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安忆强调写作不是流水浮云 ,需要对生活的思考和沉淀 ,她以一部部作品实践着自己对文学的认识 ,而在这些作品中潜藏的重要线索则是其对女性命运本体的追问式的探索与思考 ,这种追问贯穿了王安忆写作的始终 ,《我爱比尔》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篇。王安忆通过这篇小说告诉世人 ,政治或经济的解放与平等并没有使女性走出社会边缘角色 ,她们仍然依附着男性 ,仍然在心理和精神上附属于男性。王安忆在《我爱比尔》中充分展示了其前期对人生、对女性命运思索的伸发以及追问精神。  相似文献   

2.
王安忆的《我爱比尔》是直接回应当下语境的小说。在后殖民图景下,迷失的阿三之流的第三世界女性,舍生忘我地进军欧美,结局却是那样的令人无奈和沮丧。阿三的生存境遇显然与中华民族的生存困境暗合,王安忆把一个复杂而沉重的社会学问题渗透到个人化的故事里,古老的中华在后殖民图景下边缘化了,怎样进入国际关系的主流,理应成为整个民族普遍性的焦虑与困惑。这也正是《我爱比尔》的题旨所在。  相似文献   

3.
《海上花列传》出版一百多年来 ,未在一般读者中风行 ,但在一些特殊读者中颇有影响 ,如鲁迅、胡适、刘半农 ,尤其张爱玲等。而到了当代 ,王安忆的创作又与《海上花》有很多相似之处 ,如选材、立意、结构、语言风格等。至少可以说王安忆在新的时代回应了《海上花》。  相似文献   

4.
论《海上花列传》的影响及其在当代的回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上花列传》出版一百多年来,未在一般读者中风行,但在一些特殊读者中颇有影响,如鲁迅、胡适、刘半农,尤其张爱玲等.而到了当代,王安忆的创作又与《海上花》有很多相似之处,如选材、立意、结构、语言风格等.至少可以说王安忆在新的时代回应了《海上花》.  相似文献   

5.
刘红英 《长春大学学报》2013,(11):1444-1446,1489
上海精神是王安忆小说的主题之一,她在不同的时代寓之以不同的形式。《长恨歌》与《天香》以不同的审美方式回溯了上海文化的精神气象,显示了王安忆创作的纵向承续与转型变异。《长恨歌》中的王琦瑶是上海城市精神中优雅精致文化的象征,《天香》则描摹了几代天香园人对刺绣的精湛追求,成就了艺魂诗心的高贵品质。不论是王琦瑶个体式的娇艳姿态,还是天香园人集体式的群芳潜质,都凝结了王安忆对新旧上海文化的批判性反思。  相似文献   

6.
本文探讨了王安忆《长恨歌》中所描述的旧上海的特殊氛围,以及为此而采用的诗意的复制手法。  相似文献   

7.
运用弗莱的“向后站”理论审视剖析王安忆的《长恨歌》,指出《长恨歌》世俗素材都是对于宗教精神的暗示。这一暗示揭示儒学的现世快乐追求、基督教的灵魂拯救、佛教的人生超脱都无法让人类安身立命,从而引发对宗教与人类生存的关系的疑问。  相似文献   

8.
王安忆的《叔叔的故事》是对以《绿化树》为代表的男性中心文化核心文本的“游戏”与“改写”。正是《绿化树》等文本触发了中国女性作家试图创建女性文化文本的深层思考。《叔叔的故事》之出现 ,意味着男性中心文化视阈唯一局面在文学中的终结。  相似文献   

9.
王安忆能够驾驭多种题材,这是有目共睹的,但她仍用了二十余年的时间来表现上海这同一主题或主体。本文试着从其主要作品《长恨歌》等出发,着重考察了作者作为迁居上海者的丰富人生经历,以及其深厚的上海怀旧情结,并就王安忆作品中对上海的追忆与寻找做了较深入的剖析。  相似文献   

