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用与半经典交换势不同的三种交换势计算了低能e-He弹性散射的相移,结果表明,这三种均在不同程度上改善了SCE势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本文将原子核散射理论中的光学势方法应用于电子─原子散射计算中,提出了不含任意参数的光学模型势,用自编的Fortran程序计算了e─He的散射总截面,获得了与实验符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Li/FeS_2(天然)中FeS_2的结构和放电机理的“穆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导了对天然黄铁矿的优选、提纯及X射线衍射、热重、磁性分析结果,对提纯后的黄铁矿及其作为Li/FcS_2电池正极活性物质放电后进行了穆斯堡尔谱测定.根据黄铁矿的结构参数和反磁性性质,推测出结构中Fc-S、S-S键均为共价键;穆谱证明放电后产物中有Li_2FeS_2、Li_3Fe_2S_4及α-Fe等存在,据此,认为中间产物为Li_2FeS_2、晶粒-S—Fe-S—Li等,讨论了改善天然黄铁矿放电性能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用形式上比较简单的径向关联波函数计算了三电子原子体系Li、Be+、B2+和C3+的基态能量,对于Li原子,其结果为-202.5876eV,比用Hartree-Fock自洽场方法得到的最好结果-202.2556eV和苟清泉等人用他们设计的原子解析波函数计算得到的结果-202.345eV均好,更接近实验值-203.4883eV。  相似文献   

5.
在纯锂铁氧体(Li0.5Fe2.5O4)基础上,用Zn2+离子代换其中Li+0.5Fe3+0.5离子,研究了(Li0.5Fe0.5)1-xZnxFe2O4(其中x=0.0,0.20,0.30,0.40,0.50)系铁氧体室温铁磁共振效应.结果表明,用Zn2+离子代换Li+0.5Fe3+0.5离子能有效降低内场和铁磁共振线宽,当频率高于6GHz时,铁磁共振线宽与频率成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6.
利用分子间相互作用势模型对惰性气体原子在C60分子内所形成的化合物进行了研究,讨论了惰性气体原子X的平衡位置及体系的稳定性,He,Ne和Ar原子的平衡位置在C60笼的中心,而Kr和Xe原子则在C60笼外比在其内部时体系更稳定,通过考察其附加原子半径大小,可以对附加原子与C60笼能否形成稳定的化合物提供预见性。  相似文献   

7.
用DV-Xα法计算了系列笑话合物分子(Co3(CO)9(μ3-PR),R分别为Li,H,OH和F,计算结果表明,族合物分子轨道大体可分为四个占据轨道能级组,随着三桥合磷原子所带R接受电子能力的增大,整体分子能级谱呈规律性降低,Co-CO特征键分子轨道的能级组较Co-P键轨道能级组的能量高,且相对集中,当R拉电子的能力增另到如F原子时,两能级间隔为1.04eV作为催化剂,这种电子结构特性是较为有利的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导组装特殊结构的Li/FeS2电池,对其放电过程中磁性的变化进行了测定,实验结果支持了作者关于该电池放电过程中有植根于晶粒表面的弯电杆状分子—(FeS2晶粒)-S-Fe-S-Li生成的观点,而且对中间产物LizFeS2的产生过程作了与磁性变化规律相一致的解释,此过程也解释了天然黄铁矿Li/FeS2电池常温放电只适宜于微电流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本文把文摘[1、2]提出的原子模型势波函数应用于He原子基态能量的计算,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结果。给出了计算原子模型势理论中参数的计算方案,并对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在组态相互作用模型的基础上对Be^2+等二电子系列基态电子关联能的计算方法进行了研究,利用变分原理,采用B样条处理径向基,用“混合L”法处理角向基,给出He,H^-,Li^+,Be^2+,B^3+等5种原子(离子)系列的有关计算结果,并与其它理论方法计算的结果作了对比,显示出B样条方法优越的计算能力。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电场中的里德堡态Li原子的动力学特征.虽然Li原子与H原子一样最外层都只有一个价电子,在远离核的地方电子的运动情况二者基本相同,由于原子实的存在,即使是能量很低时Li原子的哈密顿量也不能分离变量,因此在核区附近总是存在着混沌.利用Poincaré截面的方法比较了Li原子与H原子在动力学性质方面的不同,并进一步说明在外场中非H里德堡原子的光吸收回归谱中所出现新的共振峰可以归结为原子实的散射作用产生的组合轨道的效应.  相似文献   

