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基于庭院式绿化小区保护和美化居住环境,增加建筑艺术效果,活跃住宅区生活气氛等功能,简要分析了居住区小区绿化的设计布局及园林植物的配置.指出庭院式绿化小区应从发挥其统一性和综合功能出发,并以审美的观赏性和绿地的实用性为原则,进行设计布局与植物配置,以达到造因应有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崔萍 《科技资讯》2006,(25):165-166
人类的本质是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使环境更加符合人类生存的需要。在我们生存的环境之中,大多数人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时间在室内环境中渡过,人类创造环境,同时环境影响人。在竞争激烈,生活相对紧张的现代社会,一个完美的空间环境,应该是除了其自身的实用功能之外,还必须有一定的文化和精神功能。只有这样,环境空间才能够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需要的同时又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和精神需求。室内设计作为一门应用艺术,要满足基本的使用功能,要有高度的艺术审美趣味,这是它存在的最基本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崔萍 《科技资讯》2006,(19):231-232
人类的本质是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使环境更加符合人类生存的需要。在我们生存的环境之中,大多数人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时间在室内环境中渡过,人类创造环境,同时环境影响人。在竞争激烈,生活相对紧张的现代社会,一个完美的空间环境,应该是除了其自身的实用功能之外,还必须有一定的文化和精神功能。只有这样,环境空间才能够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需要的同时又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和精神需求。室内设计作为一门应用艺术,要满足基本的使用功能,要有高度的艺术审美趣味,这是它存在的最基本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楚艺术的各种表现中,楚建筑的表现最具有综合性,表现方式独树一帜,表现效果遒劲有力。建筑是艺术和生活的空间载体,是技术和艺术的结晶,是文明形成、发展的物化体现。因此,楚建筑反映出的外在形式与形象,是所处设计环境的必然,集中体现了楚艺术的浪漫主义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5.
湖湘传统民居建筑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湖湘古民居建筑其魅力除建筑造型、建筑功能外,还在于通过建筑装饰形成了与其它地域不同的审美特征.主要表现在:功能实用性与艺术装饰性相统一;朴实简洁的装饰特色;浓郁的楚巫神秘风韵;天然的湖湘乡土气息;浪漫的写意情趣.传统的民居建筑装饰,是湖湘传统建筑最具有艺术特色的部分,它永恒的艺术价值和独特的表现形式彰显湖湘厚重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6.
桑雪 《科技信息》2010,(15):311-311,376
在人类历史的发展中,建筑是人类将自然界改造得符合自己的需要而做出的一项重要文明成果之一。然而建筑成为审美的对象,却是一个历史的产物,有它那从实用到审美的发展过程。最初的建筑仅仅是基于实用的目的而营造的,是遮风避雨、防寒御兽的简陋住所。只是随着物质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进步,建筑才越来越具有审美的性质,但从总体来说,建筑仍是一种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艺术,这也是它与其它艺术相区别的一个重要特点之一。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建筑活动更是有史以来空前的活跃。在建筑发展的进程中,对建筑影响最大的不仅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还有人们对美的本质的追求、人类文化艺术的发展以及时代思潮的沿革。追求美与和谐是建筑活动的内在力量。建筑艺术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内涵丰富的综合性艺术,是艺术和技术的综合体现。建筑艺术的成败不仅是建筑师的问题,还在于使用欣赏者对于建筑艺术语言的共识程度,在于人们建筑文化水平的高低。作为人类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部分,建筑艺术有着自己的发展历…  相似文献   

8.
建筑是一门在精神和物质两方面同时影响人类生存的艺术门类。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建筑艺术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建筑不但要有实用性,还要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建筑不再只是居住的方盒子,它更成为城市中的艺术品。建筑技术已成为当代建筑创作的一个重要表现手段,它打破了传统建筑学多从传统美学角度塑造建筑形体的常规做法,使工业技术、信息技术及生态技术等技术措施以造型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9.
张鹏  赵彦  马秀荣 《科技信息》2009,(25):278-278
建筑是人类按照实用要求,在对自然界加工改造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物质实体,同时又是在这个加工改造过程中运用了美学规律,注入了审美理想,显示了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建筑物是符合美学原则的功能产品。在一切从实际需要的功能出发、又赋予审美功能的物质产品中,建筑的审美价值最大,包含的内容最丰富。  相似文献   

