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粒子在扁椭球加八极形变场中比在长椭球加八极形变场中的运动能在更小的形变数下产生混沌运动,原因是前者的热能面能在更小的形变参数下出现负曲率。  相似文献   

2.
利用弯曲时空中标量粒子运动的Hamilton-Jacobin方程,研究球对称动态黑洞周围时空中标量粒子的能量,得到了粒子的能量不仅与粒子的质量有关,还与黑洞的时空结构及视界的变化有关.给出了带电蒸发黑洞发生自发辐射的能量条件.  相似文献   

3.
利用弯曲时空中标量粒子运动的Hamilton-Jacobin方程,研究动态Kerr黑洞周围时空中标量粒子的能量分布,得到了粒子的能量分布不仅与粒子的质量、角动量有关,还与黑洞的时空结构及视界的变化有关.给出了黑洞发生自发辐射的能量条件.  相似文献   

4.
Vaidya黑洞周围时空中标量粒子的能量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利用弯曲时空中标量粒子运动的Hamilton-Jacobi方程.研究Vaidya黑洞周围时空中标量粒子的能量.粒子的能量不仅与粒子的质量有关,还与黑洞的时空结构及视界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5.
采用点耦合的协变密度泛函理论和四极-八极集体哈密顿量方法,本文研究了镭区偶偶核和偶奇核δV_(pn)的性质.结果表明,考虑静态形变和集体涨落对于理论重现镭区偶偶核实验数据有重要意义.具体来说,八极形变自由度的引入极大地改变了N=134,136,140的δV_(pn)曲线点.这样的改变可以从镭核与氡核在(β_2,β_3)平面上的形状演化进行理解.从微观层次来看,在单粒子能级费米面附近存在N=132和Z=88两个能级间隙,间隙之上各有两条具有相似能量的能级.另一方面,采用协变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镭区奇A核δV_(pn)的性质.仅仅考虑静态形变,还不能较好地重现奇A镭核的δV_(pn)实验数据.八极形变自由度的引入也改变了奇A镭核的δV_(pn)的变化趋势.基于协变密度泛函理论,"镭之谜"不仅与八极形变自由度有关,与集体涨落也有关.  相似文献   

6.
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之际,我们对近年来清华大学物理系有关原子核结构实验研究的主要进展作一介绍,内容包括在A≈140缺中子核区核的形状驱动效应研究,如扁椭形变带、形状共存等;在A≈110丰中子核区核的多声子γ振动带结构、新手征二重带、新的准粒子带结构研究等;在A≈150丰中子核区核的八极形变研究等.研究成果对原子核结构的理解提供许多新的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7.
采用二维TRS方法研究了161^Lu原子核中新发现的一条强布居带X2的三轴超形变特性,从理论上得到一组平衡形变值,证实其存在三轴超形变.通过分析组成总位能面的各部分能量,指出形成这条具有正宇称的三轴超形变带的微观机制:主要是中子壳修正能的作用,同时转动能和高j闯入轨道的形变驱动效应,尤其是质子i13/2和中子i13/2准粒子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高阻尼条件下推导了在加性和乘性白噪声共同驱动下一维周期势中运动粒子的迁移率公式.当周期势为余弦势时,发现:在加性白噪声的基础上,由于周期势幅涨落导致乘性白噪声的加入,使运动粒子的迁移率增大,并且在两个噪声强度一定的条件下,运动粒子的迁移率随周期势幅的增大而减少,直至为零.  相似文献   

9.
利用弯曲时空中标量粒子运动的Hamilton—Jacobin方程,研究球对称动态黑洞周围时空中标量粒子的自发辐射,得到了带电蒸发黑洞发生自发辐射的能量条件.它不仅与粒子的质量有关,还与黑洞的时空结构及视界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0.
利用弯曲时空中标量粒子运动的Hamihon-Jacobin方程,研究Vaidya-de Sitter时空几何中玻色子的能量,得到了粒子的能量不仅与粒子的质量有关,还与黑洞的时空结构及视界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1.
在内径140mm,高1600mm的声场流化床中,以FCC颗粒为流化介质,采用光导纤维探针测定不同轴/径向位置的颗粒浓度时间序列,通过统计分析、功率谱分析和小波分析揭示外加声场对颗粒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声场的引入降低了颗粒最小流化速度,声压越大最小流化速度越小,声波频率在150HZ时最小流化速度最小。颗粒浓度功率谱呈现宽频且有明显主频的低频信号,声压越大主频的峰值越小,颗粒浓度信号的主频峰值随频率先下降后上升。对颗粒浓度信号进行5尺度离散小波变换,声场流化床中颗粒浓度信号高频部分增加,低频部分减小。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讨循环射流混合槽射流混合区内瞬态流动特性,在Re=3660~32940范围内利用动态数据采集系统对射流混合区内不同轴向、径向和周向位置的瞬态脉动压力进行了测量,并采用基于局域波分解的方法分析了循环射流混合槽内压力脉动信号的时频分布。研究表明:瞬态压力波动信号的波动能量分布随瞬时频率的提高明显降低;在θm=π/6和π/3时,频率集中分布在为0~0.25Hz,而θm=π/4和θm=5π/12时,瞬时波动频率主要分布在0~6Hz和0~20Hz。低雷诺数下流体运动随机性频繁,Re=3660时存在32Hz,25Hz,7Hz和5Hz等多个频率集中分布段,而Re=18300和Re=25620时频率范围为0~8Hz和0~3Hz。随着测量位置z/H增加,0~1Hz内低频能量比例先减小然后增加再减少;z/H=0.85时受到自由液面的影响,集中能量频率分布范围较其他轴向位置要广,且0~5Hz低频能量比例减少。  相似文献   

