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创造社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异军突起"的文学社团.创造社有别于同时代其他文学社团的方面并不仅仅体现在文学创作风格上,以<创造>季刊和<创造周报>为代表的前期创造社期刊的创办过程、创办时间、栏目设置、人员构成等各个方面都体现出鲜明的特异个性.  相似文献   

2.
<宗鉴堂法帖>六卷,集摹二王(王羲之、王献之)书法之丛帖,清雍正三年乙巳(1725)摹刻,匡山(江西庐山)金轮(姑音)辑,慈水(浙江慈溪)王文光(字公亮)摹勒,近人容庚<丛帖目>第四册卷十八著录.据原石可知,本丛帖山两部分组成,即<右军六十帖>(晋王羲之书)三卷和<大令鹅群帖>(王献之书)三卷,各卷隶书题首,正书标臀卷次,卷首加钤"宗鉴堂"朱文椭圆章.  相似文献   

3.
"风格即人"这一命题,见于布封<论风格>,与<文心雕龙.体性篇>亦颇多暗合.二者均为反对文坛时风而发.在风格形成诸因素中,尤为推许"才性(天才)"的功用,同时也注意到风格的演化与变动.在此基础上,分别异同,考见流脉.  相似文献   

4.
孟子的"浩然之气"具有丰富的内涵.它源于孟子性善论的哲学思想及这种哲学思想影响下的独特个性,它以儒家道义为内容,以道德情感为动力.同时,它也是孟子物质生命活力和精神心理活力的表现,这灌注于<孟子>,就形成了孟文磅礴雄浑的气势.这种以气势和道德情感胜的散文风格,对后世散文有着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5.
在<英雄>中,贝多芬完全发挥出他个性独特的艺术魅力,突破了以往莫扎特、海顿所开创的传统模式,走出了一条全新的道路.作品主题所蕴含的"自由、革命"的精神是偶然中的必然.<英雄>标志着贝多芬的交响曲风格已经成熟,它是交响乐史上的一次转折,也是西方音乐史的一次转折.  相似文献   

6.
张爱萍将军1910年生于四川达县.15岁即投身革命.在戎马一生中,他创作了大量的旧体诗词,<神剑之歌>选收了他的诗词二百六十余首.他的诗词始终循着历史的踪迹,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每一进程.其特点是语言自然平淡,通脱明净;风格刚健壮美或清新优美;形式不拘一格.常自创新调.将军巨大的人格力量和对诗艺的独到追求,决定了他诗品的崇高,并具有为他人所不能替代的风范和个性.  相似文献   

7.
杨维 《科技信息》2013,(18):299-300
<正>既然是个性创造,那么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叫做个性,心理学认为,一个人在生理素质基础上,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能够逐步形成和发展起个人带有倾向性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这些心理特征的总和称为"个性"。"个性"表现出自己的风格和不同于他人的特点,心理学对"个性"的研究成果表明:个性是决定人的独特的行为和思想的个人内部的身心系统的动力组织。心理学上所说的个性是各种表演艺术中的个性的生理基础。表演艺术中的个性是指由生活阅历、文化修养、艺术技巧等社会性因素综合构成的一种创造能力,所以,我们要提高自己的思想修养和精神境界,培养自己的创作素质,增强对歌曲风格的把握和处理能力,接下来我就这几个方面给予一些阐述。  相似文献   

8.
王铎书法理论主张"善师古者不泥古",在拥有传统功力的同时,又要拥有创新精神。王铎书法创新观念与释亚栖、苏轼、黄庭坚、米芾等的创新主张遥相呼应。"不规规模拟""拓而为大"与"挥斥八极之势",是王铎在自己"不泥古"观念和释亚栖、苏轼、黄庭坚、米芾等创新主张的基础上,在艺术理论中的进一步拓进。它使王铎在书法临帖与创作中拥有了非凡的实践手段,并使他获得了迥异前人的书法艺术审美个性,而且,它对当代中国的"大幅式"书法创作及日本的"明清调"书风影响至大。  相似文献   

9.
草书符号的系统化,孙过庭与于佑任功不可没。孙过庭的草书《书谱》,字数多、规矩严、姿态美、理论性强,历来被人们奉为学习草书的最佳范本。于佑任以代表符号为经,以“易识、易写、准确、美丽”为纬,用科学的方法加以归纳整理.提出了标准草书的命题,制定有系统的符号。《书谱》的理论品住强化了其艺术性,标准草书则强调了字的规范性,二者有着一定的互补性。《书谱》是帖草,标准草书是碑草,二者对照练习,有利于积累和理解更多的草书信息,更好地从碑与帖的辩证中去体悟草书的结体、节奏和境界。  相似文献   

