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转注、假借是造字法,而且造出了新字形。转注是造字部件省略笔画的造字法,假借是借事造字而不是借字来用,是抽象意义字的造字法。六书是六种状态字的造字法,包括了所有情况下的汉字。形声字是表示同一事物不同种类的名称的字,这一类字是以表音来区别字义的,是汉字的特例。转注字是简化构字部件而造出的字。假借这种造字法,是既不能象形也不能会意还不能用形声来表义的抽象意义的字的造字法。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六书”不是造字法,是“保氏教国子”辩认字形、说解汉字所记写的语素或词的意义的方法。实际上是汉字的写调方法。汉字的造字法只有两种,一是“依类象形”,即错画物象之本的方法;二是“形声相益”,即利用已有的符号孳生的方法。汉字的写词方法,可概括为三类,一是“因形示义”,或指事、或象形、或会意,字形结构体现词义;二是“依声别义”,或形声、或假借、或连绵,选用已有符号表音寄义;三是“一首相爱”,用特注的方法记写汉语的同原词。  相似文献   

3.
汉字形声字中存在孳乳现象。对这类形声孳乳字作谱系分析,能够从“源”上掌握这类字的造字途径和方法;从“流”上理清它们的上古音来源及其语音的历史演变,加深对形声字声符表音准确度问题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汉字形声字中存在孳乳现象.对这类形声孳乳字作谱系分析,能够从"源"上掌握这类字的造字途径和方法;从"流"上理清它们的上古音来源及其语音的历史演变,加深对形声字声符表音准确度问题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六书”是汉字造字的理论,我们可以运用“六书”理念来解读和欣赏现代标志。不少标志的设计体现出了汉字的表意性和拼音文字的表音性特点,不仅表现了文字的特征,还阐示了被标识对象的文化内涵。运用“六书”理念看标志设计,可以为我们诠释标志提供一种新的思维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汉字与文化同构,汉字集造字法与表辞法于一身,包容着造字心理和社会心理的全部流程,古今汉字概莫能外。通过探究与女性相关汉字的字源,可以窥得古代女性的生存状态及当时的社会风尚。  相似文献   

7.
形声字的数量有一个由少到多的过程,这与形声字的优势有关,因早期先民使用的表达事物的词有限,故形声字少,随着社会的发展,认识的深化,表达的事物、概念增多,形声字的优势得以体现。形声字的优势有四:与其他三种造字法所造字的优势,与表音文字比较的优势,形声字的区分度大,便于识记。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表音和表义两个方面,表义上的不足也是一种特点,汉字所承载的古代文化信息得以保存和显现。  相似文献   

8.
"六书"是汉字造字的理论,我们可以运用"六书"理念来解读和欣赏现代标志.不少标志的设计体现出了汉字的表意性和拼音文字的表音性特点,不仅表现了文字的特征,还阐示了被标识对象的文化内涵.运用"六书"理念看标志设计,可以为我们诠释标志提供一种新的思维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汉字形声字中存在草乳现象。对这类形声孽乳字作谱系分析,能够从“源”上掌握这类字的造字途径和方法;从“流”上理清它们的上古音来源及其语音的历史演变,加深对形声字声符表音准确度问题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造园技艺随朝代更迭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从古汉字造字法"六书"中"形声"、"象形"、"会意"、"假借"、"指事"、"转注"角度出发,追寻造字法与古典园林的联系,对汉字造字法在中国古典园林造景中的应用进行了解读.  相似文献   

11.
通过分析现代汉语书面语的非汉字符号和网络语言中的信息符号的共同表现形式,以及它们得以产生的条件中的相同因素,可知网络语言中看似奇特的信息代码是对现代汉语书面语中非汉字符号的继承和创新,应该科学地对待网络语言。  相似文献   