10.
刘彩霞 《科技信息》2013,(20):202-203
王安忆的小说《启蒙时代》回望了一代人的青春与成长,同时也对那个年代最重大的主题"革命"、"启蒙"等进行了探讨,这一思考对当下的现实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王安忆的小说《弟兄们》是一个关于女性追寻自我的寓言。既隐喻着女性潜意识深层对父权制规定给女性的社会性别角色的认同 ,又喻示着女性试图突破规范追寻自我历程的矛盾、困惑与艰难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都市文学创作中,张爱玲和王安忆两位女作家都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她们都把手中的笔对准了那些他们自身并不属于的都市“小市民”生活,展示了她们的文化形态和真实生动的人生欲望,并把都市人嘈嘈杂杂、零乱琐碎的日常生活情形和对人性深刻、细腻的体察与时代变迁中人们道德观念的变动结合起来。张爱玲和王安忆这两位生活在上海的现代都市女性,她们对都市民间文化和市民生活的关注与热情,显示了接受过五四新文化传统、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的现代知识分子对大时代中小人物的大悲悯和真同情。张爱玲和王安忆毕竟是两个时代的人,近半个世纪的历史变动足以使苍海变桑田。生活于乱世之中的张爱玲对人生的感受与理解多了一份茫茫无边的苍凉和彻骨的凄冷。成长于太平盛世之中的王安忆对世俗人生则多了一份富于智慧的平和与安祥。张爱玲的小说《倾城之恋》和王安忆的小说《香港的情与爱》分别述说了两个来自上海的青年女性白流苏和逢佳在香港发生的情爱故事。将这两个相隔了近半个世纪的情爱故事放在一起参照阅读,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历史的变迁、人性的永恒和两位作家对人世的不同理解。  相似文献   

13.
《长恨歌》采用超越话语性别的叙事策略,更突出了王安忆创作的超前性、独特性,她为中国女性文学叙事理论的建构提供了有益而又成功的探索。超越意在寻求心灵的对话与沟通,在沟通理解中更有效地传达话语。  相似文献   

14.
秦璋颖 《奇闻怪事》2009,(2):117-117
本文从王安忆《小鲍庄》的叙述方式入手,分析作者采用的客观叙述方式和多头交叉的叙述方式以及这种叙述方式的审美价值。作者以多头交叉的叙述视角,看似零散的立体描绘,使整个故事浑然一体。  相似文献   

15.
《长恨歌》采用超越话语性别的叙事策略,更突出了王安忆创作的超前性、独特性,她为中国女性文学叙事理论的建构提供了有益而又成功的探索,超越意在寻求心灵的对话与沟通,在沟通理解中更有效地传达话语。  相似文献   

16.
对女性个体意识与生命体验的书写是王安忆小说创作的恒定主题。在她的创作中始终以女性视角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思考女性的命运和前途。自八十年代的"雯雯"、"三恋",再到九十年代的《长恨歌》,对女性内心世界的把握既有物质层面的叩问,也有精神层面的自省。其中《长恨歌》更为人们展示了在现代都市下女性真实琐碎的人生体验。  相似文献   

17.
王安忆的《长恨歌》虽然创作于上个世纪的八九十年代,然而无论从写作手法还是叙事角度方面看,都与盛行于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鸳鸯蝴蝶派”有很多相似之处,呈现出明显的海派文化特征。《长恨歌》与现代都市民间神话的关系具体说来就是:现代都市民间叙事是以现代都市世俗审美叙事的方式出现的;《长恨歌》体现了对启蒙话语的消解;《长恨歌》中所描写和弘扬的道德与人情之高尚充分体现了世俗之美。  相似文献   

18.
王安忆对城市有着自己独特的观念。她认为,无论何时,城市的生态并不是由政治来维系的.而是由城市人积累起来的生活方式来支撑。因而,在作品中,她总是有意回避大的政治背景,而选择描写在大的政治背景下生活着的芸芸众生,体现了强烈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在《文革轶事》中王安忆描绘了一群生活在文化大革命背景下的、与“外头的风云变幻”保持着一定距离的男男女女和她们的爱情悲剧。  相似文献   

19.
王安忆的新作《考工记》重回20世纪40年代,写出了上海一宅及宅中人载沉载浮开阖的60余载。她在历史追寻的同时关注个人日常经验,化回避为恢复,化疏离为和解;她在器物书写的过程中自觉地忖量人生与文化的关系,寄寓了真切的体悟与忧思。王安忆躬身力行的"纪实与虚构,创造世界方法之一种"创作美学,她忠实地写实,又牢牢把握虚构的权力,营造了其考工之下的心灵世界。  相似文献   

20.
王安忆的小说创作变化无序,90年代评论界关于王安忆小说创作的研究,基本把握了其思想内容、 心灵追求、叙事方式及发展线索,但也存在一些缺陷。本文试图按照王安忆创作的具体情形,对90年代以来的 研究文章进行分阶段述评,期待对90年代王安忆小说研究作一个小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