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本文着重剖析了贾平凹文艺观中的道禅意识和散文中的道禅韵味,认为这是贾氏对逐渐失落的东方审美传统的追求与呼唤,是对文坛浮躁现实的抵制,其散文对如何弘扬民族审美文化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
通往“大气散文”的桥梁──试评贾平凹散文的地域性特色赖闽辉,陈玉龙在小说家的盛名之下,贾平凹的散文仍能与之同辕共驾,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这在新时期文坛确属罕见。贾平凹是位自我意识很强的作家,这不仅使其散文极富特色,而且决定了其散文风格转变的必然性。贾...  相似文献   

3.
经典散文和经典诗歌一样,需要有一种艺术境界,也应该追求一种艺术境界.经典散文的艺术境界既是"语象世界构筑的深层领域",也是"作品所创构的一种独立存在的审美空间",对于它的探究一般牵涉其形态、构成和创造等问题.经典散文的诗画融结、姿容各异、象征纷呈等艺术境界的形态和经典散文的情与景、画面与氛围、哲理与情趣等艺术境界的构成...  相似文献   

4.
在别人高喊拓宽题材、走向世界的时候,贾平凹另辟蹊径,回到他魂牵梦萦的故乡商州,创作了别具特色的商州系列散文。具体从山石和明月这两个贾平凹无限依恋、无限痴迷的意象,分析了他对祖国山川、对黄天后土的那份深深眷恋和酉严酉严痴情。这对我们品读、了解贾平凹的散文世界,特别是弥漫其间的那份浓浓的乡恋情结及发展轨迹,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田萍 《科技信息》2013,(18):189-190
贾平凹不愧为语言大师,其散文语言最显著的特点是朴素自然,他的散文无论是记人叙事还是写景状物,从不用气势去鼓动,而是用平和朴素的语言,准确生动地表达作者此刻的情绪感悟,达到以俗为雅、以拙为巧的效果。具体表现为:朴素中见真情,朴素中蕴哲理,朴素中含幽默,朴素中出诗画。  相似文献   

6.
“寻幽探胜”,可以说是贾平凹生活的追求和爱好.从他的散文作品来看,无论是《对月》《品茶》,还是《读山》《访兰》;无论是《走三边》《登鸡冠山》,还是游《黄土高原》观《天上的星星》;无论是对《人病》的研究《关于树》的对话,还是对《闲人》《弈人》《名人》的描写;无论是《看人》《哭三毛》《念蒙万夫老师》,还是《祭父》《独白》《守顽地》……都是贾平凹这种追求和爱好的真实写照.从天上地下,漫漫环宇,到社会人生,群体个人;从外在人事的方方面面,到内心世界的角角落落,他都细细观察、细细刻划,给读者呈现了一个又一个新奇美妙的艺术世界.散文创作如此,在散文理论的研讨上,贾平凹也是如此.“寻幽探胜”,善于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善于提出别人尚未提出的,以形成自己独特新颖的散文观.理论、实践互相结合,创作、研讨齐头并进,这是贾平凹散文理论永褒绿树长青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被各种版本的语文教科书收录的贾平凹先生的散文《我的老师》一直好评如潮,其倍受推崇的主要原因就是文坛大家贾平凹先生竟然能够认一个只有三岁半的小儿"为师"。不能否认,这种"以大认小"、敬仰童心的思想意识确实使文章在立意上彰显出贾平凹之坦荡胸怀、大家风范。但是,如果以此就推衍出《我的老师》一文具有"独特之处"的创新精神则未必成立,因为这种"以大认小"、"敬仰童心"的思想却是古已有之——并不为贾先生所独创。  相似文献   