10.
舞蹈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产物,其艺术表现形态具有极大的审美功能。本文对舞蹈艺术的基本理论进行研究,分析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和功能,从而进一步丰富和拓展舞蹈的美育功能,不断满足现代人身心和谐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巴蜀民歌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沉淀了众多的生活内涵、情感内涵、语言内涵、历史内涵以及审美内涵等深层文化、历史信息。解读这些民歌中的历史遗存有助于提高对巴蜀民歌进行深入研究的重要性的认识,对于深化民歌的艺术审美、认识其实用性功能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同时,它也是发展与完善巴蜀民歌传统和精髓的有效路径之一。  相似文献   

12.
倪洁诚 《科技信息》2011,(36):I0135-I0135,I0137
服装仿生设计艺术在设计创意、审美功能和文化理念上深入地探索和拓展正是为了追求人类与自然界在形式和精神上的统一。是为了体现人类更深层次的对美的追求,实现的是一种符合现代审美意义的价值。随着服装设计行业的不断发展和创新,仿生设计艺术已经渗透到了服装设计的各个方面:外形、色彩、面料、细节及功能等。从人们平时的穿着打扮时常可以看到创意新颖的仿生服装,从侧面拉近了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距离。  相似文献   

13.
对室内外空间环境配饰设计创作进行研究,通过对不同功能空间的配饰特点进行分析,试图找到创造空间环境搭配艺术的有效途径,提高配饰设计对文化、风格、色彩、质感的整体把握能力,以及人类生活艺术与审美的综合把控,从而使人与自然、建筑、空间环境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4.
艺术教育除了包含审美教育的内容之外,还包括非审美教育的内容。建筑艺术被包含在环境艺术之中,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要素,因为它在环境艺术的综合体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在进行建筑艺术教育的基础上,使受教育者在建筑艺术的修养和素质方面得到提高是进行建筑艺术教育的基本功能。它涉及审美教育和非审美教育。在对建筑艺术审美教育的基础上,加强和重视非审美教育的功能和效应。  相似文献   

15.
建筑与艺术     
朱莎 《科技信息》2007,(35):245
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特殊的精神生产形态,它通过生产实践活动,反映从物质世界到精神世界、从生产关系到思想关系的人类的全面的社会生活,创造美的精神产品,满足人类精神上的审美需要。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艺术作品是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反映的产物。建筑是在原始的巢居和穴居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它的基本形式是利用固体材料来建造一个空间,以满足人的居住的需要。而人在建筑实践的过程中,总是出于天性而“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到了原始社会末期,已经有了“作为艺术的建筑术的萌芽”。因此,建筑是一种实用艺术,是按照美的规律,…  相似文献   

16.
景德镇陶瓷作为生活实用之物和审美理想艺术之物的符号形式是物质实践的结构功能和主体性在人类精神上的内化和积淀,其实用与审美的文化性相结合,承载着实用功能和精神功能两大内容.这一符号的演进过程熔铸了历史前进的足迹,标志着人类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重大进步.  相似文献   

17.
审美价值的人类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审美人类学的研究中 ,人类的审美行为与艺术创造不是孤立存在的 ,它与它所处的文化环境、社会环境及自然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而人类的审美行为与艺术创造 ,就是纠缠于这些联系之中 ,它们在一起结成一个混沌的文化整体 ,我们只有将其放在这样的整体中我们才会真正清楚地认识它们。在对人类的审美和艺术的研究中 ,我们最要关心的不仅仅是审美和艺术本身 ,而是它们和人类社会与文化及大自然之间所发生的种种联系  相似文献   

18.
人类的物质生活是由于设计的不断创新的推动而不断地进步,陶瓷艺术设计在实用性的基础上不断增添其审美的艺术性,给人类的生活带来更新和享受,陶瓷艺术设计不断地丰富着人们的生活,陶瓷艺术设计的色彩应用,无时不在设计上,生活中呈现出独特的无穷魅力。陶瓷艺术的色彩体现,除造型、肌理等审美因素外,其色彩本身的展现不是单一的。陶瓷的材料属硅酸盐材料范畴,由矿物和金属氧化物材料所构成,凭借于温度与烧制方式的不同,其色彩的变幻莫测是任何材料所不可比拟的。  相似文献   

19.
论幽默话语的结构和语用功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顾玲 《许昌师专学报》2000,19(1):106-109
幽默话语是由语言的各种要素的变异使用而产生的一种具有审美情趣的言语行为,。人类物质明 精神明发展到今天、幽默在人们的生活艺术世界以至整个精神领域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本从实例分析入手,论述了幽默话语的表层和深层结构以及它的审美和交际功能。  相似文献   

20.
音乐是人类社会的精神产品,是艺术审美的重要对象,是大众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音乐给人带来欢乐、轻松、愉快、幸福,陶冶性情,催人奋进,激励人追求美好的人生境界.根据音乐的审美特性,音乐艺术可派生出娱乐性、情感性和社会性等诸种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