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在台湾近40年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教育事业作为“奠基石”日益受到重视。特别是中小学教育的发展,不仅促进了人口素质的提高,而且为加工出口工业培养了大批基础人才,从而对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在目前经济转型时期,教育更是作为“百年大计”加以强调。台湾中小学教育发展的四个时期台湾经济发展大约经历了50年代的“进口替代”、60年代的“出口扩张”、70年代的“重化工业”以及80年代的“科技导向”等阶段。与此相适应,台湾教育的发展则大体分为如下时期。1.实施六年义务教育的起步时期(1949~1961年) 1949年国民党逃台后,面临着严重的恶性通货膨胀,经济一片凋零。台湾的经济建设困难重重,人才缺乏的问题表现极为突出。据统计,1946  相似文献   

2.
经济     
经济发展五十年代初,台湾国内市场太小,难以保持经济增长,出口方面由于农产品剩余不多,工业品质次价高,打不开局面。经济计划发展委员会以及经济部、财政部和中央银行实行了进口控制政策,以制止外贸逆差的增大。更重要的是制定了价格与外汇政策,  相似文献   

3.
台湾科技政策规划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爱国 《科技潮》2005,(3):9-10
20世纪50年代,台湾科技的发展基本上处于自发状态,主要是从海外引进一些农业生产技术及食品、纺织等传统工业的改遣技术,自行研究也主要放在农业应用技术方面,整体科技发展水平较低。1959年,台湾制定了《长期发展科学计划纲领》,首次成立了科技发展的专职机构“长期科学发展委员会”,标志着台湾开始进入有计划、有目的地引进和发展科技的时期。为适应加工业的发展,引进外商投资与技术合作,台湾于20世纪60年代初制定了《奖励投资条例》和《技术合作条例》,对吸引外资和技术合作起到了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4.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台湾是世界上经济成长最快速的地区之一。虽然促成台湾经济发展的因素很多,但最初起步是由于农业的成长,而农复会则是促成台湾农业成长的主动力。台湾在日本占领时期,仍滞留在殖民地式的依赖经济阶段。1950年以来的三十年中突飞猛进,农业、工业相互辅助成长。“台湾经验”为全世界所注目。本文介绍农复会在台湾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成就,供发展中国家参考。农复会的历史、组织和任务农复会是“农村复兴联合委员会(The Joint Commission on Rural Reconstruction——JCRR)”的  相似文献   

5.
2010年,台湾经济呈现全面复苏与快速增长之势,总体特征从前几年“外冷内温”或“内外皆冷”转变为“内外皆热”。特别是台湾经济出现七大指标性重要变化,预示着台湾经济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分析台湾40年来的经济发展占大陆母体固有的內在联系、阐明了台湾经济“根”在大陆的客观真理性。  相似文献   

7.
台湾当局近40年来,按照“稳定中求发展”原则进行经济建设,抑制了通货膨胀,使物价基本保持稳定。除国民党到台湾初期的恶性通货膨胀及70年代两次短暂通货膨胀外,其余时间物价波动不大。物价长时期的相对稳定为台湾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取得高速增长的成果。一、经历了五个阶段从1949年到1988年,台湾的物价与通货膨胀大致经历了五个不同时期。第一个时期(1949—1952年),通货恶性膨胀。1949年的通货膨胀率高达4960%,1951年仍达383.7%,这个时期年均通货  相似文献   

8.
鲁超 《科技潮》1994,(7):50-52
50年代,美国工农业总产值占世界的1/2份额,真正称得上是世界经济的"超霸",在工农业各个领域与行业上都具有非常强的竞争优势。进入70年代、80年代,日本与亚洲四小龙的堀起,欧洲的发展,美国在经济上的绝对优势地位已不复存在了。80年代后期和其它主要工业国家一样,美国也进入经济发展的低谷时期。然而进入90年代,美国经济增长速度开始不  相似文献   

9.
台湾大学院校评鉴及其新趋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大学院校评鉴工作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当时,台湾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迅速,经济发展战略开始由“以农养工以工促农”向“以贸易促进成长”、“以成长拓展贸易”过渡。农业经济的比重逐步缩小,工业经济比重逐步加大,经济的发展对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品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此时的台湾大学院校由1965年的17所发展至1975年的101所,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满足各个行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台湾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实施了大学院校评鉴工作。其评鉴范围包括:师资、行政、设备、课程、经费以及10年毕业生就业和深造情况。  相似文献   

10.
80年代中期以后,台湾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对日本的依赖程度愈益加深。日本强大的经济攻势已对台湾企业造成沉重压力。台湾一些重要工业领域已被日本企业牢牢控制,如汽车、建筑业等。即使被誉为台湾产业“明日之星”的电子业,许多关键性零部件亦完全依赖日商供应,甚至台湾的商品行销渠道也必须和日商分享;数十家大型企业的上市股票中,日商也掌握了相当比例,其中尤以电机、电缆、电器业为最。今天,不仅日本企业已深入到台湾经济的各个细胞,而且日本商品也渗透到了台湾人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汽车业:“半壁江山”被操纵日商控制台湾工业最为典型的要数汽车业。尽管台湾对进口汽车一直严加限制,但日本汽车厂商早就通过转投资或技术合作的方式,控制了台湾的汽车  相似文献   