8.
以现代乡土散文作品为基础,从理论层面追溯现代乡土散文的渊源和流变特点,对乡土散文的特征和概念进行明确的界定,并从“乡土性”与“现代性”的“悖论”性出发分析乡土散文的文化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9.
朱自清的散文在朴实、细腻、清新的风格中蕴含着浓浓的女性情结,这与作者独特的审美倾向、特殊的人生经历、高洁的人格追求和独具的性格情趣有着密切的关系,是作者情感表达的需要,同时也是传统文化和"五四"个性解放、特别是女性解放的思潮交互作用下的必然结果。探讨朱自清散文中的女性情结的形成因素,对于朱自清散文的教学和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以现代乡土散文作品为基础,从理论层面追溯现代乡土散文的渊源和流变特点,对乡土散文的特征和概念进行明确的界定,并从"乡土性"与"现代性"的"悖论"性出发分析乡土散文的文化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1.
阅读余秋雨所创作的历史文化散文总是被蕴涵在文本中的一种强大的艺术审美张力所裹挟、震撼,这种强大的震撼感包含着智的洞见、情的涵润和美的享受,构成余秋雨历史文化散文一种独特的审美范式,是余秋雨散文魅力的真蕴所在.提出"智及与趣美的张力"这一理论范畴并结合作品分析,以达到对余秋雨历史文化散文艺术特质的系统性理解.  相似文献   

12.
欣赏评述课是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美术素养的重要途径。小学美术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小学美术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绘画、工艺、欣赏并重,着力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情趣。绘画课与手工课是培养审美情趣的基础,欣赏正是把平时所学的审美能力进行内化、升华的必须课程。在欣赏中,使学生在形象、感受、理解之中来回碰撞,从中升华出各种能力,更让学生懂得了很多道理,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想象能力。最终才能达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这一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3.
在以蒙田散文精神为内核的"自我表现"审美理念的导引下,现当代散文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伴生着种种问题,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蒙田散文观念的先天性缺失。  相似文献   

14.
当下生态散文写作已成为一种具有深层存在意义的文化宣言,其人文内涵在自然生态剧烈变化的时代背景下和文体自身发展的过程中有了新的构建。以我国第一部湿地生态散文《湿地》为例,从人文视角、人文形态、人文审美三个方面对此加以阐述,认为三者共同构筑了当下生态散文繁复深广的人文空间。  相似文献   

15.
陶渊明和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歌虽然都以描写农村自然景象和生活为对象,但两者从本质上有所区别.从作品审美旨趣来讲,陶诗以真正的农家生活为艺术旨归,而王诗则以农家生活的闲情逸致为旨归.从作品物象来讲,陶诗的物象负载着审美主体的感情和灵魂,王诗的物象则负载着审美主体的审美情趣.从作品意境来讲,陶诗质朴、自然,王诗幽静、清淡.  相似文献   

16.
本文试图从设计的角度去探讨未来星级酒店发展趋向,以人性化的设计、生态价值观、寻求地域文化与国际审美情趣等设计理念为依托,力求展现"可持续发展"星级酒店的空间构架。  相似文献   

17.
当代散文史中,杨朔以散文的诗意创造著名于世。他的散文善于以托物言志的手法、匠心独运的构思形成鲜明的特色。以历史的眼光,观照杨朔散文的审美境界,审视杨朔散文从诗意的创造到诗意失落的嬗变,会看到理性的规范对散文艺术特质的损害。真实是散文的生命。作家在否定主体“小我”而抒发“大我”之情时,无疑削弱了艺术作品的魅力和生命,这是时代赋予的烙印,是一种无奈的艺术选择。  相似文献   

18.
运用生态美学的理论为指导 ,对侗族审美生存特征进行探讨。侗族审美生存的特征是 :以歌唱为乐生手段 ,以和谐共生为审美理想 ,以滑稽幽默为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9.
论武术的传统审美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从审美观的角度,通过对武术传统审美观中审美标准、审美情趣、审美理想三方面的分析、论述,指出武术传统审美观的特点:技击和养生的审美标准;重视意境、神韵欣赏的审美情趣;追求个体超越和社会理想、责任感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20.
许远忠 《科技信息》2009,(29):174-174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是美术教学的目的之一,学生审美情趣的提高贯穿于整个美术教学过程,要与技法训练、传授知识相结合,要在以美引真中、美的多样性中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