13.
针对高比例新能源渗透背景下的常规AGC机组和新能源AGC机组协调控制问题,提出了基于"两个细则"的风光水火多电源AGC多目标协调优化方法,该方法在确保电网调频经济性的同时兼顾了电网的调频质量和网架功率传输能力。基于某地区长期AGC历史统计数据,分析了不同类型机组的调频特性,计算其调频指标;基于华中电网"两个细则"的要求,以电网的调频成本和网损成本、调频速度和调频精度为目标,建立了含风光水火的多目标AGC有功协调优化模型;结合某内陆地区网架结构和AGC数据,采用多目标粒子群算法进行模型求解,得到了各个AGC场站的有功出力,进而验证了文中提出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针对串联式混合动力系统具有的多动力源和多工作模式特点,以前、后桥独立驱动装载机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控制策略,确定测量参数、工况、样本长度和采样频率;提出适用于混合动力装载机的载荷谱测试方案,设计多模式分离方法,获取具有代表性的混合动力装载机载荷谱.研究结果可为零件疲劳寿命分析和多动力源能效及功率流研究的数据获取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讨论由能谱关系为ε=αp~δ的粒子组成的n维理想气体的热力学性质,并引入广义积分Ⅰ(z,ξ;a),将非相对论性和极端相对论性的玻耳兹曼气体、费米气体和玻色气体的性质进行统一的论证分析。  相似文献   

16.
针对新能源大规模并网背景下系统调频能力不足的问题,提出一种考虑新能源场站动态减载参与系统调频的电力系统调度方案。考虑到新能源与同步机组的调频配合,将新能源场站作为控制对象,使其通过动态减载的方式动态设置调频备用,对考虑新能源场站动态减载设置调频背景下的频率约束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推导了考虑新能源场站动态减载参与系统调频的电力系统调度模型。最后,采用基于改进的IEEE RTS 24节点系统算例的计算结果表明:新能源场站动态减载设置调频备用参与系统调频,能够提高系统调频能力,在保证系统稳态频率偏差不越限的基础上,提高新能源的消纳能力,提高系统整体运行的经济性。  相似文献   

17.
调制是将要传送的信息装载到某一高频(载波)信号上去的过程。幅度调制是用调制信号去控制载波的振幅,使其随调制信号线性变化,而保持载波的频率不变。在幅度调制中,根据已调信号的频谱分量不同,分为普通调幅(标准调幅AM)、抑制载波的双边带调幅(DSB)、抑制载波的单边带调幅(SSB)等。它们的主要区别是产生的方法和频谱结构不同。普通调幅(AM)的载波不含信息却占用了大部的信号能量,从而造成白白的浪费,抑制载波调幅(DSB、SSB)只发送边带信号,效率明显提高,但是在解调时需要恢复被抑制的载波。  相似文献   

18.
为解决船舶电力系统故障识别的准确性以及快速性问题,在BP神经网络预测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改进的粒子群(PSO)和遗传算法(GA)混合优化BP神经网络的方法。改进包括两方面:一是对粒子群的惯性权重和学习因子进行改进;二是对遗传算法的变异概率和交叉概率进行改进。对发生故障时的三相电压信号进行小波包分解,提取各频率段的能量熵作为故障特征。经测试,优化后的算法诊断准确率明显提高,神经网络训练次数和误差减小,验证了改进GA-PSO-BP算法的可靠性,以及用于船舶电力系统故障诊断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振动与冲击机械存在浪费能源的问题,根据振动与冲击机械在启动阶段功率消耗最大和受到有势力(保守力)作用的两个特征,采用受力和能量分析方法,由质点系动能定理的微分形式对其功率方程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在设计振动与冲击机械系统时,只要使系统的总势能为常量(或启动阶段为最小值),则维持系统正常工作时需输入的功率将会降低。计算实例表明,该原理具有良好的节能效果。  相似文献   

20.
With the capacity of energy conversion from heat to electricity directly, thermoelectric materials have been considered as an alternative solution to global energy crisis. In this work, Cu modified Bi_(0.5)Sb_(1.5)Te_3(BST)composites are prepared by a facile electroless plating Cu method, spark plasma sintering, and annealing. The annealed 0.22 wt.%Cu/BST has an enhanced peak Figure of Merit(z T) of ~ 0.71 at 573 K with high average z T of0.65 in the wide temperature range between 300 and 573 K. Due to the significant increase of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and low lattice thermal conductivity, the annealed 0.22 wt.%Cu/BST shifts peak z T to high temperature, and shows 492% enhancement than that of pristine BST with z T of 0.12 at 573 K. Through detailed structural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annealed 0.22 wt.%Cu/BST, we found that Cu can dope into BST matrix and further form Cu2 Te nanoprecipitates, dislocations, and massive grain boundaries, leading to a low lattice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0.30 Wm-1 K-1 in the annealed 0.22 wt.%Cu/BST. Such enhanced peak z T in high-temperature and high average z T in the wide temperature range shows that the electroless plating Cu method and annealing can improve the thermoelectric performance of commercial BST and expand the applicability of Bi_2Te_3 thermoelectric materials in the power gener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