10.
文章指出,由穆尼阁翻译的<天步真原>一书的底本是比利时天文学家兰斯玻治的<永恒天体运动表>.兰斯玻治是哥白尼学说的信从者,他的天文表是以日心地动理论为基础编制的.从穆尼阁翻译该表的目的及一些中国学者曾从他那里了解到西方地动说的事实来看,<天步真原>的原本中很可能使用的是日心地动模型,而薛凤祚在将该书辑入<历学会通>时对这些模型中的日地位置作了人为的颠倒.  相似文献   

11.
国书馆“传统”与“现代”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藏书结构、服务模式、管理方式等方面阐述了传统图书馆模式的特点,并从图书馆的虚拟化和图书馆管理的人本化方面分析了现代图书馆的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12.
一、对“李约瑟问题”的反思上个世纪 ,著名的科学家李约瑟曾经提出一个问题 :在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14世纪的漫长岁月中 ,中国科学和技术曾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并对整个人类文明做出了许多原创性的贡献。但在近三四百年中 ,中国社会为什么没有能够孕育出近代科学和技术?是什么原因导致近代中国科学和技术落后于西方的?这就是所谓的“李约瑟问题”。围绕“李约瑟问题” ,中外学者不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中国科学和技术本身所存在的缺陷 ,而且更多地讨论了中国社会和文化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存在的种种不足和局限。这些讨论对于中国科…  相似文献   

13.
"舞蹈"、"节拍"等词都是<朱子语类>中出现,现代汉语依旧使用的常用词.这些词看似简单平常,很多研究者往往不太关注.仔细考察,描述其历时的使用状况和词义的发展演变,可为近代汉语辞书的编撰考订提供有价值的材料.  相似文献   

14.
"东方列宁学"论"列宁主义"的定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年代产生的关于"列宁主义"的几种定义,存在着种种不当和不足之处.应该确认,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时代马克思主义同俄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俄国以及东方其他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的人民建立马克思主义政党、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的理论,是这些国家的人民通过"中间环节"渐进地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是他们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工人阶级执政党建设的理论.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了一些相同或相似点,一些资产阶级学者便提出了"两制""趋同"的理论。"趋同论"的出现是"两制"并存竞争的产物。但是仅凭一些表面现象就认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未来走向是"趋同",而忽视了"两制"的根本区别,这种认识是站不住脚的。  相似文献   

16.
"随感录"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新青年》所首创的报刊专栏,"随感录"以其独特的言说方式在它的周围聚集了一批"五四运动"的主将,成为他们抨击封建思想文化和不良时政的一种理想方式。他的开创者陈独秀不仅首创了"随感录"这种讲究时效性、新闻性的杂感类专栏,启发了当时的许多报刊纷纷仿效并开辟了"随感录"以及类似的专栏,为当时知识分子开拓了一种新的批评空间;同时"随感录"也成为了一个文体概念,陈独秀首创的这一文体成为了中国现代杂文的雏形,并为日后以鲁迅为代表的杂文的成熟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浅议现代设计与"传统性"和"民族性"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文化传统和传统文化两个概念的区别,探讨了文化与传统、设计与传统的关系,论述了"传统性"和"民族性"对现代设计的影响,指出了现代设计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随着城市的流浪乞讨者越来越多,不少城市的政府部门拟设立"禁讨区"去治理这一棘手的问题,进而引发了一场针锋相对的大争论;赞同者认为,设立"禁讨区"限制乞讨也是一种文明,反对者则主张,设立"禁讨区"限制乞讨是对乞丐的歧视。笔者认为流浪乞讨现象的增加,是一个经济、政治、社会和历史的综合性问题,而绝不是一两个"禁讨区"就能解决的;设立"禁讨区"非良策,它不能使文明乞讨者的权利得到保障,并且有悖公平理念,"禁讨区"的无限扩大,将恶化乞讨者的生存环境,严重损害乞讨者的利益。  相似文献   

19.
结合鸡西大学实训教学体系的建设,确立了"能力超市"的概念、思想和建设原则,研究了新时期我国高职教育院校实训教学体系创新的必要性和建设方向.  相似文献   

20.
简要阐述了米兰达规则和沉默权的涵义,以及《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所确立的一系列刑事诉讼国际准则。对我国《刑事诉讼法》第93条的规定提出了质疑,对我国签署了《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后的司法程序与国际接轨问题作了展望,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