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卷首语     
叶舒宪先生主持的“文学人类学研究”栏目至今已是第三期,本期的主题是“仪式、神话与历史”。他的《仪式叙事与历史书写》论述了仪式研究的文化阐释意义,从“仪式叙事”看中国礼经的文化内涵,仪式叙事、文化认同与历史书写等三方面内容;荆云波《中国古代礼仪中的神话思想》认为,中国古代礼仪是发生在世俗世界的神圣叙事,在仪式的背后,隐匿着潜在的神话信仰和神话思想;唐启翠《以“初”为常与仪式叙事——中华文明探源之神话礼仪视域》以《礼记.月令》中仪式叙事为例,探讨了作为神话编码的“以初为常”这一认知与实践思维如何规约着仪式叙事与考古“物语”叙事,并使考古物语与文本文献、神话仪式叙事的对接、互证互释以揭示中华文明之源的内在依据。“民族学人类学研究”栏目刊发了白耀天的《郎“狼”兵说》,该文以详实的资料、可靠的论证对郎人缘起与衍化、“狼兵”的战斗力、“狼人”的扩散与消失进行了梳理和阐述。“民族文学研究”栏目刊发了三篇文章。朝戈金的《多元文化格局中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认为,多元文化格局中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走向和命运是多元文化格局的一个重要部分,保护民族文化已经广为中国学界和社会各界所共识;王宪昭《论母题方法在少数民族神话研究中的应用》认...  相似文献   

2.
以张光直先生对古代神话的研究为参照,从考古人类学的角度探讨神话研究的意义,解析神话构筑政治权力的过程,认识神话故事叙事的政治效用与"神圣性建构",进而对古代中国神话对权力独占的象征进行文本解读,梳理对古代中国社会历史进程的认识。神话与古代中国政治权力是互相建构的过程,神话加强了统治者的权威和神圣性,统治者反过来将神话不断历史化。  相似文献   

3.
作为中国礼仪空间的典型形象,明堂建筑的外在形态与上古中国神话宇宙观的关联,秦汉以来论说甚多,尤以当代学人研究详赡。而对以《礼记·明堂位》为主要文献的明堂内部空间叙事却触及甚少。空间要素如“门”、“墙”、“阶”、“位”与“向”等在先秦礼仪过程中,是内外攸分、正仪辨等标识身份、地位和权能的象征符码。它以模式化的空间叙事在种种仪式中,显示礼仪参与者之间亲疏远近、贵贱尊卑等社会伦理关系,实现了权力与秩序以及君临天下的空间功能。笔者借助仪式理论和考古建筑遗址复原图,尝试从仪式空间的角度对其进行微观探讨,主要目的在于揭示那些潜藏在“明堂”之“位”中的观念及其与明堂建筑的象征关联,从仪式空间的三个层面思考人们怎样通过模式化的叙事建构一个有意义的文化空间。  相似文献   

4.
以张光直先生对古代神话的研究为参照,从考古人类学的角度探讨神话研究的意义,解析神话构筑政治权力的过程,认识神话故事叙事的政治效用与“神圣性建构”,进而对古代中国神话对权力独占的象征进行文本解读,梳理对古代中国社会历史进程的认识。神话与古代中国政治权力是互相建构的过程,神话加强了统治者的权威和神圣性,统治者反过来将神话不断历史化。  相似文献   

5.
治民族研究,民族叙事中"结构"必然是民族志的核心问题;而族源性纪念和祭祀仪式不仅成为一个民族叙事、表述和传承的"原生形式",而且具有与众不同的特质。故以瑶族的"还盘王愿"祭祀仪式为例,借用人类学仪式理论,对瑶族仪式叙事的"根范式"进行分析;试图证明:任何一个民族重要的代表性仪式都存着特定的"原型结构",它既是存在,也是叙事,更是本色。  相似文献   

