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韦拔群是右江根据地土地革命运动的先行者。他大力开展土地革命的宣传活动,指导东兰及周边各县的土地革命,培训土地革命骨干,推动了右江根据地土地革命的开展。建立共耕社,创造了土地革命新模式。加强土地法制建设,丰富了土地革命法制理论,为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土地政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土地革命时期,右江苏维埃政府实行了基本正确的土地革命的阶级路线和比较适合右江根据地的土地所有权政策,土地革命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改善了农民群众的生活,促进了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促进了民族的团结与和谐。右江苏维埃政府在土地革命中坚持实事求是,勇于开拓创新,领导干部高度重视,科学指导,以身作则,深入调研,坚持民族平等,培训干部,严格政策,积累了丰富的土地革命经验。右江苏维埃政府土地革命的经验和教训对今天解决"三农"问题仍有重要参考价值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在发动百色起义、创建红七军和右江革命根据地的革命斗争中,充分相信群众,深入宣传发动群众,正确执行群众路线,形成了颇具特色的群众观,成为了邓小平早期思想的重要内容。总结和学习邓小平在右江革命根据地时期的群众思想及其实践,对于我们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发扬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保持党员的先进性和战斗力,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都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4.
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党争取革命的主体——农民——踊跃加入统一战线的重要举措。毛泽东土地革命思想萌芽于20世纪20年代初,它继承了苏联土地革命、孙中山和国民党20世纪20年代的土地革命思想,总结了1927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民运动的经验,深化了认识,并提出新的主张,从而为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转入农村,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右江革命根据地时期,邓小平根据右江地区的民族特点,创造性的开展民族工作,成功地解决了右江革命根据地的民族问题,为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体系的创立和形成做出了贡献,也为党今后开展民族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6.
土地革命时期,党领导下的川陕革命根据地高度重视对党员、军民的思想政治工作,通过形势教育、分层次教育等形式,不断丰富工作载体,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在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推动了川陕革命根据地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川陕革命根据地与其他革命根据地土地政策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农村阶级成分的划分标准,没收打击和依靠团结的对象,土地分配的原则,土地所有权,优待红军家属及白区投诚官兵的土地分配等问题上,对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川陕革命根据地与其他革命根据地的土地革命政策作一比较,以探讨和总结其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同志的建党思想是毛泽东建党思想的重要组成部份.在毛泽东建党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中,邓小平都做出了独到的贡献.在他领导百色起义时期,邓小平就为丰富毛泽东建党理论增添了新的内容.一、注重从思想上建党,坚持“灌输”原则在毛泽东建党思想初步形成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关于着重从思想上建党的理论,解决了农民成份占多数、而且是农村革命根据地和分散的游击战争条件下为何建设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的党的问题.邓小平在领导百色起义,创建红七军红八军和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期间.就把毛泽东关于思想建党的理论运用于民族边远地区和根据地的建党实践.形成了既不等同于党的“六大”的建党路线,又不完全等同于毛泽东、陈毅等红四军建党经验的新的建党模式.这在当时来说,是个独创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右江革命根据地时期的红色歌谣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右江革命根据地建设时期,右江军民通过音乐手段来推广革命道理,创作了数量众多、内容丰富、题材广泛的红色歌谣.他们用流行的革命歌曲、民歌、民谣等形式在圩场、会议、学校通过教唱、对歌、演唱、传唱的方式控拆黑暗社会、发动民众,讴歌农民运动及战斗生活,赞美苏维埃建设,表达了右江民众热爱党、热爱红军和积极参加革命的朴素情感,具有明显的革命教育和文化传播作用.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在领导右江革命根据地的实践中,深刻认识到干部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加强理论学习、创建培训制度、培养本地干部及把好选人关和管理关等举措,为右江地区培养和造就了一支政治觉悟高、革命斗争坚决的干部队伍,从理论和实践上丰富和发展了我党的干部队伍建设思想。  相似文献   

11.
大别山区是中国共产党人较早开展革命活动的地区之一,在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这里建立了仅次于中央苏区的第二大革命根据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创建和巩固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各种方式,在广大农村开展了深入的革命动员,争取到了广大农民对中国革命的理解和支持。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讨贫困连片山区影响农民土地流转的因素,以湖北省咸丰县为例,利用实地调研数据为样本,采用回归分析法对调查的数据进行研究.结果发现:(1)农民对受转方的信任度与农民土地流转意愿正相关,农民更愿意把土地流转给自己信任度高的亲戚朋友;(2)农民对"土地养老"观念认同度与贫困连片山区农民土地流转意愿负相关,对"土地养老"观念认同度越高的农民越不愿意流出自己土地;(3)对国家土地流转政策的了解程度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贫困连片山区农民对国家土地流转政策的了解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农民对受转方的信任度和对"土地养老"观念认同度,进而影响贫困连片山区农民土地流转意愿.  相似文献   

13.
农村土地流转是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必然趋势,是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推动农业规模化经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手段。但农村土地流转的不畅和不规范导致农村土地产出率低下,生产成本偏高,农民增收困难,土地纠纷不断。通过实施规范的土地流转,可进一步推动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和专业化生产,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和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14.
文章阐述了农业企业土地流转的现状,认为农业企业与农户间的土地合理流转有利于优化配置农村土地资源、实现规模经营以及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户的生活水平。同时,在对当前农业企业和农户间土地流转存在的产权主体不明晰、土地流转价格偏低等障碍因素进行分析后,提出了明确界定土地所有权主体、科学制定农村土地流转价格等规范农业企业参与土地流转的措施与对策。  相似文献   

15.
中国农村土地问题长期以来都是学界关注的重要问题并产生了许多研究成果。对这些研究成果从农民权益视角,聚焦于农民土地权益流失的现状、农民土地权益流失的原因、保障农民土地权益的对策三个层面进行梳理和评述,有利于深化中国农村土地问题研究,突破中国农村土地问题和农民土地权益的研究中过于纠缠现行农地产权制度破立之争的局限,确立与乡村治理研究相结合,增加实证研究、分类研究、比较研究和多学科交叉性研究的大视野,拓展研究范域,丰富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6.
1840年以来,随着中国国家性质的剧烈变化,国家与农民的关系以及中间环节(乡村基层组织)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乡村出现了衰败动荡的局面。后北洋政府、国民党政府,都没有解决乡村治理和经济衰败问题,这为中国共产党发动农民革命提供了成功的条件。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通过彻底的土地改革,实现了将现代政府权力下延到乡村、直接面对农民的乡村治理结构。"人民公社"虽能有效控制农民,但不能激励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导致了在后来的改革中放弃"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制度。2004年以来,中国进入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乡村的新的历史时期,国家与农民关系由以"取"为主向以"予"为主转变,中国农村的基层治理目标和职能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种历史性的变化,要求我们在农村基层治理结构和政策方面做出相应调整,以保证国家"反哺"资金发挥出应有的效益,这也是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7.
中国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必然占用大量耕地,产生失地农民这一新的弱势群体.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需统筹考虑,这是实现失地农民可持续发展,顺利实现农村城市化、农民市民化的重要保证.通过成宁、潜江两地针对失地农民采取的安置模式和政策措施进行比较分析,证明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是建立失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8.
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已成为备受关注的社会焦点,究其原因在于失地农民问题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因素。从失地农民产生的原因、结合失地农民的现状,提出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对我国新农村建设提供建设性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