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中国传统本体论是价值型的,近代思想家们通过学习、吸收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的相关成果,使其逐步向存在型本体论转交。康有为、谭嗣同使宇宙观由生成论上升到本体论高度;严复将本体论由变易形态推进到进化形态;早年的章太炎又提出了“阿屯”说;直到孙中山的进化本体论,中国哲学本体论基本上完成了其近代转向。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有些学者通过对“Ontology”的翻译及含义的新阐释,提出中国传统哲学没有本体论的论点,但这种论点有把西方哲学史上某种特殊形态的本体论与作为哲学核心问题之一的本体论等同的倾向。本体论是关于终极存在的学说,在这个意义上,中国传统哲学中有丰富的本体论,并且呈现出独具一格的特色。本体论作为哲学的核心问题,是研究中国哲学吏越不可少的内容,更是进一步发展中国传统哲学的根本生长点之一。  相似文献   

3.
本体论是任何哲学理论的前提和出发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是物质一元论。那些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没有本体论或主张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是实践本体论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理论相悖的。  相似文献   

4.
生命美学与实践美学论争的焦点集中在本体论问题上。实践美学本体论固有其缺陷,但其功绩亦难以全盘否定;生命美学抓住实践美学难以自圆其说的漏洞后,试图作一次美学理论的全面革新。但将立论基点从实践移到生命这一更具宽泛性和不确定性的范畴上,却只能视其为一次迂回。本认为,这次论争应尽快从对抗走向对话。  相似文献   

5.
本体论在哲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某种意义上说哲学就是本体论。哲学发展的历史就是本体论更替演进的历史。西方哲学经历了从古代的本体论哲学、近代认识论哲学到现代的生存论哲学的发展历程。由于不同时代哲学的主题、研究对象不同,思维方式有别,因此,它们对本体的理解也各不相同。本体论追究也就经历了从“终极本原”的追寻,到“终极真理”的探究,再到“终极价值”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孔子美学研究有三种影响较大的观点。实践美学是建立在传统美学的对象性思维方式基础上的,不能适应当代美学本体论的需要;而徐复观由音乐探索孔子的艺术精神实质,未深入到个体生存的本真层面;以叶朗为代表的学者强调道家美学在中国美学思想史上的主流地位,忽略了孔子美学本体论的探索。孔子美学的未来走向,应建立新的本体论和方法论,并将其研究对象放在艺术的生活世界,从而确立孔子美学的最高境界是真善美合一的境界。  相似文献   

7.
金山 《咸宁学院学报》2007,27(4):11-12,15
到目前为止,价值本体论的发展可以说是经历了三个阶段:“实体说”、“关系说”、“系统质说”。可以说这三个阶段中,每一个阶段都揭示了价值本体论的某个方面,但是都没有能够全面的说明价值的本体论问题。本文将通过比较、辨析以上三个阶段的“得失”,对价值本体论问题提出一些新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主客同一的逻辑本体论是黑格尔逻辑方法的基础。黑格尔站在主客同一的绝对知识的高度,把逻辑学归结到本体论,把历史(哲学史)归结到逻辑,从而实现了认识论、逻辑学、本体论的统一。黑格尔的逻辑方法在今天人们的理论思维中,仍然发挥着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西方哲学在探究世界本体的过程中,是由最初把感性中的具体的认定转向到理性抽象的东西的认定,把普遍概念作为世界之本体。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哲学思潮又从抽象的理性转向现实的存在来研究世界之本体。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则实现了探究本体论问题的伟大转向。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方法论给我们进一步探究本体论问题指明了道路。  相似文献   

