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蚯蚓粪肥不同施入量对桂牧1号象草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研究了蚯蚓粪肥不同施入水平对牧草品质及其产量的影响,进行了5次刈割测产,测定了桂牧1号象草单株株高、单株鲜重、鲜草产量,分析了牧草中粗蛋白、粗纤维、粗灰分及重金属铜、锌、砷含量。研究结果表明,利用蚯蚓粪肥栽培桂牧1号象草,并用猪场沼液灌溉,能明显促进其生长,提高牧草产量,改善牧草品质,增加适口性。当蚯蚓粪肥单株施入量为2.00 kg,即2.55 kg/m2时,试验效果最佳。随着试验进行,蚯蚓粪作为有机肥到后期吸收更加充分,对牧草后期生长有明显的影响,牧草单株株高、单株鲜重、刈割产量均有明显增加,能有效增加牧草产量,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
不同刈割期紫花苜蓿产量及营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紫花苜蓿不同刈割期的产量及营养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不同刈割期紫花苜蓿的产量差异极显著(P〈0.01),第一茬最高为7473.8kg,耐,第三茬3827.9kg/hm^2,第二茬2316.2kg,雠。粗蛋白(CP)含量随刈割时期顺序变化呈下降趋势,第三茬与第一茬、第二茬差异极显著(P〈0.01)。酸性洗绦纤维(ADF)、中性洗涤纤维(NDF)含量随刈割时期顺序变化呈上升趋势,不同刈割期期间差异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   

3.
以白三叶、光叶紫花苕、一年生黑麦草、多年生黑麦草、紫花苜蓿5种牧草为试验测试对象,采用u.6400便携式光合测定系统分别测定椒~草种植模式下5种牧草在生长盛期的净光合速率(Pn),以探讨不同牧草的光合生理特性.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牧草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特征参数存在明显差异,苜蓿和一年生黑麦草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呈双峰曲线,有“午休”现象;白三叶、多年生黑麦草、光叶紫花苕没有“午休”现象;净光合速率值对光照日变化的反应差异也较大,在生产中需要调整花椒林冠层分郁闭度以便营造适宜不同牧草生存的林下光环境,既达到坡地植被水土保持效益,又满足花椒经济林和牧草生产两不误的植被建设需求.  相似文献   

4.
本文试验材料有天兰堰麦草(Agrophron glaucum)和五个普通小麦(Triticum acsitvum)品种:杨麦一号。苏麦三号、温和尚、望水白和临安毛麦。以夭兰偃麦草为父本,普通小麦为母本。从五个杂交组合获得杂种第一代中,筛选出 No.79(望水白×天兰偃麦草),选择以杂种优势、营养成分、抗寒性、抗热性和抗病性为依据的。杂种No.79有下列优良特性: (1)它保持天兰偃麦草的多年生特性,开花完全不育;在春季刈割后,仍能再生繁茂。 (2)在营养生长期刈割作为青绿饲料的营养成分;粗蛋白质5.37%、粗脂肪0.85%、磷0.06%、钙0.06%、水分82.5%。在抽穗期刈割,其营养成分:粗蛋白质2.38%、粗脂肪0.58%、磷0.05%钙0.06%、水分81.8%。 (3)它显现出很强的抗寒性和耐热性,当冬季和早春异常低温(零下7~8℃)时,植株的生长锥虽受冻,但仍能正常抽穗开花,在夏季能耐高温 36.5℃,安全越夏。 (4)对锈病(包括叶诱、条锈和秆锈)、白粉病免疫,对赤霉病略有感染。杂种 No.79的青绿饲料产量在田间小区试验,以小黑麦二号为对照品种。当 No.79无性系在晚秋长成株丛时,用人工分株移植到行距30×10厘米的小区内,小区的大小为6×1.5平方米,试验设计按随机区组,四次重复。第一次刈割是在营养生长期,No.79青绿饲料的产量为 3623.2斤/亩,小黑麦二号(对照)为2983.0斤/亩。第二次刈割是在抽穗期(再生草),No.79青绿饲料的产量为 5427.2斤/亩,小黑麦二号为4483.2斤/亩。两次刈割的青绿饲料总产量,No.79为9050.4斤/亩,小黑麦为7466.2斤/亩。经统计分析,按非成对t测验,概率水平为P<0.01,差异极显著。  相似文献   

