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吴静 《科技信息》2007,(18):166-168
法国小说家司汤达的名著《红与黑》题目究竟作何解释:这是一个半世纪以来人们一直在研究的一个谜。已经提出的说法五花八门。本文通过考察原著和作家本人,认为书名分别象征了爱情与事业。  相似文献   

2.
乔昌如 《科技信息》2012,(10):171-172
一八三0年,法国著名作家司汤达写成的文学作品《红与黑》,是他现实主义文学理论最成功的实践。它不仅是司汤达文学创作的代表作,还由于它直接取材于社会现实,通过对特定的环境和人物描绘,真实地再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使之成为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标志。  相似文献   

3.
于连·索黑尔是法国作家司汤达笔下的艺术形象,也是世界文学之林中一个不朽的艺术典型。总的说来,于连既不是一个大资产阶级野心家,也不是投机钻营的小人,更不是一个悲剧英雄。作为小资产阶级分子的于连,性格复杂,既有仇恨和反抗上层社会的一面,又有投靠和向贵族阶级妥协的一面。可以说,在他身上同时集中体现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反抗性、妥协性。  相似文献   

4.
于连.索黑尔是法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的长篇小说《红与黑》中的主人公,也是一个复杂的艺术典型。于连的性格中有多重矛盾对立的要素,比如反抗与妥协、自尊与自卑、雄心与野心、虚伪与正直。这种矛盾对立的多重性格正是于连的“理想我”与“现实我”冲突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世界博览》2010,(16):60-62
"谁能猜得到,他脸色如此苍白,如此温柔,一副女孩子的容貌,心里竟藏着宁可死上一千次也要飞黄腾达的不可动摇的决心呢!"法国作家司汤达在小说《红与黑》中塑造了一个鲜有的男性形象。如今近两百年过后,全球男性的整体传统形象已经彻底坍塌了。现代化下,传统社会礼教失效,男人天性中被一直被压抑着的"雌性"本能被逐渐释放出来……如果追溯两性关系演变背后的真相,我们似乎发现了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塑造着人类未来的面貌。  相似文献   

6.
以十八世纪意大利巴尔玛公国为背景,暴露封建专制的罪恶的法国著名长篇小说《巴尔玛修道院》,许多人向来认为这是司汤达一八三一年的作品,连《辞海》原来也是这么写的。近读《上海师范大学学报》一九七九年第一、二期刊载的《司汤达年谱》,发觉将这部作品定为一八三九年所作。这个订正十分重要,对理解司汤达的生平及其创作道路很有好处。这里还可补充一点材料,以资证明年谱对司汤达著述系年的准确。  相似文献   

7.
在过去一个时期里,我们曾经把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所具有的“再现”与“摹仿”特性无限地放大,反复地加以阐释、论证与引伸,从而掩盖了表现性、情感性特征,对19世纪欧洲现实主义传统的把握与理解也就出现了偏差。诚然,最能为这种“再现论”、“摹仿说”提供事实佐证的是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因为,这一流派的作家普遍强调“按生活本来的样子反映生活”。巴尔扎克说,“法国社会将作历史家,我只能当他的书记。”司汤达说,“文学是放在大路上的一面镜子”。福楼拜则强调客观冷静地描写生活,“作者在他的作品里,必须象上帝在世界上一样,到处存在  相似文献   

8.
司汤达是十九世纪现实主义大师之一。他在《红与黑》中通过主人公于连的命运揭示了法国王政复辟时期小资产阶级和平民知识分子的追求与反抗。于连是个性格矛盾的人物,一方面他具有平民的反抗意识,另一方面他又具有极强的个人野心,他的这种性格是由那个时代与社会造成的,他的悲剧又是由他的复杂矛盾的性格决定的。本文着重分析了于连性格中的这两方面。  相似文献   

9.
铁娘子     
刘帅译 《世界博览》2009,(19):29-29
法国作家、记者吕西安·博达尔1914年出生于中国重庆,他的父亲曾任法国驻广州领事。在1959年为《大西洋月刊》撰写这篇文章前,他曾两次到访过新中国。在这篇文章中,他感叹中国的女性已经变得让他无法理解。  相似文献   

10.
司汤达具有的俄狄浦斯情结可以从他的个人经历和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身上得到有力佐证。从上述两方面分析其俄狄浦斯情结的抑制、转移和升华过程,认为这种情结是司汤达对母性疯狂迷恋的审美诉求,也是触发其艺术创作的深层心理动机。  相似文献   

11.
菲茨杰拉德是美国著名的小说家,是“爵士时代的代言人”。从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繁华的背后美国梦的破灭,然而在他的作品中我们也能看到一种他特有的法国情结。这种法国情结始终伴随着他的创作,在他的作品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使得他的作品更加浪漫,更加有异国情调,通过他的法国情结我们还可以看到作家更为真实的另一面。  相似文献   