12.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分别对Al3和Al3Li团簇可能的几种结构进行优化和频率分析,随后对所获得的结构分别采用 Becke三参数混合泛函(B3LYP)方法和耦合簇理论CCSD(T)方法计算单点能。计算结果表明:Li原子位于Al3团簇表面桥位时,能量最高;位于顶位时,能量次之;位于洞位时团簇最稳定。结合频率分析,进一步对Li原子在Al3团簇表面的扩散行为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位于桥位的Li原子可能通过顶位这一过渡态向Al3团簇中心位置扩散,从而形成稳定的结构。与Al3团簇相比,Al3Li(Li原子位于洞位时)团簇中,Li原子的吸附使得Al-Al原子之间的键长增加了;铝原子也由原来的电中性转变为带负电了。  相似文献   

13.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分别对Al3和Al3Li团簇可能的几种结构进行优化和频率分析,随后对所获得的结构分别采用 Becke三参数混合泛函(B3LYP)方法和耦合簇理论CCSD(T)方法计算单点能。计算结果表明:Li原子位于Al3团簇表面桥位时,能量最高;位于顶位时,能量次之;位于洞位时团簇最稳定。结合频率分析,进一步对Li原子在Al3团簇表面的扩散行为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位于桥位的Li原子可能通过顶位这一过渡态向Al3团簇中心位置扩散,从而形成稳定的结构。与Al3团簇相比,Al3Li(Li原子位于洞位时)团簇中,Li原子的吸附使得Al-Al原子之间的键长增加了;铝原子也由原来的电中性转变为带负电了。  相似文献   

14.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方法研究Li原子修饰一维六角硼烯链团簇的结构及其储氢性能。结果表明,氢分子能在Li原子修饰一维六角硼烯链团簇表面吸附,每个Li原子周围可以有效吸附两个H2,几何结构和电子性质的稳定性及合适的吸氢条件表明Li原子修饰一维六角硼烯链团簇材料在常温常压条件下可以作为有效储氢媒介。  相似文献   

15.
李贺的诗渗透着人生的悲剧感,充满着对时间、生命以及宇宙世事的探求与追问,同时,融入了李贺复杂的人生感悟与生命体验。大胆想象,神思飞扬,用语险奇,色彩斑斓,喜用"鬼"、"泣"、"死"、"血"等字。李贺一生都在理想与现实的双重矛盾中抗争,李贺及其作品,留给人们太多的沉重思考,在中国诗歌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6.
李宪之教授之气象灾害研究成果及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宪之是我国著名气象学家,北京大学教授。他年轻时(1927—1930年)参加了中国西北科学考查团,在青海亲历了一次强大寒潮的侵袭,对其一生有重要的影响。1930—1936年赴德国柏林大学学习和工作。1934年获博士学位,1936年回国。历任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及北京大学教授。李宪之先生一生从事气象高等教育及科学研究,有许多开创性的工作。1934—1936年先后发表了《东亚寒潮侵袭的研究》和《台风的研究》,发现东亚寒潮可以穿越赤道,到达南半球并在那里引发降温与降水,同时提出了南半球澳洲大陆寒潮的爆发可以越过赤道在西北太平洋引发台风的生成。晚年又提出了“宏观系统”的概念,指出中国大陆特大暴雨的发生主要与来自南半球的天气系统有着重要的联系,从而提出了对中国特大暴雨及洪涝灾害可以进行监测与预测的理论。本文综合介绍了他在气象灾害研究方面的主要观点、成果以及对气象科学研究的影响与贡献。  相似文献   

17.
晚唐诗人李商隐因为和自身经历有关的原因,是最擅长写朦胧诗的人,他写了大量的朦胧诗,这些诗意蕴幽邃,意象朦胧,在诗中他喜欢运用比兴、典故和象征手法来遮蔽感情、埋没意绪,充分显示了他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18.
清初思想家、文学家廖燕在韶关从三藩之乱平复下来之后。与一位李姓知府有过一段交往。经考证该李姓知府是李复修,而不是李煦。李复修,康熙十六年(1677)至康熙十七年任韶州知府。他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对满清的统治心怀不满,这一点与廖燕相同。由于共同的政治倾向,他们很快成为知己,李复修对廖燕十分赏识,廖燕对李复修也十分感激。  相似文献   

19.
用T .T(K .T .TangJ.Peter .Toennies)势模型和公认精密度较高的密耦 (Close -Coupling)近似方法计算了E =0 .0 5ev时 0 0 - 0 0弹性碰撞 0 0 - 0 2非弹性碰撞 ,得出氢分子转动激发分波截面 ,并研究了原子与分子碰撞弹性分波截面和非弹性激发截面随量子数增加的变化规律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