10.
要真正理解中国哲学,可以从争议很大的本体论问题着手。对于本体和本体论的理解,涉及到中西哲学特质的比较和把握,也涉及到本体论和哲学发展的命运。在“对自身合理性存在的终极依据的探求”这一共同思路下,中西哲学又表现出极其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本体范畴是关于"是"的范畴,回答"是什么"的问题,作为认识的基石,厘清本体范畴的基本类型抑或基本内容至关重要。本体范畴虽然具有高度抽象性,但通过类型化的认知方法可以探知其基本形态。通过本体论确定本体范畴的基本内涵,范畴论确定本体范畴的基本范围。基于此,本体范畴的类型主要包括"是什么"、"存在"和"本质"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本体范畴是关于是的范畴,回答是什么的问题,作为认识的基石,厘清本体范畴的基本类型抑或基本内容至关重要。本体范畴虽然具有高度抽象性,但通过类型化的认知方法可以探知其基本形态。通过本体论确定本体范畴的基本内涵,范畴论确定本体范畴的基本范围。基于此,本体范畴的类型主要包括是什么、存在和本质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14.
马一浮的"六艺心统说"将六艺德性化,六德归之于一心,其学说更具中国文化的回归性.然此说亦存在缺乏对本体的分析的理解,缺乏对孔子的"一贯之道"的疏解等诸多问题.应以马一浮"六艺心统说"为本体诠释之开端,重新梳理儒家经学的哲学意涵,促进六经的现代转化以重振国学.  相似文献   

15.
徐复观对孔子"仁"的诠释贯穿其学术思想发展的始终,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在1955年之前,他承继熊十力的思路,融合本体论、宇宙论、人生论释仁;从1955年开始,他切断仁与科学宇宙论的联系,同时又对仁作了本体论化的解释;1970年代以后,他指出仁的性格不是超验的,而是历史的、实践的,这才割断了仁与超验本体论的联系,完成了对形而上学的消解。这一过程是徐复观对熊十力学派本体观由承继到批判的演变过程,并能说明他消解形而上学思想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6.
石涛在哲学的高度上,赋予“一画”艺术本体论的意义,使之囊括了中国传统哲学中“道”、“气”、“心”等三个重要的本体范畴所蕴含的积极的生命意识和宇宙意识,并在时代精神的感召下,融入了明清之际启蒙主义美学思潮追求个性解放和个性自由的思想,为其理论的建构和变革创新精神奠定了坚实的基石。  相似文献   

17.
作为西方心灵哲学主流思想的功能主义,其理论得到了多数人的支持和赞同,但也有哲学家对其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哲字冢塞尔的“中文屋论证”思想实验更被称为对功能主义的颠覆性论证。文章通过对功能主义及其引起的相关争论的批判性反思,认为在关于心的本体论问题上不应过于极端化。在心身随附理论的前提下,我们可以既肯定功能主义的理论意义,又避免其对感受性问题的忽视,从而使心身问题得到较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8.
论西方文论对翻译研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文论对翻译研究产生了巨大冲击波,蔚然而成一股理论潮流。诠释学将人的理解上升到本体论高度,凸显所有解释都是翻译,所有翻译都是解释。顺着诠释学开辟的道路,接受美学、读者反应批评及读者反应论的思潮一浪高过一浪,长驱直入翻译研究,并形成了跨学科趋势,自然而然对翻译研究产生了无比深远的影响。但自诠释学以降的这条翻译研究路径过于强调读者的主体认识论,忽视了翻译研究中各因素的合理交往,因此有必要将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引入翻译研究,以期在作者一译者一译本一读者等多元因子之间建立合理交往,实现翻译研究从工具理性到交往理性的转向。  相似文献   

19.
本体技术在学术研究领域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介绍了本体的概念、本体在学术研究领域的作用,以及基于本体技术应用系统的设计原则.并通过对Onto Portal系统的介绍与分析,讨论了在面向学术研究活动的前提下,基于本体技术的应用系统所应具有的结构与功能.  相似文献   

20.
笔者在本文中提出了哲学坐标系概念。这本是本体论古典体系的存在模式,但是它的重大意义在于由此 发现叫做主观唯物主义的新的哲学理论空间。不仅如此,通过把本体论坐标系空间从二维向三维及向拓扑空间的 转化,笔者进一步提出了现时代哲学的创新所面临的“本体论之谜”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