6.
文章谈了仪式研究的文化阐释意义,从"仪式叙事"看中国礼经的文化内涵,仪式叙事、文化认同与历史书写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7.
学术界对满族"三仙女"始祖感生神话与中原"简狄生商"神话的关系问题素有争论,很多学者皆以满族神话乃是篡改中原神话而成。然从满族萨满文化女性崇拜、生殖崇拜、祖先崇拜等民间信仰以及考古成果等多角度分析,满族始祖神话完全具有独立产生、发展的自然生态和思维状况等方面的条件,是一则颇具民族特色的始祖神话。  相似文献   

8.
当代小说叙事话语的代际嬗变始于启蒙叙事对十七年小说神话叙事的鼎力反拨,但启蒙叙事这一反神话叙事的话语方式,却逐步演化成了一种以道德神话为内核的新神话叙事。至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启蒙文学的暂时消歇,当代小说的叙事话语又转向了以欲望叙事为突出特征的世俗化叙事。此消彼长之下,世俗化叙事终以构筑身体神话的方式,取代之前的新神话叙事成为了当代小说的叙事主流。但在此历史进程中,启蒙叙事与世俗化叙事的话语博弈,又于90年代中后期催生出了神性写作这一新的小说叙事话语。从神话叙事到新神话叙事,再到世俗化叙事与神性写作,当代小说叙事话语的发展流变,已然自成系统地构建起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谱系。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雷蒙·维廉斯《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一书研究策略的理论探析,发现其对"关键词"的研究贯穿着批评实践阐释的重要维度,这与维廉斯关于语言是社会性、物质性实践活动的观念密切相关。对"批评实践阐释"关注不够正是当下国内文学理论关键词研究的缺憾所在,弥补这一点,在中西文论的互释以及文学理论的创新问题上,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礼仪是发生在世俗世界的神圣叙事,在仪式的背后,隐匿着潜在的神话信仰和神话思想。礼仪中的神灵观就是一个明显的表现;按照神话思维建构的关于时空、关于世界构成及宇宙秩序是礼仪当中存在的秩序法则的原型;礼仪中的崇尚古朴、报本反始是回归神圣的需要。统治者和权力话语集团倚重仪式并利用其中的神话信仰和神话思想来为等级分层和既定秩序服务,并根据现实需要适时地对其作出修补变通,甚至人为地将祖先、历史、行为、物件等等对象神圣化,以达到使自己的统治变得神圣、变得合法有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宗教人类学对宗教与人类心灵关系的讨论分为两类,一类把焦点放在心灵的思维层面上,另一类则关注于心灵在宗教实践中的全面性经验。前者讨论的对象涵括神话与仪式,后者则聚焦于仪式研究。Durkheim对宗教研究的方向做了两个重要的扭转,第一个是把宗教研究变成了社会研究;另一个则是把宗教研究变成了仪式研究,忽略行动者主观的信念。对于仪式研究学者们关注仪式的效力,仪式展演的效力,以及萨满仪式的效力和音乐、舞蹈与身体动作的效力。由此可见,仪式是一种宗教的实践活动,它正是人们用以体验、建构宗教真理的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2.
关于冠礼举行时间,历来是礼学研究中关键而聚讼难已的问题。文章以“再生”神话的知识、视野和四重证据法,在世界范围成年礼举行时节、象征意义与庆祝宇宙重生的庆春仪式的象征性认同关系的通观下,结合中国以庆春仪式实践报本反始的“再生”神话,和新出《日书》文献,重新考察了《夏小正》“二月冠子取妇”的记载,尝试对中国冠礼原初行礼日期及其仪式象征进行新的探讨,试图提供一种化解纷争的解释。  相似文献   

13.
东巴神话作为古代纳西社会的"遗留物",保存于东巴经中,并以活的形态至今还在东巴祭祀仪式中使用。本文从东巴神话的形态、功能、载体等方面探讨东巴神话与东巴祭祀仪式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王远 《科技信息》2010,(36):152-152
本文通过故事模式、叙事策略及女性形象三方面的分析比较艾丽斯.沃克的长篇小说《紫颜色》与菲洛美拉神话,得出两者具有明显的互文性。从表面上看,这部黑人女性小说依附了西方神话,但经过深层次的分析,笔者得出结论,小说实际上是颠覆了神话对女性的规诫,带有强烈的革命性。  相似文献   