5.
蚂蚁是内蒙古典型草原节肢动物群落的重要成员,其筑巢活动对草地土壤肥力和植被结构有重要影响。2012年设置全季节放牧(T_1)、春牧秋割(T_2)、秋季刈割(T_3)三种处理,并以不利用为对照(CK),连续放牧和刈割7年后,于2019年研究了蚂蚁筑巢对放牧和刈割的响应。结果表明:草地在排除放牧和刈割扰动的情况下,蚁丘密度为1.92个/m~2,盖度为0.22%; T_1处理显著提高了蚁丘密度(11.42个/m~2)和盖度(0.85%)(P0.05)。共记录蚁丘313个,面积0.79~78.54 cm~2;放牧和刈割导致面积小于20 cm~2的中蚁丘和小蚁丘密度较对照提高。空间图式和聚集度指标法分析显示,对照中蚁丘密度较低,呈均匀分布,3种放牧和刈割处理中蚁丘密度提高,呈聚集分布;密度越高,聚集度越高。三种处理均导致植物高度和凋落物积累量较对照减少,并以T_1减少幅度最大,蚁丘密度与植物高度和凋落物积累量呈显著负相关。可以认为,秋季刈割(T_3)或春牧秋割(T_2)是较全季节放牧(T_1)合适的内蒙古典型草原草地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6.
不同紫花苜蓿栽培品种生物能源性状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选取了54个苜蓿品种,采用温室盆栽方法进行两次刈割,对产草量、细胞壁成分(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质量分数、株高、分枝数和叶茎比等生物学性状进行了方差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苜蓿品种间产草量和细胞壁各成分质量分数存在显著差异(P<0.01),且品种内变异大于品种间变异;产草量和细胞壁成分变异系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为:产草量(42.42%)>木质素质量分数(17.22%)>纤维素质量分数(12.74%)>半纤维素质量分数(10.04%);刈割处理显著降低了半纤维素质量分数(P <0.01),但产草量、纤维素和木质素没有显著变化;根据产量、株高、细胞壁成分等性状将供试苜蓿品种分为五个大类,其中第Ⅱ类群和第V类群生产性能最高,且第Ⅴ类群表现出良好的再生性能;综合评价提出甘农3号、黄羊镇、和阗、WL903、三得利、大郁山、平凉和意大利作为进一步开展生物质能源性状选育的优良种质材料.  相似文献   

7.
不同轮割制度对内蒙古大针茅草原群落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野外试验设计结合室内分析,探讨了以大针茅(Stipa grandis)为建群种的锡林郭勒典型草原区不同轮割制度对割草场产量、物种组成、群落结构及营养状态的影响.一年割2次的利用方式在短期内生物量收获较大,但这种状态较难持续;完全围封不利用也不利于草场恢复;一年割1次的适度刈割制度在当地较为合理,但是连年刈割会导致草场营养贫瘠,植物补偿现象减弱.越高频刈割对大针茅和羊草(Leymus chinensis)种群的影响越严重,产量明显减少,重要值下降,而糙隐子草(Cleistogenes squarrosa)种群则相反;随刈割频度的增高根茎禾草在群落中的相对生物量上升,丛生禾草下降,二者明显互补.刈割对土壤和植物的N素质量分数影响最明显,连续刈割3年的土壤有效N质量分数较对照区降低18.62%,且达到显著水平,有效p,K质量分数也分别下降8.79%和1.93%.  相似文献   

8.
五种不同刈割期牧草草粉的氨基酸与微量元素含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五种不同刈割期牧草氨基酸及微量元素含量的测定分析,结果表明苜蓿叶粉,苜蓿二槎草粉的总氨基酸量高于收种后的苜蓿秸杆草粉、红豆草秸杆草粉及毛苕子秸杆草粉。五种牧草的革粉中均含有两种常量元素Ca、Mg和六种微量元素Fe、Zn、Cu、Cr、Mn、Co。其中苜蓿二槎草草粉中的Zn、Cu含量显著地高于其他几种牧草草粉的含量。提出了牧草的最适刈割期是在初花——盛花前期,此期牧草的营养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比较研究了播种时期及刈割对牧草奇可利产量和营养物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奇可利在整个生育期中可以刈割3次,刈割的奇可利总产量明显提高,1播期即5月播种的奇可利产量高于2播期(6月播种)的产量,适时早播可以提高产量;刈割有利于提高粗蛋白等营养物质含量.  相似文献   

10.
王薇 《汉中科技》2009,(4):45-45,51
论述了优质高产饲草高丹草及生物学特征特性:品质优良、产草量高、抗干旱、分蘖能力强,再生速度快.耐刈割、适口性好。其栽培技术:施足基肥、种肥.适时早播。以条播为好。管理要中耕除草,防治虫害,及时浇灌追肥。利用方法可青饲、干制、青贮。  相似文献   

11.
“冬小麦和一年生豆科牧草”粮草复种 ,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及土地单位面积的产出 ,减少土壤流失 ,可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2.
池塘循环海水南美白对虾高产养殖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池塘封闭式循环海水养殖新模式进行南美白对虾高产养殖试验。新模式有集约化程度高,人工调控能力强,饵料转化率高,单位面积产量高,能有效预防虾病,对海洋环境可实现无污染零排放的高环保要求等特点。宁海县越溪点0.933hm^2试验塘,平均产量11401.5kg/hm^2,创我省对虾养殖历史上单位面积产量的最高记录。  相似文献   

