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物”在里尔克和海德格尔的思想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们认为“物”是人的存在之所,是人的生命家园,人和“物”之间有一种原始的本原关系。但随着对象性思维的发展,人与“物”的天然关系被破坏了人和“物”无家可归,因此,他们提出要看护“物”,维护“物”的圆满自足,让“物”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但在世俗的功利活动中,“物”的物性消失不见了,只有艺术作品中,“物”才能得到看护,才能成为“纯粹之物”,秉有它的全部光辉与尊严,拥有它的存在。  相似文献   

2.
随着资本生产的发展,资本形态也呈现多样化趋势,资本生产中的“物”似乎越来越显得无足轻重。但是,无论如何,“物”在资本生产中的基础地位是不会改变的,其它任何形态的资本都以“物”为基础或以“物”为最终归宿;资本生产的历史也是从“物”开始的,离开物而谈资本不仅是不现实的,更为重要的是,空洞无物的资本生产是根本不存在的。重视物态资本在生产中的基础地位和作用,是研究资本问题的逻辑起点,它不应该被贬低而受到忽视。  相似文献   

3.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世界和中国现代化建设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人类社会发展认识史上一个质的飞跃,具有不同于传统发展观的本质和内涵,是人类价值取向从“物本”到“人本”的重大转换。  相似文献   

4.
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相比,最大的区别之一就是“物”叙述的缺席,更多强调文学的教化和教育功能。上海女性作家弥补了该丈学叙述的空白,她们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直截了当书写着对“物”的崇敬、迷恋和渴求,这不但是中国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而且是人性的合理复苏。  相似文献   

5.
以“第三代诗人”为参照系,考察80年代中晚期内蒙古青年诗人的“草原之诗”,会看到明显的差距,尤其在诗歌观念上更为不同,这直接影响了诗歌发展趋向。诗潮渐落,今日再思考,更期待内蒙古青年诗人的现代意义的“草原之诗”早日成型。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土家族文学的“灵物母题”为对象,以叙事学方法为主要的理论方法,融合神话学和文化学方法对其进行叙事解读。作者把“灵物母题”分为有着历史延续关系的三个亚型:水杉救世型、马桑受罚型、图腾隐寓型,其特征的文化本质是土家族人与灵物关于生命同质的具有现代主义色彩的深层对话。具体内涵为:虔敬自然的主观回应;深刻理解自然的顿悟与达观;反省现代化进程中人们强化人类生命而疏离自然生命所导致的双重生命悲剧,既是自然生命被摧残的悲剧,也是人类生命作为暂时的胜利者而正面临的无法超越的生命悲剧。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我党近年提出来的“以人为本”的新发展观为纲领,从卡尔.马克思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实践人道主义”哲学的高度,讨论了“以人为本”的哲学本性。同时批判了以“拜物主义”为“教义”的“以物为本”的历史观,揭露了这种历史观对当下我国的社会发展的极其严重的危害。文章充分肯定了卡尔.马克思的“以人为本”的“实践人本主义”对我国和人类的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进而呼吁“马克思不能丢”。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古代文艺理论批评史上,“味”这个概念曾被诗论家们普遍地用来评价诗歌,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一个极富民族特色的诗学理论观点——“诗味”说。“诗味”说的形成和发展,反映了我们古人对诗歌审美本质和特征的认识的逐步深化。认真研究“诗味”说发展演变的历史,对于我们准确认识和把握诗歌的本质与特征,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科学发展观,从“物本”到“人本”的价值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世界和中国现代化建设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人类社会发展认识史上一个质的飞跃,具有不同于传统发展观的本质和内涵,是人类价值取向从“物本”到“人本”的重大转换。  相似文献   

10.
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人”和“物”有以下几层意思:第一,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属人方面和属物方面即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第二,以人为中心的重视人的管理思想和方式与以科学管理为中心的重视物的管理思想和方式;第三,企业管理中对人的管理和对物的管理即管人和管物。从这三个层次来看,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人”和“物”都是相互区别、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即它们是辩证统一的。有鉴于此,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既要管“人”也要管“物”,以便更好地建设先进的企业文化,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1.
“非个性化”理论是艾略特诗歌理论的核心内容,包括艺术情感、传统、客观对应物三个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核心概念。“诗不是表现情感,而是逃避情感;不是表现个性,而是逃避个性。”受“非个性化”诗论的影响,新批评派提出了诗歌“本体论”。“非个性化”诗歌理论在理论发展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杜甫在诗中喜用“自”字。在其诗中,“自”字可以当代词,也可以当介词。当它作为代词,指代物的时候,诗中的“物”成为和人一样的独立的主体,拥有了独立的情感和意志,诗中世界成为了“二元主体”的世界。诗中空灵澄明的意境得以深化,诗歌的艺术空间得以拓展。这种物的独立和海德格尔诗学中所推崇的人与物的“敞开”,有殊途同归之妙。略有不同的是,杜甫对国家和百姓的不能忘怀,使得他的个人意志虽然在某些时候弱化,但始终没有丧失,这使他和海德格尔诗学中那完全“自在生存的人”是不同的。但这也正是他的伟大之处。  相似文献   