11.
台湾党外运动,是相对于台湾执政的国民党党内而言的台湾岛内对国民党不满的人所进行的要求民主政治改革的运动,也称反对党运动。在台湾反对党运动的历史中,70年代的党外运动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它上承胎死腹中的50年代《自由中国》时期的“中国民主党”组党运动,下为80年代中后期民主进步党等反对党团涌现奠定基础。因此,本文试图全景式地分析70年代台湾党外运动产生的背景、发展过程及其政治主张,以期有益于正确认识风云变幻的今日台湾政坛。  相似文献   

12.
一、发展中的两岸经济关系 70年代末以来,大陆与台湾之间的经济关系发生了令人瞩目的“突破性”变化。两岸完全隔绝、互不往来的局面已被打破,交流与合作规模不断扩大,其趋势已不可逆转。据有关方面统计,两岸经由香港的间接贸易1979年仅0.7亿美元,到1989年上升为34.83亿美元,10年增长近50倍;1990年又比1989年增长16.08%,达40.43亿美元;1991年增长势头更猛,第一季度就较前一年同期增长37.6%,预计全年将突破50亿美元。  相似文献   

13.
“创业型经济”是建立在创新事业基础上的一种经济形态,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彼得.德鲁克提出了“新经济”。创业型经济80年代以来在美国、欧洲相继出现,并且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由于创业对经济增长,就业和创新的作用显著,所以,发展创业型经济,是促进中部崛起的关键。本文首先从创业的含义及创业型经济的出现入手进行理论阐述,其次,分析了中部地区为什么要发展创业型经济,最后提出了实现中部崛起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日本经济在60年代经历了年均增长率10%的高速增长期后,70年代初至80年代的年均增长率大体保持在4%的“中速增长”。然而,90年代日本经济平均年增长率只有1%,是战后日本经济表现最差的时期,被称为“十年萧条”。有的日本学者认为,90年代对于日本来说是“失去了的十年”。“一进一退”的根本原因在这“失去了的十年”当中,又以1997、1998年度的经济形势最为严峻,连续两个年度出现了负增长(1997年度的实际增长率是-0.4%,1998年度为-1.9%)。在这以前,日本经济只是在第一次石油危机后的1974年出现过负增长,那年实际增长率(除去物价变动的影响)为负,但名义增长率仍为正。因此,就实际增长率而言,1997、1998年度是战后日本第二、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区域经济的发展形成了多种不同的模式,其中有“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有人评价温州改革开放20年的发展相当于亚洲四小龙35年的发展,更相当于西方100年的发展。“温州模式”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典型道路,早已载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史册,她是一个真实而神奇的经济发展模式,一个在国家基本无投资的情况下运作的经济发展模式,一个在“姓社姓资”的研讨中诞生的经济发展模式。她产生了“私营企业”、“股份合作制”、“非公有制企业”等诸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新名词。  相似文献   

16.
民进党执政后,台湾经济出现明显逆转,民间投资与外商投资双双下滑,经济增长创下历史新低,失业率迅速上升。不少学者开始担心台湾会不会成为战后的“第二个菲律宾”?台湾当局在担忧台湾经济过度依赖大陆的思维下,对两岸经贸关系的错误定位与“防堵性”大陆经贸政策,在相当大程度上限制了台湾经济的发展,是台湾经济出现“边缘化”趋势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基于台湾岛内自身的外向型经济特点和海峡两岸经济整合中的“磁吸效应”,在东亚区域经济整合的大背景之下,依靠中国大陆,进行“三通”,才是台湾未来经济发展战略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8.
陈宇山 《广东科技》2008,(17):60-62
二十世纪后期,韩国、台湾、香港和新加坡四个国家和地区经济迅速腾飞,从经济不发达地区跨入中等发达国家或地区行列,创造了世界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奇迹,因而获得“亚洲四小龙”的称号。改革开放以后,广东经济走在全国前列,1992年邓小平南巡时提出殷切期望,广东要“用20年赶超亚洲‘四小龙’”。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民族经济思想的形成,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20世纪50年代,提出“要把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搞上去,否则民族区域自治是句空话”;20世纪80年代,提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地发展民族地区经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提出“两个大局,实现共同富裕”的思想。  相似文献   

20.
台湾学者对雅美族的研究可分为“光复初期(20世纪60年代前)”和“60年代以后”两个时期,前一个时期的研究集中于雅美族的社会结构、社会文化与习俗方面,后一个时期的研究范围更广,文章分“社会组织与社会生活”、“鱼文化与船文化”、“神话与宗教研究”、“艺术文化”等方面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