12.
字向量表示质量对中文文本处理方法有重要影响。目前,常用中文字向量表示方法Word2Vec、GloVe在很多任务中表现优异,但存在向量质量依赖训练数据集、稳定性差、没有考虑汉字整体字形结构所隐含的语义信息、没有利用字典包含的语言知识等问题。为了克服现有方法的不足,该文首先采用字形自编码器自动捕获汉字字形蕴含的语义,再利用字义自编码器抽取字典包含的稳定字义信息,提出了融合中文字形和字义的字向量的表示方法(Glyph and Meaning to Vector)。结果表明,GnM2Vec在近邻字计算、中文命名实体识别和中文分词三项任务中均取得了较好的结果,在命名实体识别中,F1值较GloVe、word2vec、G2Vec(基于字形向量)分别提高了2.25、0.05、0.3;在中文分词中,F1值分别提高了0.3、0.14、0.33,提高了字向量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A local and global context representation learning model for Chinese characters is designed and a Chinese word segmentation method based on character representations is proposed in this paper.First,the proposed Chinese character learning model uses the semantics of local context and global context to learn the representa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s.Then,Chinese word segmentation model is built by a neural network,while the segmentation model is trained with the character representations as its input features.Finally,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Chinese character representations can effectively learn the semantic information.Characters with similar semantics cluster together in the visualize space.Moreover,the proposed Chinese word segmentation model also achieves a pretty good improvement on precision,recall and f-measure.  相似文献   

14.
由于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的需要,在机电部资助下,我们在大专院校普遍使用的IBMPC系列微机上研制了一套广州话文语转换系统,此系统实现了在CCDOS支持下,键字实时发出准确的广州话读音及英、日、俄文字母以及若干符号的相应读音.同时实现了自由控制字的发音和字形的显示.并应用此系统开发了若干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  相似文献   

15.
古代汉语词的临时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汉语词的临时义既非该词语言义的具体体现 ,亦非该词的联想义、社会义或色彩义 ,而是指该词在具体的言语活动中 ,由于特定的语境和用法的制约 ,随情应景产生出来的 ,与其语言义不相吻合的临时性意义 ,是偏离其语言义的言语义。这种临时义主要是通过辞格运用 ,词类活用 ,施受同词等方式来实现的。某词的临时义受该词的语言义 ,语音及语境等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16.
从汉语造词法的相关理论为入手,结合网络词语的特点,通过对大语境范围内的网络词语进行全面分析,可以使我们对网络词语早期造词的初因有所了解,并可以解析其相关"密码".  相似文献   

17.
文章考察中国英语学习者对程式语的心理表征模式.学习者完成自定步速逐词阅读和逐句阅读两项实验.根据总体英语水平,将学习者分为中等水平和高水平两组受试.研究采用2×2混合实验设计.结果表明:①高水平组以整体形式表征程式语,中等水平组既以整体形式又以分析性形式表征程式语;②程式语结构的完整性没有影响两组被试对程式语的心理表征模式.文章在实验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英语学习者对程式语的心理加工与表征模型.  相似文献   

18.
英语和汉语都存在破擦音[ts],但这一相似性并没有带给以英语为母语的汉语学习者正向迁移。在以汉语为二语的教学中,学习者对汉语[ts]的习得过程显现出一定的困难。该文通过分析[ts]在汉语和英语中的音系表现来解释这一现象,并得出结论:在语音和听觉感知上相同的两个音,其音系结构可能不同。  相似文献   

19.
由于word2vec、Glove等静态词向量表示方法存在无法完整表示文本语义等问题,且当前主流神经网络模型在做文本分类问题时,其预测效果往往依赖于具体问题,场景适应性差,泛化能力弱.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多基模型框架(Stacking-Bert)的中文短文本分类方法.模型采用BERT预训练语言模型进行文本字向量表示,输...  相似文献   

20.
词类活用问题是在古代汉语语法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中影响很大且迄无定论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以古代汉语教学语法体系为立足点,结合词类活用理论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系统探讨尚未引起人们重视的古代汉语词组的活用问题,试图为词类活用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作一点初步的探索和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