13.
孔颖达的《毛诗正义》是诗经汉学的集大成者。郭绍虞先生认为孔颖达已经将“诗言志”中的“志”同“诗缘情”中的“情”统一起来。其实,诗经汉学将情感体验纳入了特殊规范。孔颖达所谓的“情志”被更严格地限制在政教规范之中。孔颖达通过对“感物说”的引进、改造,对“诗人”身份的特殊处理来实现这一理论意图。他用“感物说”解释“情志”的产生,又将“物”限定为政教善恶,从而使感物而生的“情志”被彻底束缚在“政教”这一核心之上。他将诗人与诗歌所描述的情感事件的主人公区别开来,为每首诗都是诗人“有感于政教善恶”而表达“美剌”之志的阐释提供了理论形式,并且进一步要求诗歌所表达之“情志”必须超越个体的经验,而具有广泛的社会代表性和政治道德合理性,从而将抒情诗歌的情感本体彻底意识形态化。  相似文献   

14.
中国诗法理论史大致经历了诗法论的史前时期、格律论、格式论、法度论、活法论、悟人论等六个阶段,这些诗法论都是“诗内功夫”。后来人们逐渐认识到,光在诗内下工夫还不行,要想诗歌作得更好,必须于诗外下工夫,于是产生了“诗外功夫论”,这是诗法理论史的最后阶段、最高范畴,刘克庄是这一范畴最系统、最完美的建设者。  相似文献   

15.
日本人的美意识中“物哀”是极其重要且经常被提及的。本文通过分析“物哀”美意识产生与发展直到被明确提出的过程,阐述了“物哀”的具体含义与在日本文学、文化、生活各方面的表现,论述了“物哀”对日本人的精神世界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6.
陶渊明和华兹华斯,一个代表中国晋宋之际田园诗的顶峰,一个是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的丰碑,两位诗人都崇尚自然,返回到了自然之中。由于二者对自然的理解不同,观物方式也大相径庭,一个以物观物,达到了物我交融的境界,一个以我观物,造成了物我相隔。究其原因,源于他们的相异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的不同思维方式,即西方文化是从分析的角度来对待自然,而中国文化很大程度上是用综合的方法去理解自然。  相似文献   

17.
《诗经》中有许多寄托怀人情感的诗歌,而这些诗歌中经常出现思念之人的一个动作,那就是“采”,诗人常以“采摘”作为思念怀人的一种方式。我们把诗中出现“采”字,且“采”字具有摘取、折取之意的诗歌,归类为“采摘诗”,并将它们分为以“采”字起兴的诗歌、采集某种植物表达思念之情的诗歌、记录采摘的过程来表达喜悦之情的诗歌三类。  相似文献   

18.
张问陶是清朝中叶乾嘉时代冠绝蜀中的诗人,其诗独抒性灵,讲求自然、天真.诗人一生四度往返京蜀,经长江三峡两次,沿途写下了大量吟山咏水、观风赏物之作,最著名的是摹写三峡自然景观、风土人情、文物古迹的诗歌,真切自然而空灵,极富艺术特色;其诗歌理论代表了性灵派的文学主张,与他的诗歌创作桴鼓相应.  相似文献   

19.
柳宗元后期七律诗具有“精工绝伦”、“满纸涕泪”的特点,柳宗元七律主题上以岭南风物寓贬谪情怀,形式上颇得“正体”之妙,甚少“变体”,尤其结语不凡;再与永州诗歌比,情感抒发沉痛过之而出语蕴藉,刻画精微而意象壮密。“满纸涕泪”多指贬谪凄伤、表达节制而致情绪凝重。柳宗元贬谪后期七律反胜,盖因七律法度与彼时心态相吻合之故,穷而后工,形成了融悲愤于异景之中、化深情于浅语之外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20.
韩愈的“文中之诗”,是指其文章作品中所存在的诗体。此处的“诗”是个广义概念,凡用韵语写成的作品均可视为“诗”,相当于“押韵之文”。对韩文中的“有韵之文”的性质判定,我们当从韩愈自道,其时人及后人的看法乃至今人的见解等三方面入手。韩愈的“文中之诗”,具有多方面的意义。一方面可由此进一步把握韩愈的诗学观、古文观,并由此可见韩愈诗歌多样风貌的成因,另一方面有利于对韩愈“以文为诗”现象的公允诠释与《全唐诗》的“新”辑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