13.
考虑到生产设备的不可靠,研究了含模糊生产故障时间且允许缺货的EPQ模型,建立了含缺货成本和模糊生产故障时间的费用模型,揭示了费用函数的性质。基于此,设计了最优生产策略的二分法求解过程。结合算例分析了重修费用和缺陷产品比例对最优生产策略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重修费用和缺陷率的增大,最优生产时间越短,最优成本越大。  相似文献   

14.
赵奇  范春丽  杨玉珍 《河南科学》2014,(12):2486-2490
选择了农业从业人员、农业机械总动力、农村用电量、农用化肥使用折纯量、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农药使用量、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粮食单产等8个因子,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河南省周口、信阳、商丘、驻马店、南阳五地市2004—2012年粮食产量进行关联性分析.结果表明,8个因子对这5个地市粮食产量影响排名差别较大,基于此,提出粮食增产稳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为缓解青海湖流域高寒草原生态退化提供新的措施,以青海湖北岸刚察县哈尔盖镇冬春草场高寒草原为研究对象,对比研究传统放牧样地与牧草返青前至种子成熟脱落后再放牧样地中植被群落的特征变化。试验以野外样方调查为主。结果表明:牧草返青前至种子成熟脱落后再放牧能显著提高高寒草原群落盖度;同时,放牧时间改变对高寒草原植物群落亚优势种与伴生种组成有一定影响,主要表现为禾本科牧草重要值显著增加,而常规放牧时间下耐牧性较强的莎草科牧草重要值增加,但两者对牧草优势种组成没有显著影响;此外,放牧时间改变对群落多样性及均匀度没有显著影响。放牧时间改变能一定程度缓解高寒草原退化。  相似文献   

16.
宝鸡市土地生产潜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生产潜力表明人们对资源利用的可能程度,反映一个地区生产所能达到的最大水平,本文根据宝市自然、社会经济的统计数据,通过一系列模型的测算,得出宝鸡市土地水平潜力,即耕地单产粮食为生亩544公斤,复种指1.70。在此基础上,利用宝鸡市粮食产和复种指数的时间序列数据,依据数学模型和专家系统,预测出宝鸡市在公元2000年和2010年的土地实际生产水平,它们分别是2000年,267公斤/亩,1.21;20  相似文献   

17.
以牡蛎壳土壤调理剂作为实验材料,研究不同施用量的牡蛎壳土壤调理剂对春桃番茄土壤养分及作物产量、品质的影响.实验设置0 kg/hm2(对照组CK)、1500 kg/hm2(T1组)、2250 kg/hm2(T2组)、3000 kg/hm2(T3组)4个施用量水平.田间实验表明:在春桃番茄的整个生长周期,随着牡蛎壳土壤调理...  相似文献   

18.
为了揭示河南省省级、地级市和县域尺度粮食产量变动的因素贡献, 运用对数平均迪氏分解模型开展1980-2010年间粮食产量变动的因素分解研究。结果表明: 1) 在省域尺度上, 河南省粮食产量增加5437.1万 t, 耕地面积、复种指数、粮作比例和粮食单产的贡献分别为-175.4万、1165.7万、-573.4万和2871.6万t; 2) 从地级市看, 粮食单产效应和复种指数效应全部为正值, 耕地面积效应和粮作比例效应基本为负值, 地级市间各分解因素效应的差异显著; 3) 县域粮食生产“东高西低”的分异格局明显, 4个因素贡献的县域差异显著, 粮食单产效应叠加上复种指数效应促使豫东多数县域粮食总产量的显著增加。防止耕地快速“非农化”与非粮化以稳定耕地面积和粮食作物面积比例, 同时实施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程和粮食生产要素投入优化策略, 是提升河南省粮食产量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降水对徐州地区冬小麦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降水过多或过少引起的湿害、干旱是影响徐州地区冬小麦产量的重要因素.对徐州地区1990~1999年的降水量与小麦单产间的关系作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徐州地区冬小麦的气象产量与当年3~5月的降水总量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0.
大獭蛤工厂化育苗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于2002年秋季在广西海洋研究所古城育苗基地和海滨公园育苗场进行大獭蛤(Lutraria(Psammophila)mascima Jonas)工厂化育苗研究。在育苗过程中采用成串的塑料片作为稚贝附着基立体附苗,使单位水体出苗量得到极大的提高。大獭蛤壳顶后期浮游苗至稚贝平均变态率为23.5%,小苗(大于8×10^4粒/500g)的平均单位面积出苗量为5.16×10^4粒/米^2,大苗(小于或等于8×10^4粒/500g)的平均单位面积出苗量为1.42×10^4粒/米^2,平均单位面积出苗量为3.29×10^4粒/米^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