布在南部,除少量较低和低水平区分布在中部、东部的核心城市附近外多数低值分布区在北部形成集聚区.(4)生态环境绿色治理水平的两个指标空间格局各具特色,主要与地方政府的治理措施、治理手段相关.  相似文献   

14.
企业作为经济活动的微观主体,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上市公司作为优秀企业的典型代表,对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促进作用更是不容忽视.本研究以京津冀地区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运用标准离差椭圆分析法和相关分析法等研究上市公司总部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京津冀地区上市公司总部分布呈现出以北京为核心的单极格局,地域分布极不平衡;近20年来,京津冀地区上市公司总部分布整体上一直保持"东北-西南"的模式,重心无明显变化,空间分布趋于集聚.(2)制造业上市公司总部分布比较分散,呈"东北-西南"分布模式;房地产业上市公司总部相对集聚于北京和天津,呈"西北-东南"分布模式;信息业上市公司总部高度集聚于北京,呈"东-西"分布模式.(3)上市公司总部倾向于分布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高、金融业发展水平高、交通状况好、科技创新水平先进、行政级别高以及城市规模大的城市.  相似文献   

15.
人口分布是人口发展过程中自然、社会、经济、文化、历史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这些因素通过影响人口的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不断塑造着人口分布的格局.本文基于第六次乡镇级人口普查数据,利用ArcGIS 10.3可视化山西省人口信息的空间分布格局,通过计算Moran’s I指数、G统计量、信息熵等空间分异指标,结合地形、经济、资源、产业等特征,得出山西省各人口要素空间分异特征,发现山西省各项人口指标空间自相关性显著且人口分布受矿产资源导向和经济因素影响显著,并针对出现的问题给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基于河南省2007、2012、2017年A级旅游景区数据,运用规模分析、优势分析、基尼系数、重心模型、最邻近指数、核密度强度等数理统计方法与Arc GIS可视化技术,对河南省A级景区空间分布时空演变进行深入研究,研究发现:(1)河南省A级景区规模度整体呈上升,优越度呈现先升后降的状况.(2)10年间河南省A级景区空间不均衡现象大大缓解;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重心偏于西北方向,但是空间重心有向东、向南偏移的趋势.(3)A级景区空间分布呈现集聚加强的态势;5A级景区的空间分布由集聚向均匀转变,5A级以下景区则呈现空间集聚加强的趋势,主要集聚于城市周边和旅游价值较高的地区.(4)自然因素起到基础性影响作用,社会经济、交通通达性对景区的空间分布起到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羊金凤 《江西科学》2020,38(2):220-225
人口集聚格局是人口空间分布最直观的体现,是人口研究热门主题之一。其研究结果有利于深入解析研究区的整体人口分布特征和规律,准确把握人口空间分布的基本脉络,为引导人口的合理流动、制定区域人口政策等提供依据。采用人口集聚度方法及结合GIS技术,探讨吉安市人口空间分布的基本规律和特征。研究结果表明:21世纪以来,吉安市人口空间分布呈现不均衡的趋势,人口分布大的格局基本未发生太大变化,基本格局还是"市域中部吉泰盆地密集西南及东南山区稀疏",在此基础上形成吉泰走廊区、京九铁路及赣江干流沿线平原区、市域西部罗霄山脉及东部雩山山脉区等三大人口梯度区。  相似文献   

18.
贵州省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格局及因素分析主要是依托Arc GIS软件,从空间类型、密度、关联三方面进行研究。结果主要有:(1)集聚分布为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特征;(2)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核密度最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贵阳市、安顺市、黔东南州等三个市/州行政驻地周边,并且其空间分布与该省的交通分布具有明显的一致性;(3)A级旅游景区整体发展状态较为活跃,并且其空间分布模式表现为由点状到带状再到点状;(4)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格局深受地理环境、资源禀赋等自然要素的影响,其数量与人均GDP、人口分布等人文要素的相关性不显著,而交通条件对其空间分布格局影响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9.
基于广州市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以街镇为地理单元对2000-2010年广州市人口老龄化空间变动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1广州市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空间差异减小,在空间上以圈层结构向外扩张;2人口老龄化速度以中心城区內缘最为迅速;3从空间分布趋势来看,整体上老年人口和人口老龄化的空间集聚趋势有所"弱化",人口老龄化将继续向中心城区扩散,近郊区北部作为年轻型街镇的集聚区域,其集聚作用将更加明显;4就人口老龄化空间格局的影响因素而言,人口迁移的作用相对于人口的自然增长愈发显著,经济发展水平是这一时期老年人口向中心城区內缘集中的主要因素,文化教育水平对老龄化的区域分异具有一定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20.
基于微观经济视角,采取多种方法获取黄河中下游四省5 491个镇域研究单元的农民人均纯收入数据,运用自然断裂点法、核密度估算法、冷热点分析法及变异系数等多种分析方法分析黄河中下游四省镇域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特征,并运用地理加权回归(GWR)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①从发展水平的整体格局看,自下游至中游地区呈下降趋势,自高到低依次为山东、河南、陕西和山西;从空间的不均衡分布看,高值与低值分布的对比性明显,尤其是东部与西北部地区呈现较大的差距.②从集聚核心区看,镇域经济在山东和河南内部形成"双核"高密度区,并由此向外集聚程度逐渐降低;西北地区集聚核心最小、集聚程度最低且在镇域尺度下碎片化明显.③从空间关联特征看,冷热点集聚区的极化现象较为显著,大体呈现出"山东热,山西冷"的格局.此外,河南省中部和南部少部分地区也有热点区分布,但其邻近扩散关联效应不明显.④从内部不均衡状态看,不同尺度下区域不均衡状态有所不同,但总的来看山东、陕西镇域经济内部差异程度较低,河南次之,山西最大.⑤从GWR回归结果看,各影响因子回归系数的绝对值从大到小依次为人均工业产值建成区面积/总面积工业生产总值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建成区人口/总人口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总从业人员.其中,山东、河南地区受人均工业产值、建成区面积占比及建成区人口占比的影响较大,陕西、山西地区受建成区面积占比及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总从业人员因素的影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