12.
《世界知识》2008,(21):68-68
法国作家让-马里·居斯塔夫·勒·克莱齐奥(LeClezio)刚刚获得了2008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克莱齐奥在法国出生,用法语写作。不过他写的不光是法国。在他笔下,有非洲、美洲,有陆地、海洋,甚至还有不知名之处和莫须有之国。他的早期作品,大多在寻找一种空灵与寂静的境界,人物时常在形式、色彩与物质的海洋中摇摆不定,人和物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  相似文献   

13.
司汤达塑造的“意大利性格”是对世界文坛的一大贡献。于连,虽非意大利血统,本质上具有“意大利性格”。但于连的“意大利性格”在法国复辟时期的社会现实中受到了冲击,表现得较为复杂。一方面,于连身上具有意大利民族所具有的激情、自尊、执著、勇敢及真诚;另一方面,又有社会现实与时代风尚强加给他的野心、虚荣、虚伪。前者是于连性格的本质,后者是社会对他的异化,二者你弱我强、此起彼伏的斗争演绎了于连曲折矛盾的人生历程。  相似文献   

14.
希腊著名进步作家尼科斯·卡桑特查基斯1885年生于希腊的克里特岛。他先后在雅典大学攻读法律、在巴黎大学研究哲学。从青年时代起,他游历世界各地,到过欧洲所有各国和若干亚非国家,远至中国和日本。许多年来他居住在法国。他最初以彼得鲁斯·普西劳列蒂斯的笔名在希腊文坛出现。在当代希腊作家中,他是最多产的一个,曾写过所有的文学体裁:抒情诗和叙事诗、韵文悲剧、哲学论文、游记、长篇小  相似文献   

15.
欧罗巴急了     
恼羞成怒的欧洲 法国有位作家乔治,非常为自己家族的贵族血统而自豪。在他眼里,法国人是最高贵的,法语才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他坚决支持法国政府维护法语纯正的一切行为,他参加所有的国际会议时都使用法语。 在他眼里,欧洲才是世界真正有品位的地方,他瞧不起那些美国同行,认为他们只不过是一群暴发户,甚至  相似文献   

16.
夏多布里昂既是18世纪法国文学的最后一个作家,又是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第一位诗人。在他身上交织着新旧交替的复杂矛盾,这种矛盾表现在他的文艺观、政治观和宗教观中,具有深刻的时代意义。其实质是极端个人主义者与动乱的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反映了1789-1830年间法国动乱不宁的社会思潮,即启蒙主义向浪漫主义过渡的世纪末"迷惘一代"的精神与心态。  相似文献   

17.
于连是法国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家司汤达的经典名著《红与黑》中的主人公,反抗性和妥协性是于连矛盾性格的基本内涵。怎样从一个理想家变为一个野心家,从一个不合理社会的反抗者变为一个个人奋斗的失败者,细读文本,从19世纪初期法国的社会现状以及平民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可以解读出于连复杂性格形成的社会根源。  相似文献   

18.
自从1964年萨特获诺贝尔文学奖而拒纳奖金以来,文学大国法兰西一直与该奖无缘。二十一年后,瑞典皇家科学院才决定将1985年的桂冠授与一位法国人,以表彰他“与他那个时代紧密结合的诗人与画家的想象力”。这位法国人便是新小说派作家克洛德·西蒙。西蒙1913年出生于非洲的马达加斯加,童年在法国南部的佩皮尼昂度过,后在巴黎、牛津等大学求学,其间曾从名师学画,这使他日后的小说创作深受影响。二次大战中,他应征入伍,当了骑兵,1940年被俘,后越狱逃跑。战后,他在家乡种  相似文献   

19.
文化播报     
乡土作家赵树理作品被40多国家翻译出版中国作家赵树理以描写“地地道道的中国农民形象”而闻名于世,他的作品目前已经在德国、意大利、日本、法国、美国、挪威、泰国、罗马尼亚等40多个国家广为流传,具有很高的艺术和研究价值。赵树理被称为描写中国乡土文化的“铁笔圣手”,在  相似文献   

20.
“一大群热闹的茨冈, 沿着柏萨腊比游荡, 他们今天过夜,就在那河上搭起破烂的篷帐。自由自在的,还有天做他们的篷, 好快乐的过夜,他们的和平的梦。……”这是伟大的俄罗斯诗人普希金著名长诗《茨冈》的诗句。俄罗斯人说的茨冈人,就是吉卜赛人。多少世纪来,吉卜赛人一直是作家、诗人、音乐家和戏剧家经常描写的主题。这不仅是因为他们性格热情奔放、能歌善舞、行踪飘忽不定,足迹遍及天涯海角,而且还因为这个民族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保持旧时传统习俗的流浪民族。除普希金《茨冈》以外,法国作家雨果的《巴黎圣母院》,特别是法国作家梅里美的中篇小说《卡门》经法国作曲家比才改编为歌剧,为人们创造了更为感人的吉卜赛人形象。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