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富兰克林自传》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深刻的现实意义。本文对富兰克林处世技巧和自我完善方法等方面进行分析,并将富兰克林和盖茨比进行对比,探讨"美国精神"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萧红自传》是肖凤老师筛选的一本萧红作品集。虽然萧红生前没有写过自传,但这本合成的自传和其他自传一样记录了作者的生平经历、个性特点、心灵感受,同时,还让我们领略作者的创作风格。合上自传,一个全景式的萧红历历在目。《萧红自传》的编写是严谨的,也是严肃的,其写作具有诗的旋律,具有很高的文本价值。  相似文献   

3.
卢梭是世所公认的法国自传第一人,他的自传性代表作品《忏悔录》给他带来了巨大的荣誉,同时也引起了不容小觑的质疑:《忏悔录》是否是名副其实的"忏悔","忏悔"这一表示虔诚的行为在本书中的含量究竟是多少,一直是人们争论的话题。文章将从作者的写作背景、写作目的、写作姿态等方面来分析,试图说明《忏悔录》与其说是对作者对自己行为的批判、悔悟,不如说是卢梭在面对现实社会的攻击时进行的自我辩护,是标榜忏悔下的自我称颂。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程氏易传》中诸如"自然之理"(或"理自然")、"常之理"(或"常理")、"正理"(或"理之正")等这些"理"的用例的梳理,发现在《程氏易传》中作为最高范畴的"理"呈现出复杂和多样的特点,仅仅将其理解为法则、规律,并不能完整地揭示"理"丰富的哲学内涵。因此,试图打破传统哲学史研究中只重语录而忽略经学著作的写作模式,以便为我们更好地理解程颐思想中的天理观念并提供新的文本依据和探索思路。  相似文献   

5.
诗歌译解研究,鲜见从"审美距离"思维方法论角度来展开.因诗译叙事常伴随创造,故而译文并非"零度写作"的结果,它与原文之间难以保持零距离,会产生审美心路及效果的差异,即审美距离.从刘华文《翻译诗学》来看,原诗与译诗之间审美距离被拉远的动因在于:原诗中的"眼前之物"与译诗中的"言下之物"之别;翻译选择中的"近取譬"与"远取...  相似文献   

6.
美国华裔作家汤亭亭的作品《女勇士》,自出版之日起就一直饱受争议.对于该作品是小说还是自传,对中国文化的误读是有意为之还是无意之过,评论界一直莫衷一是.从《女勇士》的文体定性以及作品中对中国文化的误读误译角度,对汤亭亭虚实相间的写作风格进行分析,表明了汤亭亭借助作品文体的模糊性和中国文化的解构建构来揭示少数族裔和中国女性寻求自我、寻求发展的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7.
颜碧洪 《长春大学学报》2014,(11):1556-1559
美国华裔作家汤亭亭的作品《女勇士》,自出版之日起就一直饱受争议。对于该作品是小说还是自传,对中国文化的误读是有意为之还是无意之过,评论界一直莫衷一是。从《女勇士》的文体定性以及作品中对中国文化的误读误译角度,对汤亭亭虚实相间的写作风格进行分析,表明了汤亭亭借助作品文体的模糊性和中国文化的解构建构来揭示少数族裔和中国女性寻求自我、寻求发展的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8.
纳尔逊·曼德拉的自传《漫漫自由路》包含一些中国元素。本文利用米歇尔·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和罗志野的"语言力学理论"对《漫漫自由路》中包含的中国元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的是中国现代作家郭沫若(1892—1978)创作于1904—1912年间的少年诗稿。郭沫若的出名更多地在于他那些创作于20世纪20年代的"早期诗歌",如《女神》,但他同时也写自传。论文从比较的视野对郭沫若的自传体作品《少年时代》和收录在《郭沫若少年诗稿》中的那些诗歌与传统的唐诗进行了对比分析。郭沫若从小熟读唐诗,所以他在1904—1912年间写作的诗歌深受唐诗影响。在他早年写作的诗歌中,郭沫若非常注重通过景物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他的这些诗歌可以看作他年幼心灵的独特理想和愿望的表达。  相似文献   