15.
卷首语     
“文学人类学研究”栏目本期主题“文化大、小传统的神话编码”,本期的三篇文章分别探讨神话研究的三种媒介载体,或称文化编码方式,即语言文字叙事、图像叙事、物的叙事。米尔恰·伊利亚德(著),王伟、王乐琪(译),叶舒宪(校)《铁器时代的神话》对今日从事神话学跨学科研究提供非常重要的启示,对大、小传统再划分的文化符号理论,具有宝贵的借鉴作用。安琪《神话的图像叙事:明代丽江壁画研究》显示文学人类学研究者如何从图像叙事的神话进入对本土文化的再认识。王宪昭《感悟神话:激活人类文化传统的基因密码——读叶舒宪先生主编“神话学文库”》文章从中国本土文化的神话学建设方面着眼,指出叶舒宪主编的“神话学文库”(第一辑)具有在百年学术史梳理、母题索引数据编码模式的建设性以及在大小传统的划分与文化符码的编码等理论的创新性。  相似文献   

16.
《古事记》、《日本书纪》中记载的神话历史可追溯到绳文时代的远古源头,当时的女神崇拜展示出日本独特的恋母文化之根。文章从考古资料中的女神土偶入手,结合日本从母系社会向父权社会过渡的史实,探讨日本神话中的母神原型,以及神话历史叙事中普遍呈现的女性中心世界,为日本文明特有的文化恋母现象找到源头和生成依据。  相似文献   

17.
神话在今日学科体制中归属于文学是一个大错误。因为神话概念远大于文学。神话作为初民智慧的表述,代表着文化的基因。后世出现的文、史、哲等学科划分都不足以涵盖整体性的神话。作为神圣叙事的神话与史前宗教信仰和仪式活动共生,是文史哲的共同源头。中国早期历史具有“神话历史”的鲜明特点。文学人类学与历史人类学的会通视角,是重新进入华夏文明传统,重新理解中国神话历史的门径。从《尚书》《春秋》到《周礼》《说文解字》,古代经典体现着神话思维编码的统一逻辑。参照玉神话与圣人神话的八千年传承,呼吁学界从文学视野的“中国神话”转到文化整体视野的“神话中国”。  相似文献   

18.
卷首语     
本期叶舒宪先生主持的“文学人类学研究”栏目的主题仍是“神话历史”。他的《神圣言说(续篇)——从汉语文学发生看“神话历史”》由四重证据重构出上古神话信仰语境,重新理解自甲骨文、金文到《尚书》、《诗经》等文字叙说背后的神圣言说活动及其功能原理。在被当作无意义的文本发语“隹”“唯”“若”等惯用法中,解析出王者、巫觋和萨满的仪式性通神通灵符号,把握到早期书写文本及关键词中所潜含着的口传文化传统的深远信息。揭示西周金文叙事以王者“各庙”开端的神话观念与仪式功能意义,推及远古巫觋类知识传统的“格知”方式,  相似文献   

19.
《利未记》曲神的律法组成,中间因记述至高神权被亵渎的叙事打断,律法与叙事的组合形成某种结构切分模式,从中可见作者匠心所在,即通过文学叙事重构宗教信念。文章专注于血液、麻风病(体液)、精液等体液丧失与生殖失序的同源关系,以及相关的赎罪与净化仪式,藉由身体不洁的病源与救赎叙事,阐释肉体的神圣与不洁和圣所结构的相似性,从而重梅《圣经》圣所-祭坛-人体三位一体神话宇宙观和律法公义的由来。  相似文献   

20.
扎西达娃和托尼·莫里森的魔幻叙事主要体现于其匠心独运的时间叙事和神话叙事之中.扎西达娃融合加西亚·马尔克斯循环时间叙事和藏民族轮回时间观,形成其独特的循环时间叙事,而莫里森则借鉴胡安·鲁尔福非时间的时间叙事和博尔赫斯迷宫式时间叙事,再融合非洲文化之时间观,构建其时间文本结构.他们亦利用本民族神话和传说进行神话叙事,赋予现实以神话般的意义,从而创造出神奇的现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