10.
《畅志诗》十首,是文廷式翰院任职时的述志组诗,具自传、自剖性质,是文氏前期思想之诗化总结。诠释诗中所蕴含的文氏处身的时代、家世、师承、学术文化选择、道德精神取向,以及他对政局与中国前途的焦虑等等,对文氏前期思想能有较清晰的认识。这是拟作中《诗解文廷式》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1.
The double helix and the 'wronged heroine'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Maddox B 《Nature》2003,421(6921):407-408
In 1962, James Watson, Francis Crick and Maurice Wilkins received the Nobel prize for the discovery of the structure of DNA. Notably absent from the podium was Rosalind Franklin, whose X-ray photographs of DNA contributed directly to the discovery of the double helix. Franklin's premature death, combined with misogynist treatment by the male scientific establishment, cast her as a feminist icon. This myth overshadowed her intellectual strength and independence both as a scientist and as an individual.  相似文献   

12.
邓小龙  罗平 《西藏大学学报》2003,18(1):53-56,74
荣格最具独创性的心理学理论就是“原型”理论。“阴影”与“面具”作为两个最主要的原型,在人与外界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这两个原型又是互相矛盾的。我们通过分析自性原型来说明人应该如何对待包括阴影与面具在内的矛盾两极性的问题,并结合西藏传统文化对原型进行了初步地剖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3.
1999年,云南省提出了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大省、连楼南亚、东南亚国际大通道”的发展战略。本文就 新世纪云南经济发展的这一特色,从云南经济面临的问题、经济的特色在哪里、绿色经济及民族文化经济新的增 长点如何培育等系列问题进行了论述,进而对发展本地区经济阐明了自己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14.
以“仁”为核心的儒学重于弘扬人的集体情感和社会责任感,即“情”的一面;道教、佛教则侧重于人的自我意识和生命本体意识,即“性”的一面。历代封建志士力求二者兼取,但未有几人能兼顾。杜甫既有以“仁政”为标准的“致君尧舜”的政治抱负,又有中守“真性”的“独往之愿”的独立人格,他超越了时人在“性”与“情”两者失衡的结构,使两者统一在“真”的人生精神里,使其达到二者完美的统一,从而使自己的文化心态具备了千古一人的独特结构。  相似文献   

15.
李锐的《旧址》中呈现出的苦难意识和西方现代派文学有着某种内在的一致性,即把苦难当作一种本体意义上的生存境界来加以感受和表现,并成为小说创作中表现的主题。《旧址》以碎片式的叙事方式,以李氏家族在大革命时期和"文革"时期所遭受的生死苦难作为一个窗口,进一步揭示出人类生存共同面临的困顿局面以及作家对生命本真状态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回顾自上个世纪90年代至今学术界对陈独秀的研究状况,对其晚年思想的研究进行梳理,剖析他的“二次革命论”、社会主义观、民主观、经济思想、爱国思想等.  相似文献   

17.
作者在文中阐述杜费的“双流说”、富兰克林的“单流说”、法拉第的“运动说”,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解释:电也是物体的一种状态.  相似文献   

18.
道家思想具有独特而丰富的、深邃的伦理道德观,具有许多与现代生态伦理学相通的基本理念和价值取向。道家重视自然,强调用自然来解释自然,“道法自然”,把人视作自然的一部分,人应该遵守自然的规律和法则;道家生态伦理思想也不同于西方传统主流思想中强调“人为自然立法”的自然观,道家将天地人视为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认为不仅自然万物之间,而且人与自然万物之间都存在着共同的本质,遵循着共同的法则,表现为一个共生共荣、同源同体的有机整体。“自然主义”和“道通为一”是道家思想通向现代生态伦理学的两个基本观念,不仅显示了古老的东方智慧,对现代生态伦理学发展更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逻辑型"专利的侵权裁定权、赔偿额裁定权、专利性裁定权、"专利权利要求解释"的裁定权都配置给法官,这种制度是否会激化社会矛盾,从美国的"动脉支架案"中可以引发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20.
布迪厄的人类学研究及其成就,是当时法国社会与政治条件作用下的结果,更是他的人生阅历及学术旨趣的直接产物。他的人类学成果是多方面的,不仅是其学术思想的灵感来源和认识论反思的基础,而且促成了他“从规则到策略”的转变。可以说,人类学研究是布迪厄一生学术思想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